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武夫当国 >

第211部分

武夫当国-第211部分

小说: 武夫当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心头大患。今后十七师再经过一番整顿,很快就能成为他李潜一人的势力。
站在绿源居大门前的台阶上,袁肃脸色并无太多的表情,只是保持着最基本的礼仪说道:“李大人,这几日实在是委屈你了。不过袁某这么做也是希望诸位能先冷静下来,不至于你我因为一时冲动而大动干戈。”
李潜忍不住冷笑起来,揶揄的说道:“一时冲动?这句话从袁公子你嘴巴里说出来,我倒是感到很诧异的呢。”
袁肃并不在乎,他说道:“事情已经过去了,只希望李大人不要再放在心上。之前我所谓的一时冲动也是希望能做到敲山震虎。有时候真正可怕的敌人恰恰是自己人。李大人,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优柔寡断反而贻祸不浅。”
李潜冷冷的哼了一声,他虽然听进去了袁肃这些道理,但是却不想给袁肃任何脸色,冷漠的丢下一句话:“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其他闲话也不多说了,就此别过。”之后,他便带着师部的众军官,在五十七团前来迎接的士兵队伍的簇拥之下,上了一辆马车匆匆离去了。
看着李潜一行人渐渐远去,袁肃这才打马返回两条街外的临时民政公署大院。
尽管民政公署现在已经有了一定规模和系统,不过现如今还是在第三旅的掌控之下。昨天下午的时候,十四师那边已经派来一名联络官与第三旅协商中央命令的事宜。言下之意也就是关于在商丘设立镇守使署衙,以及第三旅向十四师移交行政大权。
袁肃暂时没有理会十四师派来的联络官,毕竟十四师师长曲同丰现在人还在北京,哪怕现在跟对方协商的再好,终归还是要等曲同丰本人来了才能决定。更何况他早先为了取得商丘这块地盘已经花费许多了心思,也不可能就这样轻而易举拱手相让。于是这几天他安排了专人,只负责陪同联络官到处游山玩水、吃喝玩乐而已。
从绿源居回到民政公署的大院,袁肃派人先召集刚刚选举出来的各部官员召开政务会议,听取了各部官员汇报这段时间商丘恢复的情况。基本上在第三旅军方高度严厉监控之下,这些官员别说敢偷工减料、趁机渔利,哪怕是稍微怠慢一下手头上的公务都不可以。
对于这些刚刚走马上任的官僚们来说,袁肃监政的时期简直度日如年,大家原本是抱着升官发财的心思,哪里知道非但赚不了钱,甚至还要被当作苦力来使唤。不仅如此,一旦授命上任之后,哪怕想要辞职都不可以。只要是没有经过正式批核离职的官员,一律算是渎职之罪,第一次先抓回来检讨认错,第二次则是罚款,第三次直接下狱。如若是偷跑藏匿,那就直接将家产充公。
面对这样恐怖的监政手段,这些官僚们第一次尝试到原来当官是一件煎熬的苦差事。
正是在这样严厉的行政作风之下,商丘战后恢复进行的十分顺利,各县各地的官员办事效率极快,老百姓们也遵规守纪,才过去了短短十天的时间,商丘城竟然从鬼城变成了人烟鼎盛的大城市。
虽说民间的日子过得还是不怎么样,可最起码有房子住,有一片田产,有一口饭吃,不至于再像以前那样每一天都是绝望的日子。袁肃在这段时间所营造的局面,恰恰正是要给老百姓们一个全新的希望。有了希望谁还会去铤而走险?
在开完政务会议之后,袁肃在书房找来蒋百里、戴凤翔、文钦等人会晤,此次会晤主要就是为了商讨十四师接管商丘的对策。第三旅从一开始制订了商丘攻略的计划,自然谁都不愿意到手的果实让别人给接下了。
“之前枪决十七师十八名军官,一则是为了严肃军纪,二则是为了转移开封的视线,原本因为北京方面不会太在意这件事,即便在意也应该考虑中央军于河南省内的地位。哪里知道北京方面还真是听风是雨,生怕我们会越闹越大,竟然在商丘特设镇守使一职,还委派远在北京的曲同丰任职,实在是滑稽至极。”落座下来后,袁肃不疾不徐的说道,说到最后一句话时还忍不住冷笑了一下。
“不管怎么说,此事袁都督处理的并无不妥。看看这份报纸,是前天郑州那边的一份当地报纸。”蒋百里在走进书房的时候手里便拿着一份有些旧了的报纸,这会儿一边说着一边将手中的报纸递向了袁肃。
袁肃接过报纸看了一眼,这份报纸头版新闻就是报道发生在七天前商丘处决违纪军官的新闻,上面还有一张照片,是**没有来得及清晰的血迹,周围还有许多老百姓在围观。这篇头版新闻描述的很详细,包括十八名涉案军官所犯下的罪行,以及受害人家的一些报道。总的来说,这篇新闻报道给足了中央军面子,不仅显示出中央军的与众不同,还传达了袁肃本人的名声。
………………………………………………………………………………………………
【可能是最后一次推荐了,希望各位读者大大能收藏一下。谢谢谢谢,万分拜谢!目前正在构思新书,这次一定要认认真真,再接再厉,并且还要多尝试几个开头。不是愚人节哦。】





    正文 第45章,以退为进
    互联网 更新时间:2013…4…3 8:26:18 本章字数:2144


“哦,这份报纸我也看过,不仅前天有报道,昨天也有报道。据说这件事已经引起了很大的影响,郑州、许昌那边对严厉整顿纪律问题很是支持,不少士绅都写了文章评论此事呢。”站在一旁的文钦说道。
“如此就好,杀了十八个人,就是要用他们的头颅换回咱们官府的公信。”袁肃微微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了欣慰的表情说道。
“只可惜,我们做了一件大好事,却引起了北京方面诸多猜疑,真是好笑,咱们的中央政府似乎从来就不相信下面的作为。如此,大业如何可定?”蒋百里苦笑了一阵,颇有讽刺语气的说道。
“没错,此事确实麻烦。虽然北京方面没有责怪我们擅自处决十七师的军官,但这么快就来了电文,委派十四师接管商丘,摆明就是在针对这件事来做文章。真是气死人了。”戴凤翔有几分懊恼的说道。
他早先就对北洋政府很不满意,若不是经郭文远再三游说,自己是绝不会北上任职。现在经过这件事,不得不再次勾起了他心中不满的情绪。好在中央军确实能有做为,比起那些贪生怕死、毫无军纪可言的其他军队来说,多少是有冀望。
“之前一直没有时间来谈这个问题,今日请诸位前来,就是希望能集思广益,想一想对策。我们来商丘时间不短,但是这段时间也是下了苦心去经营,为他人做嫁衣是小,坏了我们整体的战略计划才是大。”袁肃深沉的说道。
“不管怎么说,十四师接管商丘已经是中央政府对我们的一个警告,如果我们继续采取强硬的态度来对待,只怕一定会激起中央政府那边更大的不满,到时候反而更加不利。”蒋百里分析的说道。
“中央下来的命令只说在商丘设镇守使署衙,可又没有说十四师接管商丘之后,我们第三旅该移驻何处。陆军部的来电是说我第三旅今后不要再擅自采取任何军事行动,只需原地驻防即可。还真是奇怪,难不成上面的意思是让我们和十四师一起驻扎在商丘吗?”文钦若有所思的说道。
众人一时都没有想出合适的对策,毕竟是之前惹了事所以才招致中央政府的不满,再加上枪决十七师军官一事如今传开,在民间可能有很好的反响,但对于河南省内其他部队来说肯定会有不小的影响。其他部队自然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因而他们在对待第三旅的态度上势必会有排斥。
换一句话来说,第三旅现在如果再有什么不适当的动作,立刻就能引起全河南省各部人马的一致反对,到时候必然会是一场很大的政治事故。
纵观整个河南局势,之前民军的势头已经有所衰弱,再加上这次商丘一战,必然更是雪上加霜。根据现有的情报来看,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白朗本部人马早已经开始向陕西转移,到今天二月初主力部队只怕已然全部进入陕西了。
一旦河南局势稳定下来,北京对待河南的政策势必也会有所改变。这反而是对第三旅的立足有不利的地方。因而当务之急更要处理好第三旅于河南的定位,否则一步不慎,肯定会遭到巨大的政治X打击。
“看来,这次确实棘手了。既然中央和河南这边都忌讳我们中央军的锋芒,那么眼下我们也只能选择退步了。”一阵默然思索之后,袁肃忽然缓缓开口说道。不过他所说的话虽然很消极,但是说话时的语气和表情却显得很镇静,似乎早有另外的打算。
“袁都督,您的意思是……咱们就把商丘让出去了?”戴凤翔疑惑不解的问道。
“遭人忌讳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虽然上面没让我们离开商丘,但显然继续呆在这里也不会有任何好处。现在已经跟十七师结下梁子了,没必要再跟十四师也闹出矛盾。”袁肃气定神闲的说道,彷佛已然顿悟了一般。
“可是……袁都督,你不会真的要下令撤退吧?我们辛辛苦苦忙了这么一阵子,结果全部都拱手相让?”戴凤翔很不理解,甚至有一些着急。
“退让肯定是要退让的,不过我们退一步,其他人就必须退两步,尤其是北京反面。”袁肃嘴角忽然扬起了一个笑容,用一种胸有成竹又暗藏杀机的语气说道。
蒋百里、戴凤翔、文钦等人都盯着袁肃,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疑惑,谁也不清楚袁肃心里在盘算着什么主意。不过看着袁肃这样的一副表情,在场所有人也都明白袁肃并不会真正放弃商丘这个地盘。
袁肃环视了众人一眼,随即信手拿起了之前蒋百里递过来的报纸摇晃了一下,不疾不徐的说道:“我们要想以退为进,现在就必须好好以来这些舆论的力量。”
蒋百里豁然醒悟过来,继而哈哈笑了起来说道:“袁都督果然好计谋呀。”
戴凤翔没有蒋百里反应那么快,压根不知道袁肃说的是什么意思,也不明白蒋百里为什么会突然哈哈大笑。他连忙询问道:“都督,蒋先生,你们到底有什么安排?”
袁肃看了戴凤翔一眼,吩咐道:“戴旅长,稍后你通知下去,传令第三旅全军整装集合,随时准备撤出商丘返回淮北。另外把这件事也发电报通知开封、北京和十四师那边。”
戴凤翔拧着眉头,愈发显得不能理解,只是他看到袁肃镇定自若的样子,也知道这么做一定是有其意义所在,于是并没有再次追问什么。
这时,蒋百里笑着补充的说道:“既然连十四师都通知了,索性也派人去一趟宁陵县通知十七师那边。最好这几天还在商丘民政府公署筹备一下,召开一个新闻发布会之类的,名义上对外宣布第三旅此次收复商丘的作战通告,实际上则可以旁敲侧击一下,岂不是更好?”
袁肃笑道:“还是百里兄想的周到,那就按照这个意思来办。”
戴凤翔和文钦面面相觑,谁也不知道二人究竟是如何筹谋。





    正文 关于民国农民起义
    互联网 更新时间:2013…4…4 8:27:14 本章字数:3407


白朗起义历时三年,根据敌众我寡的特点,善于避实击虚、声东击西、机动快速和长途奔袭,先后转战豫鄂皖陕甘五省,征程数千里,先后同北洋政府军队二十多万人作战,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攻破县城四十余座和许多关隘,所到之处“劫富济贫”,沉重打击了各地的封建势力,冲击了袁世凯的反动统治。
这次起义战争的失败,客观上由于敌人强大,尤其是“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的统治趋于巩固,得以集中力量对付起义军;主观上由于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缺乏明确的反封建纲领
这次起义战争虽然发生在辛亥革命之际,但起义军基本上始终墨守“打富济贫”这种只能满足农民暂时微小利益的行动,而没有发动农民,用暴力夺取地主豪绅的土地,摧毁封建统治的根基。这就影响了广泛深入地发动群众,影响了部队的大规模发展,以致无法在群众中扎下深厚的根子。这也说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虽然受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影响,但没有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正确领导,是难于完成彻底反封建任务的,是难于将起义战争引向最后胜利的。
西进陕甘,是战略上的失策
豫、鄂、皖地区,虽然袁世凯的反动统治势力比较雄厚,但工农群众的抗袁斗争相当普遍,群众基础是比较好的。诚然,孙中山领导的讨袁战争失败后,北洋政府加紧了对起义军的“围剿”,使起义军增加了困难。但是,只要坚决依靠群众,采用灵活的战术,还是有可能克服困难,在原地区继续坚持斗争的。由于起义军的领导者只看到敌人兵力增加,看不到工农群众中蕴藏的巨大反袁力量,因而作出了西进陕甘的决策,进入了群众条件比较差的地区,使起义军的作战增加了更大的困难。特别是进入地瘠民贫、民族X矛盾尖锐的甘肃地区,困难就越来越大。虽然甘军的战斗力很弱,起义军却连遭挫损。战略方向上的这一错误,成了起义军由胜利走向失败的转折点。至于西谋巴蜀,从当时四川的政治和军事形势来分析,那里的讨袁战争已经失败,袁世凯已加强了对该省的统治,加上该省的封建军阀势力相当雄厚,在这种形势下,起义军即使实现了入川计划,能否站稳脚跟,也是值得怀疑的。
长期流动作战,没有建立山区根据地
从起义军初期和中期活动的地区来看,是具备建立根据地的客观有利条件的。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山高岭险,易守难攻;当地农民的自发反抗斗争始终没有间断,而且对白朗起义军深表拥戴,“穷苦之家,甘为窝主;乞丐游民,愿作彼探”。③但由于起义军认识不到建立根据地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以致虽有良好条件而不知利用,没有采取有效的方式,广泛深入地发动和组织群众,打垮当地的地主武装,摧毁地方反动政权,建立农民自己的政权,使之成为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的根据地。由于没有可靠的后方作依托,总是不停顿地流动作战,得不到可靠的补给和休整的机会,重蹈了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中流寇主义的覆辙。
偏重于攻城取物,未能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被强大敌人围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