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回到明末当军阀 >

第249部分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249部分

小说: 回到明末当军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潮知道自己的政治能力还很不足,或者说自己的政治认识跟这时代的人诧异太大,要么自己迁就明朝官僚,跟他们一样处事,要么就是强迫这些人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也就是独断专行。

但是两者杨潮都不太乐意接受,跟官僚同流合污杨潮心理上难以接受,而要独断专行的话,杨潮知道这种后遗症太大,而且遇到的反对也太大了,文官集团绝对不会配合,而且杨潮不无顾虑,自己现在活着,手握重兵还好说,万一自己有个意外,家人会受到什么样的报复,看看张居正死后,张家抄家灭族,男丁发配,女子发卖,杨潮绝对不能接受。

这两者之外,还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学习杨坚、赵匡胤那样,直接自己篡位。

可是杨潮篡位的话,名不正言不顺,反对声音肯定更大,长江以南估计除了自己军队能控制的地方,其他地方都会反对,弄不好不等满清打来,杨潮要先打一场内战。

而且杨潮以武将身份,抛开大明皇室称帝,这个坏头一开可能会造成失控的局面,但凡手里有兵的将领弄不好一个个都称王称霸了,看看清末民国的时候,各个省宣布独立就知道这种后果了。

打内战和各地军阀话、大混乱这种结局,杨潮都不想看到,就是曹操也不是直接篡位,还得扶持一个汉献帝做旗帜,就是害怕出现不受控制的局面。

所以杨潮才想到让朱慈炯出面监国,自己掌握实际大权,但是朱慈烺本人不同意。

杨潮也担心出现朱慈烺那样的情况,就是朱慈炯上台后,不但不配合自己,反而站在自己对立面,因此不愿逼他,而是先做思想工作为主,让文官不停的劝说,自己都开始做妻子工作,但是依然做不通。

可就在杨潮犹豫不决的时候,江西和福建两地,却都出现了意外之事。

朱慈焕在福建监国了,昭告天下,以弘光皇帝被俘,国不可一日无君为由,自己临危授命愿意肩负起中兴大明的责任来。

“郑氏!”

杨潮不由想到,郑氏集团还是走上推举皇帝,挟天子令诸侯的这一步。

真是造化弄人,看来郑氏不仅仅甘于做一个海洋实力,向士大夫阶层迈进的努力,郑芝龙从来没有放弃过。

但是这让杨潮为难了,朱慈焕的监国诏书已经送到,要自己接旨。

郑氏做的好隐蔽啊,直到昭告天下的时候,才将朱慈焕推了出来。(未完待续)

第三百八十九节大局为重

杨潮并没有立刻接旨,他还在评估事态发展。

之前整个天下都知道朱慈炯在杨潮手里,现在天下人也知道了朱慈焕在郑氏手里。

之前一段时间,朱慈焕等皇子没有消息,大家都以为跟皇帝一起被俘了,大家其实寄希望于朱慈炯能够监国的,可是朱慈炯一直不同意,天下人却以为是杨潮不同意,甚至出现了怀疑杨潮有阴谋的声音。

但是也有人知道不是杨潮不同意,而是朱慈炯本人不同意,死活不肯配合。

比如南京的文臣们,王铎和钱谦益几乎天天登门劝说朱慈炯,但是朱慈炯死活不接受,大叹自己没有治国之才,表示天下应该给有德者居之,甚至不得不让人怀疑是不是杨潮想逼迫他禅让。

于是不明所以的文臣们立刻改头换面,开始倾向于福建的悼灵王朱慈焕。

郑氏的信使带着朱慈焕的诏书南到广东、广西,北到浙江、南直隶,许多文人竟然开始接受,并且响应朱慈焕的召唤,一个个正赶往福建,打算入朝做官。

而江西事态出现的变化,则是清军的行为。

被杨潮从南京打退后,阿济格因为没有船,竟然一路退到了九江,最后从九江过江,带着朱慈烺回到了北京。

此前九江一直在左良玉儿子左梦庚手里,李自成大军打到九江四十里处的时候,兵微将寡的左梦庚不敢抵抗,带着为数不多的战船逃到了长江上,不过李自成始终没有机会打九江,就在四十里外,李自成大军被清军偷袭击溃。

清军一到九江,左梦庚带着九江投降了清军。阿济格撤退回去的时候,将左梦庚带到北京,说是要让他朝见顺治皇帝。

可是左梦庚部叛将金声桓却没有跟着去。而是带着被杨潮打残后,左良玉剩下的残兵。带着盖有大清皇帝玉玺的国书和明朝朱慈烺皇帝的诏书,从九江南下招降江西明军。

本来阿济格是想带金声桓一起回北京的,但是金声桓请战,说是他愿意带本部三千人,南下江西为大清攻取整个江西。

金声桓的考虑是不想放弃手下兵马,他不希望放弃军权,所以不愿意跟着小主子左梦庚去北京。

打算阿济格权衡之下也同意了,他手下的八旗兵是要回去北京休整的。但是不能不留下后路,不能白白放弃打下的九江等地,否则又会被政敌攻讦了,留下金声桓正好,如果自己一走,金声桓就被杨潮大败,丢掉了九江,那说明这些降兵战斗力不行,杀了金声桓泄愤就是,如果金声桓有种。守住了九江,并且攻取了江西,那就完全是他阿济格指挥有方了。不用八旗一兵一卒,白的一个江西。

为此阿济格可以放弃控制金声桓,收编左良玉剩下那万把人的目的,给金声桓留下盖着玉玺的空白国书,还让朱慈烺写下大量的招降诏书。

结果金声桓带领本部三千兵马,会同王体中五千人马,八千人沿着潘阳湖南下。

金声桓派人持国书和诏书前往南昌,声称满洲大兵马步二十余万旦夕将至,只有迅速归降才可免遭屠城。江西巡抚邝昭吓得面色如土。解印而逃;其他官员和部分绅士一哄而散,省城南昌转瞬之间陷入无政府状态。最后士民推出的一些代表在城外迎接金声桓。

整个南昌府和附近州县。兵不血刃归于金声桓,他趁势招兵买马收服明军。很快就有了三万大军,王体中则扩张到了五万人马,两路大军一面派人去想清廷报捷请功,一面继续南下攻取城池。

金、王二部八万大军,很快攻克永宁王朱慈炎所据的抚州,接着收取吉安,并将逃往该地的明巡抚邝昭押送武昌,接着又占领广昌等府。然后进攻袁州,击败明将黄朝宣部五千余人,占领袁州。不到一月,江西十三个府除赣州、南安外都被金声桓控制。

杨潮对此也只有徒呼奈何,自己在南京城下大败阿济格,击破清军上万条水军战船,而且为了鼓舞士气,早就派人通知了江西。

可是如此大胜,却比不上一个皇帝被擒,朱慈烺被擒获的消息顷刻间就瓦解了江西军民的士气,金声桓手持诏书就能一一招降,除了抚州、和袁州外,其他地方几乎都不战而降。

“伯爷,请以大局为重啊,国不可一日无君。若天下早早安定,金贼不过跳梁小丑,安能一封诏书就收取江西版图啊!”

郑鸿逵一副为国为民嘴脸。

杨潮不由冷笑:“本爵现在改成郑侯爷了吧。”

郑氏推举朱慈焕监国,朱慈焕自然大封功臣,加封郑芝龙为平虏侯,郑鸿逵为定虏侯、郑芝豹为澄济伯、郑彩为永胜伯,郑氏一家满门公侯。

郑鸿逵叹道:“杨伯爷说笑了,若是伯爷愿尊悼灵王监国,在下保举伯爷公侯之位。”

杨潮冷笑:“区区公侯之位,本爵不稀罕。你们郑家好大的胆子,先皇嫡亲尚在,竟敢妄立监国,是要谋逆吗!”

崇祯皇帝的嫡子,弘光皇帝的亲弟朱慈炯还在南京,郑氏迫不及待的推朱慈焕监国,这跟当年马士英推福王监国如出一辙,如果杨潮再像上次一样,发兵福建,就该郑氏头痛了,所以他们第一时间就派郑鸿逵亲自带着朱慈焕的监国诏书,要劝说杨潮,杨潮不同意,朱慈焕这个监国无论如何是坐不稳的,杨潮如果同意了,他们就打算去掉这个监国直接登基了。

现在很多文官其实都在观望,比如南京城中的钱谦益等人,就一直没有明确响应郑氏,显然他们可不想像马士英那样,福王刚刚监国,杨潮大兵就杀到了。

相比郑芝龙这个海贼,文官更看好杨潮,即因为杨潮手里的定王朱慈炯伦序更有资格。更因为杨潮的实力更强大,清军一次又一次败于杨潮手中,现在已经没人怀疑杨潮天下无敌的军威了。

“杨伯爷谬矣。悼灵王监国,实乃大局为重。天下汹汹。百姓思安,悼灵王以祖宗江山为重,这才勉为其难出任监国。若伯爷能体谅时艰,尊奉悼灵王,则天下之福,百姓之福,岂非功德无量。”

郑鸿逵继续劝说。

杨潮哼道:“本爵不信佛,功德不功德。本爵不在乎。本爵只重利,想让本爵同意,那要看你们郑家出什么价钱了。”

杨潮索性挑开了,让郑家出血了事。

今时不同往日,上次福王监国,杨潮还能带大军威逼四镇,因为当时北京沦陷,清军和大顺军正在角逐,短期不可能南下江南,杨潮有时间跟四镇来一场大战。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杨潮如果调集重兵南下,跟郑氏决战的话,江淮地区势必要让给清军了。一旦失去江淮,在想夺回来,不付出成倍的代价是不可能的,而且江北沦陷,南京就成了前线,清军兵锋将直面江南腹地。

所以杨潮已经没有机会南下争权了,但是郑氏不敢冒这个险,万一杨潮不顾大局,宁可放弃江淮。也要跟他们争一争,郑氏掂量自己手里的力量。还真的不是对手。

以明朝人的思路来看,放弃一片地盘。能把皇帝抢到手里,显然是十分划算的,后来不是没有发生过南明政权内战的例子。

所以郑氏的打算是,让杨潮以大局为重,希望说服杨潮支持他们。

现在一听杨潮开价,郑鸿逵心中不由大喜,一块石头落地。

只要开价就好,开价意味着可以谈,如果杨潮不肯谈,打定主意要打,郑氏无论如何难以招架。

“哈哈,不知道伯爷想要什么价钱?”

杨潮伸出三根指头:“每年三百万军饷!”

郑鸿逵想都没想:“此事易尔!”

杨潮又划了一个圈:“江南!”

郑鸿逵却皱起眉头:“不知伯爷何意?”

杨潮道:“本爵要开镇江南!南直隶一应军政大权,一切赋税,官员任命,本爵要一言已决!”

郑鸿逵不由为难起来,大明朝盛世的时候,天下两千多万担粮税,南直隶占了七百万,现在整个北方失陷,湖广也只有半壁,南直隶可以说占据了一半以上的财税,如果都割给杨潮,郑氏组建的朝廷可就无钱可用了。

杨潮突然笑起来:“郑侯爷其实还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奉悼灵王监国归南京,本爵保证郑家一门荣宠不变,郑侯爷觉得如何?”

郑鸿逵一听,更是心惊,不由怀疑抢走悼灵王才是杨潮的打算,他是想用南直隶来逼郑家交出监国啊。

一旦悼灵王到了南京,那就是杨潮说了算,倒时候怕是悼灵王这个监国也做到头了,肯定是朱慈炯当皇帝,至于郑氏的荣宠,那就是一句空话,只不过得几个侯爵、伯爵而已,有什么意思。

想到这里,郑鸿逵不再犹豫:“杨伯爷说笑,监国岂可随便移驾,现在天下满是乱匪,若冲撞了监国的御驾,下官着实承受不起。”

杨潮叹道:“那你们郑氏是不同意本爵的开价了?”

郑鸿逵这时狠下决心:“非也!监国陛下以为,杨伯爷镇守南畿重地,势必需有重兵,有重兵必要有厚饷,南直隶之才正可养南直隶之兵。陛下又远在福建,势必不能明察秋毫,不能知南畿一草一木,所以治理地方之事,也需要杨伯爷扛在肩上啊。”

郑鸿逵说的好像悼灵王一开始就打算让杨潮镇守南直隶,并且军政大权全权托付一样。

杨潮长叹:“既如此,本爵愿意尊奉悼灵王监国!”(未完待续)

第三百九十节权倾天下

“我终于是军阀了啊!”

杨潮没想到自己终归要走到这一步。

但是还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可以说是一步一步逼到这里的。

而且必须是军阀,其他什么都不好使。

做一个忠勇的武将,改变不了清军的强势,做一个锐意革新的文臣,却不会得到任何人的支持,那就只能做一个独断专行的军阀,才能将自己的革新推广下去。

“一年内扩军到三十万!一年内,让南直隶财税达到一千万两!”

虽然还没有将大权拿到手里,杨潮立刻就提出了两个施政目标,开始进行革新前的准备工作。

郑鸿逵得到杨潮的承诺后,却没有立刻南下,而是在南京城中奔走。

他需要得到南京这里的一批文臣支持,以王铎和钱谦益为首,南京还有一批文臣没走,而且这些人都是鼎鼎大名,号召力极强的老文士。

比如礼部尚书钱谦益,他是东林魁首,比如担任兵部尚书的夏允彝,他是复社领袖。

很快他就得到了钱谦益的支持,钱谦益此前在观望,担心杨潮会发动大军争夺权位。

现在郑家取得了杨潮的支持,钱谦益就没必要观望了,对钱谦益而言,郑氏窃夺大权,比杨潮窃夺大权更让他舒服一些,起码郑氏一直就在巴结钱谦益,郑芝龙的儿子郑森早就拜了钱谦益做老师。

所以发现没有杨潮的威胁后,钱谦益痛痛快快的答应了郑氏南下,郑氏允诺给他的,是一个内阁辅臣的位置,沉沉浮浮几十年,从天启到悼灵王。历经四朝,钱谦益再次入阁了,他不免老怀畅慰。人生大起大落来的真是太刺激了。

钱谦益这种人,一举一动都不是代表他们个人。人是代表了一个利益集团。

随着钱谦益转而支持悼灵王监国,天下东林文人纷纷开始奉承悼灵王。

只是夏允彝却有些犹豫,不但没有做出南下的准备,唯一的举动就是辞官,既然不能做皇帝的臣子,也不愿做一个专权武将的爪牙,夏允彝辞官回家,寄心于田园。不问世事。

郑鸿逵带着杨潮的承诺,一众文臣大员的贺表,这才马不停蹄的赶往福建。

此前他跟杨潮打成协议的具体情况,早就派人传回了福建去。

虽然郑氏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是郑芝龙依然觉得自己这个弟弟立下了大功。

三百万两银子不用说了,那对郑家来说根本就不是个事。

至于南直隶都交给杨潮,虽说有些可惜,但是郑氏掂量过,以他们的实力,也争不过杨潮。反正南直隶几乎都在杨潮的兵锋之下,郑氏想控制这里也不现实。

算起来郑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