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香艳激情电子书 > 王道 >

第39部分

王道-第39部分

小说: 王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金阳所言见于早在中国战国时期公孙龙的论辩之中:白石与坚石不属同一物质,即“坚白同异”。这是极其著名的一个诡辩之说。
“在下为各位例举坚白同异的典故是要表明,选择张保皋大使的女儿做王妃与这块白色而坚硬的石头是同一个道理。虽然这石头是白色而且坚硬,但却不是一次证明出来的。”
金阳的回答精妙绝伦。
虽然当初为了仰赖张保皋大使麾下的精兵强将平定内乱,才与其结下政治联姻,许诺日后定将张女立为王妃。但若果真遵守诺言,身份低微的张保皋将一手掌握朝廷军政大权,如此一来便会破坏新罗全朝贵族的原有秩序。所以,金阳认为只有采取坚白同异的诡辩战术,他们才能扳倒张保皋。
金阳犀利而可怕的思维实在令人无法捉摸,他慑服了在场的所有大臣。至此,他们只有战栗,连空气也凝重起来。
沉默良久,金阳重新开口发言:“在下还有一个问题:难道大王陛下因此就不立王妃了吗?”
“大人此言何意?”上大等礼征不禁问道:“当然希望大王陛下及早再立次妃以得后嗣,不是吗?”
据记载,此时文成王已立了正妃朴氏,只是朴氏未出子嗣。鉴于当年正是因为兴德大王无后,他的驾崩才导致了以后三十年的战乱,因此,群臣无不殷切盼望大王早日再立次妃,传宗接代。
“那么,”金阳斩钉截铁地说道:“现在就请各位提前一睹在下为大王陛下选择的王妃芳容,如何?”
就在此时此地见一个王妃的人选,金阳的言语激起了席间的层层波澜。如果能立即找出一个合适的王妃人选,那大王陛下与张保皋之女义英的婚约不就自然而然地烟消云散了吗?
“来了吗?”金阳环顾四周,高声叫道:“让德生进来吧。”
话音落地,屏风后面的门开了,一位少女宛然跃入大臣们的眼帘,她虽稚气未脱,才刚十岁,然而却如璀璨的明珠一般耀眼,令人过目难忘。
“为在座的每一位客人敬酒。”
于是少女双手捧杯,穿梭于席间。

()免费TXT小说下载
“这是小女。”
即使金阳不解释,大臣们心里也都清楚这一定是他的女儿德生。
德生,就是那位早年间在柏栗寺被迫自尽的四宝夫人为金阳所生的独生女儿。母亲四宝死后,德生被柏栗寺的住持月如师傅偷偷收养,而金阳却一直不闻不问,使德生如孤儿一样在父母的抛弃下于寺内生活了几年,渐渐长成一个美丽的少女。
少女德生敬酒之际,群臣都以挑剔的目光打量着她。虽说成为大王陛下的王妃尚嫌年幼,然而年龄却根本构不成无法逾越的障碍。那些大臣们虽未开口评头论足,心中却默契地达成了一致。
他们之所以极力反对张保皋与王室联姻,不正是担心若天下的权势未能牢牢地掌握在贵族的手中,而让寒微的海岛之人张保皋总揽,那贵族的利益则岌岌可危,到那时他们只能望洋兴叹,拱手相让。然而,如果大王陛下册立的王妃不是张保皋的女儿而是金阳的女儿,斩断了这条张保皋争权的途径,那他们的担心又从何而起呢?
“小女如何?”金阳作了一个手势令女儿德生退下,对周围的客人问道:“各位不妨直言,在下的女儿够不够资格做大王陛下的王妃呢?”
面对金阳,群臣连连异口同声地回答:“当然,当然,完全够格。”
当深夜金阳送走了所有的客人,他却独自一人在寝宫里喝起酒来。他在谋划自己的未来。
抉择。
他在深夜宴请群臣正是要让他们在张保皋的女儿与自己的女儿之间拣选一个更能维护权贵利益的王妃,而抉择的结果正在他的意料之中,令他非常满意。
其实,在白天的御前会议上,当大王陛下征求金阳的时候,金阳之所以说出“无可无不可”令人琢磨不透的回答,正是因为他想起了自己的女儿德生。
如果女儿德生替代了张保皋的女儿义英成为大王陛下的次妃,那张保皋与王室的婚约不就是“无可无不可”的事情了吗?
金阳所谓借张保皋的兵力除旧布新、报仇雪耻,并不是为了国家,而是为了自己的野心。他为了拥有一个比张保皋更强大的后盾,才深谋远虑地使出浑身解数促成了金张两家的婚事。
然而,金阳却还记得一个古老的成语叫“得鱼忘筌”。
筌是捕鱼的工具,得到了鱼便忘掉了筌,指达到了目的以后就忘记了原来的凭借。在金阳的眼里,张保皋便是他手中的捕鱼之筌。如今他已不再有捕鱼之需,筌已经成了他的负担,那何不干脆一脚踢开呢?
因为倘若自己不抢先一步下手,等到大王陛下履行了与张家的婚约,那张保皋便一步登天,成为新罗的国舅。
国舅便是王妃的父亲。若张保皋真的成为国舅,就不仅仅是身份位居第一,连朝廷大权也都会被他一人独掌。这是金阳最无法容忍的结局。
金阳绝不可能任他人一手遮天。常言道:一山不容二虎。头顶的一方天空怎能出现两个太阳;脚踏的一片土地又怎能容下两位英雄。
在御前会议之上,金阳对周围的唇枪舌剑置若罔闻,顾自坠入深深的思索之中。突然,他的脑海里掠过一个画面,女儿德生正在花丛中向他微笑。与此同时,他脑海中又闪过一件事情,那便是很多年前朗慧和尚的谶语。
“必有三个女人解救你,你将因三女得世。”
三个女人。
朗慧和尚所说的三个女人,第一个便是自己的夫人四宝,金阳为了防止金徵起疑,逼死了四宝,以夫人的性命换得了金徵的信任。第二个女人又是谁呢?这第二个便是张保皋的女儿义英,金阳难道不是极力促成张保皋的女儿义英和金徵的婚约,以此换得张保皋的精兵才除掉金明,收复新罗的吗?
那么第三个女人呢?当金阳眼前浮现出女儿德生在花丛中追逐蝴蝶的身影,他立即毫不犹豫地认为,她便是自己的女儿德生!
不错。
必须选择德生来代替张保皋的女儿,这一定就是朗慧和尚为他所谶之言的三个女人中的第三个。如此说来,战争并没有结束,而是刚刚开始,只不过这次敌人不是在外而是在内,即内敌。这就是张保皋。
第一卷 第一十三章
??????
第十二章 血花
破晓之前,大海如袭一身玄青,漆黑一片。
上元,即正月十五,凌晨六点,海面上吹来的海风寒冷刺骨。我穿了一件厚厚的外衣,寒风却仍从衣缝里钻进我的身体,使我不得不蜷缩起来。我是昨夜到达此地的,这儿的居民让我凌晨六点在海堤前等候。


“堂祭六点钟开始。”村里的里长告诉我。
于是我一早便来到海堤前。那时我才知道,为什么堂祭从凌晨六点就开始了。
原来,这是开放将佐里村通往将岛海路的时间。
海潮涨了一夜之后,海面升高很多。等到清晨,潮水便满意地开始徐徐消退,一点儿一点儿恢复成浅滩,裸露出原来的赤地。
还未完全退尽的潮水,哗啦哗啦,像浴缸被拔去了塞子一样,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很快,海路便可开放,村民们也可以返回岛上去了。
按南海的风俗,从正月十四的晚上起,满月光照大地可以给人带来好运,所以他们点燃每一盏灯,让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明亮起来,甚至连船上的人也要将船照得灯火通明。将佐里村一带都是如此,渔船在黑夜宛如点点繁星一般点缀着大海。
随后,像等待腊月最后一天的除夕一样,全村人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等待堂祭的开始。
每年正月十五的堂祭。
全体将佐里村和将岛周边地区居民参加的这种堂祭活动是一种古代部落祭,千百年来一直延续至今,形成一种当地独特的风俗景象。一九七五年,这种堂祭被定为地方民俗祭。
不,这又怎能被称为一种风俗呢?
这种堂祭是为了能够使死人的灵魂进入极乐世界而举行的赞美死人灵魂的一种巫术活动。然而这种安魂祭却不是由巫师动员发起的,而是村民们自发形成的。那么,数百年来村民到底是为了谁的亡灵举行这样盛大的安魂祭呢?
十王分尸。
佛教认为,人死之后进入由十大王统治的阴间,而其中十王负责审判死人生前的罪孽。人们为了祈求亡灵能在阴间得到冥福便举行这种堂巫活动。村民们究竟为何人举行这种每年正月十五一次的堂祭呢?
我国一向非常重视十五望月之日的意义,正月十五是这样,而八月十五又何尝不是呢?
我竖起外衣的领子,抬头望了一下黎明前的夜空。挂在天空的应该是十五前夕的月亮吧。然而,无论我怎样寻找,也始终没有见到月亮的影子。
此时,满天的乌云遮盖了天空,像要下雪似的令人感到阴沉。
张保皋。
新罗文成王三年,即公元841年辞世的人,一直被我国视为一个叛贼。
然而果真是这样吗?
通常,历史掌握在胜者的手中,而且只是胜者眼中的历史。而张保皋却因其在历史中谋反未果的叛贼身份,被深深地烙上了失败者的印记。最终的胜者是金阳,就是借张保皋的兵力平定东部,打败金明的那个金阳。在以金阳为首的那些新罗新兴贵族的眼中,难道张保皋不是一个败者吗?
如此,张保皋成为一个枉死的冤魂。为了安抚赞慰这个冤魂,千百年来,当地的村民自发形成了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的安魂祭。
突然,一阵铜锣声打破了周围的静寂,堂祭开始了。
我将双手抄在衣袖里,在阵阵锣声中向曾是张保皋本营的将岛眺望。天仍未亮,在令人厌烦的黎明前的黑夜中,海面上微微涌着暗光,而容不得一丝光亮的黑暗竟固执地坚持着。光亮与黑暗之间的挑战最终汇于海中,大海成为他们的神明。
不。
我不禁摇摇头,陷入沉思中。
张保皋绝不是叛逆者。
张保皋被残忍地谋杀绝不是因为他怨恨自己的女儿未被立为王妃,绝不是因为自己得不到荣华富贵而起兵谋反的结果。他是为了决心医治伤痕累累的新罗朝廷,却不幸落入以金阳为代表的那些畏惧其权势的新兴贵族所设的阴谋诡计之中。
张保皋。
他分明是一个历史的失败者,却从未被人遗忘。人们在一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为这位海神传颂着祭奠失败者的安魂曲。人们正是在这种堂祭中,祈求海神张保皋的亡灵保佑村落世代平安与富足。
那么一千两百年前,清海镇军营中,即如今的将岛,究竟发生了什么?接授金阳暗杀张保皋密令的阎长,带着裴萱伯的首级假意投奔清海镇,他又怎么可能在戒备森严的清海镇军营中暗杀了张保皋呢?

()
文成王三年春。
当阎长的双脚一踏进清海镇,便被士兵抓了起来。守城的李顺行一眼便看出他是金阳的亲信阎长,将他送进了监所。
情急之下,阎长朝李顺行大声喊道:“常言道:降者不死。不抓投降的人,也不杀投降的人,更何况我来投靠是为了遵守信义的。你怎么能这样待我?”
李顺行笑道:“你怎么可能遵守信义,而且你又有什么信义可遵守。”
阎长听了,反而哈哈大笑,说道:“请张保皋大使看看这个木匣,那么张大使便懂得我的信义了。”
于是,李顺行将阎长带来的木匣送禀张保皋,张保皋打开一看,赫然出现一颗人头。
“这是什么。”张保皋大惊失色。
这时,于吕系在一旁看了看说道:“这是裴萱伯的首级。我听说阎长背叛朝廷杀了裴萱伯,逃往清海镇来了。朝廷已经贴下榜书捉拿阎长,拿到阎长者可得奖赏一万。”
张保皋又看了一下裴萱伯的人头,发现旁边附有一张字条,打开一看,字条上面写着:“梦中许人觉且不背其信”。
“这又是什么意思?”张保皋问道。
于吕系回答说:“这句话取自《新书》,意思是说即使做梦时定下的承诺,梦醒以后也应该履行,是表明守信重义的一句名言。”
“这么说,阎长很守信义了。”
“大人,”这时,李顺行站出来说道:“那家伙不管怎么做也不可能遵守信义的。”
“等他来了,我自然会判断。”
于是张保皋下令将阎长带来,于吕系也不便阻拦,退在一旁。
不一会儿,阎长五花大绑被带了进来,只听张保皋问道:“你原来不是大将军的部下吗?可现在你又为何背叛了检尉卿大将军呢?”
只见阎长“噗通”一下跪在张保皋面前,说道:“是这样的,大人。臣原在大将军的麾下,不惜生命为大将军冲锋陷阵,成为大将军心腹中的心腹。大使大人,臣不仅仅是大将军的部下,而且也是赤胆忠心跟随大使大人的部下。臣作为大人所属的平东军里的一名军士,为了国家报仇雪耻,将自己的生命视为草芥,勇往直前,从不退缩。”
阎长顿了一下,接着又说:“在臣的心中,一直都以大将军和大使大人同为臣的主人,臣愿为主人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但是大人,臣如此忠心耿耿剿灭逆贼,拥戴新王,最后却得到不忍目睹的下场。曾经服侍逆贼的裴萱伯竟成了臣的上级官长,臣竟要直属逆贼的亲信之下。世间哪里还会有这样荒诞无稽的事情,颠倒黑白,天地倒置,地上的石头抛上天竟变成了星星?即使天翻地覆也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吧。臣实在忍无可忍,便杀了裴萱伯离开大将军,逃奔到清海镇来投靠大使大人。所以,这‘背叛’二字又从何说起,臣原也是大使大人的部下啊。”
阎长说道这里,连连叩首,长跪不起。
“恳求大使大人不要弃绝臣下。大使大人如今是臣的新主。古人云:取之无禁。拿无人认领的东西有谁会阻拦呢?现在,臣就是无主之物,求大使大人从心里容纳臣下。”
阎长的这一番看似肺腑之言的“高谈”,竟也令人萌生感动之意。
张保皋既已看到了阎长献上的裴萱伯的首级,又倾听了阎长的感受,他有些相信这是阎长的真心自白。
因为张保皋也有同感。他也听说金阳不仅赦免了裴萱伯的死罪,还任命他为全军核心的侍卫军的军长。这当然会令阎长感到怒不可遏。
启用原属逆贼心腹的裴萱伯为军长,而曾助金阳一臂之力历经无数争战同甘共苦的阎长却成为他的下级军长,即使换为张保皋,对此也无法不愤怒。
就这样,张保皋毫无戒心的接纳了阎长。
然而,策士于吕系却对张保皋如此进谏:“大使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