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

第135部分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第135部分

小说: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皮,合肥之战的时间表还是要大大提前的。

  但是,也正是这一次,孙权可以说是完败,虽说他是全身而退,再然后,濡须口的第二次战役又让自己吃了点苦头。

  于是,那不多的野心被迅速打击回去了。

  最好的明证就是:第二年,孙权就向曹操称臣了,并且要求联姻——称臣当然是有条件的了,那就是我江东的地盘绝对不允许你染指,在这个基础上,我服软,默认你曹操的领袖地位。

  曹操当然会欣然接受了,反正也公布下来,大家坐下来好好谈一谈也是好事,顺水人情嘛。

  倒不是说两家真的和好了,刘备和孙权还是盟友呢,还不是兵戎相见了?审时度势的妥协,达成共识,这就是政治。

  所以,以后虽然还会有一些小摩擦,但是,像濡须口和合肥战役这样的大制作基本上没有了,虽有硝烟,还不至于弥漫。

  对于孙权来说,算是一种无奈之举吧,本来也是两线并进的,既想展示一下自己的野心,又想拿下荆州,结果分别吃瘪,权衡利弊,压制曹操有点痴人说梦,但是,在荆州问题上做一些文章还是没有问题的吧?

  这是对孙权来讲,对于刘备则不是什么好事了,他和曹操是不共戴天啊,现在,自己的盟友居然和曹操眉来眼去,这简直就是在释放一种危险信号,也算是为后来孙权突然发动荆州事变埋下了一个伏笔。

  对于这种单方面的缴械和妥协行为,刘备不可能不知道,但是他也不能说什么,因为孙权没有名正言顺的要和曹操同盟,和自己翻脸,这只是表明他站到了一个相对的中立的立场上,或许,会随着形势不利于曹操的时候在作出相应的改变吧。

  所以,这虽然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但是,还是没有引起刘备足够的警觉,主要是因为他没有想到,孙权几年后那一击会如此的致命,以一种近乎完美的闪电战方式为自己在荆州的统治历史画上了一个句号。

  更重要的是,刘备没有时间考虑这些问题,因为他的本土正在遭受着曹操的令人窒息的压迫,拿下,并且稳定自己在汉中的位置才是未来一个阶段的重中之重,而且,历史经验告诉他,关羽看家护院应该没有问题。

  对于孙权来说是无奈,对于刘备来说有点不妙的兆头,那么对于曹操来说则是大大的利好消息了。

  西北的心腹之患已经摆平,汉中掌握在手中,现在,孙权又主动的撤去了自己在东线战事的威胁。

  那么,曹操自然可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西线战场上。

  刘备,这个伴随自己一生的敌人,终于可以提上日程了。

  曾经的朋友(盟友),现如今已经是水火不容了,大家心里明白,放下欲望和权力,他们可以青梅煮酒,但是,站在了这个舞台上,就必须撕咬、死斗下去,只因为大家都想当主角,而主角,只有一个。

  竞争失败而又不甘心当一个配角,哪怕是一个男二号都无法接受的话,只有死路一条。

  在目前这个状态下,无论是分析基本国力、军事优势、人力资源还是战略先手,都是曹操占优的,更何况,他和孙权达成了某种程度上的默契,也在根本上决定了曹操将是最终的赢家,将会笑到最后。

  刘备和曹操的死斗,孙权对刘备的反戈一击,三国大乱战的伏笔,在此刻已然埋下了。

  只不过,有一点出乎意料的是,刘备居然在最初的阶段一定程度上的抢占了先机,甚至逼得曹操有点狼狈不堪,如果不是孙权这张牌出手的很是及时,未来是什么样子还真是不好说。

  而造成这一切的,不仅仅是刘备一党的努力和拼搏,这还需要有人配合才可以,那就是曹操,这厮居然在占尽先机,最不应该松懈的关键阶段暂缓了对刘备的遏制。

  这很不像曹操的风格,但是,也可以理解,因为机缘巧合,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曹操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要解决,一旦解决不好的话,后院起火了就该,而刘备,也正是抓住了这个稍纵即逝的机会。

  三国历史,因而又丰富多彩了一点。

  在这之前,先来看看曹操在忙些什么吧。 。 想看书来

29—01:缓攻势,何寓意(1)
汉中,对于刘备而言,是保卫大四川的屏障,是进军中原,“匡扶汉室”的桥头堡,反之对于曹操来说,主要的意义在于踏平四川,让立足未稳的刘备终究丧失了安身立命之地。

  一个,对于刘备来说是攻防结合,一个,对于曹操来说是进攻益州的发起点,就像一个球队中攻防转换的中场核心,进可攻退可守一样。

  这,对于曹操来说并非是什么难事——倒不是什么事件本身的难易程度,而是曹操的一向风格就是如此,即便是面对江东水师这样一个未知事件来说,他也是充满着挑战的欲望的,更何况这一次是势在必行。

  但是,他居然改变了,退缩了,以建安二十年冬回师,留守夏侯渊掌控汉中这一人事安排来看,曹操是打定了防守反击的主意了。

  虽然之后不久的濡须口二次战役的发生可以理解为孙权的存在牵扯了他的精力和兵力,但是,这些都不足以成为他曹操“放刘备一马”的借口,他不会发善心,而刘备自然也不会领情,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你死我活的战争。

  我们不得不奇怪曹操的这种决断,甚至得出赤壁大败消散了曹操很多的进取心这样一个结论,再加上不可忽略的年龄因素,这都可以用来解释曹操的离奇举动——但是,虽然有合理成分,曹操,还是那个“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曹孟德吗?

  虽然历史是由人演绎的,但是,把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完全归结到心理上的波动,我始终是心里没有底,人心,是最难以揣测和琢磨的,尤其是一个一千年前的奸雄,也许,我的思考方法有点落伍了吧,至少,这不是我琢磨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主要方式,我宁愿从那些血淋淋的事实中找寻一些蛛丝马迹出来,这个虽然古老,但是也靠谱。

  曹操的这种战略退却,是因为这几年的时间里被其他事情牵扯了很多的精力,和孙权之间的战争虽然是场面恢宏,不过这还是次要的,真正让曹操劳心费神的还是家里那些事。

  总结一下,无非是以下几点,一个就是和汉献帝之间的关系,这个比较复杂,里面还有好几个分支,比如衍生出来的数起叛乱问题,一个就是对曹魏幕府阶段性整理消化大汉中央政府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这个可以看作是前面的一部分,也可以看作是后来篡汉的开创性动作,当然,最令人牵挂的就是自己事业的接班人问题了。

  赶巧,这些事都攒到了一起,在这个阶段,需要集中处理了,而恰恰这也是刘备和自己纷争汉中的焦点时期。

  就是这么巧,不过也是必然,曹操家大业大,战线拉得太长,就算是大丰收也得忙活一阵吧?

  曹操的这种选择并非全然错误,有他的合理性,在投反对票的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到司马懿、贾诩还有刘晔等人的身影,即便是遭到了几乎是所有的主要谋士的反对,可是,他还是毅然的推行自己的计划。

  贾诩的言论和司马懿的言论没有什么太稀奇的地方,甚至《晋书》大书特书只不过是为了强调司马懿的过人之处以证明曹孟德已然是昨日黄花,只可惜,历史的真相未必是这样。

  但是,对于刘晔来说,他的这番话曹操就不得不听了。

  曹操是把他当作半个郭嘉来看的,因为他有着郭嘉的灵性,但是,又不像荀彧那样过于耿直,也不像董昭那样贴的太近。

  下属能在和上级领导保持这样的关系下尽忠职守的完成自己分内工作,无疑会很招人喜欢的。

  更何况,刘晔是一个近乎于神的人物,在之前,已经有好几次展现了自己的惊人的敏锐性。

  这厮,也算得上是汉室宗亲了,而且,比刘备那个家伙更加有迹可循一些,刘备的血缘要追溯到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而刘晔,已经可以在汉光武帝这一朝中站住脚跟了。

  早在他十三岁的时候就干了很牛逼的事情,那一年母亲大人去世,临死的时候对自己和哥哥刘涣说:你们老爸那个中意的小娘们不是什么好鸟,我死之后估计会祸乱家族,必须要除去她,这是我最后的请求了,一定要答应啊。

  不知道刘妈妈是怎么想的,既然你早就看出来了,为什么不早点下手呢?你怕得罪人,那就把这个极度危险的事情交给少不更事的孩子?真怀疑那是不是你亲生的。

  刘涣,作为大哥,表现也是很无耻,母亲死后就对刘晔说:老妈已经没有了,下面就按照她老人家的意思办吧——让自己的弟弟顶雷居然。

  刘晔也是一个猛人,才十三岁啊,拎着刀就进去了,把马上就要转正的小妈一刀剁了,去老妈坟前交差,他老爸当时就毛了,兴师问罪,小刘晔倒是很镇静,表明自己的立场——母亲大人的遗命必须遵守。

  他的老爸很惊诧这份不同于年龄的稳定,于是也就放他一马,只不过是可惜了那个女人,就这么被一个孩子杀掉,连个说法都没有,应了这句话,虎毒不食子啊。

  再加上一批知名人士也都避居在扬州,一个劲的聒噪什么“王佐之才”,刘晔也就出名了,那个时候还不到二十岁。

  而后,由于带头斩杀当地的豪强,想“挟持”百姓南下的郑宝,初步展示了自己的政治立场,那就是支持曹操,而后通过庐江太守刘勋被孙策剿杀,没有了大佬,而顺理成章的进入了曹操的幕府。

  那个时候也就是二十出头而已,从这几件事来看,刘晔并非是印象中的文质彬彬的谋士,倒是和徐庶有点相似,而那有点火爆和刚烈的性格又可以在少年夏侯惇身上看到。

  不过,随着岁月的磨砺,刘晔倒是以镇静、良好的大局观以及奇思妙想奠定了自己在曹操幕府中的一席之地,由于经常在打仗的时候(尤其是汉中平定张鲁这一次)站在曹操身边出谋划策,所以曹操很是欣赏他大胆而不失冷静的军事策略,很多次都采纳了。

  那么这一次呢? 。。

29—02:缓攻势,何寓意(2)
刘晔这一次的言论倒是有点代表性,基本上囊括了贾诩和司马懿的观点,而且还有后续发展——当曹操刚刚拿下汉中的时候,他对曹操说了以下这番话:明公以步卒五千,将诛董卓,北破袁绍,南征刘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势慴海外。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於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

  前面的一堆话属于经典废话,正如同当初诸葛亮的隆中对前半部分,你不能说他是错误的,但是,这些阐述曹操历史战绩(赤壁之战要给刨除在外)的应用文模板除了取悦于老大之外,几乎没有什么作用,后面的才是重点,汉中的拿下已经在蜀中产生了可以估计到的恐慌情绪,如果我们不趁着这个机会直接搞定的话,那么假以时日,刘备有着诸葛亮还有关羽和张飞等人的帮衬,早晚是一个祸害——不知道为什么没有提到法正,那个时候法正还健在啊。

  但是,一向言听计从的曹操很固执的拒绝了刘晔的计划,看来按照传统的成王败寇的观点来看,曹操又要被人耻笑了,只不过,之后的一个细节是不能被忽视的,这件有点“蹊跷”的事情就是:是过了几天(居七日),断断续续的从蜀汉过来的投降派告诉曹操,那边*得很,估计和东欧当年的局势差不多,很多人都想跑路,刘备杀了很多人都没有稳定下来,于是,曹操反过来问刘晔,现在进攻怎么样?

  可见,曹操之前拒绝了刘晔的计划也许不全是不想拿下益州,除了烦心事太多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于能不能拿下益州,不再重蹈赤壁的覆辙,心里并没有底,而现在呢,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刘备在益州因为汉中的缘故确是有点压不住阵脚了,经过这一段的观察,曹操就有了点信心,所以才去咨询刘晔的意见。

  但是,曹操的信心有点膨胀起来之后,刘晔却给了一个完全出乎意料的答案:现在刘备那一边已经初步的安定了,所以,益州已经拿不下了。

  不知道刘晔是如何确定这个信息的,进而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的,因为至少从这些投降派的言论来看,完全是刘备多么的惊慌,多么的尴尬的用屠杀的手段摆平属下的反叛迹象,难道他会认为前来投降的人是卧底?当然不会了,刘备勾引曹操在这个时候进攻益州对自己是一点好处都没有的,那么可能只有一个了,就是刘晔根据这些个投降派的信息得知,刘备已经下重手整治了,按照这个老家伙的能力来看,他平定人心只不过是时间问题,所以,还是冷静一点,处理那些应该去处理的事情吧。

  但是,刘晔和曹操所估计到的最坏结果也就是益州拿不下来而已,汉中这个时候毕竟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刘备的势力扩张的再快也不会有什么再大的动静了吧?大不了一统的计划无限期拖后。

  他们打死也不会想到刘备还有盘下汉中的能耐。

  那些还都是后话,如此迅速的丢掉了汉中,还是败给了从来没有赢过自己的刘备,大概是谁都没有想得到的了,至少从眼下来看,如果曹操可以迅速的解决缠人的家务事,倒也是没有损失太多。

  所幸,虽然过程有点崎岖,还是搞定了。

29—03:献帝的最后努力(1)
汉献帝,这位三国乱世打到了这样一个如火如荼的地步依旧是名义上的大佬的家伙已经很久没有出场了。

  说来也是凄凉,这个尊贵为天子的人物几乎每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准确地说是出现在他们的子民面前都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