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武夫当国 >

第222部分

武夫当国-第222部分

小说: 武夫当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仅如此,眼下正是他重新获得袁世凯信任的关键时刻,只要能完全取信于袁世凯,之后再大张旗鼓的打出少壮派的招牌,到时候势必能得到更多的支持、省掉更多不必要的麻烦。最终蒋百里只能听从袁肃的安排,只是二人又经过了一些磋商,决定还是先将“青年军官俱乐部”名字打出来。
反正学员军官也属于青年军官,陆军大学、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这两个前称太长了,索性就用“青年”模棱两可的一笔带过。只是在俱乐部的一些条文、规章、制度上,才用学员军官来做掩护,表面就是一个军校同学会罢了。
挑了一个好日子,“北洋青年军官俱乐部”正式开业。袁肃专门办了一场小型的典礼,邀请了个别几个嘉宾到场,嘉宾人数虽然不多,但一个个都代表着北洋政府中枢要职,包括总统府侍从长荫昌、大公子袁克定、陆军部次长徐树铮、参谋本部曲同丰、戴祥芝。这些还仅仅只是受邀前来捧场的嘉宾,还有几位北洋政府的元老不请自来,也为典礼增添了几分气势,如邮电交通部长梁士诒、陆海军元帅处主任王士珍等人。
这些不请自来的嘉宾也没有太过尴尬,而袁肃心中多少是猜出了一些意思,显然梁士诒和王士珍等人都是受了袁世凯之托才不请自来,表面上是为场面撑气势,实际上则极有可能是来打探这个俱乐部的内情。
典礼简单不算隆重,前后才半个钟头不到便结束了。
当然,袁肃是有在典礼上发表演讲,他精明简要的阐述了自己开办这个俱乐部的目的,以及这个俱乐部的宗旨。虽然并没有把“少壮派”的思路一针见血的全部抛出来,但也多多少少利用隐晦的手法做了描述。
他表示“北洋青年军官俱乐部”旨在团结北洋年轻一代的军事人员,确保北洋的血统能够纯正的延续下去,也希望能借俱乐部来提炼更为明确的“北洋军魂”。俱乐部所接纳的会员没有太多要求,唯一硬性要求必须是在陆军部或参谋本部备案军事学校正式毕业的军官。俱乐部将定期举行聚会,来引导、促成并且凝聚这些青年军官“团结、忠诚、报国”方面的精神思想。
他还特别强调,北洋青年军官俱乐部将会提倡“不党主义”,军人的职责不是参加政治,而是保家卫国,党派之争只会分化军队、离间军人,应该被列为是军队中的大忌。
当天晚上的时候,袁世凯就收到了下面送上来的报告,报告中还有一份预计明天一早刊出的《顺天时报》模刊,模刊的第二版新闻就是关于“北洋青年军官俱乐部”的消息。无论是报告还是报纸上的草稿新闻,描述的情况基本上并无太多出入的地方。
………………
【这两天还没找到房子,悲剧啊!不仅如此,还感冒了,会不会是……】





    正文 第63章,制式产业
    互联网 更新时间:2013…4…13 8:31:21 本章字数:2864


一开始他确实敏感的意识到这似乎是袁肃想要拉帮结派的举动,然而在看到袁肃再三强调“军人不党”,甚至还坚定认为军人结党是大忌,心中不仅释然,更是感到万分高兴。他对孙文以革命党领导军队闹事,早已经是深恶痛绝,如今又深谙北洋内部派系林立,对拉帮结派一事的痛恨自然不言而喻。
其不说袁肃非但没有拉帮结派,而且还是与他不谋而合的反对军人结党,不可不谓是英雄所见略同。他虽然还没能完全搞清楚这个俱乐部今后会如何运作,但是却相信袁肃是打算利用俱乐部来消除“党私”在北洋青年一代中的影响。尤其是那句“保证北洋血统”、“提炼明确的北洋军魂”,更是让他看得热血沸腾。
他不得不赞同袁肃的出发点,北洋老一代的将臣们都有太浓重的封建思想,根本是很难再有所改变,眼下就应该从年轻一代着手,要牢牢掌握住年轻人的思想,把“北洋”的名号从模糊的地域理念来打造成一种实实在在的国家理念,只有这样方能奠定北洋政权渊源延续下去的基础。
当即,袁世凯连夜便签署了一份文件,要求财政部每个月批出一笔专项资金,用以“北洋青年军官俱乐部”经营之用。
处理完军官俱乐部一事后,袁肃在两天后向总统府告辞,启程返回滦州。
这段时间总统府和他个人都有考虑直隶省军务会办上任的治所安排,滦州方面都巴不得能尽快转迁到保定,最好就代替赵秉钧入住直隶都督府。总统府方面倒是并没有太多的额外安排,与其他省的军务会办一样,反正袁肃认为在哪里方便就去哪里办公就是。
袁肃也曾仔细考虑过将大本营迁徙到保定,即便直隶省还有一个挂名的都督,但真正的实权很快就会落入自己手里。不过他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念头,主要考虑的还是保定是一个是非之地,即便自己荣升直隶都督,只怕这个位子也不是那么好坐。
曹锟虽然南下,可这会儿也在湖北那边折腾的不行,与王占元和鄂军势力争执不休。尤其是他早就对直隶都督垂涎已久,背后还有冯国璋的幕后支持。如果袁肃真的太把保定当自己家一样,一旦曹锟北归,到时候肯定会引起正面的冲突。
再者,即便他现在不去保定,单单在滦州同样可以渐渐掌控全省大权。可以说留在滦州是进退有度,曹锟如果要争直隶都督一职,自己也能根据实际情况来做出回应,不至于搬迁到保定之后连一丝退路都没有。
其次考虑的一点还是这几年他在滦州投入了大量资金发展,个人产业几乎全部都集中在这里,包括一些刚刚起步的重工业。滦州在政治上不是要冲之地,但是在地理上却是有优厚的资源和完善的交通,比起保定显然更适合韬光养晦。
于是在呈交到总统府的官文中,袁肃希望能在滦州设立军务会办公署,并且这次不再像以前那样处处需要简朴,相反是能兴建多大的公署就兴建多大,各方面全部都要配备齐全,甚至还不稀罕用旧宅子,一定要拔地而起另外建造。
为此,总统府是批了十万元工程款用作直隶军务会办公署的兴建,至于其余款项则由滦州地方政府承担。
袁肃回到滦州是六月二十二日,滦州民政府以及中央第一旅众官员皆到场迎接。
滦州火车站门口的小广场上,也聚集许多围观看热闹的老百姓。他们起初是被迎接袁肃队列的阵势所吸引,后来才知道原来是袁都督返回滦州。
纵然袁肃并没有给滦州老百姓带来极大的恩惠,但这些年的发展保证了家家户户有饭可吃、有衣可穿、有房可住,也保证了大部分少年儿童的教育问题,相比于前清那会儿自然是要好上千倍万倍。
如今又经常听说袁肃在河南用兵有方,不仅成功镇压了民乱,好在当地推广了许多利民惠民的政策,这样一个有亲和力的好官员,自然是值得“夹道欢迎”的。
回到旅部大院的办公室,袁肃先听取了一些公事上的简单回报,了解了这段时间里滦州的情况,基本上没有发生什么太大的事故,政府布置下去的所有任务也都有条不紊的执行着。包括之前袁肃强调的教育发展和社会福利政策,如今都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
之后他又看了一下新军务会办公署的设计图,做了一些细节上的修改之后,便交代下去要尽快赶工,最好年底之前能够搬迁到新的公署去。
在六月份最后几天时间里,袁肃把注意力都放在一件事上面,那就是之前已经确立下来的制式步枪投产计划。他在河南期间,陆军部便遵照袁世凯的吩咐,已经连续召开了好几次论证会议,只因为陆军总长段祺瑞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对,这件事才不得不拖延了一个多月。
两个月前,在袁世凯的盛怒施压之下,陆军部最终还是潦草的签署了论证通过,决定着手铺设生产线,并且引进相关的生产单位。袁肃做为这支新式步枪制式化的发起人,在那段时间里也频频与军械司电报往来,甚至还安排滦州方面派人进京做详细接洽。
中央政府的意思是希望在全国各地兵工厂都增设新式步枪的生产设备,只有这样才能尽快进行量产。但是这些设备都是来自德国和英国,大批量的进口要消耗一大笔资金,而且技术国未必会愿意出口这么多设备。
就在五月下旬时,外交部专门就此事与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进行了会晤,结果正如袁肃所预想的那样并不是很理想。不久之前爆发的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奥匈帝国王储被塞尔维亚人刺杀,虽然战争还没有打响,但外交上已经正式宣战,各国军工业都被紧急征用,不可能还有多余的设备出口到国外。
袁肃提出的建议时,由中央政府集中投资,在北京或者天津开办一所大型综合兵工厂,只需要在这所新兵工厂装配最精良的设备即可。虽然一家兵工厂的生产效率并不可观,可毕竟要考虑目前中国经济的负担能力,制式装备并不意味着一次性要全部装配齐全,再者中央军的编制到现在也没健全,索性就生产一部分装备一部分,不仅能减轻经济压力,还能适当的进行更改、调整。
军械司经过一段时间考虑,在外交最后努力无法实现的情况下,只能接受袁肃的建议。
而袁肃也趁机以肃业公司入股这家综合性兵工厂,获得了百分之十五的股份。兵工厂设置在北京南郊,已经定名为“北洋军械总司”。京津线专门开辟了一条铁道连接这里。工厂是在六月初才开始动工,与此同时各方面的筹备也都在紧张的进行中,包括设备引进、人员招聘、工厂管理等等。
对于袁肃而言,他现在要忙的事情就是尽快垄断新式步枪原材料市场,这几日发了许多电文出去,不仅是国内,也有到国外。又与林伯深商议立刻成立一家贸易公司,做为这些军火材料的中间供应商人。贸易公司就叫做“肃仁北方贸易”,与“肃仁上海贸易”一北一南控制不同的市场份额。
北方贸易公司主要承担国内原材料的采购,而上海贸易公司则主要承担进口原材料采购。按照军械司的计划,将会生产约六万到八万支进口材料的新式步枪,用来装备拱卫近畿重地的六个中央师,其余中央军装备的制式步枪则全部是国产材料。
当然,袁肃麾下三个旅的中央军按照计划是配备国产材料,但是他的计划是拿了钱然后自己来生产,不仅全部都是进口材料,而且更是出自一零一兵工厂外国技工之手。一零一兵工厂是新式步枪的诞生之地,无论是工艺还是技术,自然都是最顶尖的。
他还会想办法把北洋军械总司的订单分流一部分出来,转而由一零一工厂来代工,如此既能让工厂赚钱盈利,代工出来的这批货又是更好的质量,当真是两全其美。





    正文 第64章,杨度试探
    互联网 更新时间:2013…4…15 8:29:59 本章字数:3118


正是初夏,却迎来了入夏的第一场暴雨,接天连地的雨线组成了一道粘稠的雨雾,雨点撞击大地的声音是那么的杂乱无章。不过即便是在这样的坏天气,滦州城听风小筑大门前依然停满了各司各样华贵的座驾,只哭了那些赶车的车夫和随行的仆从,一个个缩在车檐下躲避着大雨袭击。
今天是袁肃在听风小筑设宴接待一位从北京来的贵宾,为了给这位贵宾面子,他特意邀请了民政公署以及第一旅旅部众多官员到场陪席。这位贵宾不是别人,正是最近刚刚成立的筹安会主席杨度。
袁肃早先在袁克定的介绍下与杨度接触一次,那次会面彼此都还算不错。当他在七月底时接到杨度从北京发来的电文,说会近期访抵滦州,希望与自己见上一面时,倒是多少有了几分意外。他深知筹安会在上个月中旬刚刚成立,也很了解杨度这个人于北洋政府的作用,只是眼下才是一九一四年八月份,筹安会仅仅是刚刚开始为袁世凯称帝推动声势,还没有到几个月后那么大张旗鼓的地步。
他或许可以猜出杨度此行的目的,但自己自知算不上是北洋内部的资深人物,袁世凯即便要策动麾下部将们支持其称帝,也断然不应该先从滦州下手!远在南京的冯国璋、湖北的王占元、曹锟,近在京津的段祺瑞、王士珍、徐世昌、黎元洪,这些大人物才应该是首要说服的对象才是。
从火车站迎接杨度,到招待所休息,又到晚上这会儿冒着大雨来听风小筑赴宴,期间杨度都没有表露太多的意思,相反倒是对滦州风水人情津津乐道。就好像真真正正是来滦州游山玩水一般。
袁肃虽然心里有一些疑惑,但好在能沉得住气,既然杨度不多说,自己索性也就不多问,权且当作就是陪杨度来游山玩水一样。
此时此刻,听风小筑西厢阁二楼,正在等候开席的这段时间里,众宾客还是闲不住的凑齐了麻将桌、牌桌,噼里啪啦的热闹了起来。不过杨度并不是喜好这些玩意,只是坐在一旁随意的喝茶应付。
袁肃先前是在楼下安排今天晚上的菜单,打点好一切之后,这才来到二楼。他与杨度一样不是很喜欢赌桌上的这些东西,在间到杨度坐在一旁闲其无事,于是走过去在旁边的空座上落座下来。
“先生不好博弈这些玩艺吗?”他随意找了一个话题聊到。
“常言道小赌怡情、大赌伤身,然则在我看来,无论大小都是赌,这种不求上进只把希望寄托在孤注一掷上面的东西,还是敬而远之为妙。”杨度微笑着说道。
“先生所言极是,实不相瞒,袁谋同样不喜欢这一套东西。不过无奈,如今世风如此,总不能逆风而行吧?”袁肃陪笑着说道。
“照袁大人这么说,似乎一定要顺势而为才算是俊杰了?”杨度似乎有了几分兴致,调整了一下坐姿之后,煞有其事的向袁肃询问道。
袁肃微微停顿了一下,下意识的认为杨度这番话是有弦外之音的。
“倒也不全是这个意思,大局时势变化无常,正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所谓顺势而行关键在于懂得巧变运用。然而外面风大浪大,难免不会在其中有迷失,所以即便懂得巧变运用也要在心中有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这个信念就好比是导航灯一般,不至于变得连自己都认不清楚是与非了。”
对于袁肃这样的回答,杨度多多少少是有一些失望,他原本希望袁肃经过这段时间的种种经历,应该懂得有所变通。现在看来,对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