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命运的抉择 >

第33部分

命运的抉择-第33部分

小说: 命运的抉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起了最大的积极性。通过一个多月的选举从各地选出的2000多名人民代表齐聚广州城。经过了一个多星期的讨论。最终在广东官府的许可下建立了广东地方议会。并选举出了这一届的常任议员200名。根据规定议员的任期为四年。按照这次的统计孙露发现复兴党员们在人民代表中占了大约2/3的人数。而在200名议员中甚至占有了135个席位。成了名副其实的第一执政大党。当然现在也只有复兴党这一个党。孙露也想过要建立反对党的。不过转念一想与其象摆设那样弄个反对党还不如等以后让别人建立反对党来得更有意义。

在选举出常任议员后又从10名后选人当中选举出了广东地方议会的首任议长。这次包括陈子壮在内的10个后选人都是当地的名流。由于广东商界的代表人物陈文豹和杨开泰并没有加入选举的行列。其他的商人也就不好意思出头了。而孙露则以军人不便参政为由也拒绝参加选举。至于广东地方上那些农民领袖呢。他们大多都加入了义勇军于是也不能参加选举了。其他9个后选人哪有陈子壮名声响资历深啊。陈子壮当然毫无悬念的出任了广东地方议会的第一任议长。任期也是四年。接着议会又在以不与大明律法起冲突的基础上通过了以商法和土地法为主的广东地方民法。并规定在广东地区实行西历和农历两种历法。按照商人们的说法这是为方便与西洋各国通商。就这样轰轰烈烈的广东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足足开了一个多月。当然广东地方议会的成立也对周遍地区产生了强烈的影响。福建、湖广、广西等地的农民和商人们都积极响应希望也能成立地方议会。但这些地区的官府和当地大地主则采取观望甚至敌视的态度对待广东地方议会的成立。也有不少官员以此举有违常伦、欺君枉上等等理由参了广东官府。不过毕竟山高皇帝远再加上香江商会的“银弹攻势”。这些个奏折当然都石沉大海了。

崇祯十六年二月十九是大会的最后一天,也是议员与议长宣誓正式就职的日子。就职仪式先是由广东官府的代表和香江商会的代表致祝贺辞。然后就是孙露代表广东军方致祝贺辞。不过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她一上台就引来了下面百姓的一片欢呼声。自从“十月涨风”的事件过后孙露的声誉反而比以前更好了。在老百姓眼里她完全是因为为民请命才回被那些地主诬陷的。受了那么多的委屈仍然在为百姓做事。看见自己的风头盖过了当天的主角。孙露只好匆匆念完稿子然后把主席台让给了今天真正的主角们。当下陈子壮代表全体议员发表了就职演说。

看着在陈子壮带领下宣誓就职的议员们孙露不禁心潮澎湃起来。看着吧!这只是开始而已。总有一天这样的情景会在整个华夏大地上演!

第二章到此就算结束了。柳丁觉得既然是以商业起家商战是必不可少的。不过这么做很险啊。嘻嘻,至之死地而后生嘛。时间不多了啊,再过一年清军就要入关了。要是再搞不定广东的话后面就没得玩了。呵呵,第一次写商战。写得好象流水帐啊。:( 柳丁这些日子几乎每天都在写。许多地方都没好好检查过。第二章写的还是比较粗的。许多细节只好放在第三章再来说明了。至于党派问题柳丁觉得执政党确实不能凌驾于国家之上。不过现在的复兴党还是带有一些帮会性质色彩的。不能将他单单的看作现在的政党。复兴党的这一特征也将成为将来国家的不稳定因素之一。请各位大大耐心的看下去吧,多提意见。你们的意见就是以后的情节啊。

第三章 第一节

崇德八年四月的盛京乍暖还寒一副冰天雪地的模样。虽然屋里炉火烧得旺旺的。可祖大寿还是忍不住披上了件外套。和以前一样刚才的他又做梦了。这梦总是那么的相似有时是在大凌河城有时是在锦州城。案牍上摆放着一封信。那是祖大寿写给自己外甥吴三桂的劝降信。看着烛光下的信笺祖大寿的思绪又回到了十一年前。

那是崇祯四年的八月,当时的祖大寿奉孙承宗之命守大凌河城,可城池才修了一半。皇太极便以倾国之师,把大凌河城团团包围住。突围是突围不得了,援军又被击退,于是祖大寿只能选择闭城坚守。期间皇太极不断地送信劝他投降,他都不予理睬。就这样坚守了三个月。对于祖大寿以及当时的将士们来说那是不堪回首的三个月。城里的粮食很快就吃完了,便开始杀马吃。马杀完了,就开始吃平民百姓。平民百姓吃光了,开始吃军中的老弱病残。等军中的老弱病残也吃光了,接下去就该是健壮将士的互相残杀了。这是何等惨烈的人间地狱啊。至今那些百姓临死前的眼生都会不断的出现在祖大寿的梦里。

于是祖大寿在长叹一声:“人生岂有不死之理?但为国为家为身,叁者并重。今既尽忠报国,惟惜此身命。”之后杀了誓死不从的副将何可纲,与皇太极在城外设坛盟誓,算是正式投降了。然后他又向皇太极献策。说他愿意带一支兵马去锦州,在城里当内应。皇太极听了当然是满心欢喜。于是便答应了他的建议。但祖大寿进锦州城后就转而开始抵抗清军。这让皇太极恼羞成怒,两次御驾亲征攻打锦州、宁远,都无功而返。就这样祖大寿又为明朝守了十年的城,直到崇祯十四年四月,清兵再次倾国而来包围锦州城。

这一围就整整围了一年,崇祯十五年三月十八日,副将夏成德等缚洪承畴,以城降清。清军入城,邱民仰、曹变蛟、王廷臣等被杀。祖大寿守锦州一年多锦州城内粮尽援绝,城中又开始人吃人了。面对着与当年大凌河城相似的惨象祖大寿不得不做出了再次投降的决定。报着必死决心投降的祖大寿。并没想到皇太极会仍没有杀他。只是没给他部队,没再重用他了。对于这个异族皇帝的胸襟祖大寿还非常佩服的。作为回报他同意给固守山海关的外甥吴三桂写劝降信。其实祖大寿也知道此次松山失陷对大明影响极大,可以说从此大明在关外已不能再战,完全无力应付辽东局面。自己这外甥现在所面对局面之艰难、承受的压力只有比当年的袁督师更大。三万关宁铁骑在无粮无援的情况下还能坚持多久呢。祖大寿不敢去想也不想去想。对于一个早该死了的人来说这一切都已经没什么意义了。

或许松山之战对于祖大寿来说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但对义勇军的将领们来说则一次难得了解满清作战方式的机会。通过从各个方面传来的关于这次战役的信息。孙露和她的部下们一次又一次的在沙盘上反复演练着当时的情况。讨论着明军与清军在战略上以及战术上的得失。并结合义勇军的特点想出克制满清骑兵的办法。虽然松山之战已经结束有一年了。但这丝毫没有减退义勇军将领们对这场战役的兴趣。特别是对于象王兴这样的广东农民军出身的将领。满清的作战方式是他们从没见识过的。

这天象往常一样,孙露以及义勇军的将领们又聚集在了广州义勇军的指挥所里讨论起了这次的松山之战。

“依我看还是那些老爷兵太没用了。十几万人马打不过人家几万人。要是换上我们义勇军看看那些靼子还敢猖狂嘛!”讨论了半天王兴把指挥棒一扔嚷嚷道。

“其实关宁铁骑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只不过是洪督师没注意靼子会绕道后面攻击。才会让靼子有机可趁。”听到王兴对边军大加批评。卫所军出身的欧怀昊连忙反驳道。

“不,洪督师本来的部署并没有什么错。稳扎稳打确实让清军在一开始连连失利。不过朝廷竟然派了八个总兵来指挥这可是个败招啊。想这八个总兵各持异议,互不相让再加上王朴怯懦无能﹐首先逃走。而明军的补给线也拉得太长了。这些都是明军的死穴啊。”张家玉在一旁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恩,家玉说得没错。职权不明,贸然挺进都是明军失败的原因。不过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补给问题。不仅是这次的松山之战包括之前的广宁之和宁远之战等战役都暴露出了这个问题。打仗打得就是补给啊。说实话战争就是烧钱的玩意儿。”孙露补充道。

“可那些靼子的国力怎么也比不上咱大明啊?” 欧怀昊不解的问到。

“这就是所谓的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没有吃没有穿敌人给我们送的道理。想想吧。从萨尔浒之战到现在的松山之战。哪次明军不是给清军带去丰盛的礼物啊。满清这叫以战养战。这也是游牧民族做战的一大特点。各位以后可要好好学学。这可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啊。”孙露一直觉得满清真的应该封明朝的军队为补给大队。不过说起补给孙露仿佛又想起了什么回过头对着还在与陈邦彦下棋的陈子壮问道:“老师,你不是说大明曾经和朝鲜联手经济封锁过当时的后金么?”自从孙露与陈子壮会面后不久孙露便拜陈子壮为师投于他门下。

“恩,确实有过这事。不过在崇祯九年十二月,皇太极亲率大军侵入朝鲜,围朝鲜国王李宗于南汉城。次年正月,突袭江华岛。当时,朝鲜王妃、两个王子,以及很多大臣及其眷属都转移在此岛避难。朝鲜国王因妻子、儿子及很多大臣已被俘虏,各路援军又被清军打败,于是只好向皇太极献上明朝给的敕印,投降满清了。据说朝鲜王虽然臣服与满清。但李朝上下视清朝为犬羊夷狄,私下称清帝为‘胡皇’,称清使为‘虏使’。”陈子壮解释道。

“哦,看来中朝人民的友谊还真的是牢不可破的啊。”虽然孙露在嘴里感叹着中朝人民的友谊。心里却是另一番打算。朝鲜仍然能和明朝联手那是最好。如若不行的话那就在海上连同朝鲜和满清一同封锁他们的粮道。不过前提是义勇军得要能控制整个东亚海域才行。要想控制整个东亚海域那就必须先收回中国被荷兰人和葡萄牙人占领的土地。于是一个庞大的计划整在孙露的心中暗暗的规划着。

*******************************************************************************

“父亲,我们难道就这么坐以待毙吗?”在巴达维亚(雅加达)一间简陋的小木屋里一个十几岁的华人青年向着做在自己面前的老人抗议道。

“福仔你能不能静一静啊。那是荷兰人同马达拉姆人的事同我们华人何干。再说荷兰人封锁海港我们又能到哪儿去呢?”老人皱着眉头安慰着自己的儿子。

“父亲你也该知道一旦荷兰人解除了这次的包围。他们一定不会放过岛上的土人的。当然也不会放过我们这些华人。”福仔拽着拳头说道。多年来在南洋生活的经验让福仔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是对红毛夷还这里的土人来说他们这些华人都是不受欢迎的。

“好了福仔,你就乖乖的给我待在这里。哪儿都不许去。”老人也知道自己儿子说的是事实。可是知道又能怎样呢?他们这些人在荷兰人与当地土著的眼里是外来人。在大明朝廷的眼里是他们是天朝的弃民。没人会在乎他们的死活。唯一能做的就是企求上天能保佑他们这些背井离乡出来讨生活的人。

面对父亲的软弱福仔只能无奈的回到了自己的房里。待到父亲出去之后他便利索的从窗口爬了出去。径直的跑到了码头。此时在码头上已经有六七个象福仔差不多大的华人小伙子等在那里了。

“阿苏,现在情况怎样了?荷兰人还不让船出港吗?”一见到这些伙伴福仔就迫不及待的问起情况来。

“怎么出去?就算没有荷兰人。港口外面还有马达拉姆的军舰呢。”阿苏夸张的说道。原来自从1596年,郝德曼所率领的荷兰船队出现在爪哇海上。荷兰就开始进行东南亚势力的扩张。荷兰人巧妙的利用了伊斯兰势力对葡萄牙的反感,与邦胜王国、阿契王国等缔结了友好关系。然而,爪哇中部的马达拉姆伊斯兰王国抵抗了荷兰的势力扩张。在与荷兰人多次交锋后,这次马达拉姆海军又包围了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首都巴达维亚。于是这些日子巴达维亚总督迪曼紧守海港不许任何船只出港等待着从印度洋来的荷兰海军的救援。一时间城里可谓是人心惶惶。而福仔他们几个则打算搞条船偷偷的出海逃出巴达维亚。

“这我都知道。那船准备得怎样了?”福仔不耐烦的问到。

“船和粮食都准备好了。不过这几天荷兰人看得紧。不知道能不能成功呢。”另一个高个子的男孩担心的回答。

“放心吧,没是的。我已经在刘掌柜的船上干了三年了。我们一定会成功的。”福仔拍着胸脯保证到。他从十四岁起便在海上讨生活了。对于这次的逃亡行动他还是很有把握的。

就在此时不远处一个胖胖的男孩跑了过来气喘吁吁的对他们说道:“福仔,不好了港口里来军舰了。”

“什么?是荷兰人的军舰到了吗?”

“不是,是挂红底金龙旗的!”

码头上巴达维亚总督迪曼看着站在红底金龙旗下的年轻人心里很不是滋味。刚才就有人告诉他有一支5艘船组成的舰队大摇大摆的冲进了港口。起先迪曼还以为是自己的援军到了。但出来一看却发现这个舰队的提督竟然是一个张着亚洲人面孔左脸颊上有道疤痕的年轻人。红底金龙旗?那好象是香江商会麾下的义勇军舰队的标志。想到对方来历的迪曼傲慢的问道:“阁下,这么不礼貌的闯进海港。究竟想干什么!”

那年轻人并没理会迪曼的不满而以同样傲慢的态度回答道:“我们是大明广东水师。奉命都司佥书孙大人的命令。特来接此地的大明侨民回去避难。请总督大人多多配合。”这个青年正是义勇军第二舰队的代理提督——李海。经过了这几年的历练李海越发成熟了。由于他在那次大除草行动中的优异表现。所以被破格提升为第二舰队的代理提督。

“避难?避什么难?这里的大明侨民过得不错啊。”迪曼打着哈哈道。迪曼可不想因此损失大量的华人劳工。

“是嘛?那外面的舰队是怎么回事?总督大人可别告诉下官你们是在与马达拉姆人开联欢会吧。”

“阁下是大明广东水师?阁下不是义勇军吗?”迪曼面对对方讽刺,决定换个话题问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