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回到明末当军阀 >

第79部分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79部分

小说: 回到明末当军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后四人平静的立在二立匾旁,也不催促,也不勉强,一副入社自愿,决不强求的态度。(未完待续)

第一百三十九节新社团新气象

此时亭子中的一个个举子慢慢走了出来,学着四公子的模样,三拜二立匾,接着写下自己的名字。

这些举子一个个都是举人,比亭外的书生有身份多了,也有前途多了,他们都敢写名字,让外围的书生有些动心,但还是拿不定主意,三三两两商量起来。

黄凤府此时又跳了出来:“四公子大义,区区不才,虽为白身,位卑不敢忘忧国。愿入二立社,为天下生民请命!”

说着黄凤府对着牌匾三拜,贴着举人名字外围,签上自己的名字。

书生终于有人开始心动。

尤其是一些没有功名的童生,心中恍然大悟,对啊,自己不过是一个童生,连个秀才都不是,能不能当官都还两说呢,却担心将来这社团会不会发达,会不会让自己平步青云,想要平步青云,那也得考一个功名啊。

四公子虽然比不上周延儒、钱谦益这些老宗师,但是他们比普通书生可要强多了,他们这些书生,平时想见四公子一面都不可能,现在四公子结社,还不敢紧上去结交一番,更待何时。

就算二立社将来比不上复社,比不上东林党,但是他们参加的早了,总能有些好处,总好过在复社、东林中当一个小小的马前卒要好,宁为鸡头不做凤尾的道理,谁都懂。

终于有书生慷慨激昂一番后,上去三拜,签上自己的名字。

人越来越多,甚至开始拥挤,争夺。

因为签名越早,就能占据更核心的位置,四公子将名字写在二立二字四周。举人们将名字,写在四公子名字四周,下来一圈又一圈。早写的才能占据更好的位置,这里可是有四五百人呢。晚了恐怕只能写到背面去了。

看到这种情况,四公子站在一旁,不由笑了起来。

冒襄也一改初衷,不再觉得黄凤府那么讨厌了,反倒觉得是一个能做事的人。

而且脑子也好事,又有主意又能做事,能帮他们四公子做许多不方便做的事。

至于黄凤府会不会威胁到他们四公子的地位,冒襄根本就没想过。因为这问题太无聊了,因为它根本就不可能发生。

他们之所以是四公子,是因为他们才华过人,但却不仅仅是因为才华,江南之地才子多了去了,什么顾绛,什么黄宗羲,什么吴伟业,谁不是年少成名,但是他们四人却是金陵四公子。

第一是因为他们风流。在秦淮河拥有莫大的名头,风流倜傥为人艳羡;第二是他们出身门第好,哪一个不是当地望族。不是官宦世家;但更重要的是第三,他们懂得抓住时机扬名。

论苦读,他们比不过顾绛(后改名顾炎武);论家世,东林名士黄尊素之子黄宗羲也不输他们;论作诗、作词、作文,吴伟业更是远胜他们四公子。

可是抡起名气来,南京谁能比得上他们四公子,现在别说南京了,整个江南谁能跟他们比。

就是因为他们眼光毒辣,对于扬名一事极为敏锐。任何一个机会都不会错过。

而黄凤府不过是一个寒门子弟,当他们的狗腿子。帮他们做事自然没问题,想跟他们抢风头。简直是做梦。

争抢过后,慢慢平静下来,该签名的书生都签过名了,没签名的也悄悄藏在人群中不声张。

四公子看了下,大概有三百人的样子,还是很满意的,这三百人,签上大名,与他们四公子荣辱与共,将来就是他们手里一股庞大的力量。

对于科举,四公子是志在必得,没人把科举当官当做一件很有难度的事情,不止他们这么看,天下人都这么看。

“请匾!”

当再也没人签名后,黄凤府在一旁喊道。

四公子就近抬起匾额,其他书生纷纷出手,能摸到一角也觉得荣耀。

这匾额是要拿去祭祀孔夫子的,这可是特殊的极品,上面承载的绝不仅仅是他们这些书生的名字,而是他们向孔圣人表达的决心。

书生们哄哄闹闹抬着匾额过了淮清桥,因为拥挤,还有几个书生挤下了河。

过了河,距离夫子庙其实已经不远了,在老百姓的围观下,他们闯进了夫子庙,没人敢阻拦他们。

已经有人拿着鸡鸭肉条等祭品等着了,看来他们是早有准备,而且准备周详。

四公子带头在孔圣木像前大哭一通,再次表达了一番对锦衣卫欺压良善的愤慨,表明了他们立社的原因,并且向孔圣立誓。

一番折腾,一整天都过去了,参加了二立社的三百个书生,统统就在孔庙中待了一整夜,不眠不休。

说是为了表达心智,其实此刻这些人十分激动,经过这种特殊的神秘仪式,让他们觉得他们的社团似乎真是那么回事,真的有种崇高的东西在他们心中翻涌,他们被他们自己感动了。

二立社,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这两句话来源于宋代理学宗师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这四言,天地悠悠,成了读书人千年以来的最高志向。

只是宋代确实有王安石、范仲淹等人做到了秉持这种志向为人做事,到了现在,大明朝末年,真这么做的人没有,这么想的人,恐怕都没有了。

但是不妨碍这四言深得人心,尤其是这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还没有经过官场腐蚀过的年轻书生,他们往往还会信仰这些不可能实现的信条,当一入污秽的官场,一切就都忘记了,只知道争名夺利了。

但是此时不妨碍他们激动,不妨碍他们自己感动自己。

他们很快就觉得,二立社这个名字,声势十足,抱负高尚,复社的兴复古学跟他们的二立相比毫无气势,东林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在心跟他们的二立相比,也略显平淡。

……

“真是好名字啊,仅仅凭借这个名字,二立社就足够扬名了。”

杨潮也不由赞叹。

“是你给起的吗?”

顾湄问道。

李香君认真看着。

看到杨潮摇头,李香君还不由有些失望。

顾湄却一副狐疑神态。

杨潮倒不是客气,因为这名字真不是他想的,而是四公子商量出来的。

不得不说在搞名头这方面,四公子的水平是很高的,比他们的文采还高。

这些人天生有一种名流的嗅觉,对名声这种东西非常敏锐。

“二位姑娘也太高看在下了。四公子的事情,在下可做不了主。”

杨潮时常来媚香楼坐坐,跟几个姑娘通通声气。

今天突然传出了四公子结社的事情,两个姑娘第一时间就猜到杨潮身上,虽然杨潮不承认,但是她们坚持她们的猜测

这段时间杨潮一直让她们帮着捧四公子,这次四公子弄出这么大动静,声势更胜从前,两人都猜测是杨潮给他们出谋划策,因为她们怎么看,都能看到一种杨潮当初做会,和开金钗楼的的味道。

这种张扬的方式,不是明朝读书人的行为方式,此前他们就只在杨潮身上频繁的看到过。

明朝读书人内敛,就算是集会,也一般显得低调和文雅,哪怕当初张溥结复社,也打着以文会友,复兴古学的名义。

而这次四公子直接打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大旗,仅此一点就比张溥张扬了无数倍,也更吸引人,更震撼人心。

因此两人才怀疑到杨潮身上。

只是杨潮一口咬定,自己根本不认识四公子。

“杨公子不妨说说,接下来四公子会怎么做?”

顾湄问道。

杨潮笑道:“新社新气象,自然是要烧几把火了。为生民立命都喊出来了,不找锦衣卫要要人,不给官府提提要求,那还算什么立命!”

李香君也很认同顾湄的说法,因为她们确实已经听到,今天四公子又带人闹事去了。

至于四公子为什么闹事,她们还没收到消息,只要杨潮的说法得到确认,那整件事都是杨潮弄出来的无疑了。

结果很快就有人传来消息,说是四公子带人要锦衣卫交出田畹。

果然是要人。

又过了会,又有消息传来,说是四公子公开给朝廷上书条陈,并托六部转交皇帝,谏言皇帝要:兴利除弊,惩治贪官,免税赈灾,剿贼安民。

顾湄哼道:“还说你不是你出的主意。”

顾湄完全确认了这是杨潮的主意,因为完全按照杨潮说的来了。

杨潮继续否认:“在下完全是猜的,如果是在下,大概也会这么做。说些空话,又不掉一块肉,还能平白赢得清名,何乐不为。”

李香君疑道:“杨公子说四公子在说空话?”

杨潮笑道:“还不空吗?兴利除弊,什么是利弊?惩治贪官,为官必贪,如何惩治?免税赈灾,如果朝廷有钱的话,就不会激起民变了。剿贼安民,同样钱从何来?”

李香君知道杨潮说的有理,但是这些确实都是目前的弊政,当然要改变了。

“如果不这么做,该怎么做呢?”

李香君想不明白,朝廷除了兴利除弊,惩治贪官,免税赈灾,剿贼安民外,还能做什么。

对啊,该怎么做呢。(未完待续)

第一百四十节新兵

这个问题,杨潮无数次想过,最终却感到绝望。

杨潮不由长叹:“什么都做不了啊。也不该做什么,维稳才最重要。”

崇祯继位,本来就是一副烂摊子,崇祯又太着急了,当了十几年皇帝,换了五十多个内阁辅臣,其中首辅就十几个,平均下来一任首辅不到一年,只有周延儒和温体仁两个长久,可是这两人在后世都被评为奸臣,因为他们能当首辅,不是因为能做事,而是因为善于蒙蔽皇帝。

崇祯皇帝还喜欢杀人,派文官领兵就不说了,胜利了固然好,失败了就杀人,杀掉的带兵文臣没有一百也有八十。

这些人本来就没有带兵经验,失败也是他们的资本,好歹能积累经验,杀掉后还得派一个新的去继续积累经验,完全是拿国本在浪费。

总共杀了两个首辅,十一个巡抚,撤换了五十个内阁大学士,还不算惧怕畏罪自杀的,这样的朝堂怎么看都不像稳定的。

朝堂都不稳,天下能稳就怪了。

如果换了杨潮,肯定不会杀文臣。

在杨潮看来,崇祯皇帝杀文臣,泄私愤的要可能大于严国法。

要说打了败仗,最有责任的,是那些带兵的将军,可是将军们手握重兵,尤其是明末军队严重私人化,最有战斗力的往往都是将领的家丁私兵,普通兵士一般只是炮灰。

因此皇帝不敢杀武将。

但是他敢杀文臣,所就杀了,这不是泄私愤是什么。

明朝积重难返了,但是任何时候,都有最正确的选择,显然崇祯皇帝没做出正确的选择来。

在错误的时候。做了错误的事情。

要是换一个人当皇帝,能够怀柔,保持一个稳定的指挥机构。先将民乱平息下去,然后在谈改革。

虽然崇祯皇帝接手的摊子很烂。但是大明朝这么大,科举选拔制度一直都很完善,人才还是层出不穷的。

比如熊廷弼,此人就有能力,只是性格太不让人喜欢,史书评价,如果有此人在,辽东不会丢。但此人被皇帝杀了。

还有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等人都是精通军略文武双全之人。

可惜洪承畴战败投降了,卢象升死于内斗,孙传庭也差点被皇帝杀了,实在没办法了才从牢里把他拎出来,临时受命的孙传庭后来死于战场。

除了这些人,死于战场的文官成百上千,许多还是很有气节的。

局面不好,手里有人却没用好,这才是崇祯皇帝最后只能吊死自杀的原因。

杨潮的感慨,让李香君和顾湄都不说话了。天下的大局,她们多少知道一些,但是让她们弹琴唱曲可以。让她们评价国事,就没有那个眼光了,她们也感到一阵阵无奈,只能被动的期待天下出一个英雄,能够一扫颓势,中兴大明。

当然两人也只是感叹国事多艰,却根本不相信大明朝会亡国。

这种心理很难理解,也很好理解,明朝灭亡前从百姓到皇帝给人的那种淡定。让人疑惑。

大概跟大明朝遭遇过不止一次这种情况有关吧,当年瓦剌大军包围京师数月。被俘了一个皇帝,大明朝也没有灭亡。

因此大家都不怀疑大明朝会度过这次危机。重新成为鼎盛的天朝上邦。

杨潮自然知道大明朝大劫将至了,也许相信的人就只有自己一个人,只有自己一个人有紧迫感,灭国的紧迫感。

下午杨潮就回到军营。

“大人回来了!”

胡全喊了一声,突然呼啦啦一声,一大群穿着各色衣服,看起来稍显瘦弱的青壮跪倒了一大片。

杨潮随即让大家都起来。

这些人都是胡全招回来的新兵,此前三三两两坐在地上,听着胡全给他们讲军营的规矩。

前几天招兵文书下来,杨潮就打算把兵额招满,这两天准备了下,就让胡全等人去招兵。

“招够了?”

杨潮看了看,大概有一百多人。

胡全点头道:“招够了。”

今天早上胡全才出去,下午回来就带回来一百五十个兵,这效率可不低。

杨潮道:“没有遇到困难吧。”

胡全笑道:“没有。到哪里都跟大爷似的供着,生怕不招他们的兵。”

又跟胡全了解了一下情况,杨潮这才明白过来,杨潮这次让胡全在长江边的水军卫招兵,但是没让他去上次自己招兵的那三个百户所,而是在其他的百户所、千户所招兵,杨潮不想自己军中出现大量的小团体。

结果虽然没在那些军所中招过兵,可是杨潮名气竟然都传了过去,不是因为杨潮是南京的名流,不是因为杨潮在十里秦淮名气很大,那些穷军户们哪里会管什么秦淮河,哪里会管你风流不风流呢,他们之所以听过杨潮的名字,是因为杨潮的兵总能领导军饷。

杨潮几个月前招的一百个兵,都是水军右卫的军户,自从他们走入军营,从没有被克扣过军饷,每个月都按时发放两钱银子,这些兵吃穿住都在军营中,因此有钱也无处花,就全都转交回家了。

水军卫所在长江两岸住了两百多年,现在已经成了一个个村子、镇子,但是互相之间的联系紧密,以亲戚、朋友的关系,编制成了一张网络,通过军营中的士兵,和他们的家属,给杨潮当兵能拿到足够军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