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都市青春电子书 > 天下枭雄 >

第663部分

天下枭雄-第663部分

小说: 天下枭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窦建德背着手走到大堂前,望着院子里已经发出绿芽的柳枝,这一刻他真的渴望着回到自己的家乡,坐在自己老屋后的小河旁钓鱼,享受chūn天的生机盎然。
    “好吧!让我再考虑几天。”窦建德终于下定了决心。
    温彦博立刻起身笑道:“那我就再等王爷考虑三天,三天后,如果王爷愿降,我们再具体商议投降事宜。”
    窦建德缓缓点头,“那我们就一言为定,三天后,降或是不降,我给你一个正式答复。”
    温彦博走了,窦建德站在堂前久久沉思不语,这时,一直没有说话的孔德绍慢慢上前道:“王爷现在应该明白了吧!我为何劝王爷不称帝?”
    窦建德一惊,他这才明白过来,如果他称帝了,就没有回转的余地了。
    “孔先生也是劝我投降吗?”
    孔德绍点点头,“天下大势已去,王爷若不抓住这次机会,必将悔之晚矣。”
    窦建德也低低叹息一声,“是啊!我窦建德不慕荣华,不近女sè,只想在乱世中给河北民众一口饭吃,现在人心思定,河北已欣欣向荣,我又何必去破坏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定,就算一死,也可以瞑目了。”
    。。。。。。
    三天后,窦建德找到了温彦博,正式表示自己愿投降隋朝,温彦博这才取出杨元庆的亲笔信,信中杨元庆封窦建德为漳南县公,赏银五千两,赐田十顷,准他回乡养老。
    十天后,罗士信率一万骑兵进入齐郡,接管了窦建德的两万军队,纵横河北的一代枭雄窦建德就此销声匿迹。
    二十年后,年近七旬的窦建德在游玩蜀中青城山时感恙,一病不起,最终病逝于成都,而那时,已经没有人记得这位曾经叱咤河北的一代枭雄了。
    。。。。。。。。

第四章 等待消息
    尽管窦建德已经投降,但这件事依然处于绝密状态,除了杨元庆和极少数大将外,隋军上下无人知道窦建德已经投降。' 。 '
    时间已经到了元月二十rì,从正月初十后隋朝便开始秘密调兵,从飞狐陉、井陉、河内郡调集四万jīng锐大军赶赴河间郡,这是隋军最jīng锐的军队,包括三万骑兵和一万步兵。
    但杨元庆本人却在幽州城内,他还在耐心等待罗士信的消息,应该说窦建德是他这次行动的关键一环。
    如果窦建德最终投降,那么将解除隋军的后顾之忧,又可以利用窦建德的军队剿灭刘黑闼,可谓一举两得。
    但让杨元庆有点遗憾的是,各地征兵没有能按计划完成,他原本计划募集十五万大军,但到上元节为止,也只征到了十万人出头,还有五万的缺口。
    杨元庆也知道,现在正是chūn耕最忙碌之时,此时招兵并不是最佳时节,他也不想去责怪募兵不力的太守县令们。
    但事实却摆在这里,他需要十万新兵镇守河东各郡,需要五万新兵镇守河北各郡。
    正是这五万军队的缺口,迫使他不得不改变计划,将四月剿灭窦建德的计划提前,改为提前招降窦建德,现在杨元庆在耐心地等待着罗士信接受窦建德军队的消息。
    只有这个消息定下来,他才能完全没有后顾之忧。
    杨元庆在房间里来回踱步,心中也有些烦躁起来,按照时间推断,应该就是今天传来消息,现在已是下午时分,怎么还没有消息传来?难道又发生了什么变故不成。
    这时,门口传来长子杨宁的声音,“父亲!”
    杨宁是前天才抵达幽州,按照杨元庆的想法。他希望儿子能参与到这次波澜壮阔的统一战争中去,当然,儿子年纪还小,无法上马征战。但至少他可以作为一个旁观者,来亲眼目睹统一之战,这对儿子的成长,将有极大益处。。。
    杨元庆笑着走上前,“怎么,功课做完了吗?”
    “回禀父亲,功课已经完成。孩儿想出城去走一走。”杨宁恭敬回答父亲的话,他眼睛充满了渴望,希望父亲能答应。
    杨元庆看了看后面的十几名亲兵,他心中也正烦闷,不如他也出城走一走。
    “好吧!爹爹和你一起出去走走。”
    杨宁其实是一个人出去走走,总在父亲身边,他觉得压力很大,不料父亲也要跟去。他心中有些失望,但又不敢不从,只得低下头小声道:“孩儿愿意和父亲一起出去。”
    杨元庆听出儿子有点言不由衷。便拍拍儿子肩膀笑道:“不要把爹爹想得那么可怕,爹爹也很喜欢chūn天。”
    他把手伸给儿子,微笑看着他,杨宁咬了一下嘴唇,牵住了父亲的手。
    “走吧!跟爹爹感受一下chūn天去。”
    杨元庆牵着儿子的手,快步向院子外走去。
    。。。。。。。。
    今年的新年比较晚,才正月初十便是惊蛰了,惊蛰过后,万物苏醒,从南至北逐渐都进入了chūn耕时节。
    涿郡也不例外。过了十五后,农民们纷纷下田,开始了一年一度的chūn耕,涿郡地理位置比较偏北,没有水稻,主要是小麦和粟米为主。chūn天种植小麦,夏收后再种一季粟米或者豆米。
    城外的风依然是从北方吹来,但寒冷中却带了一丝暖意,可以感受到chūn的气息,柳树已经生出了嫩芽,一片片萧瑟了整个冬天的树林,也抹上了一层淡淡的绿意,能感受树林中传来的盎然生机。
    杨元庆带着儿子杨宁在数百亲兵的护卫下骑马出了南门,南门外便是一望无际的麦田,田地到处可见耕作忙碌的农民,大多用马匹和耕牛松土耕地,播撒麦种。
    杨宁骑在一匹小马上,熟练地驾驭着马匹,跟随在父亲身旁,“父亲,我们什么时候出发去南方?”
    “是谁告诉你,我们要去南方?”杨元庆淡淡问道。
    他回头冷冷瞥一眼亲兵,亲兵们顿时吓得脸sè惨白,去南方是绝对机密,不准对任何泄露,他们却忍不住告诉了世子。
    杨宁也发现了亲兵的害怕,便好奇地问:“父亲,去南方难道是机密吗?”
    杨元庆点了点头,“这确实是重大机密,希望你不要告诉任何人。”
    “孩儿明白,绝不会说出去。”
    杨元庆脸上又露出了一丝笑容,“我们过几天就出发。”
    这时,杨元庆看到了远处田野里有一大群人,为首之人似乎是新人太守邓皓,杨元庆便对众人笑道:“我们去看看。”
    他调转马头向田间小道奔去,众人护卫杨宁,跟着他转道前往田头。
    邓皓原是罗艺手下的营州总管,杨元庆驱逐罗艺后,他便投降了隋军,被任命为涿郡长史,跟随太守温彦博推行均田制颇为得力,温彦博高升,他便出任涿郡太守。
    民以食为天,所以自古以来,农业都是各级官员最为关注的大事,只有农业稳定,才能稳定粮价,才能保证税赋上缴,只有笼络住民心,加上税赋上缴及时,才能被朝廷青睐,获得进一步的升迁。
    所以地方官员都极为重视农业,chūn耕秋收,处处可见他们的身影,邓皓也不例外,尤其楚王在幽州,他更要表现得积极一点。
    邓皓正在田头和百余名农民聊chūn耕的难处,这时,他身边一名随从急声道:“使君,楚王殿下来了。”
    邓皓一扭头,果然看见一队骑兵从田埂过来,为首之人正是楚王杨元庆,吓得他连忙起身迎了过去。
    “卑职参见殿下!”
    杨元庆翻身下马笑道:“邓太守正在劝农吗?”
    邓皓挠挠头,有些难为情地道:“哪里需要我劝,冬天下了三场大雪,旱情缓解,一开chūn,乡亲们都疯了一样,拼命耕田,大家都说,今年一定是好收成。”
    “是啊!久旱逢雪,大伙儿这股劲早憋足了。”
    杨元庆看见田边有块界牌,便笑问道:“这块地是谁的?”
    “回禀殿下,这块地是小老儿的。”
    一名五十余岁老者上前跪道:“小民田二,叩见楚王殿下。”
    这时,周围的百余农民都围了上来,杨元庆摆摆手笑道:“大家都坐下吧!”
    几名亲兵拿一张席子上前,杨元庆却命把席子拿开,直接席地坐下,对众人道:“我带兵在外打仗,都是随地而坐,早已习惯了。”
    杨宁犹豫一下,正要靠着父亲坐下,杨元庆却对他道:“这些耕田者都是我们衣食父母,你可向他们行一礼,以示尊重。”
    杨宁连忙躬身向众人团团行一礼,邓皓在旁边高声道:“各位乡亲,这位少年就是楚王世子,我们也该回礼才对。”
    百余农民听说是楚王世子,顿时一阵sāo动,纷纷跪下磕头,“不敢受世子之礼!“
    “大家都坐下吧!“
    杨元庆摆摆手对众人笑道,又让儿子直接坐在自己身旁,待众人乱哄哄坐下,杨元庆这才问土地主人,“田老丈家里分了多少土地?”
    “这次分了八十亩永业田,六十亩口分田,还有二十亩桑麻永业田。”
    永业田是指可以留给子孙的土地,而口分田在去世后要交还官府,不过在紧靠幽州城的地方能分到一百六十亩土地,确实很高了。
    旁边邓皓连忙解释道:“这里面还有四十亩军田,田老汉两个儿子都从军了。”
    杨元庆这才恍然,回头对儿子杨宁笑道:“说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
    杨宁想了想道:“孩儿在想,既然两个儿子都从军,那谁来给他们种田?老丈一个人忙得过来吗?”
    杨宁的话引来一片笑声,邓皓一竖大拇指赞道:“世子果然聪明过人,能看到关键之处,为解除士兵的后顾之忧,紫微阁已经下令,凡家中无子的军户,必须由官府解决劳力问题,像田老汉两个儿子都从军,就是官府找人帮他耕田。”
    杨元庆赞许地点点头,儿子进紫微阁学政的时间虽然不长,却很有进展了,能想到一些关键问题。
    杨元庆又和众人聊了片刻,听取了众人的意见,其实说来说去,大家关心的就是赋税问题,杨元庆对众人笑道:“关于赋税,大家不用担心,历朝历代在初建国之时,都是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隋朝也不例外,只要天下统一,军队自当解甲归田,没有了军费负担,朝廷的开支也不大,必然是轻徭薄赋,鼓励生育,具体多少税赋我不好说,但大方向我能决定。”
    众人大喜,纷纷道:“有殿下金口玉言,我们就放心了。”
    这时,一名亲兵快步上前,附耳低语几句,杨元庆大喜,起身对众人拱手道:“我有重要军务,大家继续耕田,我先回去了。”
    杨元庆在众亲兵的簇拥下,快步向官道走去,官道上,一名报信兵已等候多时,见杨元庆到来,立刻单膝跪下道:“罗将军有军报到来。”
    说完,将一份军报呈上,杨元庆接过军报看了看,果然如他所想,罗士信已经接管了两万青州军,孔德绍出任齐郡太守,齐善行出任北海郡太守,窦建德已被秘密送往清河郡,离开了青州。
    杨元庆要的就是最后一句话,窦建德离开了青州,他当即吩咐,“回城收拾行李,准备出发!”
    。。。。。。。

第五章 出海远征
    杨宁在父亲的斗篷下朝外面望着,他弄不清自己是醒着还是处于梦境之中,他一直沉浸在黑暗之中,黑咕隆咚的世界在他身边飞掠而过,风呼呼地在耳畔轰响。 。 。
    他只能看见转动的星星和左边天际映衬下蠕动的燕山莽影,渐渐地,他的意识又开始模糊起来,父亲强壮而温暖的身躯使他感到无比的安全和舒适,脑子里一阵迷迷糊糊,他又睡着了。
    当晨曦初露,他醒来了,从父亲的斗篷里探出了脑袋,像一只从树洞里探出头来的松鼠,头发蓬乱乱的,眼睛里充满了好奇。
    他看见远方地平线上出现一大片粼粼金光,那是大海波光映衬着一轮刚露出海平面的朝阳。
    “父亲,我们到了吗?”他的语气里充满了惊喜和愉悦。
    “我们到了!”
    杨元庆放慢了马速,马不停蹄地奔行两天两夜,他们终于抵达了目的地,潞河军港。
    这是杨元庆在半个月之内第二次抵达军港,第一次他只是为了视察战船和仓库,检查战备情况,而这一次,他将乘风破浪,远航南方。
    这时,一名亲兵牵来了一匹稍矮的战马,杨宁从父亲马上跳下,在亲兵的帮助下,翻身上了自己的马匹。
    “父亲,不是要去南方吗?怎么来海边了?”杨宁不解地问道。
    杨元庆笑而不答,远处奔来一队骑兵,为首两员大将。一个是王君廓,一个谢映登,谢映登在隋突大战中受了箭伤,将养两个月后,已渐渐康复了。
    另外还有一人,便是军港统领周光耀,三人催马上前。抱拳施礼道:“参见殿下!”
    杨元庆点点头,问道:“军队是否都已经抵达?”
    “回禀殿下,四万军队都已抵达军港!”
    “粮食物资呢?”
    杨元庆又转头问周光耀。//。。//“是否运送上船?”
    “已经上船了。”
    “去看看吧!”
    杨元庆催马向码头而去,杨宁这时才反应过来,原来他们是乘船去南方。他催马上前低声问王君廓和谢映登,“两位叔父,我们是要哪里?”
    两人见世子居然也跟随,不由面面相觑,心中都有些惊讶,王君廓躬身笑道:“军机绝密,世子就不要问了,总之,不会让世子失望。”
    两人拱拱手一笑,策马跟随着杨元庆而去。杨宁无可奈何,只得抽一鞭战马,跟了上去。
    海面上依然停满了大型海船,俨如一座延绵数十里的大山,但和上次相比。这一千五百余艘海船就仿佛从冬眠中被唤醒,一艘艘大船露出了生机,不断有船向码头这边缓缓驶来。
    此时码头已格外忙碌,码头旁高高竖起十几座数丈高的木塔,数十名士兵喊着口号,转动绞盘。长索转动,一包包粮食被高高吊起,转送到停泊在岸边的大船内。
    同样被装上船的,还有一捆捆拆散的重型攻城器和各种兵甲帐篷,从十天前开始装船,经过十天十夜的奋战,绝大部分物资都已经装上战船。
    在离码头约数百步外的一大片空地上,驻扎着两千余顶帐篷,延绵二十余里,蔚为壮观,这便是从河东秘密赶来军港的四万隋军j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