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

第210部分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第210部分

小说: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1.廖化,襄阳人,关羽主簿。

  关羽失败后归顺东吴,思归先主,诈死与老母西行,与东征的刘备会于秭归。为宜都太守。刘备死后为丞相参军,督广武,迁至右车骑将军,领并州刺史,与张翼齐名,和宗预同出。

  下面,就让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个名单。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40—17:功过,众说纷纭(5)
以上的21位中央委员中(这个排名是随机抓阄出来的,并非,1号陈震,3号陈诋、4号吕乂、7号向宠、8号李恢、9号李球、10号吕凯、11号马忠要么是被刘备临终任命,要么是被蒋琬和费祎选拔出来的,6号向朗是被诸葛亮收拾过的不算以外,剩下都是和诸葛亮的栽培和扶植有关,这已经是占了一半还多,尤其是蒋琬和费祎两位首相,姜维这位国防部长,邓芝和王平这两位大区司令完全是在诸葛亮治下开始了发迹之路。

  未来的30年帝国根基可以说完全是诸葛亮给打下来的,尤其是姜维的意义更为明显,因为一旦剔除这个人选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他的北伐大业真的是后继无人了,尤其是在魏延死于内耗的情况下——张嶷这样地方起来的,守成有余,攻略不足,王平倒是素质不错,但是缺少一种野心,而且,汉中也需要一位综合能力强的长期坐镇把守。

  姜维的加入有点偶然,但是正因如此才展现了诸葛亮在人才选拔上的独具慧眼和不拘一格——他事无巨细是因为在他看来没有人可以顶替自己,但是,一旦发现不错的人选就一定会力排众议的扶植,比如蒋琬,差点被刘备给杀头,但是,诸葛亮绝对这个人政务能力比较强一些,所以,坚决留下来,完成了从被内部整顿的县令到一国首相的神奇之路。

  诸葛亮的过劳死,本来是鞠躬尽瘁的精神展现,中国泱泱大国5000年历史,在首相这个位置上兢兢业业,又没有野心篡权的只有2位,一个是这里的诸葛亮,一个是共和国时代的周总理,这都是典范。

  不敢说周总理,就拿诸葛丞相说事,因为安全啊,用不着担心被和谐还可以展现自己的超人思维,与众不同。

  所以,看看这个规模的人才梯队中诸葛亮直接贡献的比例就可以知道,蜀汉帝国未来的30年逐渐疲软并不能由他来负责,蒋琬和费祎时代有哪位青年才俊冒头了?诸葛亮事无巨细大权独揽,这两位不也是在压制姜维的军事才华吗?

  不说蒋琬和费祎,而要“追根溯源”到诸葛亮身上,那为什么不牛比一些追到刘备那里呢?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连年出兵分寸掌握的也是很好,没有让国民经济崩溃,如果不是因为司马懿这个克星,也许人家的新荆州筹备计划真的可以实现,到时候即便是自己累死了也可以给姜维等后人大下一个基础,蒋琬和费祎小心耕耘16年没有大战事也没有看到他们治下的经济有多大的腾飞吧?大家都是农耕文明,缺少了工业革命的动力以及系统的商业体系刺激,怎么可以有质的飞跃?攒钱最后还是留给了曹魏,与其这样还不如趁早投降算了;

  诸葛亮的用人方针也没有什么问题,人才资源本就先天不足,这又不是诸葛亮造成的,而利用12年的间隙,贡献了至少12位(总量为21人至少),横跨军政,从中央到地方的优秀人才,正是这些人支撑了未来30年的国家机器运转,他的后人又为帝国贡献了几位人才呢?

  我不是诸葛亮的粉丝,我也承认他不是神,神,是要有非常之举的,他的战略计划虽然正确,但是毕竟没有最终实现,他所选拔的人才并没有阻止帝国的灭亡,但是,这些是非人力所能扭转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成功与失败,证明了诸葛亮不是神,但是,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一流的军事家还是没有跑的,尤其是后者,所谓军事家,不光要看他是否会像白起那样杀人无数,诸葛亮的治军和操练,以及行军布阵都不是外行,进退自如即便是司马懿也要赞叹不已。

  这还不够吗?比起他,后来大放厥词的我们才是真正的纸上谈兵而已,别说指挥10万大军,给你一个连估计都会被带散架了,毕竟,打仗不是下军棋啊。

  以上是在下对诸葛亮所谓的两大弊端的认识,还有一个佐证是诸葛亮死后的口碑。

40—18:功过,众说纷纭(6)
看一位政治家的口碑,从纵向来看,除了工作能力就是生活作风了,诸葛亮的工作能力那是没得说了,生活作风呢?也没有搞出什么绯闻来,至于是否弄了几个小妾,在当时的语境下,这根本就不是什么事情,一夫多妻制乃是合法行为。

  至于是否贪污*呢?诸葛亮更是不易,很多人在这上面都会栽跟头,比如张居正,能力没得说,人也聪明的很,对皇帝和大明朝也都很忠心,但是,就是这方面不太检点,所以被后来一些个道学家以及当时的政敌“鄙视”和反击。

  我是鄙视这种鄙视人的人,狗屁能力没有就会拿道德帽子和作风棒子打人,见谁打谁,打到最后就是有能力的全被打没了,上来的全是一群酒囊饭袋,并且更加*——一个个的都会做表面文章啊,以至于还给中华传统文化抹黑,好像是儒家学说造成的一样,这就好比看《圣斗士》一类的动画片,因为只喜欢打打杀杀和暴力行为而犯罪,没有注意到里面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主旋律和大无畏的精神话题,难道这也是动画片的问题吗?国人有着几千年的检讨传统,一犯错,就说交学费(难怪教育产业化的脚步如此迅疾),就说是受了资产阶级或者什么的影响,从电影电视剧到动漫,再到**录像片以及网络游戏赖个遍,怎么不说接受了马列主义那么多年的教育呢?

  什么都可以拿来作为犯错的借口,就只能说明什么都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你自己。

  有点说远了,回到诸葛亮这里来,他老人家既是做到了工作能力突出腰间盘不突出(即便是突出了也不是*出来的而是累出来的),也做到了生活作风的一丝不苟:

  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遗产方面呢?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馀饶。至於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无需多言。

  看诸葛亮的口碑,除了所谓的政绩之外,还要看他在老百姓的心目中的地位如何,毕竟,在这个国度,一点也不缺唯领导是从的官僚,缺的是一心为民的好官——其实中国的老百姓要求真的是很低,不一定要带着自己脱贫致富,只要饿不死就行,而且你不要贪污受贿,贪污受贿的话我们也可以理解,潜规则嘛,只要是不太狠就行,给咱们老百姓留一口气,真要是碰上一个鞠躬尽瘁的好官,那更是几辈人也忘不了,比如焦裕禄,比如我们的周总理。

  而且,这种敬爱是无国界的,当年周总理病逝的时候,联合国下半旗默哀,有人质疑不应该对于一个国家的总理给予这种待遇,而联合国的官方回复是:如果你可以像周恩来那样没有一分钱的存款,没有留下子女,而是一心为公的话等到那一天也可以为你下半旗——那个时候中国的*还没哟结束。

  诸葛亮也是这样,在他死后,蜀汉帝国的老百姓一直是对他念念不忘——“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

  这种民间自发的追悼诸葛亮的行为持续了很久很久,但是,官方不希望被一个死了很久的人抢去风头,这也是对刘禅的一种鄙视和无视,所以,政府方面一直以不符合礼法为由拒绝,以为时间一长就会慢慢淡忘。

  但是,老百姓还是自发的组织祭拜,于是,一些人主张“听立庙於成都”,这样也好操控一些,可是,后主刘禅还是不听,死要个面子。

  于是,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等共上表曰:“臣闻周人怀召伯之德,甘棠为之不伐;越王思范蠡之功,铸金以存其像。自汉兴以来,小善小德而图形立庙者多矣。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王室之不坏,实斯人是赖,而蒸尝止於私门,庙像阙而莫立,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述追在昔者也。今若尽顺民心,则渎而无典,建之京师,又偪宗庙,此圣怀所以惟疑也。臣愚以为宜因近其墓,立之於沔阳,使所亲属以时赐祭,凡其臣故吏欲奉祠者,皆限至庙。断其私祀,以崇正礼。

  这几位戳到了点子上,民意啊,何必较真呢?

  于是,刘禅同意了——这就比那些倒霉的广电总局们强多了,他们今天和谐这个,明天*那个,从来都没有考虑过民意,因为在他们看来,民意都是狗屁的东西,还一位叫兽说的什么“99%的上访者都是精神病和偏执狂”一样,老百姓就是像个狗屁,随便放的东西。

  几千年了,不光没有进步,反而退步了。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间,刘禅批准这个计划的时间是景耀6年春。

  景耀6年春是个什么概念?这年夏天,曹魏分兵3路,总计投入180000大军进犯,这年冬天,邓艾兵临城下,刘禅缴械,蜀汉灭亡了。

  距离诸葛亮病逝已经过了30年,但是他也被他的子民铭记了30年,被这个民族铭记了3000年,因为他位居高位却是一心为公,如此坦荡的一位如何不被追思?

  不光被自己的子民铭记,即便是在敌军的阵营中,也是得到了很高的赞誉:

  吃了不少亏的司马懿对他的印象只有一个——天下奇才,这是在观察了诸葛亮行军布阵之后得出的结论,也算是为诸葛亮军事才华不俗的一个注脚吧;

  30年后,也就是景耀6年春,诏为亮立庙於沔阳,同年秋,镇西将军钟会进攻蜀汉,攻至汉川,祭拜了诸葛亮的庙宇,然后颁发了一条军令——军士不得於亮墓所左右刍牧樵采。这里面固然有收买人心的因素,但是,不拿别的人作秀,而是拿诸葛亮说事不更能说明问题吗?诸葛亮的功绩,在嚣张如钟会这样的人心中也是有着很大的分量的;

  10年后,晋武帝司马炎召见曾经跟随过诸葛亮的大臣樊建问他诸葛亮的治国之道,樊建的回答是“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足感神明。”

  司马炎怎么说的呢?“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虽然诸葛亮的连年和魏国发生恶战,但是,一旦诸葛亮死后,他并没有被敌人仇视,反而得到了尊重,50年来,从司马懿到钟会再到司马炎都没有改变过这种对他的敬意。

  晋泰始起居注载诏曰:“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其孙京,随才署吏,后为郿令。尚书仆射山涛启事曰:“郿令诸葛京,祖父亮,遇汉乱分隔,父子在蜀,虽不达天命,要为尽心所事。京治郿自复有称,臣以为宜以补东宫舍人,以明事人之理,副梁、益之论。”京位至江州刺史。

  诸葛亮的这种信念即便是敌人也赞叹不已,“尽其心力”、“临难而死义”,并没有国界的限制,就像《亮剑》中慷慨赴死的骑兵连长一样,再残忍的敌人也会为之所动。

  勇士,真的勇士都会享受到这种待遇,我们的诸葛丞相虽然不是战死沙场,但是,他做到了。

  对于这样的勇士,我们有必要通过诋毁其为野心家、*者来显摆自己的聪明才智吗?偶虽然也无耻过,比如非议过他对李严的暗算,比如揣测过他在三顾茅庐上如何炒作自己,包装自己,但是,盖棺论定的时候却不会给诸葛亮扣上这种无聊的帽子,偶像泛滥的年代就是偶像缺失的年代,现在的偶像要么是已经被戳穿了,要么是即将被戳穿,经得起时间和生死考验的不多,诸葛亮算是一个,即便是我们把他请下神坛,但是,没有必要将其打入十八层地狱吧?

  有个偶像是好事,只要不是神化就可以。

  好了,不管多说少说,也是把诸葛武侯给说完了,下面,就该来看看司马懿——司马宣王的了。

41—01:上位,司马宣王(1)
诸葛亮死了。

  也意味着司马懿在曹魏政府中,达到了一个个人的新的高峰。

  的确,虽然在诸葛亮持续了7年的5次北伐(227—234)中,司马懿,作为最高指挥官,只不过是参与了其中最后的两次而已,而且,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坚决采用龟壳神功策略,即便是迫于压力出击了,也大多以失败而告终,比如最大规模的两仗,一次丢了硕果仅存的革命*张郃(如果你坚持这是故意的,那么我也没有办法),一次折损了3000大兵,实在是说不出手。

  但是,至少人家司马懿的战略目的已经达到了,输人但是没有输阵,不光没有丢掉什么战略要地,反而把诸葛亮给耗死了,所以,说人家是功勋卓著没有问题吧?过程好又能怎么样?再水银泻地般的进攻如果只是开花不结果又有什么用处?

  而且,司马懿也不是一根筋到底,他所忌惮的还是诸葛亮,所以,当确定诸葛亮死后,不仅做出了追击的态势,更是向曹睿请求向蜀国发动全面进攻。

  ——一如30年后的邓艾、钟会、诸葛绪全面出击的态势一样,只不过,在这里,司马懿要求由自己单独出马就可以了。

  不过曹睿,一向对司马懿言听计从的曹睿,居然拒绝了这个提案。

  倒不是他怕司马懿打败了,在国际上的影响不好,而是功高震主啊(这可是帝王们最忌惮的一个主旋律),如果司马懿借着这个统兵在外的机会进一步掌控军权,做出什么不利于自己的事情怎么办?

  所以,司马懿打输了或者无功而返到是好的,万一真的把蜀汉给灭了呢?会不会再出来一个曹操?

  曹睿嘴巴上不会说什么,但是,这不代表他不会猜想到这一层关系,所以,就以不太成熟给推脱掉了。

  ——虽然诸葛亮刚死,重量级的统帅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