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都市青春电子书 > 官场之风流人生 >

第206部分

官场之风流人生-第206部分

小说: 官场之风流人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沈淮中午就在政府食堂里吃饭,趁着吃饭的工夫,何清社又拉上黄新良,来跟沈淮谈下一年度的财政预算调整问题。

    杨玉权在离开唐闸区之前,为梅溪镇所做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通过区常委会议讨论,形成决议,决定把九五、九六年度跟梅溪镇上缴国税相对应的上级财政转移部分,通过教育、医疗卫生、农田水利、扶贫等专项拔款的形式,返回给梅溪镇,确保梅溪镇九五年度就有足够的财力搞建设,以便直接挤进淮海十强镇行列。

    十强镇评选是省长赵秋华所极力推动,意在淮海省竖立几个乡镇经济发展的典型。东华市不想给剃光头,也要重点保三四个乡镇去参加省十强镇的评选。

    唐闸区除梅溪镇,所辖还有四街道一镇一乡,梅溪镇仅用一年时间就后来居上,位居唐闸区之首。

    杨玉权在离开唐闸区之前,要力保梅溪镇参加淮海十强镇的评价,不仅区常委成员没有借口反对,市里甚至还专门拔出一百万专项建设资金给梅溪镇使用。

    相比较市里的一百万专项拨款,区财政转移部分数目就额外巨大。

    梅钢九五年的产值目标是六个亿,应缴增值税在三千万左右,上缴国税部分应在两千两百万左右。

    要是区财政把这笔钱通过财政转移的形式,都拨还给梅溪镇使用,梅溪镇仅依靠梅钢部分,九五年度就能增加两千两百万的财政收入;把其他部分都算上,明年差不多能额外增加三千万以上的财政收入。

    合并梅溪镇原有的预算收入,梅溪镇明年可供财政开销的财力,可能高达到七千万之巨;这还没有把土地款项计算在内。

    而在整个九四年度,唐闸区财政的开销总数,也不过六千万,就可以知道梅溪镇明年可用财力的巨大了。

    梅溪镇九三年度财政开销约七百万,故而九三年底,何清社负责九四年度预算,也没有太在意什么,就让镇财务所把以前的预算表修改了一下拿出来用。未曾料到,整个九四年度梅溪镇在合并鹤塘镇之后,财力猛增到两千八百万。

    九五年度,土地款及工业配套费用将继续由镇资产公司单独核算,但财力规模又将再度猛增,甚至有可能摸高七千万。这叫何清社又喜又愁,一时间也不知道这么多钱该怎么花。

    九五年度的预算表应该在月前就拿出来,但沈淮近一个月都不在家,也就迟迟拖到今日没有定下来。

    关于年度预算,何清社与黄新良已经拟好草案,但需要沈淮点头并通过党政会议表决,才能正式形成决议。

    沈淮边嚼着饭菜,边翻看年度预算草案。

    梅溪镇整个镇区改造跟建设的规划蓝图已经出来了。

    包括学堂街拓宽改造、下梅公路及梅溪大桥改造、横塘河支线路桥在内,好几项重点工程,梅溪镇已经做好规划,进入设计阶段,但是在财力并不是十分充分的情况,哪项工程先上马就有一个先后次序。

    要评选十强镇,除了经济指标外,镇区建设占分也极重。

    何清社、黄新良在草案里把学堂街拓宽改造、下梅公路及梅溪大桥改造工程,列入九五年度工作重点。

    这两条主要街道改造完成,梅溪镇区整体环境就会得到彻底的改善跟提升。但要做好这两次事,九五年度多增加出来的四千多万财力,都用掉甚至还有可能不足。

    “今年,我们主要做好学堂街改造,下梅公路的改造还是先放一放。多余出来的财力,用于镇小、镇初中及梅溪中学的改造。教育的事我们要先办好,不然耽误一年,就可能耽误很多孩子的一生,”沈淮嚼下最后一口饭菜,指着草案跟何清社、黄新良商量,“菜市场今年也要从学堂街迁出去,不然学堂街的堵塞问题,永远都得不到解决。”

    虽然梅鹤公路建成通车后,货运车辆在镇区以东得到分流,但梅溪中学、卫生院、镇小与菜市场的出口都挤在学堂街上,而且挨得还很近,早晚时分依旧是常常把学堂街堵得欲仙欲死。

    菜市场两侧的违章店铺及停车都十分混乱,镇上管理整顿也很难有什么效果,整体迁出是彻底的解决之道。

    吃过中饭,沈淮与何清社、黄新良到办公室,又把朱立喊过来。

    学堂街改造,推倒建设所需的时间还在其次。

    学堂街从渚溪大道到学堂桥,也就一千四百米左右,两侧的建筑需要推倒重建的建筑,加起来也不到三万平方,但沿街拆迁涉及到的单位跟住户,多达两百余户,成分复杂。

    整个拆迁工作在春节过后就启动,但是拖多久能完成,则是无法提前预料的。

    镇属单位的拆迁跟改造好办,一纸文件下去就能解决;但要是像去年闹出下梅公路商户聚集事件,整个工程都可能被迫中止。

    “除了回迁、货币收购之外,”沈淮说道,“我觉得应该从新梅新村的社区商业街及改造后的老镇拿出一部分店铺出来,给涉及到的拆迁户再多一个选择,总之不能让他们觉得吃亏。前面工作做好、做充分的,实在有个别难缠的,再上行政措施不迟。新梅新村三期附属的菜市场,也要争取在春节后就能投入使用,菜市场先全部迁过去,先保证菜市场及周边店铺的拆除工作;拆掉哪段先建哪段……”

    新梅新村建造速度很快,二期已新近交房,三期就将竣工,四期也破土动工。为了保证拆迁工作顺利有序的进行,沈淮一直推动存量房建设。

    包括蔡家桥社区、新梅新村,镇上及渚江建设都优先保证充足的资金投入,保证建造速度不缓下来——有存量房,能保证拆迁户能很快的入住,又将拆迁户以居民组跟村民组为单位进行绑定,加上九四年政府还处于绝对的强势地位,这样就能保证工业园及镇区的拆迁工作能以整片进行推进。

    同新梅新村三期工程一起建设的新村菜市场,是为新梅新村以及南片的蔡家桥社会的配套建设。沈淮要朱立先保证新村菜市场建成投入使用,就能保证老菜市场能在春节后就整体迁入。

    保证这一片区域的拆除工作能最快推进,清出来的地方可以接着建新的居民楼跟沿街商铺,以容纳后续从鹤塘老镇迁出来的居民,所有工作就能快速的推动。

    九五年度的工作量也是极大,各个项目要衔接后,才能使整体工作有条不絮的快速推进,就需要具体负责的朱立、何清社、黄新良三人,有极强的统筹能力。

    在这一块,何清社的能力相对差点,但朱立跟黄新良的能力很强,这也是沈淮之前力推黄新良担任常务副镇长、负责市政、城建工作的关键,他需要有能力的人。

    下午,沈淮就在办公室里,跟朱立、何清社、黄新良三人谈学堂街改造的问题,钢厂那里也没有时间去。他要一项一项的把重点工作理出头绪,交给到具体负责人手里。褚强、宋晓军二人,给他随杨玉权送到市里去了,他现在就感觉还是缺合用的人手。

    下午三点钟,朱立突然接到电话,脸色骤变,跟沈淮汇报说道:“有项目经理打电话过来说,有五名工人突然爬到新梅新村三期工地的塔吊上去,看情形是要跳下来……”

    沈淮也是勃然色变,再过十来天就是春节,年尾闹出这事,他也吃不了要兜着走,也忍不住质问朱立:“你们是怎么做工作的,这都到年头了,怎么还闹出这事来?”起身就要赶去新梅新村三期工地现场掌握情况。

    “是不是让朱经理先去把情况摸清楚?”何清社稳重的说道,“年尾闹事的农民工比较集中,问题未必就出在我们这里?”

    沈淮犹豫了一下,他知道何清社的意思:

    他与何清社真要赶到现场,但不能阻止人跳下来,不管最终问题出在哪里,现场处置不当的罪名,他们就要先背下来。

    朱立没有职务在身,最终问题出在他身上,那责任自然他来背;问题不出他身上,责任就可以往外推。

    何清社见沈淮有些犹豫,说道:“倒也不是说要推卸责任,实在不行,我跟朱经理过去;梅溪镇的建设进程不能因为意外打断。”

    “老何,你跟朱经理过去,先把情况了解清楚。”沈淮说道。
第一卷 第二百九十二章 塔吊争锋
    渚溪大桥虽然还有过两个月才完成桥的最后铺筑通车,但渚溪大道已经完成柏油路面铺筑,能供车辆、行人部分通人;新梅新村一、二期已经交房,有近半住户入住;即将投入使用的社区商业街,同时又是目前镇上通往蔡家桥社区的主要通道……

    下午三点钟五名建筑工人突然爬上三期工地的塔吊,作势要跳下来,立即从周边吸引了大量的工人及民众过去围观。

    沈淮虽然坐在办公室里,但心思没法定下来,都在工地那边。真要闹出五名工人跳塔吊的恶性、事情,不管最终问题查出在哪里,首先是五条人命,其次对梅溪镇的负面影响也难估计。

    过了半个小时,见还没有电话打回来,沈淮沉不住气,拔电话到何清社手机上问情况。

    “五名工人情绪激动,不让我们的援救人员接近。新梅新村一共有三个分包商,两个在现场,一个电话联系过,都说跟这五名工人没有关系,也保证不存在拖欠工人钱款的问题;朱立正叫另外一个人往回赶。黄新良也联系其他工地上的总包、分包单位排查情况。这都到年尾了,好些人都不在工地上,一时还联系不上,也不知道当中是不是有人知道出事躲起来了。不过朱立从各个工地都抽人过来认脸,这五名工人很可能不是咱们镇工地上的。沈书记,你就继续在办公室里坐镇,我来跟他们对话,劝他们下来……”

    梅溪镇包括各家兴建的工厂在内,已经在施工的工程有十几个,有些是渚江建设总承包、有些市建、有些是东电、有些是市路桥公司、市港建公司总承包,下面的分包单位以及揽活的包工头有好几十个,而且有些包工头是分段分期揽活,在现阶段也没有办法进行苛刻的管理,关系也就复杂得很。

    这些工程同时施工,涉及建筑及劳务工人规模上万。一时没有摸对人,想要排查清楚就不是简单的事情。

    听何清社说五名工人很可能不是梅溪镇工地上的,沈淮就想到上午坐公交车遇到的那几个工人,拿着手机一边往外走一边跟何清社说道:“我马上到现场来;你务必要稳定住工人情绪……”让邵征开车送他去工地。

    车刚出镇政府大院,熊文斌就通过市委办的座机打电话过来:“梅溪镇工地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人举报梅溪镇拖欠工人工资,闹得好几名工人要跳楼。市委在年尾开了两次会部署农民工清欠工作,你们梅溪镇在这时候出了事,谭书记刚派苏恺闻率市委督查室的同志过去,让我打电话通知你一声……”

    “我也是刚刚知道这事,正到现场摸情况、解决问题,不过何镇长已经在现场跟工人对话,工人情绪还算稳定,”沈淮不动声色的回道,“既然谭启平都派督查室的同志,那是真好不过。”

    市委有什么决议分派任务,都是通过市委督查室监督落实情况向各个书记汇报;要是下面出了什么问题,市委追责,也是派督查室出动——市委督查室也是市委办实权最大的部门之一。

    早前督查室归熊文斌分管,最近市委办调整工作,由苏恺闻负责督查室的工作。

    赶到现场,沈淮接过朱立递过来的安全帽带上,走到塔吊下来。

    天气虽然干躁,但风很大,阴冷刺骨,五名工人在塔吊顶上抱团而坐,头不朝着下来,也看不清楚脸。刘卫国率警员、联防队员在外围警戒,不让无关人等接近,黄新良、朱立负责联系分包商,排查责任人,李锋在现场组织施救,何清社拿着喊话喇叭,跟五名工人对话,做劝服工人。

    看到沈淮过来,何清社、黄新良、朱立走过来,把最新了解的情况跟他汇报:“是梅溪港码头一期工程一个叫朱有才的分包商下面工人,不过这五名工人都不是我们镇工地上的。朱有才揽下建市锻造厂办公楼时,总共拖欠这五个人及同乡十三四万工钱。听工人们说,好像还是前两年的陈年烂帐,这五个人是代表。这些工人今年在东华接活,包工头还是不跟他们结钱,他们就想过来找朱有才把前两年的帐结了好回去过年。今天过来没找到朱有才的人,就有些受不住了……”

    “这个叫朱有才的家伙人呢?”沈淮问道。

    “没有联系上,不知道是不是躲了起来,”朱立说道,“罗经理正从市港建公司赶过来……”

    梅溪港码头,渚江建设也只是分包商,总包商是市港建公司。

    说到工程款拖欠,朱立是深有感触的,这事跟他没有关系,沈淮只是叹了一口气,抬头看着塔吊顶,看不清人脸,但看衣服,确跟上午坐公交的人很像。沈淮也就能猜到他们实在犹豫了大半天,才做出这么激烈的举动。沈淮心想他们不找镇政府,大概也是之前为讨债的事受了很多的推诿吧。

    “现在这么冷,再吹一会儿风,人都要冻僵了;不等罗经理过来了,你准备好安全绳、安全带,我们直接上去做工作。”沈淮摸了摸给寒风吹得隐隐作痛的脸,知道站塔吊上的滋味更不好受。

    苏恺闻赶过来很快,这会儿工夫就见有一辆挂市委牌照的黑色轿车跟潘石华的黑色尼桑车直接开到警戒线里来,何清社莫名其妙的问沈淮:“这是怎么回事?市委的人跟潘石华怎么也过来了?”

    “也不知道那人嘴快得很,已经把事情举报到市委去了,他们是市委督查室的人。”沈淮一脸阴沉的看着苏恺闻、潘石华带着三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