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都市青春电子书 > 天下枭雄 >

第584部分

天下枭雄-第584部分

小说: 天下枭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文景约四十岁左右,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仅从外表上,完全看不出他是一名高丽人。
    高文景匆匆走进后院,走进一间屋子,他在桌前坐下,铺开绢纸,用细笔一点点写着最新的情报,‘隋军将发动对青州的战役’引来民间普遍不满……
    当然,这种重大情报,他不可能在酒肆里听几声议论就当真,事实上他已经从朝廷内得到确切消息,隋朝要进攻青州窦建德,在秋收前完成战役。
    他去酒肆,只是想听听民意。
    写完情报,等墨迹干透了,这才小心卷起,装进一只细竹筒中,这是他们向隋军学来的通信办法,训练信鹰来传递消息,他们的放鹰点在城外,先送去辽东,再从辽东送去高丽国内。
    高文景走出房间,将竹筒交给一名伙计,“速将此信送出,不可耽误!”
    伙计接过信筒便匆匆走了,高景文这才不紧不慢向药铺前堂走去……”。”……
    在隋朝紫微阁做出决议次日,长安李世民也得到了唐风的紧急情报。
    秦王府内堂,李世民背着手在堂上来回踱步,在桌上放着唐风的紧急情报,另一旁坐着李世民的军师房玄龄。
    “殿下,我觉得很奇怪,隋朝的军事行动从来都和紫微阁无关,由杨元庆直接部署,这是隋朝的军政分家原则,一向如此,怎么这一次居然要紫微阁批准?”
    “或许这是隋朝开始改制也说不定。”另一边的长孙无忌接口道。
    “不可能!”
    房玄龄毫不犹豫否定了长孙无忌的想法,“就算杨元庆登基,他也绝不会把军权分给紫微阁,更何况现在他还是楚王,王绪的前车之鉴刚刚不远,他绝不可能把军权交给紫微阁。”
    李世民停住了脚步,房玄龄的判断确实有道理,其实他也觉得不太可能,居然由紫微阁批准,就算是走形式,杨元庆也不会在军权上有半点含糊。
    “那先生认为是为什么?”李世民注视着房玄龄问道。
    房玄龄沉思半晌道:“我觉得这样做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根本没有这回事!”
    李世民一惊,“此话怎么说?”
    房玄龄冷笑一声,缓缓道:“说实话,我不相信杨元庆会在这个时候攻打青州,青州大旱,他这时攻打青州只会惹来民怨沸腾,隋朝民众恨他又添负担,青州民众恨他兵灾胜旱,如果他聪明一点,利用青州大旱赈济灾民,那他得到的是青州民心,把赈灾不力的恶名留给窦建德,我相信杨元庆心里也明白。”
    旁边长孙无忌赞同地点了点头,又补充道:“如果真要攻打青州,应该无声无息,用雷霆手段结束战役,等我们得到消息,战争便已结束,这才是杨元庆该采取的方案,而不是这样大张旗鼓,让我们抓住机会。”
    “那杨元庆这样做,又是什么用意呢?”李世民不解地问道。

第三十八章 兵分两路
    房玄龄思索良久,还是摇了摇头,“殿下,卑职也百思不得其解,卑职只能推断隋军攻打青州是疑兵之计,但他们真实目的是什么,卑职想不到。”
    “这会不会是隋朝诱兵之计。”
    长孙无忌沉吟一下道:“或许是隋军故意摆出攻打青州的架势,诱引我们进攻隋朝?”
    “不应该是诱兵之计,杨元庆刚和我们完成谈判,他也需要时间休养生息,不会再来对付我们,这件事肯定和我们无关。”
    房玄龄否决了长孙无忌的想法,但他也拿不出一个合理的说法,内堂里沉默了,半晌,李世民道:“这件事我必须向父皇禀报,不管怎样,我不能隐瞒父皇,而且不管隋军是什么目的,我们都该抓住这次机会。”。”。”……
    御书房内,李渊正在安慰宇文士及,他和宇文士及相交多年,私交一向很好,而且宇文士及之妹是李渊的昭仪,甚得李渊之宠,私交加上结亲,使李渊对宇文士及也亲睐有加。
    这次宇文士及出使隋朝,想重新和妻儿团聚,不料妻子南阳公主对他已恩断情绝,毅然出家为尼。
    儿子宇文禅师不愿背负弑君之耻,改为母姓,更名杨禅师,也不愿侍奉唐朝,坚决不肯跟父亲回长安,最后宇文士及妻离子散,黯然返回长安。
    回到长安,却又被萧瑀弹劾一状,说他借国事而谋私利,有辱唐使风仪,建议朝廷罢免其官,这使得宇文士及愈加颓废,政事堂召他对证,他也不去。听天由命,一纸罢免诏书便递到了李渊的御案前。
    圣上的安慰使宇文士及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悲苦,跪在地上哀哀恸哭,“臣已家破人亡,纵有相国高官对臣又有何用,不如为民,寻一山僻无人之处,结庐樵渔。终老此生。”
    李渊知道宇文士及和南阳公主感情极深。怎奈南阳公主已出家,破镜难圆,覆水难收,他对宇文士及也颇为同情,政事堂对宇文士及的弹劾他并不放在心上。
    “宇文爱卿,公主既已绝情。你也要想开一点,其实就算她答应与你团圆,你们也无法再生活在一起。你要明白这一点。”
    “臣心里也明白,只是臣形影独单,夜不能眠。这种中年家破失妻的痛苦让臣难以面对,恳请陛下放臣为民。”
    “你不用再解释,朕心里明白,大丈夫何患无妻,既然隋朝公主不愿跟你。朕就让大唐公主嫁你,这件事就这么定了,朕会尽快安排,你就安心为官,不要再自寻烦恼。”
    李渊的态度很坚决,虽然宇文士及此时并不想再婚,但他没有选择余地,万般无奈,他只得谢恩告辞。
    宇文士及刚刚退下,李渊便问旁边欲言又止的宦官,“有什么事吗?”
    “回禀陛下,秦王有紧急事情禀报。”
    李渊点了点头,“宣他觐见。”
    “陛下有旨,宣秦王觐见!”。”……
    “陛下有旨,宣秦王觐见!”
    一声声高喝传了下去,片刻,李世民跟着一名宦官快步走了进来,他走进了御书房,躬身施礼,“儿臣参见父皇!”
    李渊这段时间对李世民颇为满意,起因是李渊打算让李世民兼任关内道总管,但李世民却婉言谢绝,反而极力推荐柴绍为关内道总管,这大大出乎李渊的意料。
    这种谦让使李渊大感欣慰,次子世民在他心中的地位无形间又重了几分,李渊笑问道:“皇儿有什么紧急之事要禀报朕?”
    “回禀父皇,唐风今天送来一份紧急情报,隋军要攻打青州窦建德。”
    说着,李世民将唐风的情报呈给了李渊,李渊脸上笑容消失,变得异常严肃,他匆匆看了一遍唐风,粗浓的眉毛拧成‘一’字型,隋军竟然要进攻青州窦建德。
    不过就算这样,李渊也没有勇气再趁机攻打隋朝,刚刚谈判结束,他实在不想再兴波澜。
    李渊叹了口气,“皇儿怎么看这件事?”
    “启禀父皇,儿臣还是老意见,不管隋朝是否真的攻打窦建德,对我们而言,其实都是一次机会。”
    “不行!”
    李渊果断地否决李世民的想法,“朕现在需要时间励精图治,不想再和隋朝开战。”
    “父皇,儿臣并不是说和隋朝开战,儿臣是指趁隋军无暇难顾,我们可以继续扩大南方的优势。”
    李渊终于有点明白李世民的意思了,“皇儿的意思是说,攻打萧铣?”
    李世民点了点头,躬身道:“父皇,萧铣和来护儿内讧,是他自毁长城,儿臣愿率五万精兵开往荆襄,趁隋朝无暇南顾的良机,一举歼灭萧铣,不再给他翻身的机会。”
    李渊凝神思索良久,并没有立刻答应,“这件事朕再和政事堂相国们商量一下。”。”。”。”。
    唐朝政事堂还在争论要不要趁这个机会继续攻打萧铣,迟迟没有结果,但隋军却在大规模调动,十三万大军越过太行井陉开赴河北,浩浩荡荡向东南方向进发。
    这天傍晚,十三万大军抵达了信都郡武强县,由于天色已晚,军队便在县城外的一片旷野里扎下了大营。
    士兵们大多已疲惫不堪,吃完晚饭后,便各自入睡休息了,长史李靖走过几座营帐,匆匆向中军大帐走去,在帐门口却遇到了副将秦琼。
    “叔宝,总管有什么事吗?”
    李靖不知道杨元庆找自己来商量什么要事,事实上,李靖也并不赞同此时进攻青州,李靖认为这个时候,应该以征兵练兵,休养生息为主,刚刚结束中原战役没有多久,便发动青州战役,这会使士兵过于疲劳、
    秦琼摇了摇头,“总管没说,只是有重要事情。”
    秦琼自有他的细心之处,他拉了一把李靖,低声道:“长史,我觉得这次攻打青州有点蹊跷啊!”
    “什么事情蹊跷?”
    “既然攻打青州,怎么徐世绩那边一点动静没有,我觉得他的部属应该从西面配合才对。”
    秦琼的怀疑是有几分道理,其实李靖也早就感觉有些问题了,最大疑问是这次青州之战竟然是由紫微阁批准,这太不合常理了。
    其次,运输军需物资的船队竟然走运河,应该是直接走黄河才对,那样更加便捷,这让李靖也百思不得其解,还有就是杨元庆一路很神秘,从来不和大将们商量军务,这也很反常。
    诸般反常之事令李靖疑窦丛生,今天就算杨元庆不召见他们,他也要好好问清楚情况。
    “走吧!问问总管,到底是怎么回事?”两人快步向中军大帐走去。
    中军大帐内,杨元庆正站在沙盘前研究来护儿的行军路线,他早就得到谢思礼的消息,来护儿已经答应归隋,率领五千心腹水军和五十艘大船向位于潞水河口的涿郡军港驶去。
    他们应该走长江水道,然后沿着近海航行。路线非常明确,从时间上来看,他们已经走了二十天,差不多也快到军港了。
    这次的军事计划可以称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名义上进攻青州,但实际上是准备偷袭高丽,从高丽掠夺物资。
    这次计划非常隐蔽,除了献策者裴矩外,其余只有杜如晦和崔君素两个相国知道,再其次就是使者谢思礼,除了包括杨元庆在内的五人外,便再也没有任何人知道此事。
    不过军队已到信都郡,便是该分手的时候到了,这时,帐外有亲兵禀报:“启禀总管,李长史和秦副将来了。”
    “请他们进来。”
    片刻,帐帘一掀,李靖和秦琼走了进来,两人一起躬身施礼,“参见总管!”
    “两位不必客气,请过来说话。”
    两人走上前,见杨元庆似乎在研究线路,李靖和秦琼对望一眼,李靖笑道:“我们可是有很多疑问,能否请总管替我们解惑?”
    杨元庆微微一笑,“我知道你们有疑惑,今天把你们找来,就是要告诉你们一些事情。”
    李靖和秦琼没有吭声,等待杨元庆的解释,杨元庆用木杆指着平原郡道:“这次由李长史率十万大军驻扎在平原郡的黄河北岸,保持一种对窦建德军的压迫状态,但不用渡过黄河,只是压而不打,两位明白吗?”
    李靖抚掌大笑,“我说嘛!现在打青州并不合适,果然被我猜中了,打青州不过是装装样子。”
    秦琼好奇地问道:“总管,如果我们不是打青州,那我们的目标又是哪里?”
    杨元庆用木杆一指平壤,“打青州只是掩人耳目,我将亲率三万军,走海路偷袭高丽平壤。”
    “进攻高丽!”
    李靖和秦琼都异口同声地惊叫起来,这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
    杨元庆郑重地点点头,“这件事已经策划了一个月,极为隐秘,现在大军已到了信都郡,该是分手的时候了,我将率三万军北上潞水河口的军港,而你们二人则继续率大军南下,打着我的旗帜,就驻兵在黄河北,造大声势,保持威压之势。”

第三十九章 水师新帅
    潞水,因流经涿郡潞县而得名,它一路流向东南,最后注入渤海,北上的运河也横贯潞水,使得潞水也成为运河入海的一条重要通道。
    运河船只在进入潞水后,再向东行百余里,便驶入了大海,也正是因为这样,潞水河口成为了隋朝水军的基地。
    在一片宽阔约数万亩的河湾内,密集地停泊着近千艘大海船,从濡河口过来的最后两百艘大船也驶进了河湾,同时也带来了三千船匠,他们将改变身份,变成驾驶海船的船员。
    整个水军基地暂时处于有船无兵的状态,有三千守军保护基地的安全,但随着杨元庆率领三万精锐之军的到来,水军基地内开始热闹起来。
    三万士兵开始热火朝天地在岸边营地里搭建帐篷,杨元庆在数百亲兵的护卫下,立马在一座高地上远远眺望着海湾内的情形。
    大量河沙随河而至,千万年的堆积,使河口出现一座葫芦状的海湾,这座占地数万亩水域的海湾也就成了水军的天然良港,千年后,这座海湾逐渐演变为陆地,二十几里外的那个葫芦口便成了著名的大沽口。
    海湾内千余艘大海船在远处密集排列,船体如山,桅杆如林,遮天蔽日,蔚为壮观。
    而靠近河口,又排列着数千艘平底拖船,这是从运河运送军用物资而来的船只,它们停泊在靠近岸边的一片数千亩的水域上。
    在前方两里的水中插满了木桩,这排木桩延续数里,将整个水域一分为二,中间是一座水门,两边有水寨哨塔,数百水军在哨塔上巡视,这主要是严防运河船只靠近海船。
    这时,远处数十名骑兵疾驰而至,旁边有士兵道:“总管。是来护儿大将军到了!”
    杨元庆也看到了为首之人,头戴银盔,须发皆白,虽已年迈。但依旧身手矫健,不亚于年轻人,杨元庆认识他,正是从前的隋朝水军大将来护儿。
    从前的隋朝老将在世已经不多,而在隋军中,也只剩下这个来护儿一人,在来护儿身旁。陪同他一同前来之人,还有大将牛进达。
    牛进达和秦琼从前都曾是来护儿的部将,后来才转到张须陀帐下。
    来护儿是三天前抵达军港,他带来的五千余人,都是水军精锐,这三天时间他都在检查战船,每一艘船都要仔细检查。
    这是他的一贯风格,‘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远征成功,必须要做好充分的战前准备。
    杨元庆催马奔下山岗。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