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

第150部分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第150部分

小说: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么是拿下襄阳和樊城,将曹操的势力尽最大努力驱逐出荆州板块,为日后的北伐中原打出一条无障碍交通线,真正的确立刘备一方在荆州地带的优势地位;要么就是一鼓作气,挟曹操新败,士气低落之机,荡平中原。

  换句话说,关羽的作战任务究竟是要完成刘备的哪一个战略,是短期的,还是终极目标?

  当然是短期目标了,甭管后来关羽如何的威震华夏,如何的令曹操胆寒,甚至已经有了迁都的念头,但是,长驱直入拿下许昌甚至邺城都是一个乌托邦而已,是不能实现的,原因很简单,他手下的机动兵力不过30000而已,难道后来太平天国的北伐军不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关羽还没有蠢笨到,或者说妄想到这个地步,再说了,离得江陵越远,后方也就越危险,即便占了襄阳,可是,万一丢了江陵不还是赔了吗?再说了,你带着三万孤军,接着往下打,就算是连战连捷,守城不了?一旦守城,势必要分兵,分兵之后攻击力必然大减,还怎么进攻?如果不要城池,一味长驱直入,万一被人合击怎么办?

  所以,最可行,也是最现实的战略目标就是拿下襄阳,将曹仁所部压制在宛城一线,这样扩大的占领区尚可掌控,不至于战线拉得太长,同时也可以对中原地带形成震慑,进可攻退可守。

  因此,关羽的目标是拿下襄阳,巩固蜀汉在荆州板块的话语权,而不是什么彻底剿灭曹操——那不是他一人之力可以完成的事情。

  确定这个事情之后,我们可以理清思路,搞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个,就是关羽不是什么擅自发兵,因为只有占据了荆州的襄阳,真正的北拒曹操,才是完全的实现了当初的诸葛亮制定的基本国策,刘备占据汉中还不能说是真正的达到了这一步,还差一点点,这个一点点就是襄阳,关羽要完成的就是这个收尾工作,安坐荆州军区长达十年,到了出动的时候了;

  第二个问题,即便是擅自发兵,关羽也是在深思熟虑之后才做出的决断,而且,准备的也相当充分,不仅仅是前线作战,后方的防务也是没有太大的问题,否则,不能解释吕蒙和陆逊制定的策略为何如此的迂回,也不能解释未来一段时间里的势如破竹,不打无准备之仗嘛;

  第三个问题,也是这里要解答的,那就是刘备不发援兵的真正原因——战略目标是襄阳,关羽的所辖部队应该可以摆平,因为曹仁的兵力处于劣势,就算是援兵到来令关羽攻势受阻,也不会令这位“万人敌”轻易的进入全军覆没的境地,大不了撤退,从头再来嘛,东吴的问题不是没有考虑到,孙权就算是要偷鸡,这么大的战役也要闹点声音出来,关羽已经布防了,撑到主力回援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吧?孙权就算是要冒风险干这种事情,也要三思而后行,相信那个时候关羽的战事,不管是胜是败都有一个明确的结果了,若胜,则占据襄阳和江陵,声势更大,孙权更要忌惮一些,若败,只要关羽保存了主力,想拿下江陵还是很困难的,所以,万般的思考和计算之后,刘备和他的智囊团得到了这样一个结论,至少是在这个阶段,无须派遣援军。

  以上就是刘备没有派遣援兵的主观原因,如果要问,为什么不加注,让关羽更有把握,更迅速的拿下襄阳不是更好吗?

  好的,这就是我下面要说的问题:刘备不派援兵的客观原因——这个阶段无人可派。 。。

31—18:嚣张,关羽北上(5)
拿下汉中之后, 刘备的势力的确是达到了一个巅峰,无论是领土面积还是国力和兵力而言,都可以称得上是一家不可小视的诸侯了。

  但是,这个巅峰是相对而言,尤其是相对于刘备的过去来说的,对于对手来说,只能说是勉强站在了一个起跑线上,而且,还是和孙权,和曹操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需要认识到,就是刘备的这个所谓的国力和兵力,有点水分,就像一部电影,上座率很高,票房也很好,达到了5000万,甚至是一亿,但是,算计的只是纯粹的收入,如果抛去分成、以及各种开销,包括道具服装啊,工作人员的工资和演员明星的薪水啊之类的,真正产生的利润也就没有多少了。

  这就是刘备的现状,他所谓的现在的巅峰是单指的收入一项,并非是纯收入,还没有扣除各种开支得到的一个数字,含有很大的水分,而这一点,也正是制约刘备派出援兵配合关羽的最主要原因。

  下面从兵力资源、分配部署现状以及将领资源两个层面来看看刘备的无奈之举吧。

  首先来看将领层面,如果要确定一个人选的话,除了资历和能力之外,还有许多要考虑的因素。

  先看看所谓的“五虎将”吧,张飞和马超很忙,都出任着军区司令,而且单从官职上看,和关羽是平起平坐,放着大区司令不干,千里迢迢的带着一只军队去给关羽当副手,有些不太合适,当然了,这么说不是挑拨离间,而是说这两位确实很繁忙,军务缠身。

  另两位黄忠和赵云虽然没有要职在身,不过一个和关羽关系不太好,被关羽怒斥为“老兵”一个,和自己同为将军尚且感到羞辱,何况是并肩作战了?虽有费诗的劝解消气,不过就这么派出去打仗也是不太好的,对黄忠也不公平,至于赵云,我不得不再次出来打击一下,赵云从没有当过先锋官,冲杀在第一线的经历,他的那几仗史书里面都写着呢,何况,偌大的益州总要有一个两个镇得住场面的将领吧?不多,就要一个两个的。

  二线将领呢?魏延,是汉中太守,不比关羽轻松多少,李严等人还要固守地方,刘备是不可以嘲笑曹操后防不稳的,因为他那里的叛乱也是不少,李严的功劳就是最好的明证。

  其实也不是一个没有,刘封就是不错的人选,有关他的问题后面不久就会讲到,总之,这一批人中确实是没有谁可以抽出来,至于这一阶段的三线将领,不好意思,他们还没有这个资格带队,也就是管个千八百人而已,没有什么军功的情况下贸然提拔岂不是赏罚不明?估计那边的关羽又要跺脚痛骂了——按照他鄙视黄忠的行为来看,连黄忠都不放在眼中,还有谁是他看得上的?

  总之,要么很忙,要么资格不够,要么关羽很难伺候,这个阶段,按照这三*则淘汰,合适的人选也就没有了。

  其次来看兵力资源方面,将领资源不够,这个就更欠缺了,抛去关羽所部的5万军队之后,益州本土和汉中的兵力不会超过10万了,我们权且按照10万来计算,魏延的汉中防守至少需要3万人,张飞所部的防守需要2万人,马超所部至少1万,其他关隘呢?益州地方也需要起码的防守兵力吧?如此算来,机动兵力不会超过两万,一旦再发生大规模暴动怎么办?这些兵马用于扑灭“革命”的烈火是很必要的,这样一来,刘备的兵力难道不是捉襟见肘吗?

  而且还存在一个恢复元气的问题,刘备进军益州并不是兵不血刃,雒城,怎么说也打了一年有余,不死人是不可能的,即便是补充了不少,可是汉中一战又是消耗了不少,陈式几千士兵阵亡在马明阁,张郃所部也曾多次杀伤张飞、马超和吴兰所部,而益州人口不过百万,想迅速补充进来有战斗力的军队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刘备实在是没有力量抽调出一支精锐部队配合关羽作战,千里迢迢的跑过去打一个客场,战斗力是要打一个问号的,而临时征调一支军队还不如不派,这么一参合,好事也变成坏事了。

  这就是刘备看似光鲜,实则有些尴尬的处境,如果不大动干戈的话还好说,一旦战火连天,刘备的诸多问题就要暴露出来了,当然了,养精蓄锐多时的荆州部队还是可以一战的。

  认清刘备军的现状之后,我们也可以加深了这样一个认识,那就是关羽执行的还是隆中对的第一阶段,尽可能的掌握荆州资源,现在就让刘备按照设想,汉中一路,荆州一路攻打中原纯属是痴人说梦,魏延的三万大军只有一个目标:守住这片土地。一切的一切,等到关羽拿下襄阳,再说吧,那个时候,想必国力也恢复了不少。

  总之,双线作战是现在的刘备无法承受的,当初进军益州,关羽经营荆州,后来进军汉中,关羽依旧经营荆州,现在,关羽出发了,刘备开始休养生息一下了,不能歇着让曹操有喘息之机,也不能把自己拖垮,单线作战是最好的,这就是刘备的策略。

  那么,刘备就真的没有后手了吗?当然不是了,这就是前面说了一句没有深入的刘封和孟达的问题,这也是一个有点争议性的问题。

31—19:嚣张,关羽北上(6)
三国故事多,所以,拿他说事的人也多,说的多了,自然会有分歧,连带着,黑锅也就多了。

  随着战功卓著,资历渐长,经验的丰富,曾经的黑锅之王张飞可以在这一点上卸甲归田了。

  未来一个阶段,最大的黑锅是被刘封戴着的,这就是关羽失败他究竟有多少的责任。

  责任当然是有的,而且确实不少,可是,却没有那么大,刘备的一部分失误被这个干儿子拿来埋单了。

  首先,就黑在了出兵的时间上,演义中说关羽是兵败麦城之时向刘封求救,结果刘封因为政委孟达说关羽经常鄙视自己,结果坐视不管,以兵少地险,不易出兵为由搪塞掉了。

  如果这一事实成立的话,那么荆州一败,至少有30%的责任由刘封来付的,因为在这个危急之下却念及什么私人恩怨实在是不应该。

  只是可惜,这个不是真的,所以,对于刘封的“罪行”也要重新审视一下。

  历史上,关羽的确是给刘封发送了这样一封信函,只不过不是求救,不是“SOS”,而是“求助”,一字之差,失之千里啊,因为关羽是在久攻襄阳而不下的时候要求刘封派兵前来支援的,在关羽看来,作为上庸军区司令,副军将军,刘备的养子,应该有这个资格和能力调动军区的主要兵力前来配合自己作战。

  那么,刘备是如何指示刘封的呢?或者说他有没有一个给予的明确的计划呢?

  佯动,以牵制曹魏在这一个方向的动作是有的,但是,应该没有让他主动前去支援关羽,至少没有一个明确的指示。

  所以,刘封和孟达拒绝了,理由是“山郡初附,未可动摇”,因此,“不承羽命”。

  如果刘备下了死命令的话,刘封敢不出动吗?怪就怪没有把话说透,结果被这两位钻了空子。

  话再说回来,刘封和孟达的这个理由充分吗?很充分,的确是山郡初附,拿下这里不过是两个月的光景,和关羽的兵发襄阳可以说是同一时间的动作,换句话说,刘封对关羽最大的配合动作就是在这里站住脚,做出佯动的动作,以使得曹军不敢倾其全力回援襄阳,即便是出兵,那么刘封作战的战场也是这里,趁着曹军向襄阳,乃至宛城一带移动的时候出兵,以混淆视听,而不是千里迢迢的跑到关羽那里去。

  再者说,刘封根本就没有这个兵力去支援关羽,孟达所部不过4000人,刘封带去的也就是5000人而已,合起来我们就算他是10000吧,守城还差不多,还能去支援关羽?派去一部分的话杯水车薪,全去的话估计上庸就要沦陷了。

  不是说申耽兄弟带着几千人归顺了吗?加起来有小两万啊,这还不够吗?

  问题是你敢用吗?用他们去支援关羽?人家是地头蛇,那几千兄弟都是本地人,就算他们乐意,恐怕士兵还是不乐意的,那么孟达和刘封出去,留着他们看家?笑话,刚投降了两个月,万一前脚刚走这边又被曹操或者勾引的手段,或者威逼的手段再反水怎么办?要知道,当时就是因为蜀军大兵压境,他们才干净利索的投降的啊。

  那么孟达和刘封一个前去支援一个留守怎么样?也不行,因为这两位关系不怎么样,经常有点小龌龊,按照作战本领的话,刘封应该去,但是,当初刘备把刘封派过来就是有点生怕孟达不能胜任(也有点不太放心)的意思,难道让孟达去吗?人家心里怎么想?当初和法正、张松一起投降的,谁都不是笨蛋,结果人家一个烈士,一个尚书令,我呢?还拿我当枪使啊,还拿我当短工啊,待遇什么的都没有,太寒心了吧?

  所以,甭管是不是借口,刘封和孟达列举出来的确实是事实存在的困难,刘封发自内心的不想救援关羽的话,这些换谁都挑不出理来,想支援关羽的话,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关羽万般无奈之下要求刘封出兵也证实了这样一件事情:刘备手下确实是无兵可调,不然的话,为什么不想老大要求支援?或者也派人去了,可是因为无人才作罢。

  于是,关羽不可避免的在两处都遭遇了拒绝,只好孤军奋战下去,同样是拒绝,刘备是老大,刘封是小弟,所以,关羽最后失败,老大迁怒也好,推卸责任也好,都需要一个人站出来背黑锅,而这个背黑锅的就是刘封——孟达也应该背黑锅,但是人家有先见之明,跳槽了。

  这些潜在的问题最终都没有阻止关羽“嚣张”的北上,一者,势在必行的计划,二者,现在也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时机,曹操新败,趁热打铁嘛,三者,养精蓄锐多时,可以一战,四者,这些潜在的威胁,如果不是孙权的军事行动也就不会暴露出来,或者关羽早点拿下襄阳,也不会暴露出来。

  所以,综合以上四点,关羽完全可以一战。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这短短的半年时间里,究竟发生了怎样的事情吧。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32—01:大捷,水淹七军(1)
其实关羽一开始的进展还是很顺利的,毕竟从当时单纯的襄樊战场上刘曹两军的一线兵力对比来看还是刘备军一方占优,所以,很快的,关羽就确立了对曹仁的优势,将其围困起来,我们的防御战专家只好构筑起坚固的公事抵御敌人的猛攻,同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