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相信中国 >

第6部分

相信中国-第6部分

小说: 相信中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互联网上,什么都有可能。网络新经济的模式,从来不乏创新者。有个叫Alex的英国大学业生,手头拮据,连学费都快交不上了,他又不打算向银行贷款。他想出一个赚取100万美元的计划。2005年8月26日,他花了10分钟时间,建立了一个名叫百万首页的网站(milliondollarhomepage。com),这个网站很简单,首页被平均分成1万份,每1份是一个小格子,这就是他的产品。每个格子卖100美元,买家可以在自己购买的格子中随意放任何东西,包括自己网站的LOGO、名字、或者特意设计的图片链接等等。急于筹学费的Alex并不在乎这1万个格子是否真能卖出去,只要能卖出1%,对他来讲也算是种成功。但最终的结果让人跌眼镜,在被媒体发现并广泛报道时,这个网站仅开通了不到2个月,但已经卖出了4281个格子,算一下,他收获了42万8千美元。这些格子的买主,在里面链接公益广告、中文培训基地、个人网站、下载基地,五花八门,像一面涂鸦的墙。

百度创业,靠的不是突发奇想,搜索引擎不是一个噱头,大家坚信,它最终能改变人们的生活。此时,百度的市场战略打着美国Inktomi公司模式的印迹。Inktomi,是Yahoo!等大门户网站后台搜索技术提供商,网民在用Yahoo!搜索的时候,搜索请求都被传到inktomi的服务器上,inktomi在做幕后英雄。而每个搜索都是要收费的,比如0。4美分,算上每天几千万个搜索,利润是很是可观,Inktomi在美国异常火爆。让百度在中国尝试这种模式,为此,曾旗帜鲜明地喊出了“Behind your e…sucomess”的口号,意为“在你成功的背后”。



16、
百度的首次新闻发布会,砸了!
百度寻找的第一个客户,是知名的IT网站硅谷动力。百度的搜索核心技术,在2000年5月份链到了硅谷动力的网站上。也就说,当一个用户在硅谷动力的网站上使用搜索引擎时,其实,提供这种技术的是百度。

5月份,正值春夏之交,北京的天气很不错。那是一个下午,百度给硅谷动力提供服务的第一分钟即将来临,所有的工程师都停止了手头的工作,大家围到郭眈的电脑前面,盯着日志的滚动。所谓日志,是指每当用户提交一个搜索关键词的时候,百度的后台都会提供一条记录,记录每个搜索的关键词是什么,百度对这个关键词提供了多少条结果,花了多长时间等等内容。第一个关键词出来了,是搜当时在天安门前玩滑板的张朝阳。随后一条,居然是要找一个“成人图片”,众人在哗然中一片大笑。随后,那个日志哗哗地越滚越快,很快形成滚屏。每一条滚动日志,都代表着一个人在使用百度,几个月的紧张劳动,眼瞅着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实用技术,这种成就感荡在每个人心里,资源宾馆的里响起一片掌声和欢呼声。久久难为平复。

大家很想把自己的快乐传播出去。百度决定召开自己的第一个新闻发布会。地点选在了香格里拉。这次的发布会,遭遇了百度历史上少有的尴尬。紧邻北大的百度,在人力资源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一度连前台都是北大的学生。那时,大家到网上发帖子,说要招秘书前台,立刻就有大四的女生来应聘,她们需要一个实习的机会。这使得百度拥有学历最高的前台,档次极高。当然,因为是一个刚成立的小公司,也致使任何有工作经验的人都招不到。李彦宏曾想从硅谷邀请一个人来做工程师,人家他不来,后来,又曾想在北京的IBM挖一个工程师,人家也不来。有经验的人看不上百度这样一个前途未卜的小公司。所以,百度那时候做PR(公共关系)的只是一个没有什么经验的小女孩子。

百度第一次新闻发布会的重任,落在一个文弱的小女生身上。但她显然对PR的方方面面有点招架不住。开新闻发布会,之前就要与多家媒体沟通,发出邀请之后,还要落实记者是否到场。在现场,组织接待,派发礼品之类,也需要很多人手才能做到尽可能不出错。那时的百度,没有找相关的专业公关公司,都由自己做,忙中出错是的概率是100%的。只是,这个错偏偏出在网络上。在发布现场,李彦宏开始给到场的媒体演示百度的搜索时,链有百度搜索框的硅谷动力的网页却死活出不来。媒体记者等得不耐烦,同事们坐在下面更是如坐针毡,急的恨不得要上天入地。李彦宏在台上的声音也一下子变了调。平时,李彦宏讲话一般是总不是紧不慢,娓娓道来,但他当时急得,每个人都听出他的声音有点发干了。

做PR的小女生,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环节,她应该对网线是否接通做个测试。酒店方说网是通的,她就相信了。无法给媒体们演示搜索引擎是什么东西,记者们一头雾水,在提问环节,大家都面面相觑,无从问起。一场发布会,在郁闷结束了。尽客铩羽而归,但让大家值得自傲的是,一个小公司,成立不到半年,就敢搞新闻发布会,太有魄力了。要知道,那时候的中关村,到处都是成立不到半年的小公司,许多人都在苦苦挣扎,根本不知道明天的早餐在哪里。刚刚发布完搜索引擎1。0,全体员工被拉到密云的一个度假村进行休整,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下谈一些严肃的问题。当时,度假村的天气也非常好,让大家一扫发布会的尴尬。

在那次会议上,对于搜索引擎在互联网中的作用,李彦宏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给百度的工程师们传达了一个理念。每一台电脑,不管是大型机还是PC机,它最核心的东西就是CPU——那个叫中央处理器的东西。Intel的CPU做的最好,所以,每一台电脑都会打上“Intel Inside ”的Logo——只有使用了Intel的CPU,它才敢说这台电脑的性能是有保证的。那么,对于互联网来讲,它的CPU是什么呢?应该是搜索引擎。百度现在所做的,就像电脑里面CPU一样,是互联网的CPU。

在烧烤、打球的娱乐活动之余,很多都对李彦宏这番话印象深刻。这个形象的比喻让大家体会到,公司高层不是只想做一锤子买卖,做完搜索引擎就OK了,就可以止步不前了。李彦宏是想把这个公司做得很长久,对此,有很长远的目标和期望的,那次开会,百度员工们对公司的信心再一次增强。



17、
公司拥有1000万美元,员工27人,每个人值多少钱?
李彦宏、徐勇开始寻找二次融资。但那时,在投资人眼时里,互联网已从火焰山变成了冰窟窿。2000年,互联网给人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互联网周刊》做了一个题为“一点百网舞龙年——百家优秀网站推荐”的榜单,推荐了100家网站,仅仅3年后,就有近1/4的网站不能再登录,还有一些处于许久未更新的半“休克”状态。细细数一下,有25家网站已不知所踪。

2000年4月纳斯达克股崩盘后,网络概念令人不寒而栗,百度能在此时拿到投资,靠的是业绩。在第一轮投资者Integrity Partners的眼中,百度说到做到,按时做出了搜索引擎,并顺利地出售给了各大网站。一切看上去都顺理承章。出于对百度的信任和欣赏,亦为百度的市场表现所鼓舞,他们为百度引来了第二轮融资的领投者德丰杰全球创业投资基金(DFJ)。Integrity Partners的创始人之一Scott Welch,早年创建一家购物搜索引擎企业时曾得到过德丰杰的投资。2000年4、5月份,DFJ中的“F”,即创始合伙人John H。 N。 Fisher,通过Scott Welch知道了百度,并很快对其产生了兴趣。而符绩勋的考察,让他们坚定了投资的信心。

另一家创业投资巨头IDG也决心投资百度,因为他们发现李彦宏一直滔滔不绝的不是自己如何厉害,而是怎么去找“比自己强”的技术和管理人员。那时候的李彦宏,一直希望能够找到一位“能人”担任首席执行官,以取代他在公司的总裁的职务。2000年9月,德丰杰联合IDG向成立9个月的百度投资了1000万美元。德丰杰约占了总投资额的75%,因而成为百度的单一最大股东,但其仍然只拥有百度的少数股权。据估算,成立不到一年的百度价值至少应当在2500万美元以上。 

这次融资,在李彦宏看来,是百度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它的关键点是,李彦宏在第一笔投资花完之前就着手了融资。如果那时很快把第一笔钱花完了,百度连工资都发不出来,只能自生自灭。或出现另一种情况,有个投资商看到了百度的价值,过来说我没有1000万美元,但我有100万美元,我要占你30%的股份,那百度将极为被动。因为没有钱了,只好拿这样的条件去交换,公司的成长将非常受打击。在百度的存亡期,如果没有这笔钱,是很难度过紧接踵而至的互联网的冬天的。如果李彦宏的精力都放在怎么解决员工的工资上,那百度是根本没法做大的。

融资,决定着百度的生死存亡。在几个月的融资过程中,没有人从李彦宏的表情上看出他的任何情绪波动。没有许诺,没有警告,一切如常,波澜不惊。工程师们一点没有感觉到这是一个非常时期。直到9月份的一天,李彦宏把全公司的员工召集到1420开员工大会,资金已经打到了百度的账号上了,他才向大家宣布了融资成功的消息,此时,一直引而不发的李彦宏,在平静地宣布了这个消息后,终于露出一点溢于言表的兴奋:“大家可以算算,每个人值多少钱。”员工们都很高兴,公司拥有1000万美金,可员工才27个人,大家开玩笑说:“那就分了、散了、走了吧。”那次会议后,全公司所有的员工工资涨5%。

这次融资的,来之不易。除了投资者对互联网的谨慎,百度对资金来源的苛刻也是一个原因。李彦宏认为,百度这次融资是中国互联网质量最高的一次。所谓质量最高,并不是指资金额度非常惊人,因为当时亿龙融3千万、谁谁融4千万之类的新闻不时被媒体渲染着,想给互联网的寒冬增加点热乎气。李彦宏却强调一个概念,不是谁给的钱都该要。毕竟,投资商在投资以后,就有百度的股份了,那么,在百度的运作中,他们是不是很放心百度的管理,将来上市是否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持百度,都是需要认真考虑的。显然,百度与投资商在这些方面答成了共识。

投资人把信任交给了李彦宏,1000万美金在他的心里沉甸甸的。投资,不是扶贫,如何让这些钱越来越值钱,是百度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很短的时间里,百度已经让当时国内所有的知名门户网站都购买了百度的搜索技术,包括新浪和搜狐,对此,百度的员工都无比开心,这就好像肯德基和麦当采用了同一家的番茄酱,出现的几率几乎为零,因为他们间的竞争非常激烈,而搜索引擎又是一种很重要的应用。采用相同的技术,在搜索结果上的近似性,并不能强化门户网站各自的优势。也许他们也是无奈之举,这只能说明,百度的搜索技术远远领先于其它的搜索引擎。



18、
投资回报一直是负数,如何解决赢利问题?
百度卖得越好,李彦宏和管理层的压力越大,甚至成为一块心病。技术领先,让百度很快形成了市场垄断,但是依然没有解决如何盈利的问题。投资回报一直是负数。进入2001年,对于互联网来说,这一年又发生了太多惨烈的事情,大批的网站纷纷倒闭,少量勉强维持的也几乎都裁员高达2/3。王志东离开新浪;王峻涛辞去My8848董事长一职,不但是门户,电子商务模式也难以为继。还有网易因误报合同事件被纳斯达克正式通知停牌。各大网站都陷入了生存危机之中。

对门户网站来说,搜索服务是个锦上添花的事儿,有个搜索框挂在那里摆个样子就成了,一句话,大家真正需要的,不是最好的,而是最便宜的。实在不行,就自己弄个“网站搜索”——只在自己的网站里捞点信息对付一下就成了,触手根本不往整个互联网上去伸。

残酷的现实困扰着百度的高管层。那个时候,李彦宏、徐勇、刘建国以及其他管理人员每个月都要拉到郊区开会,核心议题,就是如何解决盈利的问题。大家尝试过开发软件卖给网站,尽管网站众多,但在互联网的寒冬之中,不见朱门酒肉臭,常闻路有冻死骨,这招不灵。当时,投资人还带来了一个名为CDN的项目,就是“内容分发网络系统”。它的目标是针对网站速度慢的现象进行提速。其原理是让网民能从最近的网站镜像访问中,获得最快的速度。当时,投入了很多人力,产品也开发出来了,在一片萧条的互联网界,也没引起市场的共鸣。

盈利模式的困惑,像一道紧箍咒,困扰着百度的高层。大家当时一直有一个信念,在互联网上,搜索引擎是一种很基本的需求,它一定会有市场,只不过大家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模式而已。对此,没人没有动摇过。无论环境多么艰苦,百度,依然在不断探索基于搜索的盈利模式。对于工程师们来说,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产品得不到很好的应用,也有一种明珠暗投的郁闷。对于使用百度搜索的某些门户网站而言,许多百度认为很好的功能他们并不需要,也不会用,门户首页看上去都是花花绿绿的,搜索框旁边四处是飘浮的广告,百度的技术做得再好也没用,因为门户网站的用户体验做的极差,工程师们感到自己的心血全白费了。

经过郊区的若干次头脑风暴,李彦宏做了两个决定,一是要推出自己的网站直接为用户提供搜索服务,二是,尝试一种新的商业模式——竞价排名。

对于推出自己的网站,有一个形象的比喻,百度本来是个技术批发商,把技术卖给门户网站,让他们来对外零售。这虽然省事,但这意味着你就这么几个大客户。现在,百度决定自己开门面了,面向终端网民进行零售,尽管繁琐,但能把百度优秀之处完全展示给他们。而所谓的“竞价排名”的构想,即搜索引擎公司按照企业或者其产品名称在搜索结果上出现的先后排序向企业收费,为此,百度需要实现由领先的搜索技术提供商向竞价排名服务提供商的角色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