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都市青春电子书 > 晋霸天下 >

第445部分

晋霸天下-第445部分

小说: 晋霸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报,将军,据探子回报,近几日,邺城持续增兵,无错小说 (m)。(quledu)。()估计总兵力已经高达五万之众。”就在这时,一名小校前来汇报道。



    慕容恪与麾下的将领闻言,皆是有些惊讶。按照之前的汇报,冉闵离开邺城之时,邺城的守军根本就不满万,如今,一下子多出了这么多的部队,这着实让他们有些惊讶。



    “四哥,邺城为何一下子多出了这么多的兵马,五万大军,这可不是小数目啊!”慕容霸惊讶的说道。



    慕容恪思考了片刻,轻声道:“若我所料不错。魏国已经将邺城周边郡县的兵马全部调入的邺城。如此,拼凑出五万兵马,还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将军说的对,汲郡、魏郡、顿丘、阳平数郡皆有兵马驻扎。若将这些郡县的兵马全部调入邺城。的确可以拼凑出五万人马。只是这样一来,邺城以南的数郡就完全无兵防守了,晋国大军一旦北进。可轻而易举的取得邺城以南的大片土地,而且,不用损耗一兵一卒。”一名燕军将领轻声说道。



    “四哥,若果真如此,那晋国朝廷岂不是占了大便宜了,我军浴血奋战而晋军可以不费吹飞之力的占领郡县,这太不公平了。”慕容霸大声说道。



    慕容恪无奈的点了点头,轻声道:“不公平又能如何,魏国臣民与晋国臣民皆是同族,而我大燕国却是他们眼中的异族,冉闵自建国以来,便以驱除六夷为己任,并从不与晋国为敌啊!”



    慕容霸闻言,点了点头,正色道:“若是晋军各路主力大军,全部北渡黄河,那我大燕与晋国划黄河而治的计划,就完全无法实现了。”



    毕竟,他们了解晋军的兵力,在黄河的南岸,大晋的多路军团,足有三十万大军,实力在燕军之上,若是这三十余万主力兵马,全部渡河北上,并在河北占据数郡的土地,那么,燕军饮马黄河的计划就会彻底的失败,并不得不固守已经占据的土地,放弃继续南下的打算。



    “报,将军,据探子回报,魏国朝廷已经向晋庭上表称臣,并乞求晋军援兵增援邺城,如今,已有一万晋军主力兵马抵达邺城以南的安阳城,一定是为了增援邺城而来的。”就在这时,又一名小校前来汇报道。



    慕容恪与麾下的众将,听说这个消息,皆是大惊失色,他们万万没有想到,魏国朝廷已经向晋国称臣了,而一旦魏国依附于晋庭,魏晋两军联合在一切,当对南下的燕军主力造成巨大的威胁,后果,不堪设想。



    “四哥,魏国向晋庭称臣,并求得晋军派军支援,此事至关重要,必须立即向二哥汇报。”慕容霸闻言,大声说道。



    慕容恪点了点头,正色道:“这是自然,我会立即派遣心腹,将这个消息向四哥汇报的,不过,眼下我军的当务之急,是立即准备好攻城器械,尽快攻下襄国城,就算晋军北进,但我大燕国只要攻下襄国城,便可阻挡晋军进一步北进,从而稳定河北的大半土地。”



    慕容恪的想法很现实,毕竟,在邺城和襄国之间,基本上全是开阔的平原地带,而在平原地带,骑兵的威力可以得到极大的发挥,燕国大军以骑兵为主,只要以襄国为基地,利用骑兵的优势,完全有能力将以步兵为主的晋军阻挡在襄国和邺城之间,从而形成拉锯的态势。



    听了慕容恪的分析,燕国众将皆明白襄国的重要性,并立即加速备战,以尽快攻下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襄国城。



    同时,慕容恪也将魏国向大晋朝廷称臣一事,向远在幽州蓟城的燕王慕容俊作了汇报,并请求慕容俊的下一步指示。



    #####



    在汲郡方向,邓羌麾下的三万主力骑兵,已经抵达汲郡最北端的林虑城,并扎下营寨,随时准备奉命增援邺城,而在汲郡最东端的朝歌城,华安与麾下的三万人马也抵达了这里,并扎下营寨,以等候正在赶来的梁州军团兵马,准备汇合之后,再继续向邺城方向行进,以增援岌岌可危的大魏国。



    在中军大帐之中,各军部将正在向华安汇报各自兵马的状况,以让华安确认麾下的兵马,是否进入了可以作战的状态。



    “报,将军,张大人押运数万旦粮草,已经进入了大营。”就在这时,后方的粮草也运到了朝歌城。



    华安闻言大喜,并大声道:“如今,我军兵粮齐备,阻挡燕军南下,是胜券在握,哈哈!“说完大笑了起来。



    “是啊!我军已经胜券在握,此战,必能阻止燕军南下。”帐中部将也是同样的观点。



    华安点了点头,下令道:“各位将军,各自回营,一定要做好将士们的训练工作。”



    “是,将军。”各军将领抱拳应了一声,转身离开中军大帐。



    众部将刚刚离开,负责押运粮草的张育便走进了中军大帐。并略微抱拳,轻声道:“将军。”



    见张育走进中军大帐,华安微微有些惊讶,忙问道:“张育,你怎么来了。”说完才意识到,刚才小校说张大人押运粮草进入大营,原本华安还以为是一位普通的张大人,却没有想到是张育来了。



    “属下在洛阳城呆的闷了,见将军向邺城进军,所以擅自做主,前来看看。”张育轻声说道。



    “哦,仅仅就是看看这么简单?”华安自然不相信张育说的话,他认为张育此来,一定有重要的事情。



    张育笑了笑,轻声道:“将军,属下前来,就是为了弄明白,将军增援邺城之后,下一步有何打算?”



    “下一步?那也要等增援邺城之后,根据战场形势做出决定啊!”华安轻声说道。



    张育闻言,忙道:“若是我军大胜,燕军大败,将军打算如何?”



    “若是我军大胜燕军,我军自然是乘胜追击,收复整个河北了。”华安轻声说道。



    见华安如此回答,张育心头大惊,忙道:“将军,此事万万不可啊!就算我军大破燕军,将军也万万不可乘胜追击。”



    “哦,这是为何?”华安蹙眉询问原因。



    张育思索了一下,正色道:“第一,魏国向我大晋臣服,与燕国上表臣服是一样的,皆非是其真心,一旦我军主力深入追击燕军,魏国大军未必不会截断我军的粮道,从而让我军主力承受两面夹击的恶果,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将军就追悔莫及了。第二,据可靠消息,扬州军团和荆州军团的主力人马已经南下,我军已经失去两支重要的援兵,在河北一带,我军将是孤军作战,就算取得一时的胜利,并占据河北的大片土地,但在根基未稳的情况下,未必守得住,后盾不稳,孤军将身处险境。第三,将军应该听说过,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道理,燕代二国的几十万大军,是朝廷的心腹大患,同时,将军麾下的几十万大军,也让朝廷颇为忌惮啊!有燕代两国的几十万大军存在,将军与麾下兵马的存在才更加合理,一旦燕代亡国,魏国消亡,将军岂不就成了朝廷的心腹大患了,所以,将军就算取胜,也万万不可乘胜追击。”



    听了张育的分析,华安认可的点了点头,其实,无需张育提醒,这几种情况,华安早就思考过好多遍了。



    在十余年的戎马生涯中,华安最大的愿望,便是收复大晋的失土,但距离目标越近,手中握有的兵马越多,华安就越是担心,担心有一天朝廷会给自己使绊子,就像当年对待祖逖那样,让一个毫无打仗经验的无能之辈,骑在自己的头上,掣肘自己的行动,甚至,像对待苏峻那样,以一个闲职剥夺自己的军权。(未完待续……)
第六百九十一章 传国玉玺
    华安自然不愿意步祖逖的后尘,为了收复故土,最终忧愤而死,为此,不得不为自己多做考虑。



    好在这么多年来,大晋朝廷经历了王敦、苏峻之乱,已经不敢随意处置边关大将了,而外敌的频繁入侵,也需要有军事统帅能力的将领来维持大晋的统治,为此,华安这么多年来,才得以平安无事,并逐步扩展实力。



    但华安的平安无事,并不代表朝廷对他已经完全放心,恰恰相反,朝廷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华安的一举一动,以防止华安生出异心,只是华安从未做出不利于大晋朝廷的事情,为此,仍旧受到朝廷的重用,况且,桓温、殷浩的实力也是极其的强大,华安的存在,便可以与这两位将领相抗衡,从而维持大晋将领之间的平衡,对大晋的长治久安,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至于张育提出的三个不可追击燕军的理由,华安仅仅在乎最后一个,也就是兔子狗烹鸟尽弓藏,毕竟,这一条对华安当下的威胁是最大的,而第一个原因,华安完全就不会担心,因为,魏国最强悍的主力大军已经覆灭,冉闵本人也被燕军生擒,一个没有冉闵和精锐乞活军的魏国,根本就不足为惧,至少,华安有足够的实力可以制住他,从而不必担心魏国的突然倒戈。



    至于第二+无+错+小说+m。+quledu+个原因,华安就更不在乎了,在渡河进攻河内郡的时候,华安就已经深思熟虑过了。北伐只能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桓温和殷浩是靠不住的,为此,从来就没有指望过扬州军团和荆州军团会前来帮忙。



    华安倒是觉得,在自己进入河北的这段时间,殷浩和桓温之间也不会消停,桓温的实力原本高于殷浩,但蒲洪和姚襄两支大军,全部投靠了殷浩,因此。如今的扬州军团是兵强马壮。实力决不在荆州军团之下,只是蒲洪和姚襄皆是异族,是否真心投降殷浩,很值得怀疑。



    “张育。你分析的很有道理。我军目前在河北一带。根基还不是很稳定,的确不能一口吃成胖子,先帮助即将覆灭的魏国稳定邺城以南的数郡。而后再徐图良策。”华安轻声说道,算是认可了张育的分析。



    张育闻言大喜,抱拳道:“将军英明,如此属下就放心了。”



    华安看的出来,张育对自己很是忠心,这种忠心甚至超过对大晋朝廷,也就是说,在张育的心中,华安比大晋朝廷还要重要,为了华安个人的安危,张育可以不考虑大晋朝廷的利益。



    “报,启禀将军,魏国使者团队已经抵达朝歌,就在大营外面。”就在这时,魏国使者的团队抵达了大营之外。



    华安闻言大喜,忙道:“快请,快请。”



    “是,将军。”小校应了一声,前去传令。



    很快,魏国使者带着冉闵的儿子冉明进入了华安的中军大帐。



    “下官拜见华将军。”使者抱拳向华安行了一礼。



    华安微微扬手,轻声道:“不必多礼,使者请起。”说完看向使者身旁的少年。



    “敢问魏使,这位公子是?”华安自然知道这个少年一定是冉闵的儿子,但为了确认,还是要问一句的。



    “回禀华将军,这位便是我大魏的彭城王冉明,作为我大魏归附大晋朝廷的诚意送往建康城为质。”魏国使者抱拳说道。



    华安闻言点了点头,并仔细的打量眼前的少年,只见这个冉明一脸的稚嫩,毫无让人畏惧的霸气,这与其父冉闵有着天壤之别,也许是年龄太小的缘故吧!



    “敢问魏使,传国玉玺可曾带来了。”华安再次问道。



    魏国使者连忙应道:“带来了,自然是带来了,来人,快呈上来。”说完示意身后的仆人,将传国玉玺献给华安。



    很快,一名魏国仆人拿出一个方形的包裹,并当着华安的面打开了。



    “哦,这就是传国玉玺。”华安轻轻拿起传国玉玺,轻声问道。



    “回禀将军,这便是自秦始皇以来,被历代君王奉为至宝的传国玉玺。”魏国使者正色说道。



    华安点了点头,并仔细的观看手中的传国玉玺,只见整个传国玉玺,做工极为精巧,方圆四寸,上面纽交五条龙,正面篆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另外,在玉玺的一角镶嵌着黄金,在传国玉玺的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右侧更是加刻‘天命石氏’四个大字。



    如此精雕细琢,并在一角镶有黄金的玉玺,当为传国玉玺无疑,华安早就听说过关于传国玉玺的各种传闻,而眼前的传国玉玺与传言是一模一样的,尤其是镶嵌黄金的一个拐角,更是足以证明这一点。



    “将军,这的确是传国玉玺,一定错不了。”大帐之中的张育,看向眼前的传国玉玺,轻声说道。



    华安笑了笑,轻声问道:“怎么,你对传国玉玺也有了解。”



    张育回道:“不瞒将军,属下只是略知一二,相传这传国玉玺取材自和氏之璧,秦国统一天下之后,取得了赵国的和氏之璧,秦始皇命令李斯转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并让咸阳最好的玉工对和氏之璧进行精研细磨,雕琢为玺,自此,传国玉玺便横空出世,秦亡之后,传国玉玺落入汉高祖手中,而后,西汉外戚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向汉朝太后所要传国玉玺,太后愤怒的将传国玉玺砸在地上,并崩坏了玉玺的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黄金补之,从此传国玉玺便多了一处镶金的拐角,而后曹丕篡汉建立魏国,乃使人在传国玉玺的肩部刻下了‘大魏受汉传国玺’的字样,以证实其并非‘篡汉’也,石勒灭前赵,得到传国玉玺,更是别出心裁,在玉玺的右侧加刻‘天命石氏’四个大字,如今,眼前的传国玉玺,与传言的一模一样,自然是假不了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