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

第140部分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第140部分

小说: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裕ヒ馐侗冉锨苛乙恍杂谕蝗桓恢髯樱谖侄院合椎鄣那Щ∩匣挂圆懿俚阃饭值牟凰谑牵拖胪ü吒膊懿伲创锏阶约航üα⒁担衷吹闹欢砸桓鲋髯拥阃饭哪康模

  耿纪,这个家伙“很讨厌”,因为他是一个反骨仔,这厮据说也是“少有美名”,为丞相椽期间,被曹操器重,一路升迁,为什么好好的曹操小弟不当,非要加入到反动组织中去(失败的概率很高,之前是100%),不得而知,估计是被那个所谓的“少有美名”给耽误了,总是觉得不给汉献帝全心全意打工的话就对不起这么多年看的书和大人同行的夸奖,墨水也都流进了狗肚子;

  吉邈和吉穆,吉本的儿子,无知者无畏,如果他们是很有才华的年轻人的话,至少也会像耿纪那样在史书上被提一句的,但是没有,所以,初步估计这两位可能也就是正处于躁动的青春期的叛逆青年,分泌出来的肾上腺激素很好的和正在或者曾经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忠君思想完美结合,所以,他们十分赞赏金祎的高尚情操,又很巧合的是,这两位少年和当时许昌的实际一把手,曹操的心腹,丞相长史王必好的就要穿上一条裤子了,想必是可以利用一下这个身份(或者说至少可以麻痹一下),于是,也慷慨激昂的加入进来——只不过成王败寇,他们因为最后造反失败而被钉在了青少年犯罪的耻辱柱上,就像当年闹*的大学生一样。

  韦晃则是不得而知,只知道当时耿纪出任少府,他是司直,可能政治立场从外表看也是被曹操提拔的,但是,和耿纪一样是一个反骨仔。

  总之,这些人的组合是很不错的,要不是平时老实巴交的,要不就是曹操欣赏的,要不就是曹操留在许昌的一把手王必的哥们,正经八本的“根红苗正”,说他们要造反真的是很难相信啊。

  核心成员确定之后,这帮家伙还吸取了以往的教训,那就是不扯用不着的,今天开会,明天讨论的,结果连个毛的计划都没有就被人发现有非法*的嫌疑了,所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直接十八般兵器招呼吧。

  其次,以前的叛变是策划着对曹操下手,这一回认清现实,那是不可能的,索性利用曹操远在邺城,只不过是远程遥控汉献帝的机会直接在许昌发动暴动,然后再给有些嫩的汉献帝换一个监护人,谁呢?就是刘备。

  这么想估计是看中了刘备的血统以及在荆州显得比较嚣张的关羽的活动能量,孙权,指不上了。按照这个原理,吉邈兄弟接触过的王必应该是不会参加反水了,因为人家已经被定性了:忠能勤事,心如铁石,国之良吏也。所以,只好干掉他了。

  说句题外话,金祎居然会同意也是很不容易的,毕竟刘备和他有杀父之仇啊,算了,为了大业,忍了。

  从理论上看,这个计划还是很有可行性的,再加上保密工作做得好,凡是参加的,就连那些身先士卒的小弟,都是铁心效力大汉皇帝,发动突然一击还是很有希望获胜的。

  那就去干吧。

29—14:叛乱,许昌天火(2)
计划好之后,就看选择了什么时机,一击具体的步骤了,这一点上,虽然有些分歧,可是还是实行了,暴动的主要领导者不是厮混官场多年的韦晃和耿纪,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两个愤青:吉邈和吉穆。

  这两位慷慨激昂的带着一千多人规模的杂牌军于深夜缠着红头巾放火烧城门,直攻王必的老窝——之所以说是杂牌军,是因为他们的主要构成是杂役和家里的清洁工、厨子,等等,这里面除了碰过棒子的就只有碰过扫把的,唯一算兵器的只有大厨手中的菜刀,但是,厨子才几个啊,连一个排都没有。

  这样的一支部队战斗力有几何那是可想而知的了,所以,一定要借着夜色和大火发动突然袭击,希望可以来个浑水摸鱼。

  其实如果不放火的话还可以对王必来个一击毙命,四处放火的话等于告诉王必有人在造反,于是,睡梦中惊醒的王必连忙组织反击,*之中,王必根本就不知道敌人是谁,仗着对方的攻击力过于薄弱(类似于帝国时代中的农民),一时间陷入了相持阶段。

  相持状态的延续,对于吉邈们来说,是一个不好的消息,好在金祎留有一手,当初暴动的时候,他就没有暴露自己,而且,还渗透进了一些杀手刺客到了王必的身边——因为他和王必的关系也是不赖的嘛,现在,看看王必还活的好好的,知道是时候出马了,于是就偷放冷箭。

  手忙脚乱指挥作战的王必没有想到身边还有卧底,结果中招,“射必中肩”,这个位置应该是靠近心脏的肩窝位置,所以伤势比较重,本着轻伤才不下火线的原则,王必在几个铁杆心腹的掩护下撤退了,生怕因为感染了抢救不及时而一命呜呼。反正前面还有颍川典农中郎将严匡顶着。

  至于王必接下来的状况,史书出了点分歧,一种说法是王必和金祎关系比较好,中了一箭还往人家那里避难,估计是以为有点医疗条件的保证吧,但是,半夜三更的砸门的时候,金祎那里值班的小弟以为是吉邈来了(真是弱智小弟啊),不问姓名就直接说道:王必已经被干掉了吗?看来我们成功了。

  傻子都知道金祎和吉邈是一伙的了,所以,王必只好选择从别的地方跑路,“乃更他路奔”。

  还有一种说法是,王必准备跑路到金祎那里,手下里有几个心眼多的,说到:这光景,根本就不知道谁是谁,看您挨得这一箭,不像是被远程攻击,倒像是被自己阵营干了一下,说不定有内鬼,谁都不能相信,还是靠自己吧。

  于是,王必听从了这个建议,溜到了南城,侥幸活到了天明。

  天亮了,王必还活着,吉邈那帮人打了大半夜,个个没有夜行衣和口罩,属于见光死,于是纷纷作鸟兽散,被顶了大半夜的严匡等人搂草打兔子,一窝端了,战果颇丰。

  最后的结局?当然是杀无赦了,这是正经八本的叛乱和暴动,当初的董承和伏完还知道拉上汉献帝,金祎等人却怕皇帝坏事,要不怎么是准备挟持汉献帝占据许昌,响应刘备呢?

  耿纪和韦晃的表现有点不咋地,临刑的时候,俩人不停的大呼曹操的名字,当然没有骂娘,就算是骂了也会被官方史书和谐掉,这二位,一个是痛哭流涕的说“我是一时糊涂,被那群小人迷惑了,对不起魏王的一番好心栽培啊(耿纪),韦晃没有那么多的废话,就是不停的磕头,抽自己嘴巴子。

  其实没有必要这样吧,反正也是死定了,还不如牛逼一些。

  这还没有完,曹操是那种善罢甘休的人吗?这一次这么多人参与进来,弄得消防队员忙活一夜,必须杀一儆百,而且还有自己信赖的年轻人参与进来,所以搞一下肃反是很有必要的。

  另外说一句,那个王必,心如铁石的王必身体可不是铁石做的,十几天后,终于因为伤重而挂掉了,也算是因公殉职吧。 电子书 分享网站

29—15:叛乱,许昌天火(3)
王必死后,曹操开始了大肃反,他把叫的上名字的远在许昌的汉官都给拉倒了邺城进行政审。

  这个人数比较多,几百人那都是低估了,曹操哪有时间一个个的审查?所以,出了一个奇招。

  什么办法呢?就是让这帮人站队,当天晚上参与救火的站在左边,反之,站在右边。

  按照我的思维,相信也是大多数人的思维,就算是那天晚上装傻睡觉,这个时候也应该说自己是参与救火了,那样才表明是自己跟曹操一个路线的,所以,纷纷跑到了左边。

  如果那一天我也在场的话我就死定了,因为曹操出人意料的宣布:凡是救火的其实都是和乱党是一伙的,不救火的才是老实的人。

  于是,一顿咔嚓,血染的风采啊。

  曹操为什么做?倒不是说他的这种分析是最合理的,我极端讨厌这种生搬硬套的为曹操唱赞歌的说法,好像只要是大佬的悖于常人的思维就是英明神武的(虽然我也是常干,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啊),因为曹操不是傻子,他知道这么做不能做到绝对的公平,肯定有人自作聪明撒谎的,岂不是会造成冤假错案吗?

  所以,杀什么人不是曹操要考虑的,杀人,才是目的,曹操要的就是杀一儆百以及趁机清掉一批汉官的效果。

  不是有这样一个针对贪污犯遍地爬的理论吗?全都拉出去枪毙肯定有冤枉的,隔一个毙一个指定有漏网之鱼。

  曹操把这个理论变通了一下,耿纪和韦晃,还有金祎这帮人的表现说明,那些看似中立的家伙随时都有可能是变异成叛乱分子的,杀,是一个最简单的方法,而这么杀,可以更有效的铲除那些看上去老实,实则很有可能动摇立场的墙头草们。

  直接杀,会给自己弄一个过于残忍的骂名,虽然不怕骂,但是也不能这么*裸,不过这样一来,顶多是议论我为什么这么做而已。

  曹操以为杀戮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是,这是无法避免的,自从建安十八年魏公名号出现以后,曹操“欺负”汉献帝的势头越来越明显,建安二十一年的五月,更是成了魏王,建安二十二年的十月,汉献帝对曹操的排场进一步升级:“天子命王冕有十有二毓,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以五官中郎将曹丕为魏太子”。

  这帮人当然是忍无可忍了。

  所以,这一次叛乱自然不是最后一次,还有受不了苛捐杂税,拿下执政官呼应关羽的,更加轰动的则是一年半以后,也就是建安二十四年九月,一个叫做魏讽的家伙干脆在邺城发飙。

  这个人很有表演口才,有点像希特勒,煽动的一个国家的人激动万分,他把邺城的老百姓弄得一个个贼精神,当然了,前提是听了他演讲的人。

  相国钟繇(钟会的老爸)知道了这号人物,生怕魏讽误入歧途,乱用这份忽悠天赋,成了什么邪教的领袖,还是把他吸收进来改造一下世界观吧,顺便也没有浪费人才。

  但是,魏讽却浪费了钟繇的好意,他趁着大军没有返回,出征在外,就勾结党徒,和长乐卫尉陈祎一起进攻邺城,但是,陈祎立场不坚定,估计是梦见了耿纪那班人托梦吧,于是,决定还是拿着这份工资更加踏实一些,就向曹丕告发了魏讽要谋反,结果胎死腹中,魏讽被诛杀,连做了几十人,就连当初启用他的钟繇也被罢官了。

  可见,曹操的治下并不是特别的太平,但是,这些都是以后的事情,杀一儆百之后,消停了不少,从让汉献帝消停,到接班人确立,再到扑灭最大的反抗怒火,曹操的后方基本上是稳固,继续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可以继续踩着汉中的节奏进军四川了,其实这一段时间夏侯渊们一直在努力着,只不过是时不我待,即便是之前曹操无数次的赢过刘备,但是,那也只是以前,现在,在那个叫做汉中的地方,已经进入了刘备时刻。

  第一个牺牲品,是一个叫做夏侯渊的男人。。 最好的txt下载网

30—01:妙才,死于非命(1)
夏侯渊,字妙才,是夏侯惇的族弟,对于曹操,那也是没得说,小的时候就干过给曹操顶罪的事情,感动的曹操上蹿下跳这才把够哥们义气的夏侯渊给捞了出来,所以,自从起事以来,夏侯渊就一直都被安插在重要的位置上,也算是举贤不避亲吧。

  而且,他的质量也比夏侯惇要高很多。

  有关夏侯惇的故事,前面在某个章节已经插叙了一下,再次重申我的观点,如果不是那份和曹操的情义,他做不到开国元帅第一人的层次,夏侯渊则不然,他可以呼风唤雨还是因为可以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打仗可以,内政也行,大不了当个优秀的后勤部长,总之,如果不是因为汉中这个坎没有趟过去,说不定日后会更加辉煌。

  自从曹操起兵起,夏侯渊历任别部司马、骑都尉从、陈留太守、颍川太守,官渡之战前夕,拜为督军校尉,袁绍死后的一个阶段,曹操给夏侯渊派了第一个较为明确的职责:总督粮草。

  夏侯渊主要负责的就是督运兖州、豫州、徐州军粮,在当时军粮歉收的情况下做到了运转正常,除此之外,夏侯渊还弥补了夏侯惇的遗憾,冲锋陷阵的表现也是不错,比如和于禁合力剿杀昌烯(估计只不过是挂名,但是还是因此拜为典军校尉),大破济南黄巾贼的同时也没有忘记自己的本职工作,收了不少粮食上来补充军资。

  之后,夏侯渊又参与了破雷绪、韩遂以及马超等重要战役,这些前面在马超与曹操的斗争中有所提及,这里也就不一一赘述了。

  直到建安二十年的十二月,张鲁被摆平,曹操回师,就把夏侯渊留在了汉中,为征西将军,全权处理汉中事宜。

  把夏侯渊放在这里,自然是对夏侯渊资历和能力的信任,曹操最为倚重的三大亲族将领,夏侯惇、夏侯渊、曹仁,这个时候都没有闲着,建安二十一年前后,夏侯惇由于资质平庸,难堪大用,所以放在了居巢,因为这里孙权已经表示了不再发生大规模战争,危险系数较低,适合元让,曹仁呢,之前已经展现了自己一流防御战专家的本色,尤其是在兵力不多的劣势情况下力挽狂澜,所以,留在襄阳、樊城一线和关羽对峙,那么汉中,这个焦点区域,责无旁贷的落在了夏侯渊的肩上。

  至少,从之前的表现来看,夏侯渊很有说服力,他有着不错的政治力,长期在西北与凉州武人还有少数民族作战,有着一定的影响力,一直致力于督运粮草工作,对于宏观调控汉中军分区的攻防也是大有裨益,最后一点,硬性指标的作战能力和军事素质也是比较靠谱的,当时,夏侯渊的作战就是以闪电战闻名天下的,常常可以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击溃敌军,(渊为将,赴急疾,常出敌之不意)所以,军中送了这样一个流行语言给夏侯渊——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