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魔幻玄幻电子书 > 那座曾经血殇的墓 >

第32部分

那座曾经血殇的墓-第32部分

小说: 那座曾经血殇的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飞机场被梅令村人认出的那个脸上有痣的日本兵'人称〃一粒痣〃'从聂屋出来;见春英在莲塘钓得上瘾;就走过来看。

    春英对一粒痣乱比乱划地说:“你们的。。。。。。不在家里聚老婆生仔。。。。。。上养父母下育子女。。。。。。跑来我中国。。。。。。作甚?你的。。。。。‘。呯’一枪。。。。。。死在中国。。。。。魂也不得回家。。。。。你父母。。。。。。就在家哭死。”

    一粒痣〃嘿嘿〃地笑,对春英竖着拇指。

    有鱼吃钓了,钓标被拖沉下去,春英忙弯下腰去起钓。

    鱼钓上来了,是一条草鱼,有斤多重,一粒痣赶过去要捉。

    春英故意将鱼起至人高,鱼在空中蹦跳,一粒痣似能够着又够不着,一粒痣边跳边要用手去抓,手忙脚乱的,春英看看四面没人,就将鱼让一粒痣抓住,鱼线却往一粒痣的脖子挂去。

    春英是钓鱼高手,鱼线很快在一粒痣的脖上身上兜了几圈,连一粒痣的双手也绑上了,一粒痣赶忙要解鱼线,春英扔开钓杆,假意上前帮忙。一粒痣忙让春英帮扯身上的鱼线。春英冷不防一把抓住一粒痣的枪,一脚要将一粒痣踹下莲塘,一粒痣慌忙地要夺回自己的枪;双手胡乱过来抓住枪托,春英公又补上一脚,一粒痣这才跌下塘去,手里只抢得一个枪栓。

    一粒痣脖子上的鱼线还没解开,人就在水里扑腾。

    春英到底心慌,夺了枪就往廊廖方向跑,若照头照脑往一粒痣枪托,一粒痣是不死也脱层皮,但春英公心慌,就只顾得跑了。

    一粒痣人在水里折腾,好不容易才割断鱼线,爬得上岸,就朝春英追去。

    春英跑入廊廖,正看见李姓茂永迎面而来,就折向高冲自自岭跑去。

    茂永肩托着一根杉木。

    原来茂永要修补屋顶,在东平购得一根杉木正回到廊廖。

    看见春英拿着一杆枪没命地跑,茂永正自奇怪,一粒痣追过来了。

    不见了春英,一粒痣就站在路口四下张望。

    茂永明白了怎么回事,一粒痣是追春英,于是用手指了指黄屋洲方向,一粒痣就往黄屋洲追去了。

    人没追到,枪又追不回,黄屋洲就遭殃了。日本兵黄昏时就入黄屋洲搜村,又捉人又放火的,据说还杀了人。

    但这并不是茂永的本意,茂永的意思只是想着要帮春英,怕日本兵朝春英追去,就指了指春英公逃跑的反方向,茂永决没有要嫁祸于黄屋洲的意思。

    春英虽然抢得了枪,但不会用,而且少了枪栓,也用不了,就将枪卖与梁姓元寿公;元寿公又卖给村民团。

    这件事,让梅令村李姓人觉得更没面子,茂庆等人更是要对日本兵进行出击。

    '本书首发来自17k,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 ; ;
前言
    相信一千年以后,梅令村还有人评说着这个故事。

    相信一千年认后,梅令村还有人记得这个故事。

    而且,这个故事还可以这样地流传下去;流传下来。

    阴历二月廿七,是梅令村李族开族始祖崇升公忌神日,所以梅令村李族,将每年的阴历二月廿七,定为扫墓拜祖的日子。

    这一天,但属梅令村李族的,不管搬蓿谕獾模獬龉ぷ鞯模渭影葑娴娜司突峋勖妨畲澹昴昵寐啻蚬模张谖枋ǎ饶址浅!S芯帽鹬胤甑模谐醮渭娴模推槔趾腿凇

    小时候就喜欢跟去扫墓,一来好玩,二来有糖吃,有炮仗烧。虽翻山越岭的,也乐此不疲。

    但有一座祖墓,是规定每年秋分日拜祀的,而且是和张姓人合拜的,那就是……“明德公墓”。

    “明德公墓”座落在梅令村瓦窑坪坪顶。整座墓全由砖石彻成,气势恢宏。“明德公墓”是一座李族俭德公和张姓火明公合葬墓,所以称之为“明徳公墓”,由张、李两姓人合钱合力共建。“明德公墓”穴名为“金牛顶角”,瓦窑坪顶为金牛额,左右两边的荒木岭和老鹰顶为金牛角,两角向前顶出,环抱着瓦窑坪,后面是北记坪,北记坪东南面有孖子崖突然兀起,为牛颈峰,孖子崖是步阳崖属岭,上有两峰,故名为“孖子”,真如水牛抵角时凸起的两个肩骨。孖子崖崖陡壁峻,“明德公墓”就形成这样一个格局:前望瓦窑坪,后锁牛栏冲,踞住“明德公墓”守住瓦窑坪,瓦窑坪南面的牛栏冲就别想从北记坪过来。地师说:确是一座好墓。

    “明德公墓”左侧,老一棵老松,苍劲挺拨,枝叶茂盛,那滔滔的涛声,好象随时都在诉说着一段历史,一种悲壮。

    老松底下,建有一亭,亭内立有一块石碑,上面却没有碑文,但每年拜祭“明德公墓”,张、李两姓人都会在石碑面前仔细品读,好象上面真有字似的,能品读出什么东西来。看大家品读石碑,先是品读的津津有味,接着是动情叹息,再后有人壮怀激烈,大呼“过瘾”,小时候不觉什么,长大觉得奇怪,再长大就明白了,那块石碑虽然没字,却记载着一段怎样的历史,一个怎样悲壮的故事。

    跟去拜祭“明德公墓”最大的乐趣是听评书。上年纪有学识的人喜欢在“明德公墓”前给别人讲述“明德公墓”的历史,会讲的绘声绘色,而且还学象学样,讲得惟妙惟肖,听得人如醉如痴,每到动情之处,总有人凄然下泪。

    记得评书讲得最好的是李姓世业三哥,世业三哥是县中学退休的历史老师。

    小时候顽皮,听了评书,就和小伙伴在“明德公墓”右后侧下面的北记梯田照着评书的情节学冲锋。

    明德公墓故事中的**就发生在北记坪那片并不算陡的梯田里。

    冲锋的结果,是跳下明德公墓的墓槽'坟仁和坟围之间的沟槽',嘴里一边学着炸弹爆炸的声音,接着是趴在坟仁上装死。

    “读书吧!”父亲怒斥道,“你也学英雄,出来。”

    于是低着头从墓门出来。

    众人都“哈哈”地笑。

    渐渐地长大,渐渐地明白了,学那样的英雄,确是很难,不但要有一种怎样的无畏精神和一种怎样的勇气,而且要有一种怎样的切齿之恨和一种怎样的家国之仇。

    拜〃明徳公墓〃,仪式是最庄重的。张、李两姓人在拜墓仪式开始前可以在墓前称兄道弟,天南海此。但仪式一开始;大家就必须整装肃容。在墓台上摆好祭品,人在拜台排好队伍,人多,拜台显得过小,队伍就排出拜台之外。准备妥当,有专门的人读祭文。祭文读罢,开始喊礼,先由年长者行礼,上香。敬酒,再由底下的人叩拜。似模似样。大人们首先得叮嘱孩子不许乱笑。若然有笑,必被训斥。

    据说,以前拜罢明德公墓,张、李两姓人还在墓前〃开盘〃,舞狮、打功夫、杂耍。现在的人懒了,就省去了这个节目。

    但有一个程序是不能省的,而且还不能偷懒,那就是……拉队过十七义岗,给英雄们上支香。、敬杯酒、缅怀英烈。

    听老人说,十七义岗原名为老鹰岗,因为那儿埋葬着十七位英雄义士,村民就将老鹰岗改名为十七义岗了。

    十七义岗的英雄坟,最靠右的就是牺牲得最壮烈的永柏坟。据说,永柏坟内安葬的并不是永柏公的尸首,而是永柏的骨灰和衣物。但永柏坟正是十七义岗上最受人尊敬的坟。

    紧挨着永柏坟的,是张姓秀英姑坟。李姓人说,秀英姑是永柏的老婆。张姓人对这个说法从来没有人表示反对。永柏房头的人来拜永柏,也拜秀英姑。

    长大了,不用再跟着父亲去扫墓,而是自己和众人一道前往。在明德公墓前,年年听到那个悲壮的故事。听得多了,突然地觉得,应该把那个故事写出来,让更多的人分享这个故事的喜与悲,笑与泪,悲壮与惨烈。

    曾几何时,为了一座坟墓,梅令村张、李两姓打生打死,刀枪见血。然而,就在那场伟大的民族战争中,张、李两姓却能抛开恨怨,同仇敌忾,为梅令村的历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本书首发来自17k,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 ; ;
第五十二章 两兄弟联手打鬼子
    树祥公虽然是帮着茂伟公,但到底是对茂伟公是不放心。这夜,树祥公忍不住就去问茂伟公。

    “我并不是怕死,”茂伟公说,“我忧虑的,是我指挥的都是村中子弟,隔离邻舍,朝见口晚见面的,伤了哪个、死了哪个,对谁家都不好交待,大叔你得理解我的难处,伤了哪个、死了哪个我都不愿,虽说打仗死伤难免,但少伤少死岂不更好?我们民团也经训练,也有武器,但比之于人家正规军,训练必然不及,武器亦不可比,若非天时地利,和人家正规军交手,必然吃亏。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熟斯山识斯路,精于钻山越林,而日本兵是长于旷野攻防,日本兵若来,我们在险处伏击,依据有利地形,以己之长击彼之短,可以一战。但日本兵不来,我们若然出击,弃山就野,此之谓‘以己之短击彼之长’,依愚侄之见,实不足取。况且,当初日本兵来时,我们开会已有决定,对日本兵只可智取、不可力敌,对敌出击,必先寻得机会,方可行动,若无大好时机,纵能杀敌一千,自己亦损八百,能讨多少便宜?这又可苦?若然杀敌八百,自损一千,更是大亏。“树祥公不懂打仗,听不大懂茂伟公所说的那些军事术语,只觉得茂伟公所说的“我并不是怕死”,或多或少给了他一些安慰。

    “人家六陈那边儿打得不亦乐乎,我们有人着急,这可理解,怕被人家笑话、看衰,”茂伟公又说,“但打仗之事,岂能比较?他打他的,我打我的,岂能意气用事?我们梅令不比六陈,六陈的村落处在山里,屋蔬林密,日本兵入村,再跑也还不迟,日本兵报复不易,所以能放心打。但我们梅令,虽然地处山前,也算近山,但离机场也近,日本兵即发即至,民团打了可走,村民岂跑得及?我们去打人家,稍有不慎,日本兵知是我梅令村人所为,入村报复,我村必然损失惨重。所以,愚侄认为,日本兵要打,但要思虑周密,不但要有良机,而且不能连累乡亲,这才能打。若得良机,而且思虑周密,不致连累乡亲,茂伟岂敢畏缩不前?”

    树祥公郁郁而回。打日本兵,当然得思虑周密,不能连累乡亲,但如何才算思虑周密?这样,日本兵岂不是不能打?但为何人家六陈、东平、兴华又打得风生水起的?

    树祥公又琢磨着茂伟公所说的“以己之长击彼之短”的话,心想人家东平的自卫队能打出到兴华,险些就打出到飞机场,而南江六陈的自卫队,也打出到大新、大安、大成,险些也打过北河来了,人家还不是“以己之短击彼之长”?难道梅令村人就比不上人家?树祥公总想不明白。

    这时,仲瑶公也回来了。

    日本兵来了,民国的法律作废了,也没人再打官司了,仲瑶公办完了些拖尾,就关了律师所,收拾东西回来了。

    “要不,写信去问茂亮。”仲瑶公对树祥公说。

    仲瑶公也承认,自己不会打仗,不懂打仗的事。

    但树祥公的信还没发出,茂亮就有信回了。

    茂亮还在信中说远在欧洲,意大利早已倒戈,加入了同盟国,苏联红军对德国的大反攻势如破竹,美、英联军也已在诺曼底成功登陆,盟军在欧洲战场胜局已定;而在太平洋,日本兵节节败退,轴心国战败无疑;在滇缅战场,中国远征军连战连捷,中国大后方就要打通,日本一定会败给中国,日本兵在广西一定不会待得太久,交待树祥公要相信茂伟公,说茂伟公识得打仗,梅令村人对于打仗没人能比得上茂伟公,要树祥公一定得支持茂伟公,最后还提醒梅令村人要防着日本兵垂死一脚。

    原来茂亮每次回来,常与茂伟公有聚,不是他去找茂伟公,就是茂伟公去找他,二人经常举烛夜谈,茂亮知茂伟公对于打仗,烦有见地,也很佩服茂伟公。

    茂亮在信中都交待要相信茂伟公,而且提醒梅令村人要防着日本兵垂死一脚正与茂伟公所说的防着日本兵入村报复有着同曲异工之妙,树祥公就先信住茂伟公。

    没两天,传来藤县座垌村有人杀了一个日本兵,抢了条枪,日本兵就围了座垌村,捉了三十多人,全是靑壮后生,押出十字路,在十字路嘫一大堆火,让翻译对那些青壮后生说:“你们广西佬能上刀山下火海,现在没有刀山,就下火让皇军看看。”一个个扔进火里,跳出来的就用机枪扫射,直烧的骨无全根,神鬼栗然。

    树祥公听说此事,额头冒汗,这才信服了茂伟公。

    于是,在树祥公和仲瑶公的调停下,民团对茂伟公的流言渐止。

    当时,梅令村人并不了解外面的世界,但梅令村人相信着那句“日在东即旺、在西即沉”的谶语,相信着日本兵在广西必打败仗,相信着日本兵必不能在广西立足。现在,茂亮在信中对梅令村人分析了当时的中外形势,更坚定了梅令村人的信念,更鼓舞了梅令村人的斗志,增强了梅令村人必胜的信心。

    茂庆等人虽然止了对茂伟公的流言,但对日本兵还是恨得牙痒痒的,恨不得能找个日本兵来吃。

    日本兵的粮食主要是靠就地掠夺得来。别以为日本兵就象电影电视上所说的那样;要吃有吃;要穿有穿;那时的日本兵也饿;粮食得首先支援前线;战线拉得过长;前线吃紧;后方又被美国飞机大肆轰炸,物资也是紧缺。所以日本兵不得不经常入村抢掠;见粮抢粮;见猪赶猪;而且还经常到田野里豪取人家的作物;蕃薯芋头;玉米花生;什么都合;什么都要。

    更主要的,日本兵还得四出抓伕,抓来的人被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