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松下幸之助用人之道 >

第26部分

松下幸之助用人之道-第26部分

小说: 松下幸之助用人之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怎样交流?意见交流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双方感情的沟通,是授权、授责方与受理方达到相互了解的行为和现象。领导者在意见和情况交流时,应当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其一,把问题说得明白一些,使对方真正了解任务的实质,才可能避免机械式的完成任务,尽量做到创造性的完成任务;

  其二,关键点要反复陈述,必要时要采用通俗的发问,以鉴别对方是否真正理解:

  其三、领导一定要养成能真正听取他人意见的雅量,并立即见之于行动;

  最后,要排除阻碍意见交流的原因。

  怎样奖惩?惩罚只能使职工达到最低标准,奖励才可能充分发挥职工创造性潜能。领导者切忌把立足点放在惩罚上,而要以奖励作为主要原动力,只能在特殊情况下辅之以惩罚。奖励的含义很广,并非物质才是奖励,它包括精神奖励、心理安慰与满足等,具体有以下内容:

  充分使各个职工明确他的工作在组织中的重要性,如我国常常宣传的“甘当人梯”的工作,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支援工作等,使人人明白没有他们的贡献,一切人间奇迹是不可能创造出来的;

  要经常称赞某些人在组织中作出的贡献。社会上常有先进人物受孤立的情况,这除了社会风气的原因之外,往往与领导者只看见少数几个人的贡献有关。以致领导者越宣传,一部分人越不服气。宣传先进一定要把他们放在群众之中,置于恰当的位置。

  要尽量授权,这是鼓励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手段。放心大胆地把重要任务交给下属去做,往往比物质金钱的效果还要大得多,可以增强下属的荣耀感和完成任务的责任心;要设身处地的为下属着想,不可强人所难。

  怎样培养?因材施教地培养,可以逐步改进他们的工作态度,增进他们的知识和工作技巧,渐渐走向革新、创造的阶梯。培养可以通过以下一些途径:

  知人善任,甩其所长,避其所短;

  要努力使下属熟悉本职工作;

  要根据其工作表现,预测他未来的发展潜能,及早引导,使他尽快闯入创造的领域中去;

  及时而又经常地给以咨询,指导他的发展计划,并相应在地调整他的工作。

  现场辅导,示范教育;

  给下属以培养、进修和参加学术讨论会、研究会、参观学习等机会。

  第二、保持组织内外良好的开放式沟通

  任何一个组织机构,如果内部各部门之间不合,发生冲突,必然会使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受阻,造成部分的或全面的沟通中断,导致整个组织的创造力难以发挥。

  统计表明,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组织机构中沟通愈频繁,创造力就愈发展,整个组织的绩效也就愈大。

  创造组织机构中的开放式意见沟通气氛,使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个人之间,人群彼此之间的意见公开,信息资料公开,组织成员之间、上下级之间自由地交换意见和讨论,是开发创造力的重要条件。

  为了保持组织良好的意见沟通,有两种沟通渠道值得领导者认真研究一番,即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渠道。这与前面所介绍的正式领导者和非正式领导者是对应的。

  正式沟通是利用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正常渠道把各种消息传播开去,有的要做到家喻户晓,有的只传达到一定范围。

  非正式沟通,是那些非正式的“领袖们”把他们希望传播的消息无规则地传播开去,无法控制其流向,俗称“小道新闻”。

  “小道新闻”几乎是无法禁止的,相反,如果认真加以研究,反而可以加以利用。一般说来,正式沟通控制得越严密,小道新闻反而越多,正式沟通越公开,大家都明白了,小道新闻也就失去了市场。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是成反比的。

  非正式沟通的渠道,大体有四种方式。四种传播方式与人的一系列主客观因素都有关。如单线型传播,消息传播者往往有一定的责任,或者有诬陷他人之嫌,传播者只私下告诉自己的密友。发散型传播一般是指传播者没有多大责任,如出差从外地带来的消息,可以在人们聚集的地方侃侃而谈,一下子使大家都知道。很多有兴趣的丑闻传播也非常迅速。机率型传播往往发生在事情不重大,或不特别引人注目,或者只与某些人有关的新闻,另一些人则听不到。集聚型传播往往与传播者自己的兴趣、爱好或利害有一定的关系,有的认为很有必要传播给他人,有的认为没有必要,有的甚至把应当传达的文件压着不去传达。

  非正式沟通只所以发生,有它的主客观原因。客观原因是正式沟通渠道发生故障,或者效率太低,无法在短时间内担负起迅速沟通的任务;主观原因是人们本来的好奇心理,喜欢打听一些正式渠道得不到的消息。

  非正式沟通有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个方面:积极方面是可以帮助领导者发现情况,了解问题,许多通过正式渠道得不到的情况,可以通过非正式渠道取得。如我国许多情况、政策和对策,可以通过“信访”的渠道得到了解和信息反馈。消极的因素,是某种消息的传播,常常与正式的情况对立、抵触,有时是谣言四起,混淆视听,颠倒是非,涣散人心,瓦解士气,没有统一意志。

  为了充分发挥整个组织的创造力,领导者以最大的可能利用正式沟通渠道,保持良好的开放式沟通,使人人明白组织的目标,部门与部门、人与人之间的工作情况,对发挥创造力关系极大。

  第三、创造良好的团结合作气氛

  在创造力的开发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竞争与合作的激烈冲突和矛盾。一方面,现代科技、经济、社会活动越来越复杂、综合、多变,需要由各种知识的人组织起来联合攻关,靠群体组织去解决。另一方面,创造又是群体之间的一种竞争,谁抢先成功,即可带来实际的利益。企业和组织之间也是如此。当然,个人的企图是不一样的,作为领导者,对这两个方面都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估计。一方面,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本身要求大家合作,而不是竞争;另一方面,对研究者而言,对经济发展的动力而言,适当的竞争,也可以激发他们不懈的努力,拼命地工作。

  能否组织起一个齐心协力的创新工作班子?这乃是领导者杰出的才能和绝妙的领导艺术的重要体现。反复实践证明,越是不同专业的人结合在一起工作,彼此依靠点越多,越可以取长补短,发挥个人的优点。不同技能和经验的人在一起工作,可以激发出想象不到的创造才能。把奇异的人组织在一起,如建筑师、工程师、科学家、律师、会计师、管理学家等,经过他们彼此之间大脑的激烈碰撞,就能爆发出许许多多的创造性火花。

  在这种激烈碰撞的启发下,使许多人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越要有创造力,就必须具有各种不同的求知欲望,必须容纳各种不同人的意见与经验,并能随时与不同的人员交流思想感情。这些富有创造性人才,是情报资料输入的守门者,同时又是其它人的信息的重要来源。

  综上所述,组织机构中人员的行动、思想、意见、知识的相互沟通与合作,乃是创造性客观因素的重要特征之一。

  第四、创造性研究人员与操作人员的适度分离经验告诉我们,科学创造需要有一个没有时间压力的独立环境。适度地将研究人员与操作人员分离,对于组织的创新是大有帮助的。为此,目前世界上的许多企业、公司,都把研究和发展机构设在远离制造厂的边郊、乡野。

  领导者应当努力掌握创造学知识,学会将研究人员与操作人员适度分离的技能。领导者必须明白,创造性研究人员既是组织的一员,但又不应受组织过分束缚。它要求领导者必须有一种气魄,下决心进行智力投资,使一部分研究人员摆脱眼前生产中繁琐事务的束缚,减轻思想负担,放心大胆地干开创性的工作,以破坏“今天”,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明天”第五、给创造性研究员一定的宽余的时间

  一般说来,组织机构中重要领导角色,每天总是陷入于繁忙的工作当中,并没有多少精力和时间来为“明天”的创新进行十分周详地思考。如果一位领导者对他的下属也如此要求的话,谋求严谨的组织性,专注于组织的有效性,使下面的工作人员也没有多少空闲时间,那必将会严重地阻碍组织的创造力。

  工作安排富有一些弹性,有助于提高组织成员的创造力。当然,过分的弹性,往往会造成组织的涣散;但没有弹性,也就没有创造力充分发挥的时间。领导者在安排其弹性时,一方面应区别对待,另一方面还必须指明其创造及发明的需要。恩格斯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第六、设立创造性建议制度,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现代企业和组织的创造力,是建筑在人人都有创造潜力基础上的。每一个不满足于现状的人,都会有创造的动机,具有潜力可挖的。一旦这种动机酝酿成熟,就会以建议的方式反映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议制度是开发创造力的具体措施。

  从这个模式中可以看出,领导者在对待下属的创造性建议方面,具有极其关键的作用。不可靠的“创造性”建议,用“批准”二字表态,就有可能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可行性建议,用上“不准”二字,创造就会被扼杀在摇篮里。

  怎样科学地对待群众性的创造性建议呢?有一位大企业家的做法,倒颇耐人寻味。有人问他:“你的企业为何如此兴旺发达呢?”他回答道:“青年职工常常自信地、抱着自以为得意的新设想到我这里来。据我的经验,这些设想都是无法施行的。按理我可以一概回绝,告诉他不可能的理由。但是,我没有那样做,我却同意他选择一定的时间,给予少量的经费去试试,即使损失也无妨。结果呢?出人意料之外的是,有些被我认为几乎无用的设想,试验者居然多半取得了成功,就是不成功的,也会在关联的其它部件上起到一定的作用,常常收到意外的收获,有时还是一本万利的买卖呢!”的确,创造力往往产生在人们意想不到的领域。为了避免领导者不可靠的“经验”和偏见,现在科学管理上还专门考虑一种“冒险”,哪怕是只有1%的成功,即可收回这笔投资而绰绰有余。

  第七、切忌过早地结论和批评

  任何创造性思想,总是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它的有效性,只有通过实验和实践逐步地加以证实。任何创造性设想的实现,总不可避免地与现实利益发生某些相冲突的地方,遇到一些阻力也就成为必然现象。特别是当创造性实验来得非常缓慢时,常常会被各种过早的批评、议论、讥讽所干扰以至中途夭折。任何有启发创造能力的领导者,必须具有卓越的远见:他应当努力缓冲这种过早爆发的各方面的压力,保护创造性人员的开拓性工作,以便真正推动历史车轮的前进。

  下面,我们再谈一谈创造力的思维开发的问题、方法和技巧。

  唯物辩证法启示人们,任何创造性的新观念产生,不是平白无故的,它总是受到某些因素的启发。有的学者把这种启发称之为“新观念产生的揭示法”。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这些创造技法的研究,它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激发人们的创造性是大有裨益的。苦干精神当然可贵,但终究不如巧干划算。人们所需要的,虽不是“一本万利”,至少也要是“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哪些启示法可供人们借鉴呢?下面列举一些方面的内容。

  综合。综合技术在上一个世纪还不明显,但从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却得到了迅速发展。在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先后发生过三次技术革命。第一次是十八世纪以来以蒸汽机为代表的技术革命,使手工业生产方式进入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方式;第二次是十九世纪以发电机为代表的技术革命,使人类实现了电气化,从“蒸汽”时代进入了“电气时代”。并推动了钢铁、煤炭、化工、电力等重工业体系的建立;第三次技术革命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以原子能、空间技术和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革命。

  第三次技术革命与前两次不同。前两次是代替性的,蒸汽机代替手工劳动,电力又代替蒸汽机,而第三次技术革命是综合多种技术为一体,因此,“综合”已成为当前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日本先进的钢铁工业技术体系,就是先后引进了奥地利的氧气顶吹炼钢技术、法国的高炉吹重油技术、美国和苏联的高炉高法高压技术、西德的熔钢脱氧技术、瑞士的连续铸钢技术和美国的带钢轧制技术并加以综合,使自己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小小的松下电视机也是在综合了各国四百多项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产品。

  当前世界正面临着新的技术革命,它是以电子技术和电子计算机为核心,包括电子技术、生物工程、空间技术、新能源及材料技术,综合运用于生产、适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新革命,有的人把它称之为“第四次技术革命”。

  综合就是创造,这是时代的显著特点。航天技术、大型工程且不必说,人们生活中的细小用品,大都是技术综合的产物。如在原来的录音机上,新加上收音机、扩大机、话筒、电子记时器等等之后,一架录音机就有了许许多多新功能。在圆珠笔的笔套上加上电子记时器之后,就成了电子计时圆珠笔。在铅笔的笔头上加上橡皮头之后,成了橡皮头铅笔。把蘸水笔和墨水瓶综合起来,就成了自来水笔等等,不可一一而言。总之,把原来不相干的事物综合为一体,便是新的发明创造。这种综合技术,真是繁花似锦,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

  移植。每当现实需要干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