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笑清廷 >

第240部分

笑清廷-第240部分

小说: 笑清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是,看到这上来的是个文弱少年,这鞭刑下来,估计这小命就交待了。康熙皱了皱眉,难得多话一句汝真要鸣冤?”

  那少年虽见天颜有些瑟缩,但还是坚定的点头。承祜体察阿玛的意思,一个关照,这量虽未减,力道却轻巧多了。只是这样,这少年也吃不 住,投书后就昏死了。

  只是这书中,“陈汝弼”这名字,赫然在目

  (新书求支持~~所有的所有的支持都来吧,好茶厚颜,不嫌多~~~

  书名:世家名媛

  书号:2286857

  简介:言情真爱?豪门恩怨?重生VS重生?谁又要报谁的仇?贺锦年只,她生为名媛,并不是她“天生女配”的理由)

  425 两处闲谈

  425 两处闲谈

  陈汝弼竟然是陈汝弼

  皇帝虽然在外,但朝中事务会不?陈汝弼此案,康熙在南边时,就已经了。陈汝弼时任吏部文选司郎中。吏部文选司,掌文官的品级、迁升 、改调之事。给事中王原弹劾此人受赃枉法,下都察院察议,革其职,交刑部拘讯。经查,受贿有据应立绞,因而定罪为计赃论绞。

  那时苏州李煦提起此人时,此案已发。是以,康熙很不舒服,也想得很多很深。太子所查四十二年的科考,所查无恙,而此案数人,皆为那 年所出。李煦捡那个时候说这个陈汝弼,偏偏前面,李煦还被授查王氏。康熙当然不会承祜会蒙蔽他,但若承祜被人所蒙蔽呢?还有李煦那时, 是点眼药,还是敬忠提醒?千头万绪。

  康熙看了状词,面沉似水。不管如何,这个陈汝弼,都是要再查。不为别的,只因为,康熙此人为政严谨。

  其实,说康熙为一明君圣祖,还真是不差的。别的不说,就说这与政事上的仔细认真,就甚为传颂。每每与官员御前对奏,都会挑出重点, 从各个方面询问,甚至还会提起几年前的折子、问答。那些,康熙竟历历如新,一一记住,数年不忘。不光如此,还会经甲事及乙事,由此人及 彼人,数事贯通。经常将臣工问出一身汗来。

  而这些,于所判极刑之案上头,更是仔细。康熙少用极刑,自述并不为贪仁君之名,只是性命攸关,能不慎之又慎,几经查证,才能定罪呢 ?

  投匦鸣冤,这个动静很大,相当大。次日早朝,就有许多人就此纷纷奏议。有为陈汝弼的,有说此案不虚的,竟然有一大半的臣工都卷在里 头。康熙发话,令议政大臣、九卿詹事科道等赴刑部衙门会审,务必查实。并交由太子监理察情。

  康熙让承祜监察,是有考虑的,毕竟,当初太子查了那年的科考,若陈汝弼是好的,自然无事。若这陈汝弼真有些,再扯出以往的事情,或 是在以往的事情里头弄出些脏臭来,就要污了太子的名声了。

  承祜接了这个差事,心里就不太安生。陈汝弼次人,,阿玛也是知之甚详的,是被吏部尚书兼直隶巡抚抚李光地推荐调升吏部文选司任郎中 ,阿玛当初召见他时,曾亲口赞其执法如山,刚正不阿,还特赐他《兰花诗》三首。会落个贪赃枉法,还证据确着?

  退朝后,承祜还不及多想,就被胤礽等人拉住,一起拜见了额娘后,就往毓庆宫小坐,也把这件案子的始末说了出来。

  给事中王原劾奏陈汝弼,说了发生在康熙四十三年八月的一桩事,说他受贿三千两银子,“因光地举荐由刑部调吏部,初犹矫饰虚名,近则 专擅恣纵,有贪赃情弊行为”。

  那么这起因在何呢?别说只是三千两银子,而这事情说起来,就牵扯有些大了。

  第一个牵扯到的人,名王式丹。

  王式丹,康熙亲赐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也就是状元。王式丹嗜好古文,以以诗闻名遐迩,早在为生员时就名声大噪了,还备受当时名士王士 桢、查慎行推许。只是这人的运气也差了些,屡屡乡试,皆为名落孙山。终于,四十一年,王式丹五十八岁时,江南乡试,夺得了魁首,成了会 元。次年又被点状元了。以至很多读书人在得知他会试第一、殿试又获第一后,都为此而欢呼雀跃。万岁爷对于王式丹也是恩宠有加,事事体贴 ,处处关心,特命王式丹参与武英殿纂修《佩文韵府》,并赐以松花砚及书籍多部,眷遇之隆,致使群小生忌,飞谋钓谤。

  四十一年的江南乡试,乃陈汝弼为主考,所以,这个王式丹也就是陈汝弼的得意门生了。

  四十三年八月,王式丹的同年王令仪、吴元朗和王的同谱王同发都以县令行取,例补课道官,可这三人性急想早点当上课道官,就一起找王 式丹,让他给恩师陈汝弼求个请。

  为他们不敢去呢,因为这陈汝弼是出了名的铁面冰心,他在吏部管理官员调动、升迁时,有许多官员来走门路,此人耿介个性,都不假以颜 色,时有喝叱。王原折子中专擅恣纵的话,也是出于这些吧。

  也不这王式丹当时想的,也不考虑恩师的铁面冰心的名声,就写了个说情手札给了恩师陈汝弼了。当时还有另一同年汤右曾也在场。至于陈 汝弼对此札地反应如何,到是不得而知了。不过,那三人后来已经当上课道官了。

  这事情是给王原的,就不得而知了,只是,那年三月,那个汤右曾还和王原一起弹劾过李光地。只是李光地乃康熙心腹,屡受弹劾而不倒。

  先前刑部拘讯时,那三千两银子,真是公说公有,婆说婆无了。只是现在行贿之人都认了,陈汝弼说没有,也总是弱势了些。

  胤礽一边说,一边皱着眉头,“李光地,曾为文华殿侍讲,是大哥您的师傅。这陈汝弼既是他保荐,又是他的下属,而王式丹等人又是他的 门生。这里头,可牵涉不少啊。大哥,我在吏部当差,本来就脱不了身,我去跟阿玛说这差事,该当落在我身上。”

  承祜止住了胤礽道胡闹些?先并不说别的,那些议政大臣、九卿詹事科道等诸多官员核查此案,你只是个王爷,还不够看。而且这大朝会, 当着那么些个人,阿玛岂能朝令夕改?”

  胤礽当然这些,只是对于大哥,他太过紧张,关心则乱,“总要试试去。”

  “你啊这差事虽然烦些,但阿玛也是为了我好。”

  “阿玛自然是为了大哥,只是,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替大哥看着有何不可?”胤礽说不服大哥,眉头越皱越紧。

  其余诸人这会儿也想不出来,只能跟着皱眉。

  承祜一看,“扑哧”乐了,“这一个个了?事情还没办呢,就都泻你们大哥的气啊?”

  这样一说,才把这气氛混了,只是各人心中都打定了主意。

  承祜故作轻松,与弟弟们分别多日,就把这一路上所见所闻一一说来,气氛才更好了。

  这几个在东宫说的兴起,一起用了午膳才散了,下半晌,又聚在中宫好一阵的欢腾,就连康熙也来凑了热闹。

  而此时,十阿哥胤禩的府上,十四阿哥也在一起喝着酒说着话。十福晋郭络罗氏劝了一回酒,才退了出去。十四阿哥笑着对胤禩说道十嫂的 风姿,果然世间少有啊。难为哥哥向阿玛求娶于她。只是,十哥何必学三哥?难不成,也有说法?”

  说着眼睛竟然向胤禩的下半部分瞟去。

  胤禩也不恼,只是作势打了胤祯一下,“休得胡说仔细皇阿玛了捶你。”

  “我这是在十哥府上,怕?”

  “你啊,也老大不小了。我怕你在我这儿说惯了,出去没有把门的。”

  十阿哥求娶郭络罗氏,其实用意很简单。宫里,宜嫔虽不得势,但还是有个的。这六阿哥胤祺养在太后身边,太后极其疼爱。康熙对这个, 也是很宽容。胤禩以前就与六阿哥走得近,现在更是是不是让福晋去六阿哥府上。

  郭络罗氏出身也算不得如何显赫,其外祖安亲王岳乐虽然看着帽子大爵位高,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实权。

  但胤禩他,就算不求这个郭络罗氏,皇阿玛也不会给指个显贵家的。现在如此,甚好。

  “怕不过,我倒是没想到,这回太子,尽然会从南边带个人。”说到这个,十四阿哥有点儿皱眉。

  “你这是担心?李煦还能甩了你?”

  “哪怕他塞十个人给太子,太子也未必会他。我只是觉得,李煦这招,有点昏。以后这十五十六等人,会不会借此偏了想头。”

  “事在人为,看谁先出手。现在,你与十五十六他们总是亲些,与宫里王氏也亲厚。此女才离家,说不得这心还向着娘家。初来乍到,也必 是惶惶惑惑的,若有亲戚安抚,必会生了依靠之心。女子就算出嫁,也要依靠娘家的。日后,这就不是十五十六偏了,而是太子那边有事了。就 算她不会偏着我们,但借着她的手让她不知不觉地做事,也是好的。毓庆宫,太严。”

  “我就让人给王氏捎话,看看远道来的侄女,也听听乡音。”十四阿哥一听,笑逐颜开起来。

  胤禩在心里冷哼一声,蠢货,面上却不见丝毫的不耐烦,又提起酒壶,替十四阿哥满上,对干了一盅,才说,“这些许小事,何劳费心。再 说,十三弟最是仁厚的,由他那儿出面,才是最好的。”

  “你又不是不,我哥最要拘着我。又不愿找事,对东宫,可是一点儿想头也没有。”

  “就是这样,才好呢。”胤禩笑着说,“好了,这事就这样了。这陈汝弼,才是正事。”

  (新书求包*~~看来,现言果然不及古言啊,么么大家,来吧来吧,各种支持不嫌多~~~

  书名:世家名媛

  书号:2286857

  简介:言情真爱?豪门恩怨?重生VS重生?谁又要报谁的仇?贺锦年只,她生为名媛,并不是她“天生女配”的理由)

  426 醉酒

  426 醉酒

  大从外头带个人,芳仪会不?叹息着,这李煦做事,真是越来越粗糙。当初他那个女儿李敏,好歹还有个正经的途径,就是康熙的王氏,进 来时更是面上光亮,可现在这个小王氏,真弄得跟个小丫头似的,就和那时二阿哥李氏一个样。

  想到那个李氏,芳仪心里就不太平。于是,对于这个小王氏,暗里就更盯紧着些。只是一段时日以后,芳仪却略略的有些皱眉。想了想,也 不在面上惊动人,只是关照了承祜几句。

  当晚,在小王氏服侍承祜药浴后,承祜不经意的问道你进宫也有段时日了,不去见见你姑母,给她请个安?”

  小王氏一听,忙跪倒在地,煞白着脸色,道奴婢是太子殿下的奴才,未有主子的话,可以自行行动?”接着一咬牙,道王娘娘倒是差人给奴 婢递过几次消息,使奴婢说儿,问问家乡的情形。只是奴婢想着,奴婢才进宫,虽学了规矩,但还是怕有差池,就未有领命。未及及时禀报主子 爷,实是奴婢的罪过。只是奴婢想着,奴婢只是微末奴才,能用这些琐事烦扰到主子爷,才按下未说,还请主子责罚。”

  承祜盯着小王氏看了一会儿,见小王氏虽然面色雪白,却不闪不躲,一脸的坦诚,也就笑了,“起来吧。孤并没有责怪你的意思。只是,娘 娘毕竟是你母亲家长辈。你原该当给她去问声安的。现在,她来传你你都不去。孤是明白你的良苦用心,但外头人看起来,你总是失了礼数,或 还以为毓庆宫不近人情,更甚,未把孤的庶母放在眼里。”

  这话一出,小王氏站都站不住了,软倒在地上,“奴婢该死。奴只想着撇清个儿,却未想着置主子于何境地,还请主子治罪。”

  承祜叹了口气,有点儿不是滋味,“罢了。你按着礼数,该当走动就样吧。你那晚的那些话,以后也别再说了。孤也不需要说的。”

  小王氏的脸,白得发青,“是。说的总比不上做的。奴婢会放在肚子里的。”

  承祜看着眼前摇摇欲坠的女子,想起扬州瘦西湖边,那个朦胧身姿,那些吴侬话语,虽软绵,却透着果断,行事也在理周到,又想到那日晚 上说那话的神情,不由叹了口气。也是个可怜的女子。声音里透着柔和,“下去吧,别想那么多,也别太逼着。”

  按下这些个不提,宫里真是一片平和。现如今,皇后的们都大了,成亲了开府了,孙子孙女也一个个的出世了。几个大的孙子孙女,还是费 心教养大的。可后头几个,虽也时常的抱,却没养在身边。弘昊已经大了,身子也结实多了。这孩子确实聪明,心性也不,跟弘皙更是要好得像 一个人似的,的异母倒是往后退了一步。芳仪看这,只能宽慰,儿孙自有儿孙福。

  们的后院,也不是就像面上看着那样平静如水的,只是芳仪时不时地敲打,碍于她立的规矩,妨碍子嗣的事情倒也没有发生。只是,她还是 时常额外关照一下弘晖,她依稀记着,这孩子好像有劫难。

  对比于这些面上的太平,前朝倒真是翻了天了。没想到一个郎中,一件只有三千两银子的案子,真的把一大半的朝臣,都卷了进去。隐隐的 ,满汉相争、南北对立之势已成。

  大清朝毕竟是满人当皇帝,所以,在一个衙门里,相同的官位,以满大臣为先,也就是说,同样是尚书,满尚书比汉尚书更尊贵。这是从太 祖那会儿就如此的。只是康熙时,虽也以满人为先,但科考一路,当然是汉人擅长,特别是南边,人杰地灵,更是出了好些个人物。康熙朝比之 前两朝,安定昌盛,那些汉人更是悉心读书下场。渐渐的,这朝臣中掌权汉臣越来越多。更有些已经深得康熙信任,诸如,周培公、姚启圣、张 英、张廷玉等等。这些,都让满大臣深觉不妥。

  这回,陈汝弼随只是个郎中,但却是李光地举荐,也是他的下属,还牵着那些个科考出身的人。

  万岁爷令议政大臣、九卿詹事科道等赴刑部衙门会审,刑部尚书安布禄、左都御史舒辂因职责,就当了领头的,其中更以舒辂为先。这些满 大臣审了,过后就统一口径,指认此案无隐情,以舒辂为首的满大臣还是定情真立斩。

  可是李振宇和王鸿绪等汉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