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

第219部分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第219部分

小说: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司马懿是坚决主张出兵的,在他看来,不应该姑息养奸,自古以来哪有边境遭遇重创,中央却是坐视不理的道理?蕞尔小邦,胆敢侵犯我南沙、钓鱼岛,倾全国之力扁之!——不好意思,不和谐了,不该保护南沙和钓鱼岛的,我们应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和其他国家一起开发我国国内的资源,您觉得怎么样?当然是和谐啊!不杀才是和平!不好意思,冷静一下,一不小心又不和谐了。

  “边城受敌而安坐庙堂,疆场骚动,众心疑惑,是社稷之大忧也”——我觉得某些御用文人们在大唱赞歌之余也应该好好领会一下这句话。

  但是,在当时的语境下,我们不能排除司马懿还是有这一点私心在内的:把持和自己有点渐行渐远的军权,重新站在权力漩涡的中央。

  不是说司马懿被隔离了,但是,至少和之前的炙手可热相比,司马氏的光芒有点黯淡了,除了曹爽的刻意压制之外,边地久无大规模战事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即便司马懿真的是大公无私,完全的大公无私,但是,至少从结果来看,是有利于他扭转颓势的)。

  和当初面对曹爽的好意司马懿无法拒绝一样,司马懿提议调动中央军队前往边境对孙权的大军实施反击,曹爽同样无法拒绝。

  因为拒绝的后果一样,将把自己至于尴尬境地,司马懿此举和正义,和国家利益完美的结合了,反对司马懿的方案就有卖国的嫌疑,再说了,身为太傅的司马懿还是有这个权力的。

  那么找另一个人代替如何?也不行,曹爽中意的只不过是夏侯霸和夏侯玄叔侄二人,此时,这两位还在都督雍州和凉州呢,他们的主要目标是蜀汉,而且距离太远,放着现成的司马懿不用而非要把千里之外的夏侯氏给调过来实在是有点愚蠢,估计到那个时候,东吴军队已经打劫完毕,拉着胜利果实回去写报告去了。

  再说了,在司马懿正式开拔到蜀汉边地与诸葛亮PK的时候,人家就是在汝南一带搞针对孙权的防务的。

  人家有底子啊。

  所以,选择司马懿是不二的人选,如果选择夏侯玄和夏侯霸,那就是挺二的人选了。

  于是,这年6月,司马懿的大军开拔了,不久,感觉占不到什么便宜的吴军开始全线撤退,而在他们撤退的过程中,司马懿主动出击,让这三路比较嚣张的敌军付出了近万人的伤亡代价,物资损失就更是不计其数,典型的偷鸡不成蚀把米,相比之下,倒是进展缓慢的诸葛恪所部受到的损失最小。

  这一战,不仅保证了魏国东南边境的领土安全,同样也保证了司马懿之前十几年努力缔造的胜利果实:

  证明大魏国少不了司马懿,收拾蜀汉,收拾东吴,收拾内乱,都有着司马懿的惊天奇功,而这,就是他的最强大的一个护身符,只要司马懿不嚣张,曹爽贸然的对他做出什么惩罚性行为,都是自毁长城之举。

  主动权又回到了司马懿的手上,这意味着几年来曹爽的努力都白费了,一夜回到解放前,而打成平手本身就意味着曹爽的失败。

  还没有结束呢,243年9月,司马懿再接再厉,主动出击,拿下了被东吴占据了很多年的宛城,和之前一样,司马懿的议案也是遭到了强烈的反对,“议者以为诸葛恪占据坚城,广有粮谷,孤军远攻,救兵必至,那时进退失据,未见其便。司马懿说:‘贼之所长者水也,今攻其城,以观其变。若用其所长,弃城奔走,此为庙胜也。若敢固守,湖水冬浅,船不得行,势必弃水相救,由其所短,亦吾利也’”,结果,果然如同司马懿所料,军队到达舒城之后,诸葛恪焚烧积聚,弃城而走。

  ——在这一轮PK中,曹爽使出了全力,而司马懿才使出了三分力气(也许还不到)。

  第一轮PK到此结束,第二轮马上展开。 txt小说上传分享

41—24:博弈,魔高一丈(4)
必须承认,曹爽是个好学生,他知道自己比不上司马懿,所以,一定要好好学习,勤能补拙,你比我强没什么,我把你的作业当做范文好好学习还不行吗?

  在知耻而后勇的理论学习当中,曹爽仔细研究了司马懿“双刃剑轻松化解自己三下板斧威力”的案例,从中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司马懿的成功是因为他建立了板上钉钉的军功,而不仅仅是躺在功劳簿上,躺在这个坑里面不挪窝。

  如果你没有什么表现的话,那么你就算是躺在这里面也是不好使的,因为早晚你会被人从里面清除出去,到时候你会毫无还手之力的。

  至于之前通过夏侯霸和夏侯玄掌控凉州以及雍州的军权也是做得不够,他本人必须做点事了。

  所以,曹爽准备效仿司马懿的第二次出击(也就是主动进攻诸葛恪那一次),也给自己增添点政绩。

  他本来就欠缺这个东西,之前的表现是0,现在被司马懿这么弄一下才深刻理解自己的错误有多么的严重,他甚至有点后悔,当初司马懿出兵的时候自己反对之余不该放手让他去做啊,自己也应该掺和一下啊。

  好在现在自己顿悟了,改正错误还是来得及的。

  三好学生曹爽的主观意愿是好的,着眼点也是找的不错,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发展下去必然大有所为。

  但是,曹爽有点操之过急了,他急切于在曹芳面前表现一把,或者说想在司马懿面前展现一下的魅力,所以,在司马懿搞定诸葛恪仅仅1年之后,曹爽提出了自己的终极计划:

  进攻蜀汉。

  也就是说,从行程计划到出炉成纲,再到自以为成熟的拿出来和大家讨论,只用了不到1年的时间。

  此言论一出,自然遭到了强烈的反对,而反对最为强烈的就是司马懿了。

  他自然知道曹爽的目的是什么,他也知道就曹爽那两下子根本就无法实现所谓的宏伟蓝图。

  看看敦促以及制造这个所谓的计划的都是谁就知道司马懿为什么会如此下判断了:

  李胜和邓飏 ,这里面李胜不过是曹爽的一个门徒(后来靠着曹爽的光出任荆州刺史),后者比较牛一些,是邓禹的后人(这样看来又和邓芝有点关系),明帝时曾任尚书郎,洛阳令,中郎,中书郎等职,直到曹爽当权期间,才出任颍川太守、大将军长史。

  也就是说,给曹爽出招的这帮人,之前顶多也就是有一个虚名而已,像李胜这样的连虚名都没有,只不过到曹爽出来的时候,才捞到一个有点实权的官职,能力有多少,大家都是心里有数的。

  所以司马懿“强烈”抗议之后也就不再说什么了,您就随便折腾去吧。

  司马懿希望他去,弄得一塌糊涂的话自己也省的动手了,其实他什么都不用做,不用拆台,不用扎小人,不用诅咒,他曹爽自己就会折腾黄的。

  但是曹爽不会知道这些,从来没有亲历过战争的他和他的属下,把这个本应敬而远之的残酷事物当作了玩物,当作了策略游戏,当作了沙盘推演(就他们的水平,沙盘推演都是不合格的)。

  于是,曹爽兴致勃勃的来到了长安,开始调兵遣将,大概集中了60000人到70000人左右。

  这是曹魏官方的说法,蜀汉政府则说是“曹爽率领步骑100000多人。

  自然,因为这一仗打输了,所以自然要把自己的人说的少一点,而打赢了的蜀汉官方则要把人数夸的大一些,所以,折中一下,曹爽这一次也是集中了80000人的规模。

  不少了已经,想当初诸葛亮去骚扰曹魏的时候,规模也不过如此。

  那么蜀汉防守兵力有多少呢?曹魏方面给和谐了,估计是不好意思说,因为根据《蜀汉日报》的评论员报道,当时镇守汉中的全部兵力不过30000人而已。

  这个数字并没有故意缩减瞒报,因为从第一任汉中司令官魏延开始,所能掌控的最大兵力,最强盛的时候也不过是30000人而已。

  汉中统帅是谁呢?

  多年媳妇熬成公婆的王平,在魏延被杀,吴壹挂职锻炼到期之后真正有点本事的王平。

  80000人PK30000人,曹爽PK王平。

  这一仗就看曹爽怎么打了,毕竟,从牌面上看,略占优势的还是曹魏一方。

41—25:博弈,魔高一丈(5)
当得知曹魏大军进犯的时候,王平的司令部中一阵慌乱,几位军长和师长还有参谋们有点像热锅上的蚂蚁,失去了平日里的沉着冷静。

  但是着急也没有用啊,总要有一个方案吧?

  大部分的人是这么考虑的:鉴于80000大军兴师动众,气势汹汹,前锋部队已经到达了骆谷,我们最好避其锋芒,不和他们死扛,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放弃一线关隘,30000大军很难顶得住,即便是顶住了也会损失惨重,如果我们主动撤退,集中优势兵力把守汉中东面的乐城和西面的汉城(不是那个倒霉首尔),至于放进来的敌军,那就交给即将前来增援的援军吧。

  典型的山头主义,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保存了实力,30000大军不会有什么损失,保住这两个据点也就意味着汉中没有丢失,还在蜀军的手中,这也算是完成任务了,到时候剿灭杀进来的魏军就交给后面的人吧。

  这虽然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但是,在王平看来,并非万无一失,因为一旦魏军冲进来,仅仅占据那几个据点是不够的,到时候我军的损失只会更大(只是这30000人损失小一些而已),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拒敌于千里之外。

  那么具体怎么办呢?

  汉中东北的关城打死也不能放弃,所以一定要坚守住这里,不让魏军前进一步,刘敏护军(这是唯一一个支持王平方案的军官)带兵镇守住东北的兴势,王平本人作为后援,率领预备队成为机动力量,见机行事,如果曹爽想到了分出一支军队攻击兴势东南的黄金据点的话没有关系,你们都原地待命,我率领这支预备队上去堵枪眼,居高临下,保证可以击退敌军的攻势——注意,王平的这支留给自己使用的预备队实在是少的可怜,不过是今天的一个团而已。

  也就是1000人。

  堂堂汉中太守打起仗来只能当一个团长,这个不是夸张,不到30000人的守军把守各个据点之后,可以拿出来的预备队也就是这么些了。

  在蜀汉方面,他的30000人做到了极致,最后能否实现预期的战略目标,还要看曹爽是否配合。

  结果人家曹爽还真是给面子,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给了王平一个名垂青史的机会:

  魏军被阻于兴势,后方也军粮供应不上,牛马骡驴大量死亡,蜀涪县及费祎援军亦相继到达,曹爽见不能胜,有点犹豫了,随军的参军杨伟(您看人家这个名字起的,真是牛逼啊,估计当年大家的性能力超强,所以不存在这种不举的问题,怎么起名字也就无所谓了,呵呵)提出:撤吧,不要在这里死撑了。

  这果然是一个很“阳痿”的主意,曹爽想撤,不过面子会受损,邓飏却想把这个面子给撑下去,于是就阻挠曹爽撤军。

  最后急得杨伟直跺脚当着曹爽的面指着这些人的鼻子破口大骂:

  李胜这帮家伙耽误国家大事,应该杀头啊!

  曹爽一看杨伟是真的急了,虽然不高兴可是,还是按照他的建议撤军了。

  结果,毫无经验的曹爽在撤退的时候遭遇了蜀军的截击,费祎的援军主动出击,截杀了曹爽,毫无准备的魏军一番苦战,始得退回,但是粮草辎重损失甚重。

  偷鸡不成蚀把米,雄心壮志的曹爽败兴而归,不仅没有占到什么便宜,反而折损了不少人马,这就和司马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也算是东施效颦了,也在司马懿的意料之中,其实即便是王平选择了第一种作战方案,曹爽也很难取得什么成绩的,看看那帮参谋的档次就知道了。

  不过,攻打蜀汉的军事行动虽然以失败告终,却不代表曹爽会终止努力,堤外损失堤内部,既然对外不利,那就在自己家里玩点小动作吧。

41—26:博弈,魔高一丈(6)
曹爽所谓的弥补其实就是拼命给自己的两个弟弟身上加分,尽量的让他们可以控制更多的军队——废置中垒、中坚营,把两营兵众统交他的弟弟曹羲率领。

  经过一系列的努力,曹爽兄弟三人终于掌控了禁军的全部指挥权,司马懿再次以违背祖制的理由提出抗议(他当然要抗议了,这一刀捅的有点太狠了),不过最后还是没有通过,而这,也说明了,在当时,虽然司马懿的党羽集团已经初具规模,自己也是老谋深算,可是,处于官网立场的官僚还是不少,他们并不愿意在形势尚未明朗的情况下就轻易地表露自己的态度,毕竟,曹爽,从血缘上看比司马懿更有资格发号施令,如果把曹魏帝国比喻为家族产业的话,曹爽是这个家族的舵手,司马懿名义上是舵手,但是,实际上就是一个打工者而已,董事长和总经理之间的区别。

  所以,司马懿要忍,他是一个懂得坚忍的人,如果时机不成熟的话,他是不会轻易动手的,和诸葛亮耗了那么长的时间了,这点折磨算什么?

  所以,有了政见分歧,司马懿只是做到本职工作内的据理力争,但是,如果争不下来的话他也不会勉强——他可不想在这个阶段就和曹爽完全站在队里面上,而且,让曹爽多多表现一下也是不错,能力不足的人非要张罗着办事只会加速他的灭亡,这就是典型的志大才疏。

  曹爽这个人,能力还是有的,只不过有点,或者说是相当的眼高手低,想法不错,但是具体操作起来有不少业余的地方。

  执政者如果强行展示自己的业余技术的话,只能给自己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果不其然,没有多久,曹爽又“丢人”了。

  正始七年,也就是246年,曹爽攻打蜀汉失败没有多久,东吴再次蠢蠢欲动犯边,入侵柤中,当地有万余家百姓为避吴兵,北渡沔水,司马懿认为沔南离敌太近,倘若百姓奔还,还会引来吴兵,应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