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禅宗故事 >

第3部分

禅宗故事-第3部分

小说: 禅宗故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神光这才感到左臂一阵刺痛。他急忙看自己的左臂,发现它短了一截,左手已经看不到了,伤口上包着药棉花。他心里一慌,叫喊起来:“我的手怎么了?”

  达摩痛心地说道:“神光,都怪我不好。我把你招进山洞,跟你讲了话。普青云心怀嫉妒,对你下刀。你受苦了。”

  神光这才明白,普青云砍断了他的左臂。他悲愤地说道:“普青云为什么这样?我没有得罪他啊。”

  达摩说道:“他的心被贪欲蒙蔽了。他疯狂了。他应该下地狱。”

  神光猛地一翻身,下了床铺,跪倒在达摩面前,激动地说道:“弟子已经说过,跟随禅师修法,九死而不悔。就算弟子失去了左臂,也要跟随禅师。”

  达摩大受感动,把神光扶了起来,说道:“神光,你的心意我知道了。我收你做徒弟。”

  神光兴奋地说道:“弟子感谢禅师慈悲。弟子请禅师赐法名。”

  达摩想了想,说道:“神光,你真心求智慧,你是可造之才啊。你就叫惠可吧。”

  神光激动地说道:“弟子惠可多谢禅师赐名。”

  从此以后,惠可就守候在达摩禅师身边,成了达摩禅师的大弟子。到了天平三年,也就是公元534年,达摩禅师觉得年事已高,决定立法嗣。他把袈裟传给了惠可。惠可成了禅宗的第二代传人。

第四章、慧能的偈语(一)
在中国历史上,禅宗的第六代传人慧能是个传奇人物。他家境贫寒,三岁丧父,母亲带着他迁居南海,也就是今天广州市附近。慧能在少年时代就走上了劳动之路。他砍柴卖柴,供养母亲。当时,中国社会非常黑暗,到处是邪恶,到处是贪婪。很多人对社会绝望,开始信仰佛教,希望在佛教中寻求精神解脱。慧能也对佛教产生了兴趣。有一天,他听人诵读《金刚经》,心里突然有所领悟。他决定出家学佛。

  公元662年,慧能听人说,禅宗的第五代传人、湖北双峰山东山寺的住持弘忍大师是个有大智慧的高僧。他决定去拜见弘忍大师,寻求指点。这年秋天,慧能辞别了母亲,到了东山寺。

  慧能拍了拍山门。山门打开了,里面站着一个年轻僧人。他把慧能让进山门,招呼道:“施主,有什么事情吗?”

  慧能小心地说道:“我想拜见弘忍大师。”

  年轻僧人愣了一下,好奇地问:“你要见弘忍大师,干什么?”

  慧能说道:“我想跟大师学法。”

  年轻僧人笑了,说道:“哦,你是想出家啊。我告诉你,出家人的日子是非常清苦的,你受得了吗?”

  慧能叹息道:“我一直在受苦,我不怕辛苦。”

  年轻僧人看到慧能态度诚恳,对他有了好感,说道:“我叫慧通,是东山寺的知客僧,我带你去见大师。”

  慧能高兴地笑了,说道:“多谢师兄。”

  慧通带着慧能朝后面走去。他们到了一个院子里。这里有三间正房。惠通让慧能稍等,自己走进正房。过了片刻,慧通打开房门,招呼慧能进去。

  慧能走进房门,抬头观看,只见迎面的座椅上坐着一位老人。他的身边站着几个中年僧人。慧通介绍道:“大师,这个年轻人要见你。”

  慧能明白了。这个老年僧人就是弘忍大师。他赶紧双手合十,说道:“弟子拜见大师。”

  弘忍大师看了看慧能,说道:“你是哪里人? 来这里求取什么 ?”

  慧能迟疑了一下,应道:“弟子是岭南人,来到这里不求其它,只求觉悟,只求作佛。”

  听了这话,弘忍大师身边的僧人都撇起大嘴,讥讽地笑了。弘忍也愣了一下,说道:“你只求觉悟,只求作佛?”

  慧能点了点头,说道:“是的,弟子只求觉悟,只求作佛。”

  弘忍大师沉吟了片刻,问道:“你是岭南人,生性鲁钝,怎么能作佛呢?”

  慧能回答道:“大师,我觉得,人有南北之分,佛性可没有南北之分。岭南人虽然鲁钝,只要得到大师指点,也能够做佛。”

  弘忍大师不禁扬起眉毛。他没有料到,慧能会说出这样有分量的话语。他站起身,来回走了几步,重重地盯了慧能一眼,说道:“好,你就留下吧。”

  慧能高兴地说道:“多谢大师恩典。”

  弘忍大师说道:“我赐你一个名号,叫慧能。我先不给你剃发,你做个行者,到碓房舂米吧。”

  慧能高兴地说:“弟子遵从大师指派。”

  慧通带着慧能走出禅房,嗔怪道:“慧能,你胆子真大啊!你头一次见大师,竟敢对大师说要作佛。我告诉你,就连神秀师兄都不敢说作佛。”

  慧能问道:“神秀是谁?”

  慧通说道:“大师有十个弟子,神秀是大弟子。他到东山寺已经六年了。他的学问大极了。大师说过,东山之法,尽在秀矣。大师还让神秀洗脚,跟他并肩而坐。有时候,大师还让神秀当讲师,替他说法。”

  慧能羡慕地说道:“谁是神秀啊。”

  这是,一个中年僧人陪着一位穿着官服的男人走了过来。他有五十多岁,中等身材,面孔白皙,显得风度翩翩。他一边走,一边跟那位官员说着什么。官员连连点头,满脸崇敬之态。

  慧通说道:“你看,这就是神秀师兄。”

  慧能看着神秀,说道:“神秀师兄可真威风啊。”

  慧通带着慧能到了灶房,对一个中年僧人说道:“师兄,这是慧能,是新来的行者。师傅让他在你这里舂米。”他又告诉慧能,这个中年僧人是灶头风满。

  慧能赶紧向风满行礼。风满看了看慧能,说道:“舂米可是非常辛苦的。你干得了吗?”

  慧能说道:“我自幼砍柴卖柴。再苦的活,我也干得了。”

  风满点了点头。他给慧能安排了禅房,然后把他带到一个大石臼前,递给他一根粗大的木杵,说道:“你干吧。”

  慧能二话不说,高高兴兴地干了起来。

  到了晚上,慧能跟着众人到饭堂吃饭,风满怪异地笑着,说道:“弟兄们,咱们灶房可出高人了。”

  众人感到好奇,纷纷询问,灶房出了什么高人。风满说道:“在咱们的弟兄中,有一位竟然跟大师说,他想觉悟,他想成佛。”

  听了这话,人们都笑了起来,都说这个家伙太狂妄,不知深浅。

  慧能明白,灶头风满是在讥讽他。但是,他什么都没说。

第五章 慧能的偈语(二)
就这样,慧能留在了东山寺。他从早到晚围着石臼转悠,用木杵舂米。东山寺有上千个僧人。慧能每天得舂上千斤稻谷。但是,他不嫌劳累,也不嫌枯燥,干得非常起劲。

  惠通很喜欢慧能,经常到灶房看慧能。惠通看慧能天天舂米,就悄悄对他说,灶头风满是个爱财的人,他只要给风满一些钱财,灶头就能给他换一个轻松的活计。慧能却表示,是弘忍大师让他舂米的。他愿意干这个活计。惠通只能撇嘴了。他心里觉得,慧能有点傻。

  转眼间,八个月过去了。一天中午,慧通兴冲冲地到了灶房,对慧能说道:“慧能,我告诉你,东山寺出大事了,大师要选法嗣了。”

  慧能说道:“什么叫选法嗣?”

  慧通说道:“大师年纪大了,想找一个接班人,把达摩祖师的袈裟传给他。”

  慧能点了点头,问道:“这法嗣怎么选哪?”

  慧通说:“大师让东山寺的十个大弟子每个人在前院的南墙上写一首偈语。谁写得好,他就让谁当法嗣。”

  慧能说道:“谁当了法嗣,就算成佛了?”

  慧通应道:“那当然,咱们大师是佛。他的接班人当然也是佛。”

  慧能羡慕地说道:“十大弟子真有福气啊。”

  慧通说道:“你说错了。那些大弟子都说自己悟性不好,不敢写,大家全都推举神秀大师兄写偈语。”

  到了第二天早上,慧通又来找慧能,说道:“慧能,神秀大师兄把偈语写出来了。你去看看吧。”

  慧能跟着慧通到了前院。他看到,在洁白的墙壁上写了几行字。很多和尚围着观看。大家一边看,一边夸奖偈语写得好,夸奖神秀有大智慧。慧能不认识字,他看了好一阵子,也看不出所以然来,只好问惠通:“师兄,这偈语里说的什么?”

  慧通说道:“神秀大师兄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慧能想了想,低声说道:“这偈语好倒是好,可是,没有把话说透。”

  慧通吃了一惊,责怪道:“慧能,你太狂了。神秀是大师的大弟子。你没听见吗?大家都说他的偈语写得好。你怎么说他没有把话说透啊?”

  慧能这才明白自己失言了,呐呐地说:“我就是这样想的嘛。”

  惠通低声说道:“我告诉你,神秀大师兄在东山寺的势力非常大!你要给他挑毛病,以后没有好日子过。”

  慧能缩了一下脖子,不敢讲话了。

  这时,弘忍大师飘飘然走了过来。众僧赶紧让开一条路。弘忍大师走到墙壁前,仔细看了看偈语,沉吟了片刻,什么都没说,掉转身,走了。

  大家面面相觑。人们原来以为,弘忍大师会夸奖神秀的偈语写得好。可是,弘忍大师却什么都没说。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但是,谁都不敢把事情挑明。随后,大家就走开了。

  惠通也想走了。慧能却拉住惠通,低声说道:“师兄,你看到没有,大师没有讲话。”

  慧通不解地问:“没有讲话怎么了?”

  慧能说道:“弘忍大师没有讲话,他就是不喜欢神秀师兄的偈语。”

  慧通打了个冷战,责怪道:“慧能,我看你越来越狂了。你要再这么狂,我就不理你了。”

  慧能盯着墙壁上的偈语,吃吃地笑了,然后瞪大了眼睛,呼吸急促起来,脑门儿上还冒出了汗水。

  慧通急忙问道:“慧能,你怎么了,得病了?”

  慧能吃力地说道:“慧通师兄,我想求你一件事情。”

  慧通问道:“什么事情?”

  慧能说道:“我也编了一个偈语。你给我写在神秀师兄偈语的旁边吧。”

  慧通吓了一跳。他瞪大了眼睛说道:“慧能,你说什么?你也写了一个偈语?你疯了吗?”

  慧能说道:“我好好的,没有疯啊。”

  慧通气急地说道:“大师让神秀师兄写偈语,是要立他为法嗣。你也写偈语,怎么,你也想当法嗣?”

  慧能拉住惠通的胳膊,恳求道:“我可没有当法嗣的念头。我就是心里有话想说,你帮帮我吧。”

  慧通讥讽地说:“你先说给我听听。你要写得比神秀师兄好,我就给你写。你要写得不行,我就不管。”

  慧能干咳了一声,说道:“神秀师兄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我想这么写: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通听了慧能的偈语,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他仔细想了想,眼睛发亮了,笑着说道:“慧能,你有两下子。”

  慧能问道:“你觉得,我写的比神秀师兄写的怎么样?”

  慧通讪讪地说道:“慧能,我说实在话,你的偈语比神秀师兄的偈语说得透彻。”

  慧能高兴地笑了,说道:“多谢师兄夸奖。”

  慧通叹息道:“慧能,你用不着高兴。我只是个小小的知客僧,我在东山寺没地位。我说你好,一点用都没有。你的偈语好不好,得由大师说了算。”

  慧能恳求道:“那,你就给我写上吧。”

  慧通看了看周围,低声说道:“慧能,我告诉你,在咱们东山寺,神秀大师兄可属老二。人们都认准了,等大师圆寂之后,神秀师兄就接管东山寺了。我要把你的偈语写上去,你可就得罪神秀师兄了。如果大师看上你了,算你有造化。可我告诉你,这绝不可能。大师绝不会看上你。大师真要看不上你,你又得罪了神秀师兄,你在东山寺可就呆不住了,只有走人。”

  慧能说道:“师兄,我不是要争法嗣,我就想让大师看看,我是不是觉悟了。”

  慧通下了决心,说道:“好吧。我给你写。不过,我现在不能写。我得等天黑了,大伙都睡觉了,才能给你写。我可不敢得罪神秀师兄。”

  慧能点了点头,说道:“行啊。你怎么写都行。”

  慧能跟慧通分了手,回灶房干活去了。

  到了晚上,慧能到了禅房里。他躺到床榻上,翻来覆去,一夜都没有睡好。他老想着请慧通写偈语的事情。

  第二天,慧能早早起来了。他到了灶房,还是心神不定。过了一会儿,慧通来了,对灶头风满说道:“师兄,大师说,今天要来几个要紧的施主,你准备一桌好饭菜。”

  风满连连应承。慧通又盯了慧能一眼,还点了点头。慧能心里一阵高兴。他明白,慧通已经把他的偈语写到了墙壁上。

  过了片刻,外面突然嚷嚷起来。慧能侧耳倾听,原来,是人们在议论,在大院的南墙上,在神秀的偈语旁,又出现了一篇偈语。

  慧能紧张起来。他找了个空闲机会,悄悄地到了前院。他发现,好多和尚在看新出现的偈语。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谁这么大胆,竟然敢跟神秀比高低。有的说,还是神秀的偈语写得好。

  过了片刻,神秀走了过来。他仔细看了慧能的偈语,身体突然摇晃了两下,脸发白了。

  灶头风满向神秀献殷勤,笑着说道:“大师兄,这是哪个混小子,在这里胡说八道。我看他写得比你差多了。”

  神秀慢吞吞地问道:“风满师兄,这偈语是谁写的?”

  灶头说道:“我不知道。”

  神秀迟疑了片刻,慢慢地走开了。

  过了片刻,弘忍大师来了。众人顿时鸦雀无声,让开道路。弘忍大师走到墙壁前,仔细观看偈语,随后,沉思起来。

  慧能躲在一边。他想听听弘忍大师说什么。但是,弘忍大师却闭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