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逐鼎大明 >

第11部分

逐鼎大明-第11部分

小说: 逐鼎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怎么说你也不能忘恩负义呀!”

杨国栋脸色变了变,在进入曲阜城的途中他是听说过此事,此时却摆出一副不知的样子,道:“我怎么不知道有此事?”

王云脸色涨红,怒道:“杨国栋,你怎么这样不讲理!”

“混账,本都司的名讳岂是你随便直呼的!”杨国栋一拍桌案,瞪了王云一眼。

王云还待要争辩,首座上杨肇基发话了:“好了,同袍为伍,吵什么呢?”他停了停,转向杨国栋,“杨都司,老夫知道心领了你的好意了,但是几个时辰前我和青州卫的军师孟宏远谈过wωw奇Qìsuu書网,青州卫以一千余的兵力奇袭曲阜城,是不可争辩的事实。”

杨国栋脸色一沉,没想到自己好心碰上驴肝肺,心中甚是不快。

杨肇基看向韩煜,微微的笑了笑,道:“韩指挥,我和你舅舅韩玉成可是老交情了,不过我在济南府听闻你舅舅保举你做青州卫代指挥使的时候,还真是有点怀疑。虽然你年纪尚轻,但是这些天你带领为数不多的青州卫,连续几番立下奇功,着实让我这个老头子感到钦佩,看来我大明年轻一代后继有人了。”

第十章 大破贼军(3)

 韩煜在听到杨肇基对自己的评价后,心中很是宽慰,看来这个老将军还真是如历史所记载的那样正直清明,不由生起一片好感。他赶紧站起身来,推辞道:“杨老将军太抬举元晦了,这些时日所谓的立功纯属机缘巧合,让元晦走了一些运气罢了。”

杨肇基道:“韩指挥太谦虚了,你五百伏兵大破八千贼军和今日奇袭曲阜城的战绩,老夫会如实上报朝廷。当然,杨都司恰才奋力突围,斩杀贼军也是不小的功劳,老夫都是不会忘记的。”他的最后一句话虽然说的很客气,却分明只是一种安慰而已。

杨国栋不冷不热的向杨肇基拱了拱手,道了一句:“那就有劳杨总兵了。”在内心中,他渐渐有些恨杨肇基了,自己热着脸将此番大功劳推到其面前,却不料反而遇到一个冷钉子。

就在这时,大堂正门急匆匆的跑进了一个小将,向杨肇基报道:“禀大人,在清理贼军大营时,从中军帐中发现五具敌将尸体,让俘虏辨认后,确定其中一具尸体正是徐鸿儒,另外四具尸体分别是沈智﹑夏仲进﹑张柬白和周念庵。”

韩煜神色微微一扬,窃喜起来。沈智﹑夏仲进﹑张柬白和周念庵都是此番山东贼军的骨干领袖,各自都带领着一支队伍,与徐鸿儒共同起事,而现在这些领导层的人物都死了,贼军大势已去了。

大堂一番惊喜的议论,气氛跃然。

杨国栋并不知道孟宏远曾带兵炮击贼军中军帐的事,在听到小将汇报后,略略思索了一下,问道:“徐贼大营在哪个位置?”

“在城北三里的密林里。”小将答道。

杨国栋得意的笑了笑,说:“杨总兵是从东边袭来,自然不会杀到北边去。在下倒是突然记了起来,我从北谷杀出来后确实曾遇到了一支贼军大营,当时趁着贼兵大乱,立即下令本部两千人奋力冲杀了进去,要是不说,还不知道那是徐贼的本营呀!”他说完,更是自以为是的大笑了两声。

首座上杨肇基脸色变了变,一抹寒冷笼上了额头,他重重的从鼻腔里呼出一口气,并没有说话。而坐在下方的韩煜回头看了看身后的孟宏远,自己的军师早在进城后就与之会面了,两人相视一眼,都显得有些哭笑不得。

看到韩煜不屑的姿态,杨国栋怒道:“怎么,韩指挥,难道你在曲阜城被贼军包围的严严实实,也想说徐鸿儒是你斩杀的?”

韩煜对于杨国栋厚颜无耻的贪图功劳,感到很是恶心,嘴角毫不掩饰的挂上了一丝戏谑,道:“在下只是请教一下杨都司,你的两千本部中有火器吗?”

杨国栋愣了愣,他召集的兵力全部都是在济南府临时训练的民兵,根本就没有实力配置火器。对于这个问题,他虽然摸不清韩煜的底,但也没办法隐瞒,道:“没有。”

韩煜转向小将,问:“请问徐鸿儒和另外四人是死于何故?”

“是死于炮击。”小将答道。

杨国栋的脸瞬间变成了猪肝,表情尴尬无比,支支吾吾一阵后,辩解道:“哦,原来是这样了,可能是我记错了。”

杨肇基是知道徐鸿儒是被谁击毙的,凌晨时孟宏远随着斥候队回到大营后,就已经将昨晚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全部讲了一遍。他懒得再理会杨国栋,道:“韩指挥,徐鸿儒被击毙,这件事我会如实上报朝廷的。”

“杨老将军秉公执事,真是让元晦钦佩不已,元晦定然会以老将军为榜样。”韩煜谢道。

杨肇基对于韩煜的谦虚恭谨满意的点了点头。

在接下来的熬夜商议中,杨肇基制订一套围剿贼军残余势力的计划,打算让韩煜率一支军队向西挺进,杨国栋先北上与巡抚赵彦会合,再攻取兖州北部,自己则以大军围攻邹县。

西边是与莱州相交的地带,贼军零散,而且都不是精锐的兵力,非常适合韩煜这样缺兵少将的军队进行扫荡。

韩煜深知杨肇基是故意如此安排,将这份不吃力又有功的任务交给自己,心中很是感激。但是他却打算就此撤兵返回青州,理由是自己兵力过少,几日作战疲劳不堪,青州又缺兵守卫,担心会发生意外。

当然,其中真实的原因是他知道自己必须有一个度。如今历史的轨迹发生改变,徐鸿儒的起义提前进入了衰弱期,自己现在的功劳已经够大了,为此还得罪了杨国栋,是时候收敛一下,将剩下赚取战功的机会留给其他人了。毕竟有时候过分的出头并不是一件好事。

杨肇基体谅了韩煜年轻人的苦衷,再说他的职权和韩煜并没有纵向关系,谈不上下令和违令,于是答应了韩煜的请求。

另外,韩煜还向杨肇基讨来了先前炮击徐鸿儒的四门虎蹲炮,至于从曲阜城搜刮而来的两万多银两,早就藏好了,等到率军返回的时候一起带上。

接下来的四天时间,杨肇基去曲阜城外大营主持军务,杨国栋带着郁闷的心情率本部返回济南府,城内只剩下正在休整的韩煜青州卫。

这几天,韩煜还是做了几桩好事,早先答应过百姓只要老实就发粮的诺言他兑现了,从曲阜光复的第二天,他就派人在城内设了几个发粮站,让县府官员按户籍每人每天发一斗粮。这一做法,让他赢来了不少赞叹,百姓很快就忘了当初进城后是谁下令抢粮的。

除非之外,韩煜还严令县府官员从新划分田地,并威胁他们日后不许私占百姓田产。当然,这个做法仅仅只是一种门面功夫,谁知道青州卫走了后,曲阜城还会不会发生贪赃枉法的事情,弄不好所谓新划分的田地根本就到不了百姓手里。

第五天的时候,韩煜下令青州卫开路出城,返回青州。临走时,在城门外的道路两旁,还是聚集了不少百姓前来欢送,这让他隐隐约约有些得意,受人敬仰的感觉真是很好。离开曲阜城五里后,他停下了队伍,将搜刮来的钱财拿了出来,原本跟随孟宏远的乡勇都是邹县人,现在将他们强行编进青州卫太不尽人意了,于是凡是不愿意去青州的,每人发了一些银两,让去离去。

最后统计了一下,除去战死、遣散的人,韩煜的队伍还剩下九百人。他很高兴,不管怎么说,自己五百人出来,多带了四百人回去。他看了看剩下的银两,决定在场的每人在分十两,名为“奖金”。

兵士们欢喜不已,可以说这是他们当兵以来第一次获得的分红,况且十两那可是以往五年之多的军饷数目了。再加上他们这些时日对韩煜的了解,渐渐的开始产生了一种敬重的心理。也许,这短短一个月来,在他们心里会有这样一种韩煜的形象:够热血,够胆大,够机智,够平易近人,最重要的是,还能给下属“奖金”,这可是明末十分罕见的事情了。

————

收藏好少,这是为什么呢?如果写得不好,请各位大大留言说一声哈!

第十一章 建设青州(1)

 回到青州后,韩煜的地位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变。虽然这次出兵前后不过十几天,但几番惊人的事迹,让他的名声彻彻底底响动了青州乃至山东,用不了多久很有可能还会震动整个朝廷。

韩煜在安顿完毕新编入青州卫的名额后,马上去青州同知徐盛的府上,询问了一下自己兴办的渔业小站的进程,自己走后,这个工程就交由徐盛负责了。徐盛告诉他,五天前渔业小站正式竣工,那些参与工程的百姓直接落入变成了渔民,开始作业起来。

韩煜又找到李允,让其放出消息,约林氏海盗出来会谈一下码头事务之事。李允回复的消息是,海盗船队目前不在东海,恐怕还要等一些时日才能会面。

前后忙了两天时间,韩煜终于清静了下来。这一天在知府官衙吃过午饭,郑玉成兴致盎然的邀外甥一同在塘园喝茶闲叙。

“山东形式渐渐好转了,徐贼已死,只余下一些残党余孽负隅顽抗,迟早会安静下来。”郑玉成轻泯了一口香茗,蔚然的道,“元晦,你这次立下不小功劳,我猜不用多久,朝廷就会嘉奖你。”

“哎,朝廷嘉奖无非升官晋职,对于元晦来说,还不如免去青州三年赋税。”韩煜微微笑了笑。

郑玉成愕然,问道:“元晦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前些日子元晦带兵伐贼,却见到贼兵无非都是一些穷困潦倒的百姓,如今天下旱灾、地方官吏蛮横、朝廷苛捐杂税繁多,弄得民不聊生,才会掀起反叛。”韩煜脸色黯然不已,语气很是生涩。

郑玉成叹道:“元晦有这样的感慨,是大明中兴之福气呀。”他顿了顿,脸色也不禁染上一片艰难,“说到民生,最近青州府也除了一些问题。自从徐鸿儒贼军势力衰弱,各地开始出现了不少流民,想必是贼兵看不到希望纷纷解甲流散了,青州府各地这些日迎来了不下万人的流民,这些人无屋可居、无田可食,让我非常忧心呀。”

韩煜知道流民带来的巨大的隐患,要么是就地饿死,尸体无人处理,引发瘟疫;要么是结草为寇,扰乱社会秩序。总之如果不好好安顿,肯定会出乱子。

“哎,这些年青州府一直经济不振,要粮没粮,要钱没钱,现在也不知道该怎么接济这些流民。”郑玉成说到这里,手中的香茶也喝不下去了,闷然的搁在了茶几上,连连叹息。

韩煜思索了一下,流民的出现确实是一种危机的预兆,但是有危就有机。不管怎么说,人类的存在证实的是一种劳动力,流民则是这种劳动力中最廉价最实用的,如果好好的利用这些劳动力,带来的不将是社会的安定,更是会让经济发展更上一层,

现在青州所面临的问题其实就好像是一种经济危机,人民失业剧增,这时候就应该努力扩大内需,调动人民积极性,刺激市场发展。不过青州政府似乎没有这么雄厚的实力,封建社会的经济体系也无法承载刺激,这始终是一个羁绊。

“其实,舅舅应该有所发现元晦所提倡的建设渔业小站,已经是解决了一部分无家可归百姓的生活问题了,”韩煜脸色微微有些紧蹙,他说,“如果我们能多进行一些类似渔业小站的工程,还是可以解决流民问题的。”

郑玉成点了点头,但语气却很无奈:“元晦的方法确实可行,但是单单建造一个渔业小站就耗资千余两,若非上次庆功宴上强令财主富贾捐款,未必能顺利完工。哎,关键还是青州府库不太充实,甚至年年的贡税都是勉勉强强交上去的。”

韩煜重重的吁出一口气,这就是他为什么说加官晋爵不如免税三年的原因。不过现在并不是没有办法,他道:“舅舅,元晦还有一个想法,现在山东贼乱差不多快结束了,正是恢复民生的好机会,我想利用一些官府政策上的优待,从省内省外招商引资,在青州兴办工厂。”

郑玉成对“招商引资”一次甚为新奇,问:“元晦打算如何做?”

“目前青州有一万多流民,官府可以讲他们先编入一个临时户籍,做为替补劳动力安顿起来,同时在对省内省外的大财主们寄发邀请函,只要他们愿意来青州投资办厂,青州官府提供免费的工厂用地和廉价的工人,同时对于一些养殖厂还可以免费提供配种。”韩煜不疾不徐的将自己计划全盘托出,“此外,我们还可以先打一个幌子,凡是在青州驻厂两年,从第三年开始减少税赋五分,到第七年,再减少五分。”

“可是,这个幌子是不是太过分了。”郑玉成面露难色。七年之后,工厂的税收就完全减少了一成,这可不是小数字。

韩煜笑道:“舅舅你要这样想,一旦招来了一百家工厂,他们每年为青州制造的利润有多少?完全可以不用在乎这些减去的税收了。”

韩煜的这个想法其实很简单,就是一种二十一世纪商家返利的手段,现在青州官府就是商家,工厂就是客户,只要客户能带来利润,返回几分红利有何不可?

郑玉成立刻明白了过来,喜道:“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元晦招商引资的想法甚好!不仅能给青州带来丰厚的税收,还解决了大批流民的问题。”

“其实,元晦也想办一所自己的工厂。人毕竟还是有些私心的,元晦也想为韩氏在青州留下一片基业。”韩煜很坦白的把自己心底的话说了出来,他从曲阜搜刮来的钱财还有一万多两,这些原本就是打算用来做一番事业的。

郑玉成摇了摇手,笑道:“这算什么私心?只要元晦你办的工厂不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舅舅我甚至还可以为你开一些后门。”

韩煜连连谢道:“舅舅真是开明,多谢舅舅了。”

“既然青州要招商引资、要发展,那么就由元晦你为一个表率吧。你马上开始着手去办,需要什么帮助尽管提出来,只要舅舅能办不到的,一定不会敷衍你。”郑玉成抚了抚自己的胡须,脸上带着一种期望。“另外,我也按照你的想法,着手准备招商引资的文书,喝完这盏茶就去找徐同知商议一下,看看青州官府还能提供一些什么便利来吸引各地财主。”

韩煜内心很是激动,他希望在自己的努力下,有朝一日青州会成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重要的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