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吴三桂新传 >

第112部分

吴三桂新传-第112部分

小说: 吴三桂新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的一些,总共能够装备接近两万人所需。三桂点了点头对此比较满意。接着洪安通又告诉他一件急事:就是蒙古的林丹汗来了一封密信,告诉了三桂自己抵挡不住科尔沁与清兵的联军,目前情况危急,需要三桂尽快派兵赴援。

洪安通说完之后等着他发表自己的看法。三桂想了想答道:“目前这种形势对我们非常有利,正因为如此我们绝不能跟着瞎掺和。当前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将三万新军操练齐整,各种新式装备及武器也要尽快制作出来。无论外间如何的风云变幻,斗转星移,我们必须要有不变应万变的态度,一切都要静观其变。一直等到最佳的时机出现再做决定。至于林丹汗那边,回信告诉他就说我们还没有将新军训练完毕,无法施以援手。让他只管收缩防线,务必以保存好自己的军事实力为主要目的。暂时先让他们的联军猖狂一阵,待日后自己再伺机出兵将他们彻底击退。”

交代了这些后,三桂特意查看了新军的战斗力情况。经过检查后发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由于自己一直不在这里给他们上思想教育课,没有及时洗脑,导致他们每个省和每个省的战士出现相互排斥、打压等不良现象。这可不是一个好兆头,如果任凭情势这样发展下去,对日后的行动会产生十分严重的后果。但是此时再开始给他们上课进行教育的话明显的有些晚了。虽然也能够取得一些效果但肯定不会特别明显。这可如何是好!

三桂为这个问题苦恼了好几日,最后终于被他灵光一现,想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主意。

第八十五章   驰援锦州  上

三桂经过多日的观察考验,从新军中抽出了一批作战异常勇猛、意志非常顽强的人作为新军的各级军官,并对他们进行加强性的训练培养,以使他们能够胜任职务。

三桂将这三万新军总共分为五批,每批六千人,并且按照各省的籍贯来划分。其中湖南的六千人被称为湘军,任命李福兴为湘军军长。湖北的六千人被称为楚军,任命王大力为楚军军长。安徽的六千人被称为淮军,任命钱招进为淮军军长。山东的六千人被称为鲁军,任命赵梦林为鲁军军长。河北的六千人被称为冀军,任命李文杰为冀军军长。这五个军平时单独训练,互不干扰。每半个月进行一次军事考核,考核合格的军才有资格进入每季度进行一次的各军之间的军事比武。而不合格者不但不能继续参加比武,而且还要降低官兵们的粮饷标准。而比武获胜的第一名则能够率先享受到各种新式武器的装备配备,并且粮饷标准还要进一步升高。而比武失败者则丧失这种待遇的享受。

三桂制定的这种训练考核标准一经实施,立时在整个新军中造成了空前的轰动。要知这种训练考核方法不但关切到每一个官兵的切身利益,而且还大大增强了他们身为各省各地区的荣誉感。因此为了自己的粮饷,为了能最早的配备新式武器装备,也为了本省的荣誉,每个人都发了疯似的拼命训练。而由于每个省都是在单独进行训练,因此内部互相排挤等现象自然也就清除了。

还有一支五百人左右的特种部队由三桂亲自教授各种特种作战技能,尔后由洪安通具体率队训练。这批人可谓是鱼龙混杂,都是被三桂在监狱、死牢中解救出来之人。其中不乏一些真正的江湖高手,还有不少奇人异士,他们虽都属于刀头舔血之辈,生平没有服过谁,但三桂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救命恩人。而洪安通更是心狠手辣之人,因此他们经过这两年的调理俱都服服帖帖。任由三桂、洪安通随意摆布。

经过三桂一番精心的调整,这支新军已然是焕然一新,完全是另外一番样子。整齐的军列、严明的军纪,出色的身体素质,顽强的精神意志,再加上精良的装备和各种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新式武器,使这支新军的实力已经不逊色于原先的影子军团。而新增加的那五百名特种部队战士则更是如虎添翼。

这日,又是经过一番严格残酷的军事大比武,结果以王大力领头的楚军赢得了头名。直把这小子乐得差点没从马上掉下来。还未等比武正式结束,王大力已经兴高采烈的来到三桂的面前,高声叫道:“将军,我们楚军今日可大大的露脸了!您准备怎么奖赏弟兄们啊?”

三桂望着人高马大、膘肥体壮的王大力,不由的心中很是一番感触。此人活脱脱就是另一个汪昆仑,只不过无论是武功还是对战场的敏锐性都要远胜于他。看来这次的确是网罗了不少人才,这几个军的军长都是其中的佼佼者。想到这里,三桂对自己争霸天下又多了几分自信。他随后亲自颁下号令,楚军的六千将士从今日起粮饷待遇给予适当提高。并将刚刚研制出来的新式装备及武器发给楚军。王大力这才满意离去。

在接下来的军事总结会议上,三桂针对各军在比武中所显露出的不足之处一一给予指出,并进一步明确了下一步的军事部署。

在会议即将结束之际,已被提拔为副将的韩跃天起身对三桂道:“将军,傅宗龙督师已经多次派人前来催促将军率队奔赴关外战场抵御清兵入侵。如果我们一直这么拖延下去,长此以往一旦傅宗龙动了真怒上奏朝廷的话,恐怕对我们不利吧!”

三桂还未答话,下面坐着的王大力猛地一拍桌子吼道:“怕什么?如今我们兵强马壮,看谁敢对我们不利!”

三桂皱了皱眉,王大力身边的李福兴连忙瞪了他一眼,道:“你少说两句行不行?听将军的!”

王大力这才住了口。三桂这才扫了扫众人,缓缓道:“如今天下的形势正是异常激烈动荡之时,当此时刻,我们绝不能轻易的强自出头。否则,很容易成为朝廷、清兵及闯贼所关注的对象,这样会使我们过早的暴露实力。而我们如今最需要做得就是稳稳的呆在这山谷之中,在积蓄自己实力的同时,还要多加研习各种战法。这三万多人凝聚了我们太多的精力与心血,绝不能再像上次影子军团那样。而且我们再也没有时间与金银来重新培养新军了。”顿了顿又道:“至于傅宗龙那里,依着他的脾气性格,我谅他还没有这个胆子敢上奏朝廷参我。因此我们尽可以在这里休养生息,等待最佳的时机出山。”接着他转头对另外一名副将郭师刚道:“如今新式武器才只能够装备两个军所用,你再督促一下那些人,让他们尽量用最快的速度加紧制作。至于原料及钱财,不是有多种渠道运来么!我估计那些都不是问题,关键的就是还没有形成流水线作业形式,过一会儿会议结束后我再随你过去看看,务必要在下次大战来临之前将我们所有将士的装备及武器全部研制齐全。”

接着三桂又向众人分析了一番日后的战场形势以及今后的目标,反正就是借机给他们洗脑,最终让他们都效忠自己,而不是崇祯的大明朝。

会议结束之后,三桂望着洪安通、郭师刚、韩跃天、李福兴、王大力、钱招进、赵梦林、李文杰等手下将领逐一离开,嘴角逐渐露出一丝笑意。为自己能够拥有这么多卓尔不凡的将领而感到兴奋。

三桂他们在山谷中过着半人半仙的生活,可山外的辽东军此时已是焦头烂额。尤其是身为蓟辽督师的傅宗龙,庞大的战场压力更是使得他一下子年老了十岁。自己一次又一次的派人专门去请吴三桂,可谁料每次都被他以练兵繁忙或是身体不适来推脱,直到现在依然没有露面。这使得傅宗龙肝火大盛,真想立即修书一封给崇祯告三桂的御状,但每次提起笔来都是犹豫不决,最终还是没有写成。唉声叹气之下,只能把不断战败的苦果自己来咽。

崇祯十二年(1639年),皇太极派遣济尔哈朗与多铎为左右翼主帅,率部进驻锦州北九十里的义州,作为清兵进取锦州的战略基地。他们一面筑城,一面屯种;同时,不断向锦州地区出击,袭扰明宁远、锦州驻兵。锦州地区的军事形势变得日益紧张起来。

蓟辽督师傅宗龙心中明白,此次皇太极的目标正是锦州。只要得了锦州,清兵就可以顺利的一路向西攻占广宁、宁远,一直打到山海关。因此,锦州对于京师的重要性异常的重要。崇祯帝也屡次下旨,要傅宗龙无论如何也要保住锦州周围的几座城池。否则一旦丢失,那锦州也将岌岌可危。

傅宗龙虽然有一万个心要死保锦州一带,但无奈与兵精将猛的清兵相比,实在是不堪一击。再加上皇太极兵法运用得当,让傅宗龙屡屡顾此失彼,因此锦州的周边城池被他逐一蚕食掉。到了崇祯十三年,皇太极终于打到了锦州脚下,而使得锦州也成了孤城一座。

傅宗龙到此地步已经实在别无他法,只得八百里快报上奏朝廷,请求援兵驰援锦州。

崇祯接到急奏,登时又惊又怒。一气之下当即下旨罢免了傅宗龙的蓟辽督师之位,命兵部尚书洪承畴兼领蓟辽总督,高起潜为辽东监军,火速赶往辽东赴援锦州。

崇祯十三年五月上旬,洪承畴奉命出山海关,驻宁远,指挥各路兵马驰援锦州。而此时锦州城已被清兵团团围困,要想在万军之中解锦州之围实是难如登天。

洪承畴也算是一个兵法大家,他到达辽东之后,并未对锦州之围操之过急,而是亲自来到锦州外围的军事要地松山,相度地势,察看清军的态势。经过仔细察看,他感到明朝的兵力尚嫌不足,因此他连忙上书请求崇祯玩为辽东增加兵力,应达15万之数方能解锦州之围。另一方面,他派人前去召集辽东都指挥使吴三桂、前屯卫总兵王廷臣、玉田总兵曹变蛟、蓟镇总兵白广恩等将领,共议破围锦州之敌。

十二月,经过阁臣会议,崇祯批准同意增兵。于是,增调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密云总兵唐通、山海关总兵马科等四员战将,各率所部援锦。加上前四总兵,共为八镇总兵,合兵力10万、马4万、骡1万。还不足15万之数,朝廷又做了一番努力,最大限度续增至13万而止。令各镇总兵“刻期出关”,速会兵于宁远。

三桂此次接到诏令再也不敢怠慢,一方面此时的蓟辽督师已经更换为洪承畴,此人一向熟识兵法,且处事决断,三桂不敢轻视于他。另一方面此次的监军正是他义父高起潜,冲着他的面子三桂就不能不前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锦州城的主帅正是他的舅舅祖大寿,如果他再不积极出山驰援,那将会被人称为无情无义之人。别的不说,就是他的父亲吴襄恐怕都会找进山来。因此三桂连忙召集手下,全军集结,准备出山。

第八十五章   驰援锦州  下

崇祯十四年(1641年)二月,三桂率队三万余人出山驰援锦州。当他抵达宁远面见洪承畴、高起潜之后,两人对他能够及时前来纷纷感到大喜。洪承畴亲切的拉着三桂的手道:“此次有三桂在此,锦州之围必解矣!”三桂连忙谦虚不已。接着高起潜又上来拉着他嘘寒问暖。

三人经过一番叙旧,洪承畴特意就如何解围锦州征询了三桂的意见。而三桂却道自己还没有想出如何顺利解围。只是说自己的军队还算是一支新军,希望洪承畴能够适当予以照顾。洪承畴虽然知道三桂这话有保存自己实力的意思,但还是欣然接受了。

四月下旬,洪承畴挥师进至松山与杏山之间,除了三桂所部,其余七镇总兵各率部分路移军至松山城附近的东西石门,皆照分定营次,分别旗色,摆开阵势:在离松山南数里的地方,自南向北布列车、步、火器营,以骑兵组成两翼,准备与清兵进行激战。而围锦的清步兵已经部署在锦州与松山之间的乳峰山上,占据着有利的地势,而在东西石门屯聚精骑约两万,各埋伏于周围待战,他们的战略意图也很明显,就是要伏击前头增援的明兵。

四月二十五日,明清双方在乳峰山上山下,东西石门处,展开了一场激战。

明七镇各挑选精锐步兵,携弓箭、枪炮,分别从山下东西两翼向山上的清兵发起进攻,山上的清军居高下击。明军冒着如雨点般的矢石奋勇登山进击,抢占近台高处,放炮张旗帜,大批明兵勇气倍增,喊声震天,拼命冲锋。而被围在锦州城内的辽东兵兵听到枪炮与呐喊声,知道援兵已到,主帅祖大寿即挥军出城南门外,摆列营阵,与援兵遥相呼应,形成了内外夹击清兵的态势。当明兵抢上山与清步兵搏战时,山下埋伏的清骑兵先自西石门冲出七八千,直接伏击明军。战斗持续到傍晚,双方互有伤亡,明军被迫退却。

此后双方又接连进行了几次激战,明军始终不能打入清兵的包围圈。洪承畴意识到恶战还在后头,因此他向朝廷表示:“大敌在前,兵凶战危,解围救锦,时刻难缓,死者方埋,伤者未起。半月之内,即再督决战,用纾锦州之急。”洪承畴的原意是持“持久之策”,即“且战且守”,稳扎稳打,拖住清兵,使其欲战不能,粮饷不继,逼它“自困”,然后明兵一鼓而击败。

但是崇祯却以洪承畴旷日持久,靡费粮饷为由,力主速战速决。而且竟责备他出关“用师年余,费粮饷数十万,而锦围未解,内地又困”,怎能对得起皇上的信赖与朝中文武重望!不仅如此,他还令洪承畴“刻期进兵”;同时,他又分任马绍愉、张若麒为兵部职方主事、职方郎中,“出关赞画”军事,督促洪承畴与清兵决战,以速解锦州之围。

洪承畴无奈,只得被迫放弃自己的方略,于崇祯十四年七月二十六日正式誓师援锦,二十八日进兵,次日,抵达松山。统八镇大军倾注于松山“孤危之地”。自八月二日,洪承畴乘明兵锐气,连连发动进攻。宣府总兵杨国柱战死,以山西总兵李辅明代替。这些进攻虽然“未能奏凯”,但是却也给清军造成重大压力,并使它在小规模的战斗中失利。战场形势的发展,一场空前规模的大战迫在眉睫。

就在此紧张时刻,三桂找到监军高起潜。

进房后,三桂见没有别人,连忙低声对高起潜道:“义父,孩儿有一事想请义父帮忙!”

高起潜见三桂郑重的样子,不由诧异道:“我儿如今都已是都指挥使的高位,还有什么需要义父帮忙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