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石康文集 >

第87部分

石康文集-第87部分

小说: 石康文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隐瞒实情〃这个说法的含义,当然部分是指它应当很难被旁人看破。因此,我并不指望自己会从《旧约》里轻易找到我正在搜集的那种证据。2000多年以来,这部伟大而复杂的经卷始终保卫着它的这些秘密,因此,没有理由假定它现在会向我轻易泄露它们。
  我开始把《圣经》里每一处提到约柜的地方都打成文字稿。即使掌握了关于这个问题的最佳学术资料,把它们一一寻找出来也是件非常艰巨的工作。工作完成以后,我面前整理出来的资料竟然有50页之多。只有最后一页上有关于所罗门去世后那个时期的记述,这既使我感到震惊,也使我感到意义非凡。其他所有资料则仅仅涉及约柜在荒野流浪时期、以色列人占领恩许之地时期、大卫王在位时期以及所罗门王本人在位时期的情况。
  正如我已经意识到的那样,《圣经》包含了大量的材料,它们来自数百年当中不同学派的作者。我知道,其中许多和约柜有关的材料都非常古老,而另外一些则比较晚近。
  例如,《旧约·列王纪上》里的那些材料是约西亚(Josiah)国王在位(公元前640…公元前609年)以前成书的。这就是说,《列王纪上》第8章对把约柜放进所罗门圣殿的叙述虽然无疑基于古代的口头及书面传说,但其作者们毕竟是生活在那个事件发生很久以后的僧侣。
  《旧约·申命记》里的有关材料也完全是这种情况,因为它也是一份比较晚近的文件,其年代仅仅属于约西亚国王在位时期。所以,如果公元前587年所罗门圣殿被毁之前,约柜已经被转移出了内殿,那么我认为就有可能在《列王纪》和《申命记》里发现隐瞒这一事实的线索——如果它们迟早将被找到的话,因为这些经卷的编辑者们会有机会篡改事实,以制造出一种他们所渴望的印象,即〃荣耀〃并没有离开以色列。
  在仔细研读《圣经》时,我在《列王纪上》第8章里看到了一段话,其语调风格似乎和其他经文不同,并与将约柜放进内殿的宏大庆典的其余描述形成了惊人的冲突。这段经文如下:
  祭司将耶和华的约柜抬进内殿,就是至圣所,放在两个
  基路伯的翅膀底下。基路伯张着翅膀,在约柜之上,遮掩约
  柜和抬柜的杠。这杠甚长,杠头在内殿前的圣所可以看见,
  在股外却不能看见,直到如今还在那里。(第68节)
  我不明白这段经文的作者为什么会认为,必须强调到他写书时还能见到抬约柜的杠子从内殿里伸出来呢?除非他写这些话时(权威学者认为这大约在公元前610年)约柜其实已经不在内殿里,否则他这句话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想,这种古怪的防范性语调里包含着一种弦外之音,使人联想到:一些有罪者有时会做出语气很重的声明,以表白自己的无辜,掩盖事实真相。总之,就像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那位著名的女子一样,《列王纪上》第8章的作者〃申辩太多〃,反而引起了我的怀疑(参见《哈姆雷特》第3幕第2场第233行,哈姆雷特的母后评论伶人戏中戏时说:〃我觉得,那女人申辩得太多了些……〃——译者注)。
  我高兴地发现,具有这个直觉的人并不只有我一个人。1928年,研究《圣经》的一流学者朱利安·摩根斯坦也表示过他对〃直到如今还在那里〃这句话感到的震惊。他在《希伯来联合学院年鉴》上发表了一篇旁征博引的论文,对此做出了结论:他认为这段话的作者的目的必定是
  让读者相信:抬约柜的杠子(因此自然也是约柜本身)
  当时就在圣殿的内殿里,尽管大多数人都看不见,尽管除了
  大祭司以外谁都看不见,也是如此,而每年的尤姆·齐普尔
  节,大祭司才会进内殿去……(作者)似乎感到必须用这个
  方式强调当时约柜还在圣殿里,这表明:他当时不得不去反
  驳一个流行而持久的怀疑(即怀疑约柜已经不在圣殿里了),
  而那个怀疑很可能具备事实根据。
  还不止这些,《列王纪》同一章的第9节又说:
  约柜里惟有两块石版,就是以色列人出埃及地后,耶和
  华与他们立约的时候,摩西在何烈山所放的。除此以外,并
  无别物。石版至今仍在那里。(引自《耶路撒冷圣经》英
  文版)
  《申命记》的成书年代和《列王纪》相同,其中也有几乎同样的话——摩西将两块石头诫板放入约柜,〃我(此指摩西——译者注)转身下山,将这版放在我所作的柜中,现今还在那里〃。(《申命记》第10章第5节)
  摩根斯坦分析这些话时说,它们〃必定是出于某个特定目的而插进经文里去的〃。接着,他引述了这部书的希伯来原文,然后得出结论说:这个特定目的只能是
  面对疑问或怀疑,几乎好像是要提供一种直接的正面确证,以使人相信:作者写这些的时候,十诫的诫板还在约柜里。
  《申命记》和《列王纪上》当然涉及了以色列人历史的不同时期,但最关键的却是(这一点至关重要,因此值得一再加以重申):这两部书都成书于同一个时期。我已经阐明过,那个时期就是约西亚国王在位时期,即从公元前640年到公元前609年这段时期。
  我产生了好奇,便去翻阅那份列出了《圣经》全部有关约柜的段落的打字稿。我记得,在全部《旧约》中,讲到所罗门死后那段时期的地方很少。现在我发现,其中实际上只有两段:一段写于约西亚国王在位时期,另一段是引用约西亚本人说的话,而这两段都出现在我那份文件的最后一页上。
  约西亚与耶利米
  我在以前的研究中已经遇到过约西亚了。当时,我在考察埃塞俄比亚黑种犹太人宗教习俗的古代遗迹。我得知,正是在约西亚在位时期,燔祭的习俗才最终只集中到了耶路撒冷,而在其他各地都被取缔(参见本书第6章)。法拉沙人自己依然在埃塞俄比亚施行燔祭(他们的所有村子里都设有祭坛),因此,我曾在笔记本上写下一个结论:
  法拉沙人的祖先开始信仰犹太教的时候,在那些远离集中化了的民族圣所的地方,本地的燔祭依然为人们所接受。这就可能意味着:法拉沙人在约西亚国王诞生以前就改信犹太教了,那个时间不会晚于公元前7世纪。
  我的研究现在进入的一些领域,是我在1989年写以上这些话时做梦都没有想到过的。现在我面对的是一组格外有趣的环境。因此,1990年10月,在耶路撒冷,我坐在饭店的客房里,又打开了笔记本,列出了下面的几个要点:
  ——《申命记》和《列王纪上》里存在着一些迹象,它们表明其作者们竭力想使人们相信约柜还在圣殿里。这看上去好像是企图掩盖事实真相,即约柜其实已经不在圣殿里了。
  ——有关段落都写于约西亚国王在位时期。
  ——根据这一点,我认为,约西亚国王在位时,约柜可能已经被移出了圣殿;不过,目前更有可能出现的一种情况却是:约柜的失踪虽然是那个时候被发现的,但它却是在更早的时候失踪的。为什么呢?因为约西亚是个热忱的改革家,他极力强调耶路撒冷圣殿的重要性超于一切;还因为所罗门圣殿的〃存在理由〃就是作为〃安放耶和华的约柜的屋宇〃。这样一位君主居然会允许把约柜抬出内殿,这实在太不可想象了,因为约柜是犹太教信仰的最高象征,是耶和华在地球上显身的标志和印玺。因此,合理的推断就是:约西亚做国王以前(即在公元前640年以前),约柜肯定已经被从圣殿中偷偷搬走了。
  ——法拉沙人的宗教习俗包括本地的燔祭,而这个习俗只有到约西亚在位时代才最终被取缔。根据这一点以及其他资料,我曾一度认为:法拉沙人的祖先必定是在公元前640年以前迁入埃塞俄比亚的。
  ——以上这些情况真的不可能是彼此相关的吗?
  这一系列证据似乎很令人信服:约柜在公元前640年以前被移出了圣殿;法拉沙人的祖先在公元前640年以前迁入了埃塞俄比亚;因此,法拉沙人的祖先可能把约柜带到了埃塞俄比亚,难道这个假设不合理吗?
  这个假设完全符合逻辑,因而使我感到震惊。不过,它并没有确定法拉沙人从耶路撒冷移民究竟发生在公元前640年以前的什么时候。它也没有彻底排除一种可能,即约柜也可能是在约西亚在位时期被移出圣殿的。我们知道,这位国王热衷于宗教的完整,并且烙守传统,考虑到这一点,在他执政期间把约柜移出圣殿,这的确要冒极大的风险。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考虑到有这个可能,因为我已经知道(参见本书前一章),一些犹太传说曾说这位国王有一个正当的动机去移走约柜。那些传说里说,约西亚国王在位末期,已经预见到圣殿将被巴比伦人摧毁,便〃隐藏了约柜及其全部附属物,以免让它们落到敌人手里,遭到亵渎〃。不仅如此,传说里还说他(可能依靠某种奇迹般的方式)把约柜藏在了〃它自己的地方〃。
  现在我像以前一样心满意足,因为约柜并没有被埋在圣殿山里,也没有被埋在耶路撒冷圣城的任何其他地方。尽管如此,我还是不得不问自己:这可能吗?约西亚会不会真的预见到了圣殿的命运而采取了保护约柜的措施呢?
  我仔细研究了这种可能,但得出的结论是:除非这位犹太国王真的具备非凡的预知天才,否则他绝不可能预先知道公元前598年到公元前587年将要发生的那些事件。他死于公元前609年,五年以后,破坏耶路撒冷的罪魁祸首——尼布甲尼撒继承了巴比伦的王位。何况,尼布甲尼撒的父亲纳波泼拉萨国王(Nabopolassar)对向以色列用兵没有多少兴趣,而把精力集中在对亚述和埃及的战争上。
  因此,约西亚王朝的历史背景并不支持〃可能是约西亚隐藏了约柜〃的说法。但目前最值得注意的却是《旧约》中最后一次提到约柜的文字。那是我在《历代志下》的一段话里找到的,描述的是约西亚极力恢复圣殿崇拜的传统价值:
  约西亚从以色列各处,将一切可憎之物,尽都除掉……
  分派祭司各尽其职……又对那归耶和华为圣、教训以色列人
  的利未人说:〃你们将圣约柜安放在以色列王大卫儿子所罗
  门建造的殿里,不必再用肩扛抬。〃(第34章第33节和第
  35章第2、3节)
  我立即明显地看出,这些经文,尤其是约西亚对利未人说的那句话,对于我的考察是至关重要的。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如果约柜当时已经在圣殿里,那么,约西亚便没有必要说这句话了。由此可以得出两个无法回避的结论:第一,约西亚本人不曾下令把约柜移出圣殿,因为他分明以为那些传统的抬柜人(利未人)在抬着约柜;第二,现在可以确定,约柜被移出圣殿的日期是在约西亚说这句话之前。
  那么,他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时候说的呢?幸好《历代志下》为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非常明确的答案:〃约西亚作王十八年〃(第35章第19节)。换句话说,就是在公元前622年。不过,《历代志》里却没有提到利未人如何执行这位国王的命令。
  人们或许以为,《历代志》接下来必定要绘声绘色地描述把约柜重新放进圣殿的仪式,但实际上远不是如此,因为无论是《历代志》还是《圣经》的其他部分,都没有提到利未人是如何执行约西亚这道奇特的命令的。相反,听到约西亚的这句话的人显然要么是聋子,要么认为这个命令无法执行。
  我已经说过,从时间顺序上看,约西亚的这句话是《旧约》全文中最后提到约柜的话。现在,我又去翻阅《旧约》中倒数第二个提到约柜的段落。这段经文在《耶利米书》(The Book of Jeremiah)中由耶利米在公元前626年前后亲自写成的一章里,以一位先知向耶路撒冷人讲话的形式出现:
  耶和华说:〃当你们在国中生养众多,便不会有人再说
  '耶和华的约柜在哪里?',不追想、不记念、不觉缺少、也
  不再制造它。当那时到来,人必称耶路撒冷为耶和华的宝
  座,万国必到耶路撒冷,在耶和华立名的地方聚集。他们必
  不再随从自己的顽劣之心行事。〃(第3章第16、17节,《耶
  路撒冷圣经》译本)
  我知道,一些犹太传说(以及《伪经·马加比传》)说,耶利米也像约西亚一样,也参与了隐藏约柜(据说耶路撒冷被毁前他把约柜藏到了尼波山)。但是,比起那些传说和《马加比传》,上面所引经文的史证价值却不知要高多少,因为这段话是一个真实的人物(即耶利米本人)在一个已知的时间说出来的。不仅如此,根据我所了解的有关上下文判断,这段话的含义及其更广的寓意不可能存在任何疑义。直截了当地说,这段话的上下文进一步证实了耶利米的话给人们的印象,即到公元前622年约柜已经不在圣殿里了——它们还把约柜失踪的日期向前推到了不晚于公元前626年。
  我说不晚于公元前626年,是因为正如前面所说,耶利米的那段预言正是在那一年说的。然而有一点已经十分清楚:耶利米说这段预言,至少部分是为了回应人们对约柜失踪的极度痛苦,而这种情绪当时非常盛行,并且可能已经形成很久了。只有这个理由,才有可能解释经文中的那些话:〃当你们在国中生养众多,便不会有人再说'耶和华的约柜在哪里?'。〃显然,如果人们在公元前626年没有说这句话,并且是在耶利米说这些话以前的一段时间,那么,耶利米便没有必要说这些话了。
  我做出这个判断以后,便高兴地发现:这个判断得到了一位世界一流的《圣经》研究专家的完全支持,这位学者就是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梅纳海姆·哈兰教授。在他的权威性专著《古代以色列的神庙及祭祀活动》中,这位渊博的学者对以上这句话作了探讨,并得出了以下的结论:
  这句话紧接在安慰的话语之后,其本身也包含着安慰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