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哈佛管理技能培训教程 >

第85部分

哈佛管理技能培训教程-第85部分

小说: 哈佛管理技能培训教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麦当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不败之地,在很大的程度上有赖于其坚持“Q、S、C”方针,即品质上乘、服务周到、地方清洁(Quality、Sevice、Cleanness)。品质上乘:麦当劳公司对产品的质量有严格的标准,要求端到顾客面前的所有食品均须处于最佳状态。汉堡包出炉10分钟尚未出售一律倒进垃圾箱,法式土豆片的保鲜时间为7分钟,咖啡冲好后最多可以保留半小时,并对食品的原料、配料和制作过程有相应的规定。服务周到:为了保证服务质量麦当劳物色经理人员,要求能够懂得“人际关系学”,善于接待顾客,必须在“汉堡大学”接受专门训练,获得“汉堡包学”学士学位。新招的职工必须经过10天职业训练,合格后才能正式担任服务员。因此,麦当劳快餐店的服务效率很高,顾客一站到柜台前面,放在纸盒和纸杯内的汉堡包和咖啡便热气腾腾地送到顾客面前。即使在最忙时,也只需一、两分钟。为了做到能快速服务,服务员一身三任:即负责管理收银机,又开票,还供应食品、顾客只需排一次队,就能取到所需食品。地方清洁:麦当劳快餐店敢于向“廉价餐厅不清洁”的偏见挑战,制定了严格的卫生标准。其中包括工作人员不准留长发,妇女带发网,餐馆内不许出售香烟和报纸,器具全部用不锈钢的,顾客一走便要清理桌面,凡是丢落在地下的纸片,必须马上拾起来等等。平时,总店还经常派人员到各处搞突击式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纠正。这使得麦当劳快餐店始终保持着清洁的环境。虽不豪华,但窗明几净,许多人乐意前来就餐。
  麦当劳公司在营销上,成功地塑造了“麦当劳叔叔”的生动形象。这个麦当劳叔叔原是德国的一家分店发明的,由于形象可爱,容易给顾客尤其是少年儿童欢乐的感觉,于是,麦当劳在世界各地快餐分店都推广了令孩子们喜爱的麦当劳叔叔,并经常出现在电视广告上,演出逗人的节目。麦当劳每年的广告费多达30000多万美元,占全年销售额的4%。麦当劳叔叔成为世界各地少年儿童的亲密伙伴,不仅仅是因为他形象可爱,麦当劳为这些小“上帝”动了不少脑筋,开创了另一番新世界。为了吸引孩子,各分店都专门设有儿童游乐园,供孩子们边吃边玩。并重金聘请著名小丑表演滑稽逗乐节目,拍成录像播放,常使孩子们笑得前仰后合,非常开心。因此,每当星期六、星期日孩子们总要吵着让父母带他们到麦当劳快餐店去。在快餐店,孩子们可以在儿童乐园里游玩,父母既可以隔着大型玻璃窗注视孩子们的安全,又可以不受孩子们干扰静心用餐。这两天,快餐店总是顾客盈门,热闹非凡。
  □通用汽车公司:新环境和新战略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是一家声誉卓越的大型跨国公司。它不仅以其众多产品和世界第一大企业名扬全球,而且还以其总裁弗雷德·斯隆的管理体制改革著称管理界。然而,到80年代,即使是象通用汽车公司这样杰出的大公司也不得不面对着严峻的挑战。
  早在70年代,日本制造商丰田、日产、本田等公司利用石油危机,以大量优质、低耗的小型汽车攻入美国市场。日美“汽车战”进入白热化状态。1980年,日本人再次利用世界石油价格第二次暴涨、汽油供应紧张的机会,发动了强大的攻势。日本汽车总产量首次超过美国。在美国市场上,销售的汽车有1/4以上是日本制造的。当罗杰·史密斯1981年1月出任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主管这个遍布世界39个国家和地区,雇员75万人,年销售额达840亿美元的庞大企业时,这家世界首屈一指的汽车制造企业已亏损76亿美元。这是通用汽车公司60年来出现的第一次亏损。美国朝野震惊。
  从表面上看,这次灾难的祸首是日本汽车制造商。但是潜在的核心问题却是公司的管理体制问题。20年代,弗雷德·斯隆以分散经营、协调控制的原则,用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将通用汽车公司由若干汽车公司兼并而成的“杂牌公司”,改造成一个庞大的、管理有序的企业。5个生产部门对于汽车的设计、制造、销售等业务活动各司其责。总部进行协调以及资源分配、预算控制等改革在当时取得了非凡的成功,对通用汽车公司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制造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久而久之,通用汽车公司的管理模式被奉为“经典”。公司内泛滥着一种自满的情绪,无论是公司高级管理还是普通职员都认为“他们的公司是美国工业界最好的公司”。企业的创造性被扼杀,日益陷于僵化的境地。从50年代始公司的管理组织结构屡经调整,但基本原则和模式却没有突破。而且总部的权力越来越大,业务部门日益沦为总部的工具。对外部世界的变化麻木不仁,视而不见。特别是到70年代,公司在遭到外力的强大冲击下,其最高领导层仍是讳疾忌医,否认进行大规模内部改革的必要性。
  新任董事长兼总裁罗杰·史密斯,出生于美国汽车工业的故乡密执安,16岁曾当过汽车装配工,1949年获密西根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随即进入通用汽车公司任海外业务会计。他凭着自己锲而不舍的干劲和忠实于公司的献身精神,沿着等级阶梯逐步攀登。值得一提的是史密斯在60年代曾参与斯隆的智囊团,从而使他对公司上层机构的内幕和斯隆的组织管理系统实质有一定了解。罗杰·史密斯受命于危难之际,但却可以借此一展宏愿。
  1981年5月,形势出现了新的转机,迫于华盛顿的压力,日本政府和汽车制造商同意:至少在1984年以前,压缩对美国市场的出口。并保证,如果双方认为有必要给美国汽车商更多的时间来赶上日本的出口水平,日方将继续增加1年的出口限制。尽管有了政府限制进口的措施,但是史密斯明白,他只有3~4年的时间来实施新的战略。错过这个时机,日本汽车公司将恢复对美国市场的出口攻势,象通用公司这样的汽车制造商就再也没有机会迎头赶上了。为此,必须加快企业的变革,激发企业创造力。罗杰·史密斯的新战略措施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
  1.新战略措施主要是围绕着摆脱公司所处的危机而展开的
  罗杰·史密斯接任之初所面临的棘手问题是:如何为平衡公司的财务削减30亿费用预算,并尽快提供一系列全型号的小汽车来与日本公司抗争。为此,史密斯顶着可能招致社会普遍不满和激烈批评的压力,在公司进行了大范围的裁员。当然,这只是必要的临时性急救措施,不能根本解决问题。鉴于当时公司新投产的J型车情况恶化,史密斯计划上马公司花费了上百万美元新研制的S型车,但重估生产S型车所需代价的结论是:日本厂商可以用比通用汽车公司少2000美元的成本生产一辆S型车。面对日本公司的绝对成本优势,公司只得停止这个项目。这使史密斯清醒认识到:目前通用汽车公司再也没有力量通过投资来摆脱困境。史密斯决定打破常规,从日本引进小汽车,因为那里的汽车最便宜。1981年8月,通用汽车公司购买日本铃木厂家5%的股份,交换条件是:铃木公司将在出口限制解除以后,每年卖给通用汽车公司8万辆超小型车,然后,通用汽车公司将这些车重新以斯普林特命名销售出去。与此同时,通用汽车公司与另一家已拥有34%股份的日本五十铃厂商进行谈判,五十铃同意每年向通用汽车公司提供20万辆汽车。
  然而,这些仅仅是史密斯对日战略的序曲。尽管有了从铃木和五十铃进口小汽车的合同,但是就每年需要100万辆小汽车的通用公司而言,充其量也只能满足其经销系统的一小部分。而且,由于有了进口限制,日本汽车制造商都急于通过自己的经销商来销售出口汽车,通用汽车公司已不可能再从日本得到更多的汽车,况且也无力使S型车重新上马。那么,联营生产就成了填补公司小汽车生产线空白的唯一可行的方案。史密斯采用美国企业界通常的策略:“如果你不能战胜他们,你就加入到他们中去”。决计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合作来达到目的。1982年3月,史密斯得以与丰田英二会面,谈判持续数月,终于在1983年2月达成在加州弗里蒙创办联营企业的协议,破例允许在联营企业中应用日本的管理技术和规章制度,并得到联邦贸易委员会许可,丰田汽车公司参加联营是想既在美国销售更多的汽车,又不用减少从日本本土的出口。而且为了减少风险,丰田很希望既能在美国生产汽车,又不用单干。通用汽车参加联合似乎是违背了通用击败日本人的原则,但是史密斯却另有想法:联营可以使通用汽车公司节省投资,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新型号的小汽车货源,以解公司的燃眉之急,给史密斯留出一点充裕的时间制定直接与日本人竞争的战略。“要击败他们,通用公司必须先与他们联合”。然而,更深的意义在于:通用汽车公司通过这次联营,可以使它的经理们有机会深入研究对手,获得其技术和管理的第一手资料。
  2.新战略措施主要是围绕着改造公司的机制而展开的
  与丰田汽车公司创办联营企业是通用汽车公司的重大突破。然而,罗杰·史密斯关心的不仅仅是改变通用汽车公司的生产方式,而是根本变革公司的管理方式。1983年4月,在宣布与丰田的协议的6个星期之后,史密斯召开了公司年度管理会议。他向参加会议的900多名经理作了口头演说,要求经理们重新确定通用汽车公司的使命,并应当诉诸文字,形成一份蓝图,作为公司未来决策的参考。史密斯还暗示了他想在使命书中看到的东西——即“3R”:冒险(Risk)、责任(Responsibility)、回报(Reward)。当即责成组织一个由各部门和会议选派代表构成的委员会负责。委员会制定了新的公司使命书,重新定义的公司的使命:“质量第一,赢利第二。”推翻了原公司业者弗雷德·斯隆提出的,并业已成为公司任务书上一条不可改变的原则:“我们不是造车,而是造钱。”史密斯这一深思熟虑的行动,在公司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围绕着新使命展开了一场热烈的反思与争论。史密斯在引导人们抛弃旧观念的同时,向大家展示了:他要把正在作出的决策以及这些决策的相应责任进一步下放到组织机构中去,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此中来。
  今后几个月,公司工程局的负责人向史密斯递交了一份大胆的计划——“土星计划”。这项计划起初仅仅是为了发展“未来汽车”而构想的。按惯例,新车要先由技术部门设计,然后交付生产部门进行生产。这样往往要投入巨额资金,花费4~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公司的工程师们希望通过土星计划将设计与生产结合起来,以便采用新技术,用较低的成本生产出新型车,在80年代中期以6000美元左右的价格出售,与日本公司争夺市场。这项计划是根据美国50年代的太空计划而得名,该太空计划旨在赶上苏联的人造地球卫星在太空竞赛中所处的领先地位。通用汽车公司的土星计划也是旨在赶超日本人。史密斯知道,通用汽车公司不可能指望永远靠日本车来填补其小汽车生产线。而且,通用汽车公司也不可能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赶上去,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厂家需要一次巨大的飞跃,一次领先于日本的技术飞跃,才能重新占领美国市场。史密斯全力支持“土星计划”。
  史密斯更高的设想是企图把土星变成一个全新的汽车公司雏形,开创一套新的管理方式、生产方式、设计及市场技术,从而在90年代把通用汽车公司变成一个更具竞争力的汽车生产厂家,比日本汽车商,包括其新搭挡丰田公司更具优势。按史密斯的话说:“土星计划的重要意义在于日后我们要通过它来与布克、奥德斯、本狄克、雪佛莱、卡迪拉克的时代告别。”为了做到这一点,史密斯想创建一个全新公司来设计制造土星车,并通过一新的销售网络来出售。于是,土星车将由一家通过计算机而不是红头文件管理的公司来生产。这样就可以使顾客在订购土星车时,把他们的要求输入土星销售网络的计算机内。订单可以同时送到各工厂及供应商处,供应商随即设法准时把所需的零件送到装配线上,这一不需任何官样文章的系统意味着顾客可以几天或几星期内而不是往常的几个月就能取货,甚至现订做也不例外,使通用公司及供应商省去了预先准备大量存货所需的成本。顾客买到的车完全是自己选择的,而不是从经销商手里得到的存货。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通用更接近顾客,而不是把经销商当作真正的主顾,这一转变是通用汽车公司经营思想的根本转变。史密斯决意从通用汽车公司销售网络中严格挑选出最优秀的经销商组成独立的土星销售网络。这些经销商必须是具有高质量顾客服务纪录,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愿意向新的计算机技术投资。史密斯1983年11月宣布土星计划时,没有给新型车的引进规定明确的年限。所以土星汽车又称为“无年限汽车”。这是为了使土星车的开发者能白手起家,从头做起,不受任何现存体制的束缚,不至于受到压力而采用公司原有的模式。当然,代价是巨大的,据估计,在第一辆车开出工厂之前,得支付50亿美元,但是,计划一旦成功,其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它将成为通用汽车公司其它部门在设计、制造和销售等方面的彻底变革的前兆。不久,土星汽车公司便成立了,公司的管理和财政实行完全独立,有权发行股票和债券。史密斯这样做,是因为他清醒地意识到:土星汽车公司将是进行试验新的管理、销售方法以及一切与汽车业务有关的有价值的新设想的基地。
  重振汽车通用公司雄风,仅靠土星计划是不行的,土星计划需要时间。在土星计划揭幕两个月后,罗杰·史密斯宣布对整个公司进行大规模的改组。这是经过对公司一系列严密的考察得出的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