八宝书库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张三丰 >

第3部分

张三丰-第3部分

小说: 张三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四章 火头陀 机缘悟神功
更新时间:2009…1…20 16:49:30 字数:2826


  以下几章借慧安的眼睛来完成
  却说慧安,早已不再是当初那个黝黑瘦小任人欺侮的小和尚了。由于生活和营养有了保障,再加上修习上乘内功的缘故,六年间,身体蹭蹭往上长,肤色也由黝黑变成微黄,如今已是一位黄脸大汉。不过,性情依旧没有大变,整日里面目冷峻,不苟言笑。

  自从几年前,慧明他们几次欲找他麻烦时,被他打了个人仰马翻之后,便再也不敢招惹他了,平时相处中也常常笑脸相待,甚至有时候还隐隐有谄媚的行为,如帮着洗衣服和主动帮忙干活之类的。不过慧安却少给他们好脸色。这些经历也让慧安认识到了武功的重要性,便愈加努力的修习武功了。

  话说当初慧安机缘得到一部大力金刚指后,便开始刻苦修习。这部大力金刚指可不简单,不仅有练习金刚指的法门,还配有相应的内功心法和招式,甚是全面。大力金刚指位列少林七十二绝技,是一种至阳至刚的指法,常人甚难修习有成,修习之人往往因为体质或性情与之不符,半途而废;即便坚持修习下来,习练有成,也难以修到至刚至阳的高深境界。现在少林寺中也仅有戒律院首座玄肃大师修习此功有成而已。

  也是天赐机缘,慧安性情刚硬,恰与此功法相合;在无人指点情况下,独自摸索修习此指法,竟然也未出现大的差错,并且功力也日益提高,这样看来慧安也说得上是天赋异禀了。自然他在修习过程中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中间也出现了甚多迷惑不解之处,苦思不解之下,也常常和君宝师兄弟探讨几句,有道是“三人行,必有我师”,慧安也常常因旁人的一言半语而幡然顿悟。

  日复一日,慧安苦心专研大理金刚指,最后从中摸索出了一套内功心法,与指法也相当相合,论精妙,这套内功比之原本正宗心法也许有颇多不如之处,但以威力而言却比原来的更加刚强凌厉。

  三年前的少林内部比试之际,正是慧安的武功修习遇到瓶颈之时,当时他认真的观摩了整个比赛,一时间眼界大开,看到精妙之处,和自身所学一一相印证,一时间,平时独自摸索过程中遇到的诸多不解和疑惑之处,在这里豁然开朗,自觉收获不小,对以后的修习也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特别是在比赛结束时候,菩提院首座玄寂大师一边演习一边讲解的一路少林伏魔拳法,这路拳法和他修习的大力金刚指同样是至刚至阳的路子,他边听边和自己所学对照,领会颇深。大会结束之后,他将期间的所见所感所悟融入到自己所学,不久这路内功心法已然有成,不禁欣然。

  自此以后,更加百倍努力的修习这套武功,因此这三年中,他的功夫自是突飞猛进,不期然现在已经练了一身高深的内力了,再配上精妙的大力金刚指法,就是放到江湖上也可以算是一等的高手了。只是他一直甚少与人比试,只知道同院里慧明几个远不是自己的对手,而他唯一熟识的君宝几个师兄弟中,都没有高深的功夫,平日练的也只是强身健体之术罢了,而其他院里的武功高强的师兄弟们也绝是不会和他这地位低下的火夫和尚切磋的。没有切磋的对象,他是以到如今还不清楚自己的本事罢了。

  这次又到了三年一期的比武大赛,他当然止不住的兴奋,由于自我认识不足,自我感觉差了许多,还没有要参加比赛一展身手的念头,想的也只是又一次开阔眼界的机会啊,到时候一定要好好的观摩比赛,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他一边给师兄弟们分菜肴,一边暗暗想到。

  几日的时光倏忽而过,比武大赛便在今天举行。随着月隐星移,九声钟响,寺院里的僧人们便开始忙碌起来。相比往日,僧人们更加的勤快欢乐。膳食院里,慧明慧安他们也老早的起来,与以往起来时候面带困倦和无奈之色相比,今天是个个满脸兴奋,带着笑容,干起活来个个手脚干净利落,仿佛佛法加身一般,太阳尚未露脸,膳食已经完成。当然寺僧们今天的膳食时间也都提前了许多,最后一个取膳食的和尚刚走出膳食院,就听到慧明略带阴柔的声音,“好了,终于完了,快点收拾啊!慧乐,说你呢。你还站在那干什么?发什么楞呢!快点收拾了,别耽误了看比赛!还有……”

  五月中旬,初夏时节,天气不冷不热,正适宜这样的比赛。此时太阳才刚刚升起,慧安和慧明他们一行赶往后山的比赛场地,一路上遇到不少同路的同门,相互之间或打问讯或施礼问好且不在话下。一盏茶的路程,众人便来到了比武大会的场地。

  这是少林寺后山的一片山间平地,四面环山,方圆足有几千平米,且经过数百年的人工休整,地面也相当平整,相当于后世的一个大广场了。北面离着不远处便是流传后世的少林塔林,里面供奉着寺里数位圆寂的高僧前辈。广场周围依着翠山有一条河流,名叫少溪河,河水凛冽,清澈见底,河边种植着山柳,现在正值繁茂时候,显得郁郁葱葱,映的河水都翠绿如琼浆碧液了。广场上按天地之数种植着苍松翠柏,现都有一人合抱粗细了,均是上百年的古树了,中间点缀着若干株西域菩提树,看着也有百年历史了,且菩提树下都供一尊佛像,佛像前檀香青烟袅袅,众佛像形态各异,确是佛门的五百罗汉。常人一入广场,就会不禁有一种肃穆由心而起,举手投足之间的肆意会不自觉的收敛起来,从这广场便可以一窥少林风貌,确实不愧于“天下第一名刹”的称号。

  但见广场中央搭了五丈见方的高台,全部都是用坚实的红木搭成。高台四周都写着巨大的鎏金打字:以武弘法,高台十丈外,都依着古木搭着看台,看台上一排排安放着诸多蒲团,横木上挂着梵钟,香案上置着石磬和鱼鼓等。古树此时倒成了天然的柱子和分界线,把各大看台分开。东方看台是悬着“达摩院”的大字,南方高台是“菩提院”,北方是“戒律院”,而西面的高台上仅挂着一个几尺见方大小的佛字,看来应是方丈的主看台了;而东北,西北等方位上也有不少依树搭起的小看台,这些是膳食院或少林下属寺庙的僧人的看台。慧安他们一路在人流中穿插,来到悬挂着“膳食院”看台坐定,等待激动人心的比赛。

  随着人流的不断流入,偌大的广场也显得有点拥挤了。来参加这次盛会的除了本寺院的僧人,附近下属寺院的僧人,更有千里迢迢赶来的南少林的高僧和弟子,嫡传的俗家弟子,众多江湖中首屈一指的人物,当然这种场合也绝对少不了山下闻声而来凑热闹的百姓,有了这些人,许多小商贩们自然也随之而来了。有了这些穿梭于灰黑缁衣中的多彩的尘世身影,便使原本庄严肃穆的寺院,增加了许多人间烟火气息。不过广场上虽说人山人海,却多而不乱,行动也很有规矩,由此又可见少林的大家风范了。

  慧安正饶有兴致观看,就感觉众人的目光齐向西方望去,就见一众僧人分开人群往西方主看台行去,为首正是主持方丈玄法大师,一身朴素方丈袈裟,星目长眉,白须飘洒,看去正是一位得道高僧,紧跟着是一位五十多岁,身着黄色长老袈裟的瘦小和尚,确是南少林来弘愿大师,再往后便是几位寺里玄字辈的长老,接着是几个打扮器宇不凡的俗家人,应该是少林出身的武林大豪了,最后面跟着十几位年轻和尚,应该是嫡传的弟子了。随着方丈一行人上了西方高大看台,盘膝坐好,四周各大看台上高僧也分别坐下,随后各个僧人也都回到各自的看台。南少林弘愿长老带领弟子们也在西方高台坐下下,而其他有头脸的俗家弟子,和其它像膳食院的弟子和下属寺庙的僧人,也都找到属于自己地方坐定。而专门看热闹的众百姓也都各寻佳地,等待比武大会的开始,一饱眼福。



第五章 以武弘法 少林大会云初动
更新时间:2009…1…21 8:35:15 字数:3313


  让我们依旧随着慧安的眼睛观看比武吧。
  “叮!叮!叮!”

  随着三声清越的石磬声响,方丈大师从蒲团上站起,双手合十,先诵了声法号“阿弥陀佛”,之后向四周施了佛礼,道:“感谢各位师弟,各位檀越,不辞辛苦来到这里,参加敝寺的以武弘法大会,我佛慈悲,必会护佑各位终生。这里特别要感谢一直以来支持敝寺的李檀越和方檀越”,说着向下首的两位五十来岁,花白胡须的施了一礼,这两位都是山下登封地区有名的大善人,平日常常到少林寺礼佛、布施,每次到过节之际,更是出手阔绰,两善人立刻站起身还礼。

  大师又介绍了从南少林来的弘愿大师,河南洛阳赶来的王子风大侠和长安来的李穆大侠,这两人都是六十来岁的老翁模样,俱是鹤发童颜,精神矍铄,他们原是少林俗家弟子出身,论辈分还是方丈大师的师弟,当年都以一身过硬的正宗少林功夫,在江湖上行侠仗义,创出了一代大侠的名号。

  方丈大师接着言道:“…………,本寺举办的比武大会,不同于江湖上的门派间的比拼,争强斗狠,了解因果;我们是佛门弟子,习武是为了锤炼自身的意识和信念,是为了以后降妖伏魔,是为了通过相互切磋武艺提高对佛法的认识,是为了弘扬佛法,因此希望各位参赛弟子能谨守本心,慈悲为怀,莫要被魔障左右,执着于结果。希望你们能通过我佛的考验”。

  一席话说完,清亮的双眼向跃跃欲起的众参赛弟子望去,众弟子们不禁羞愧的低下了头。也难怪,当初报名参赛之时,又有哪位没有带着争强好胜的念头,那位不想在此次大会上一举成名,从而拜入某位长老门下成为嫡传弟子呢,毕竟参赛弟子中有很多是下属寺院的弟子,而即使是达摩院的弟子,大部分情况下也只是大家在一起学习武功,很难接受到长老们的亲授。当然也不排除一些纯粹想通过切磋武功,提高修为的弟子。

  戒律院首座玄肃大师又朗声强调了参赛弟子要注意的几件事项,无非是大家都分属同门,莫要争强斗狠,相互之间点到为止之类的话了。

  又是三声钟声悠悠响起,慧安的心神为之一振,比武开始了,遂集中精神的望向比武台。

  钟声尚在林间飘荡,便见两位紧身打扮的僧人已纵身跳上了高台。俱是二十来岁年纪,左边僧人身著玄衣,是达摩院的师兄;右边僧人著灰白僧装,当是菩提院的师兄了。“均是大院弟子,应该能大开眼界啊”慧安满怀期望的如是想。

  台上灰白僧装的师兄先稽首道:“请明难师兄手下留情!”

  明难亦是一稽首道:“明慧师弟请!”

  接着二人便同时一招苍松迎客,这是少林拳中的招数,常常用来做为切磋时的起手式,一是向对方表示有礼貌,二也有试探对方虚实的用意。随着两人双拳微微一碰,随即分开,算是问候。之后二人你来我往,各展拳脚战到一处。

  明难使的是一套少林六合拳,少林六合拳刚猛异常,拳法往往直来直往,似乎都是一些简单至极的招数,显得朴实无华,却正合了至简至猛,大巧若拙的武功境界,又经过数代高僧的千锤百炼而成,实是一门上乘的拳法。

  但见明难施展起来,毫无花巧,拳脚都是直冲横扫,却呼呼带着风声,确实深得此拳法的精髓,再配上其高大的身材,顿然让人觉得他气势如山,隐隐有泰山压顶之势,令人产生不可力敌之感。外人观之已是如此,此时身在其拳影下的明慧更深有此感,但觉明难犹如大山一样压了过来,令自己不得不暂且避其锋芒,便展开迷踪拳与对方周旋,以待对方气势削弱,再图进攻。

  但见高台上一道灰白人影在明难刚猛的拳影里穿梭,片刻间丝毫不落下风。慧安看的暗暗点头,果然不愧是内院的嫡传弟子,身手果然不凡,明难的拳法和明慧的身法都有独到之处,隐隐感觉自己的大力金刚指法还有提高的空间,特别是自己的身法步伐还有很大的欠缺,于是更加注意体会明慧的步伐和身法,一时间连连顿首,心中暗暗欣喜。

  不过欣喜之际,慧安也在暗暗拿自己和台上二人比较高低。这一拳打来,我将如何接下,他这边躲闪,我将如何的进攻等等,渐渐的心中不由得怀疑,难道自己的武功有这么好了,怎么感觉他们还不是我的对手呢?他们可是真正的内部大院的弟子啊。

  且不提慧安心中的疑惑,台上的比试已渐渐接近了尾声。在明难一往无前的压力下,明慧渐渐变得有点力不从心了,身形步伐亦没有开始时候灵动了,有几次避不开明难的直拳而不得不出拳和他硬拼,而他的功力又略低于对手,因此渐渐败象呈现,看来支持不了太久了,最后明慧一咬牙,硬接了明难双拳并顺势向后跃出,然后一边擦汗,一边向明难道:“师兄好厉害的拳法,我认输了”。

  明难双手合十脸色肃穆的谦虚道:“那里,是师弟承让了!”声音里却透着几分欢喜。之后二人跳下擂台各自回到自家的看台不提。

  第二组上台比试的两人,倒没有多少令人称道的,算是中规中矩。第三组选手才又让人眼睛一亮,这俩位,一位是年仅十六七岁,样貌清秀的少年,法号明见,却是方丈大师的嫡传弟子;另一位是浓眉大眼的青年,显得忠厚老实,看衣着是戒律院的僧人了。二人打过问讯,便动起手来,这又是另一番光景。

  但见少年掌法千变万化,脚下灵动异常,在青年周围忽左忽右,围着青年频频出掌,一时间看得人眼花缭乱;而青年就被动的立于脚下的方寸之地,谨守门户,见招拆招,却也并不慌乱。二人一快一慢,一静一动,甚不和谐,让观者看得一阵恍惚。却说二人瞬间就交手了二十多招,却是谁也没有占得上风,慧安看得是双眼放光,对武学的体会又多了一层理解。他对那少年飘忽的身法特别关注,尽可能多的将之印入脑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