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

第32部分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第32部分

小说: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次则是一个权力分配问题,这也是朝廷的意思,虽然这个时候中央的大权已经旁落,地方郡守多半是不听指挥的,这个公孙瓒怎么看都不是一个软角色,说不定有野心,刘虞呢?净干些收买人心的事情,民望已经超过了他的本职所在,所以把这两个人放在一起互掐达到政治调控上的平衡是最好不过了,《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皇帝屁话不少,但是有一句说对了,臣子不打架,皇帝怎么管理啊,这就是君驭臣之术,所以说呢,公孙瓒和刘虞想不打都不行啊,在朝廷看来,把两个刺头潜在的威胁放在一起是最捷径的方法了。

  二人的第一次暗战就是在剿抚上,公孙瓒知道安抚是朝廷的意思,人家占理,明的说不了什么,于是就暗中使坏,派人刺杀刘虞的招安使者,这样一来一可以暂缓计划,二来也可以激化矛盾,但是事情不幸败露,少数民族领袖们知道了公孙瓒的险恶用心,反而促成了他们加快投降步伐,纷纷绕过公孙瓒的视野跑到刘虞那里去了,刘虞呢?也是不负他们的众望,上报朝廷要求裁撤边防军队,让大家舒心的投降,朝廷呢?巴不得地方军队少点,这样自己也放心啊,于是,“但留瓒将步骑万人屯右北平”(裁撤了还有这个数字可见平日里公孙大侠没少扩充军备,野心不小啊)。

  朝廷拿出姿态来了,成效也就看见了,张纯在这一片再也混不下去了,抛弃老婆孩子逃进了鲜卑区域,准备学习本&;#8226;拉登了,最后呢?还是被自己的下属王政杀死,拿着他的首级去刘虞那里邀功,为了标榜自己的仁义和守信用,同时也是给那些还观望的叛逆者看看,刘虞把这个出卖主子的小人封为列侯,一下子把人心给拉拢过来了,公孙瓒扫荡多年没有干净的匪患彻底平静下来了。

  这第一回合的暗战角逐,以公孙瓒的全面失败而告终,刘虞也许是真的全心全意秉承朝廷的旨意,也许裁撤边防军队真的是为了加快安抚步伐,但是实际造成的效果就是大大削弱了公孙瓒的军事力量,这是作为一个武人及其不愿意看到的,你以为公孙瓒不能彻底摆平匪患真的完全是实力和风格相克的原因吗?正因为有土匪,公孙“大侠”才更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才更有借口扩充自己的实力啊,什么都摆平了,你让人家去干什么啊?西北的董卓是这么干的,公孙瓒也不例外。

  因此,二人的矛盾日益激化,已经超过了政治观点不同的范畴,而这次失败只是他暂时减弱他的军事实力,事实上,朝廷也不能一下子摆平公孙瓒,所以刘虞因功拜为太尉,封襄贲侯,董卓进京后册封他为大司马,公孙瓒也是水涨船高的进封为奋武将军,蓟侯,这也意味着失败只是暂时的,还有翻本的机会,下次谁输谁赢还不一定呢。

  乱世嘛,所以公孙瓒报仇的机会很快就到了,这一次情况更为复杂,袁绍兄弟也掺和进来了,这也为日后公孙瓒和袁绍的一战埋下了伏笔。

07—04:大侠与大师暗战(2)
刘虞和袁绍兄弟扯上说不清楚的关系是董卓扶植汉献帝并且把汉少帝送进阴曹地府的缘故,一死一立意味着袁绍的大旗在理论上走进了死胡同,认同汉献帝是正统无异于承认董卓的正确,这是万万无法忍受的,所以袁绍和韩馥们商议从皇族里面找出一个人来当皇帝和董卓对抗。

  他们选择的就是刘虞,认为他是正宗的皇族,而且海内知名,民之所望,所以派人和他沟通,刘虞不是傻子,也没有袁术那样想当皇帝想疯了,他知道,在这个时候蹦出来只有死路一条,而且这个皇帝很明显只是袁绍们手中的一个傀儡而已,好点的话可以顺利的寿终正寝,运气差点就只好被人当个破皮球提出来,到时候就是人不人鬼不鬼了。

  一次次的拒绝袁绍们的好意不代表刘虞彻底的倒向董卓阵线,骂归骂,私下里还是和这些实力派们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毕竟,他心里明白,袁氏兄弟不管做的如何卑劣,至少还是占据着道德制高点的,不敢和董卓撕破脸也是因为自己的儿子刘和还在都城里面给皇帝当侍中,这是人质啊,为什么袁绍满门被灭?还不是太嚣张了?自己还是低调比较好一些。

  所以,在这段时间里,刘虞一直是小心的维系着自己和公孙瓒、和袁氏兄弟,和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这里面,他也就敢和公孙瓒较劲而已。

  刘虞不找事不代表事情不会找上门来。

  没过多久,皇帝就想家了,想回洛阳,但是由于自己大权旁落,掏不起回迁费,而且回不回去的主动权也没有在自己的手中,于是就想让刘和偷偷的跑出去,联络他的老爸刘虞出兵支援一下,毕竟自己的同族啊,用起来放心一些,至少也不会泄露秘密,惹来麻烦。

  但是半道出事了,刘和回去的时候遇到了袁术,由于这位老兄的嘴巴比较大,就把这件事说给他听了——也有可能是袁术觉得刘和不会无缘无故的跑出来,肯定有独家新闻,于是就威逼利诱,一下子就把大实话给掏出来了,好汉不吃眼前亏嘛。

  袁术的花花肠子多多啊,一听就感觉自己掺和一下应该是有门子,可以捞一笔,于是,准备入个干股,就翻脸不认人,把刘和当作人质给扣压下来,逼着他给老爸写信,让刘虞派兵和自己会和,一起去长安。

  刘虞一看,没有办法,自己儿子在人家手里,想不干都不行啊,于是就要调动几千军队前去会师。

  调动军队,这就涉及到公孙瓒的管理范围了,5000士兵,毕竟数目不小,所以大侠就难得的“发善心”劝阻刘虞,千万不要和袁术合作,理由嘛,只有一个:这个家伙不是什么好鸟,到时候一定会给你下套的,所以还是不要和他有什么瓜葛。

  但是刘虞不听,本来嘛,自己孩子在人家手里,而且和你平日的关系又不好,你说袁术不像是好人,我看你也不咋地,凭什么听你的啊。

  于是乎,第二次暗战就开始了。

07—05:大侠与大师暗战(3)
这一次还是公孙瓒在背后下套(这就是聪明人和老实人的区别),毕竟他在刘虞面前说了袁术的坏话,万一大嘴巴泄露出去怎么办?于是就先一步派自己的弟弟公孙越率领1000多骑兵跑到袁术那里结盟去了,而且还顺便把刘虞和袁术之间的道彻底堵死:让袁术扣压刘和,还把刘虞派去的军队给收编了。

  这一下子就把自己和刘虞之间的矛盾给扩大化了,袁术是什么人啊,有好处就上的那种,刘和差点死在他的手里,幸亏点正跑了出来,最后被袁绍给收留了——袁绍和袁术之间的矛盾也不少,公孙瓒和袁术结盟也是后来二人打得你死我活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个回合的暗战终于让公孙瓒给扳回一局来,双方打成1:1,由于袁氏兄弟的介入,二人的战争暂时告一段落了,刘虞的角色被袁绍所代替,桌子下面的暗斗也挪到桌面上成为*裸的血腥战争。

  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的弟弟公孙越,因为结盟,所以代价就是自己的弟弟到袁术手下打工,衣服不是买的是租的,袁术当然可劲用了,当时袁术派遣孙坚镇守阳城抗拒董卓,袁绍呢?居然让下属周昂占领了这里,袁术当然不干了,派公孙越和孙坚一起进攻周昂,没有胜利,公孙越呢?死在这场战役里,中箭而死。

  公孙瓒当然不干了,凭什么你们兄弟打仗把我的弟弟给搭进去了?不行!没有完!袁术是同盟,气只好撒在袁绍的头上了,“余弟死,祸起于袁绍”,死的只是自己的老弟,不是老爸,而且这个借口还不太好直接拿出来,毕竟也是私怨嘛,所以和所有人一样发表了一个讨逆檄言。

  是怎么骂袁绍的呢?虽然没有陈琳骂曹操那样成为千古名文,但是也算是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了。

  ——为国家招来祸害,怂恿丁原焚烧孟津,勾引董卓进京,以至天下局面如此难以收拾;

  ——不跟董卓对抗,反而跑了出去,是对上级也就是皇上的不忠;

  ——攻打董卓没有事先通知家人,结果导致满门抄斩,这是不孝;

  后面还有一些什么横征暴敛啊,欺负老实人韩馥啊,之类的,一共是10条罪状,简直是多方位立体式的大恶人,*他是理所应当的了。

  不过这只是一个表象而已,公孙越的死亡只是把袁绍和公孙瓒之间的战争时间表提前了而已,前者称霸冀州,梦想一统河北,公孙瓒取得了幽州的话语权,但是幽州比起冀州差得太远了,如果不想一辈子憋在幽州,问鼎中原,一定要通过冀州打开一条交通线来,这就决定了双雄的对决势不可免。正好之前的对手太差劲,公孙大侠也想找个强悍点的试验一下自己——虽然最后是以自己的惨败而告终。 。。

07—06:公孙大侠的完败(1)
从双方的兵力部署以及事发后的反应来看,也知道公孙瓒想打这一仗不是一天两天了:公告发出以后立刻集中了自己的30000精锐部队,这其中就包括了自己的的得意之作,三国特种部队之白马义从。

  所谓白马义从,就是公孙瓒“则选善射之士数十人,皆乘白马,以为左右翼,自号白马义从”,说白了就是他的禁卫军,估计当年和鲜卑部落玩群殴以后的活下来的那几十位勇士就是其中的技术骨干了,而后这只部队不断的扩编,逐渐发展到3000人的规模。   

  不要小看了3000人这个数字啊,精锐的骑兵不算,坐骑还都是白马,那就不是简单的事情了,这支部队也有着光荣的历史,在跟随公孙瓒征讨乌桓的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乌桓对其已经是恨之入骨,就连平日里的军事演习都是在草人的脸上贴住公孙瓒一干人等的大头贴,凡是射中的皆是高呼万岁,这和踩小人相比,除了技术含量高点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可见这只部队的战斗力有多强了。

  闲话少说,这只30000人的大部队(还是以步兵为主)浩浩荡荡的开拔至界桥,准备和袁绍决一死战——短时间内就集中这么多人,不愧是好战分子啊,而且也看出是蓄谋已久的了。

  袁绍呢?太突然了,没有办法,根本就没有准备好,因为刚刚拿下韩馥的冀州嘛,虽说这是一块肥肉,但是,就是因为太油腻了,所以,还没有消化完呢,不利于做剧烈的活动,所以只好采取绥靖政策来赢得战略准备时间,赢得一点是一点,他难得的摆出了一副窝囊求和的样子,把自己的渤海太守印绶给了公孙瓒的另一个弟弟公孙范(冀州是抢来的,这个渤海太守才是朝廷正式册封的,所以还是比较值钱的),让他去和公孙瓒结盟。

  对于袁绍来讲,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别看以前屈服于董卓,可是也没有这么低声下气过。

  但是公孙瓒的胃口太大了,再加上实力雄厚,可不是一个什么小小的渤海太守就可以满足的,人家要的是整个冀州来作为问鼎天下的资本,这个公孙范,明显是内应,前脚答应的挺痛快,说我尽力去办,结果,拿着太守的印绶,后面马上调集渤海军队前来响应公孙瓒,一路攻破青州和徐州的黄巾军,不断扩编,最后在界桥和公孙瓒会师,袁绍有点弄巧成拙啊。

  军势大盛的公孙瓒有点得意忘形了,开始在没有取得最终胜利的时候就开始划分冀州这块大蛋糕了,让部下严纲接管冀州,田楷接管青州,单经搞定兖州,甚至下一级的郡县也都给自己的部下发了委任令,这下子袁绍明白了,妥协是没有用的,于是只好全力对抗了。

  决定性一战即将在界桥南二十里的地方展开了。

07—07:公孙大侠的完败(2)
这一战,袁绍兵力数量上虽然并不占优势,但是质量上却是不落下风,也很很精锐。

  公孙瓒呢?轻视袁绍兵少,所以也没有讲究什么战术,就是把自己手中的骑兵全部发动起来进攻,在他看来,大不了杀敌八千自损一万,老子只要赢就可以,管他死多少人?事实上翻翻公孙瓒之前的战斗记录,不计自己的损失,一味的猛打猛冲,一直是他的特点,这种好战,不注意细节也成了他的致命硬伤。

  袁绍则不同,兵力处于弱势,只好精打细算,针对公孙瓒的——以白马义从为中坚主力突击队,中间一个万名步兵方阵、左右两翼各5000突击骑兵的配置,袁绍命自己的虎将鞠义率领八百精锐兵士突前,千余强弩布于两翼,万名主力步兵伏于阵后。

  战役打响以后,公孙瓒的骑兵大队如同猛虎下山一般冲向袁绍的大营,这个鞠义也算是沉着的智将了,长期活动在凉州的他,很是了解骑兵作战方式,所以直待骑兵大队气势汹汹的欺至身前之后,才振臂一呼,手下士兵突然起身(之前是伏在盾后不动,这个和《勇敢的心》里面*的方式很相似)发动进攻,两翼的强弩也是劲射不止,结果一下子“冀州刺史”严纲和手下的千余名精锐义从丧命。

  这个打击很大,剩余的骑兵只好撤退,一路下来自相践踏又是死了不少人,鞠义趁着士气正高,接着往前冲,后面的袁绍也是率领主力跟进呼应,这一下子就打得乱套了,双方呈现犬牙交错的态势,直到这个时候失了先机的公孙瓒还有取胜的机会,毕竟他的总体兵力还占着优势,但是很遗憾,双雄的表现决定了最后失败者是我们的公孙大侠。

  这两位的指挥部都受到了直接的冲击,先是鞠义在击破白马义从和二号梯队以后一直杀到了公孙瓒的大本营,一阵冲杀,“拔其牙门,营中余众皆复败走”。

  袁绍呢?看到公孙瓒大势已去,号召手下穷追不舍,结果自己手下只有几十位弩兵和百余名特种兵“大戟士”,在防备最为空虚的时候遭遇了2000多敌军骑兵,危急时刻田丰等人请求袁绍躲起来,这位河北之雄迸发出难得的勇气,大呼道:大丈夫应该战死疆场,怎么可以躲起来?于是在大戟士和弩兵的拼死保护下打退了这波骑兵的几次冲击,一方面前面的部队比较顽强,自己攻势受阻,一方面军心已经涣散,老大已经闪人了,再加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