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都市青春电子书 > 天下枭雄 >

第421部分

天下枭雄-第421部分

小说: 天下枭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元庆摇了摇头,“李纲不就很好吗,为什么要换师?”
    “可是……我只是觉得二舅名气更大,多少权贵子弟都想钻头觅缝拜他为师,现在他主动提出来,愿为专门教宁儿,我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
    “机会?”杨元庆微微冷笑了一声。
    裴敏秋拉着丈夫的手急道:“你不要这么冷嘲热讽,我也知道这件事很重要,当然也知道王家是有长远打算,所以我没答应他,等你回来决定。”
    “好吧!我决定拒绝,一个抱着功利心的人来教我儿子,不管他再有学问,人品就低了一等,李纲虽然不肯为我效力,但他人格品德却要比王通高得多,学问也不差,把儿子交给他,我才能真正放心。”
    裴敏秋也处于一种犹豫起中,其实她也知道王家和裴家的矛盾与暗斗,作为一个母亲,她一方面希望自己儿子得到最好的教育,另一方面她也不愿意自己的儿子成为裴王两家暗斗的牺牲品,所以她很矛盾,王家两次上门来劝,她都没有答应。
    现在丈夫的决定使她一颗心终于落下,至少她不用再想这件事了,可以派人去王家回绝,这时,她又笑问:“你真打算认丹阳公主为妹吗?”
    杨元庆懒洋洋道:“不是讲好,只说一件事吗?”
    裴敏秋一怔,立刻笑了起来,伸出指头在他额头上戳了一下,“你呀!就知道我要问你这件事,所以先把话堵死了,好吧!以后我再问你,现在让你休息。”
    杨元庆嘿嘿一笑,慢慢闭上了眼睛,在马车的轻轻摇晃中,他觉得自己快睡着了。
    杨元庆的归来使有点死气沉沉的朝局立刻变了样,首先便是吏部和礼部朕合宣布,万众瞩目的秋试将在三天后举行,这是北隋建立后的第一次科举,将录取两百人,补充河东各郡县以及朝廷中央紧缺的官员,因此格外地引人关注。
    对杨元庆以及裴矩、苏威等北隋高层官员来说,这次科举却是一次试探北隋政权的正统性的最佳良机,能看出它在地主阶级中的支持程度,因此北隋朝廷极为重视这次科举。
    此时太原城内已是万士云集,来自河东及河北各地两万余名士子齐聚太原城,等待参加这次可以改变人生命运的科举。
    这一次科举和三年前的丰州科举又不一样,三年前的丰州科举因为丰州本身比较偏僻,读书人不多,且过来不易,所以全部食宿都由官府一手包办,只要读过书都可以参加考试,与其说是科举,不如说考吏,而这一次不同了,来的基本上都是饱学之士,官府在生活上也过问不多,太原客栈邸店众多,很多寺院也可以借宿,解决两万余名士子的食宿完全没有问题,而且如果是得到县学推荐的士子,还能得到一定食宿补贴。
    正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阶级,两万余士子又分成了三大阶层,一个是各大名门家学子弟,包括名门子弟和在名门家学中读书的异姓子弟,如著名的裴氏家族、王氏家族、薛氏家族以及来自河北的范阳卢氏、柏人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清河张氏、巨鹿魏氏、平乡柴氏、广平游氏、河间张氏等等,他们都有家学,皆派出最优秀的子弟来参加这次北隋科举考试。
    各大名门士族中,除了河北河北两大地域中,一些来自其他地域的名门子弟也颇为引入注目,如弘农杨氏、京兆杜氏和韦氏、丹阳谢氏、彭城刘氏、吴兴沈氏等等,这些地方望族也有子弟出现在太原城内。
    另一个阶层便是各地官学子弟,在隋文帝杨坚即位之初,便在各州县兴建官学,在武帝杨广时为最盛,培养了大量的读书人,他们都是隋朝文官的基础,以入仕做官为一生追求的目标,在乱世中他们为官的机会极小,更多时候他们反而成为各地造反乱匪斩杀的首要目标,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这次北隋科举是天下大乱以来第一次正式科举,各地官府纷纷推荐优秀子弟前往太原应试,甚至被窦建德占领的河北各郡也有很多官学生徒赶来太原。
    第三个阶层便是中小户人家子弟,自称寒门子弟,没有世家身世,没有官方背景,就因为几年前的丰州科举中录取了大量寒门子弟,给他们带来了希望,他们卖田卖房、告别妻子前来太原拼搏,以图改变自己的人生。
    在北隋官员中,有不少都是出身寒门,如黄门侍郎魏征、内史舍人张亮等等,他们深知贫寒学子的艰辛,纷纷上书朝廷,要求朝廷设立济才馆,给这些家境贫寒的学子提供最基本的食宿。
    在三大阶层中,以名门士族地位最高,他们大多家境宽裕,自己有丰足的旅费,在官场中有广泛的人脉,在二万余士子中,他们最为活跃,出现太原城内各大场所,其中又以闻喜裴氏和太原王氏两大家学子弟最为突出,颇有鹤立鸡群之感。
    张出尘自从生下儿子杨致后,便一直在调养身体,平时很少出门,她被封为侧妃,内官职位为良娣,所以外面都称她为张良娣,但在杨府中,家仆丫鬟则叫她二夫人。
    出尘住的院子叫芙蓉院,占地五亩,有三亩是池塘,种满了芙蓉花,也就是荷花,一条弯弯曲曲的白玉桥从荷塘中穿过,中间是两亩地的小岛,小岛边缘柳绿成荫,中间种满了奇花异草,在花丛中修建了三栋小楼,女儿杨冰独居一座小楼,她带儿子住另外一栋楼,还有一栋楼是给十几名丫鬟仆妇居住。
    此时是十月下旬,已有一丝初冬的寒意,荷塘中的莲盘大都已经枯萎,一对对鸳鸯在池塘中冬过,出尘带着女儿杨冰刚从元庆的书房里回来,杨元庆一路疲劳,已经入睡了。
    “冰儿,你要去跟娘说说话,还是去看书?”出尘牵着女儿的手轻声问道。话
    杨冰今年十岁了,被封为西河郡主,长得亭亭玉立,极像了她母亲今出尘身怀武艺,但她却不想让女儿习武,她要让女儿读书,杨冰现在和弟弟杨宁一起跟李纲读书。
    杨冰急着想回自己的房间,便拉着母亲的手撒娇道:“娘,先生布置的功课我想早点做完,晚上就有时间陪爹爹说话。”
    “小丫头,爹爹回来了就不要娘了。”
    出尘笑着在女儿的俏脸上捏了一下,“去吧!早点做完,晚上让爹爹看看你写的字。”—
    杨冰嘻嘻一笑,向自己小楼跑去了,出尘望着女儿的背影跑远,又想着自己怀她时的艰难,这一晃她已经十岁,不由轻轻叹息一声,感叹岁月流逝之快,自己也二十八岁了。
    “二夫人!”身后传来出尘贴身丫鬟小秀的声音。
    出尘转身问道:“有什么事吗?”
    “尤夫人来了,想见二夫人。”
    出尘在太原的亲戚并不多,她父亲一房是余杭郡望族,但从她生下来,几乎就没有什么来往,母亲是吴兴沈氏,接触得比较多,在丈夫杨元庆身边也有两个沈氏子弟获得重要,一个是内卫军亚将沈兴,而另一个是记室参军沈春,沈春虽然出身敦煌沈氏,但他父亲却是沈秋娘的亲兄,所以沈春其实是张出尘的表兄,也是这个原因,沈春被杨元庆用作记事参军的机要职务。
    这个来访的尤夫人便是沈兴的母亲,张出尘称她为舅母,平时常有往来,并不是外人,张出尘便点点头,“请她来我的院子吧!”
    很快,尤夫人在丫鬟的引领下走进了芙蓉院,尤夫人今年五十余岁,梳着高髻,身穿窄袖长裙,满头珠翠,打扮得雍容华贵,她是沈兴的母亲,有从三品诰命。
    刚到客堂门前,出尘便笑着迎了出来,“舅母今天怎么有空来了?”
    尤夫人连忙屈身施礼,“参见侧王妃!”
    “舅母,你又来了,不是说不要这么客气吗?”出尘有些埋怨她道。
    尤夫人微微笑道:“今天是有正事找侧王妃,所以礼数要周全。”

第三十八章 吴兴沈氏
    出尘把尤夫人领进客堂坐下,一名丫鬟给二人上了茶,出尘这才问:“舅母找我有什么要紧事吗?”
    尤夫人有些犹豫,不知该怎么开口,半晌她才吞吞吐吐说:“出尘,你还记得沈家的大伯父吗?”
    尤夫人说的沈家大伯父就是指沈氏家主沈柏,想到这个人,出尘的脸立刻yīn沉下来,二十年前她和母亲无路可走,只得返回吴兴沈家老宅,当时外公沈玄桧兵败被杀,母亲的几个兄长受牵连被发配去了敦煌郡,外公留下的大片田宅便被沈柏和几个儿子霸占,她们母女只能住下人房中,受尽了白眼,若不是姑祖母帮助,恐怕她们还会被沈家赶出祖宅,这一段往事一直铭刻在出尘的心中,令她难以忘怀。
    “舅母为什么提到他?”
    尤夫人叹了口气道:“他也来太原了,找到了你舅父,他想见你。”
    “见我?”
    出尘冷笑一声,“他见我做什么,我姓张,他姓沈,我和他有什么关系?”
    尤夫人也知道,并不是出尘不认沈家,而是出尘对二十年前的往事耿耿于怀,出尘曾告诉过她,尤夫人苦笑一下,又道:“他就是专程来给你道歉的。”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丫鬟禀报,“老爷来了!”
    这是杨元庆来了,尤夫人吓得站起身,这可怎么办?出尘笑着摆摆手,“婶娘也不是外人,不用这么担心。”
    说话时,杨元庆已快步走了进来,虽然专门让他在书房睡觉,可是他却睡不着了,他心里想着小儿子,便一路来到了出尘的院子。
    一进屋却见客堂里站着一名中年贵妇,吓了他一跳,第一个念头便是婶娘来了,再看却不是。这个贵妇他好像认识,是沈兴的母亲,也是刑部侍郎沈君道的妻子。
    尤夫人上前向杨元庆深施一礼,“参见杨总管!”
    “夫人不必多礼!”
    杨元庆有些歉然地对出尘道:“你有客人,那我呆会儿再来。”
    尤夫人却反应极快,沈家之事不如让杨元庆听听,或许能打破僵局,她见杨元庆要走。便笑道:“其实我没什么事。就是沈家家主想见出尘”
    果然,杨元庆的脚步停了下来,眼睛里露出浓厚的兴趣。回头问:“是江南沈家么?”
    “正是,出尘的大伯父,也就是沈家家主沈柏带了几个子弟来参加科举。他也想为当年之事向出尘道歉。”
    吴兴沈氏是江南有名的几个名门望族之一,杨元庆当然感兴趣,他笑了起来,“这是好事情啊!出尘,你准备什么时候见他?”
    出尘冷着脸道:“我压根就不想见此人。”
    尤夫人见气氛有些尴尬,而且她话已经带到,她就没有必要留下,便起身笑道:“也没有别的事,那我就先告辞。出尘,有什么事可以直接找我。”
    出尘虽然对沈家不满,但她和尤夫人的关系却很好,她亲自将尤夫人送出府门,杨元庆没有走,等着妻子回来,他对这个沈家很感兴趣。家主居然来太原了,这时,女儿杨冰奔了进来,“爹爹!”
    她像小鸟一样扑进父亲的怀中,杨元庆最疼爱的就是这个宝贝女儿。他总忘不了女儿小时候顽皮,爬到他脖子上的情形。现在一晃眼就长得这么高了,杨元庆扯了扯女儿的环辫笑道:“小丫头,好像又长高了,和爹爹比一比。”
    “嗯!”杨冰跳起来,和父亲对面站着,杨元庆用手掌比了比她的头顶,居然到自己嘴唇了,他有些愣住了,两个月前才齐自己咽喉,怎么一转眼就长这么高了,眼一瞥,却发现女儿居然是踮着脚,他哈哈一笑,弯曲食指在她鼻子上刮了一下,“你这个小赖皮!”
    杨冰嘻嘻地笑了起来,脚跟放下,还是只齐杨元庆的咽喉,“我说呢!我的冰儿居然穿了高跟鞋。”
    “爹爹,什么是高跟鞋?”杨冰好奇地问。
    “就是鞋底很厚。”
    杨元庆用手指比出两寸的厚度,“大约有这么厚,穿着这样的厚底鞋,就把人变得很高。”
    “那冰儿也要做一双,早点长大。”
    杨元庆在女儿小鼻尖上轻轻点了一下,笑眯眯问:“早点长大做什么,是不是想找个如意郎君?”
    “爹爹胡说!”
    杨冰一跺脚,伸手狠狠在杨元庆的胳膊上掐了一下,“不准爹爹再乱说!”
    杨元庆见女儿急了,慌忙举手向她投降,“好!好!爹爹不乱说了。”
    他把女儿搂住怀中,又问她,“去见过丹阳公主了?你小时候还和她一齐玩过雪,你不记得了吗?”
    “爹爹!”
    杨冰眨了眨眼笑道:“两岁的事情我还能记得吗?”
    杨元庆呵呵笑了起来,“是爹爹糊涂了,不过她只比你大三岁,你可以去找她玩,一起读书、绣花之类。”
    “可是我该叫她什么?叫她公主,还是叫阿姑?”杨冰脸上有点为难,这个问题让她苦恼了一个时辰。
    “叫小姨吧!她是你三娘的妹妹。”
    这时,出尘送尤夫人回来,她见女儿在父亲的怀中撒娇,会心地笑了起来,这是她最愿意看到的一幕,丈夫对女儿的疼爱。
    “冰儿,功课做好了吗?”
    杨冰一吐舌头道:“还没有呢!我听说爹爹来了,就来跑来找爹爹。”
    杨元庆疼爱地拍拍她的后脑勺,“去吧!把功课做完,晚上爹爹看你写字,你娘说你的字写得很好。”
    “我先去了!”杨冰一蹦一跳快步出去了。
    杨元庆望着女儿可爱的背影,忍不住笑了起来。
    “元庆,你笑什么?”出尘坐下来问他道。
    “我一直以为女儿已长成大姑娘了,可现在才忽然发现,她其实还是一个孩子。”
    “她本来就是孩子,只不过长得高一点,不过我像她这么大的时候,走路已经不蹦跳了。”
    “嗯!那时你已经会牵我手了。”杨元庆语气里带着一丝调侃地笑意。
    “我不是从小就牵你的手吗?”
    出尘忽然反应过来丈夫语气中的调笑之意,她又气又急,伸手便向他头上敲去。“你这个死牛头,又在调笑我!”
    出尘动作极快,杨元庆却轻轻一闪,她便敲了个空。
    出尘顿时泄了气,以前她敲元庆的头,元庆从来躲不开,百敲百中,可现在她轻轻叹了口气。自己身处安逸之中。身手已经大不如前了。
    “难道你还想去做江淮女侠?”杨元庆明白妻子叹息之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