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

第40部分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第40部分

小说: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褪锹啦级皇钦帕闪耍蛭绻谓被锷被鹿俣俳┑耐獗鲆桓霾慷有蛄谢值幕埃颐蔷突岱⑾终帕伤渴潜欢懒⒊隼吹摹

  到了之后,何进又派张辽去河北招募军队,壮大声势,召集了大约1000多人吧,但是回来以后,老张发现洛阳已经是物是人非,何进已经挂掉,丁原也没有了,而董卓呢?由于还没有暴露出畜生的一面,再加上都是西北军人,有共同的语言,所以就跟了这位混世魔王。

  又过了没有多久,董卓被杀,他又跟着吕布,被册封为骑都尉,地位可见一斑,但是好景不长,很快就被李傕击败,只好跟随吕布继续四处流浪,直到到了徐州这里,这才站稳了脚跟。

  所以,凭着并州的血缘,出色的资质以及多年的合作,吕布要提拔一位军事部门的心腹主管的话,当然是非张辽莫属了。

  至于另一位呢?论实力,只会比张辽强,绝不比他差,但是如果论名气的话,却是小了很多,这种命运和前程的巨大落差,会使我们怀疑所谓的“忠诚”信仰在这个尔虞我诈的乱世当中,到底有几分价值,会不会成为一块绊脚石?因为如果当年他的头肯低一下,“弃暗投明”的话,那么中国军事史上又会多了一颗璀璨的明星。

  这个人就是高顺。

09—02:吕布的战略布局(2)
高顺的悲哀更多的是留给后人的,因为我们如果对他感兴趣的话只会在浩如烟海的史书中找到一点点蛛丝马迹,不得不再次感叹陈寿的简练了,简练的有一些势力——这还要感谢裴松之,否则我们要把他和侯成之流放在一个档次里面,顶多就是赞叹一下不怕死的精神。

  高顺是哪里人士不得而知,但是从他跟随吕布的铁杆程度来看,应该也是并州人士,至于性格嘛,英雄记中倒是有一些记载的: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遗。

  如此一个本分不会拍肩膀,和一切不良嗜好划清界限的武将真是难得一见了,至少不喝酒这一点当时很少有人做到的。

  战绩方面,也是只有零星的记载,一次是建安三年,吕布派遣高顺攻打刘备镇守的小沛,结果是刘备在拥有士卒万人,关张在场的情况下大败,其实力可见一斑,第二次是同年,夏侯惇前来营救刘备,又被高顺杀得大败——夏侯惇不管是不是完全凭着曹操的关系户坐到这个高位的,至少本事还是有的。

  赢了这两场含金量比较高的战役可见高顺的统帅力还是相当有的,而他真正引以为豪的事情还是亲自培养了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三国特种部队——陷阵营。

  有关陷阵营的记载也不是很多,只有这样几句:所将七百余兵,号为千人,铠甲斗具皆精炼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阵营。

  只有清白威严的人才可以训练出这样的部队啊,很可惜,参加过什么重大战役,甚至属于什么兵种都没有详细的记载了,不过在我看来,应该是属于骑兵部队的,而且属于重装骑兵。

  首先,吕布是以骑兵见长的,高顺作为一名得力战将,也应该擅长使用骑兵,作为他的得意之作属于骑兵兵种应该是很正常的。

  其次,骑兵的要求很高,不管是兵员素质和马匹的质量甚至器械都有极高的要求,这就决定了除非你是一个强盛国家的正规军才会有一个庞大的骑兵数量,否则你是养不起的,而吕布呢?虽然嗜好骑兵,但是也是受困于物质条件不会有太多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吕布呆的地方属于中原地区,根本就不适合挖掘过多的骑兵种子,也不适合大规模的骑兵军团作战,还是以步兵为主的,比如袁术派遣步骑三万攻打刘备,吕布的援军是步兵1000,骑兵200,总体数量虽然卑微(这一回吕布打得是政治牌),但是从步骑比例来看,也是很爱惜骑兵的,或者说是捉襟见肘。而高顺的陷阵营兵力不足千人,也正是符合了骑兵部队的种种特点,不以数量见长,追求质量和效率。

  第三,但凡这种三国时期的特种部队,都有着他的特殊作用,其中大部分是作为亲卫队用的,像陶谦的丹阳兵和曹操的青州兵严格来讲都不是特种部队,曹操的虎豹骑、前面说的白马义从、鞠义的先登、张颌的大戟士才是代表,这些部队都具有一种亲卫队的性质,打仗的时候有都具有突前冲锋的作用。

  高顺的陷阵营也不例外,吕布在徐州经营时间内总体兵力应该在40000—50000人之间浮动,作为重要的军事将领,高顺所率领的部队当然不会是这区区的700死士,至少也是在5000—10000人,中原作战骑兵虽然重要但是还是以步兵为主,所以700骑兵用来冲锋陷阵,打乱敌军的部署后续部队乘胜追击,这样就是合理利用了骑兵闪电战的特色和奥义——这也是陷阵营的名字的来源啊,所以,陷阵营应该是一支骑兵部队。

  第四,算是我的大胆假设吧,因为喜欢高顺和陷阵营的缘故,感情上及其不愿意接受二者消亡于历史长河中,既然高顺已经为了忠义信仰离人世而去,那么就让我们为名扬天下但是无疾而终的陷阵营找一个很好的归宿吧:

  孙权与张辽激战合肥的战役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令人难忘,就是面对重兵包围,张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由他亲自指挥,冲锋陷阵,几进几出,吴军噤若寒蝉,孙权更是目瞪口呆。

  这里虽然没有陷阵营,张辽所得八百死士也不是一个常规部队番号,但是它却是展现了陷阵营的全部军事精华思想,我们完全可以从中看到当年高顺率领他的陷阵营作战的影子,只有骑兵的突击才可以达到这种军事效果啊,陷阵营属于骑兵兵种应该是没有疑问了。

  那么张辽和高顺当年是同僚,都擅长骑兵作战,这可不可以看作是对老战友的一种思念和缅怀呢?

  …… ……

  以张辽和高顺为龙头,后面跟着一批骑兵作战好手侯成、宋宪、魏续、郝萌、曹性,再加上参谋长陈宫,吕布的司令部已经是初具规模了,他自己也是能征善战之辈,打天下应该是很有希望获胜的,至少也可以按照陈登给刘备设计的路线走下去,在徐州当一个土皇帝。

  但是,吕布却很快的走向了失败,战胜于朝廷,场面上的军事胜利不代表你会最终成为大赢家,这一点项羽已经证明了,在其他方面出现一系列纰漏之前,这个貌似强大的司令部就已经分崩离析了,具体到吕布自身的失误上就是明着新任其实冷落了高顺和陈宫,对张辽又没有做到人尽其才,不会用人,这就是吕布和马超这样庸主的最大败招。

09—03:吕布的战略布局(3)
前面说了这么多牛人,怎么吕布就没有用好呢?难道真的是蠢材?难道对属下一无所知?当然不是了,文献记载高顺牛叉的之余也提到了这样一句话:布知其忠,然不能用。

  而陈宫呢?从他被捕之后的不满和怨言来看,吕布曾经拒绝过的计划书和策划方案可是不止一打啊。

  为什么会这样?这岂不是自废武功?

  其实也是有原因的,在大好的形势之下做出如此的战略抉择实在是一件意外事件导致的,这就是郝萌叛变事件。

  这是发生在建安元年六月的一个夜晚,郝萌率领本部人马突然发动军事政变,向吕布的司令部发动猛烈进攻,仓促之下,吕布被弄得很是狼狈,幸好高顺警觉,即使带领本部人马赶到,抵挡了这波攻势,天亮以后,郝萌看看还是没有结果,只好撤兵。

  就在这个时候,郝萌的部下曹性突然反水(可能是感觉再跟着混下去就没有什么前途了),和郝萌展开单挑,郝萌挨了一刀,曹性也是中了一枪,这个时候,高顺赶到,趁乱卸下郝萌的脑袋,连着曹性一起带了回去。

  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情当然不会就此罢休,吕布于是就盘问曹性:说,郝萌为什么要叛变?是不是小弟当腻了,要做老大啊。

  曹性回答道:当然不是了,他一介武夫(吕布心想:妈的我也是一介武夫啊)成不了大事,其实是受袁术指使的。

  哦,傀儡啊,明白了。吕布恍然大悟(好小子,袁术你居然挖我的墙角,等着的!),于是就接着问:还有没有同伙啊。

  曹性的下面的回答就牵出不少事情来——陈宫同谋。

  这四个字对于吕布来说犹如晴天霹雳,毕竟陈宫是他最为信任的将领,所以他的反应是“以宫为大将,不问也”。这个反应很好,气度很大,颇有后来曹操剿灭袁绍以后烧掉了那些和袁绍有勾结的属下往来密函的风范。

  陈宫的反应则是有点耐人寻味了,当时他就在旁边坐着“面赤,旁人悉觉之”。本来嘛,这条消息多有爆炸性啊,大家都扭头来看他,但是你陈宫既然没有做的话脸红什么?要么一笑而过要么有理有据的指责,脸红,这是心虚啊。

  那么陈宫究竟有没有这个嫌疑呢?

  当然有了,首先,他有前科,曹操对他可不错,但是他背后那一刀险些置曹操于死地,可见用计之狠,之不留情面。

  其次,曹性不太可能诬陷陈宫,毕竟人家在上面坐着,就算你要打小报告的话也要背着来啊,又没有实打实的证据,袁术不会承认,郝萌也死了,小心被人告你诽谤啊,没有史料证明曹性和陈宫关系亲密,反之亦然,所以说曹性公报私仇证据不足,而且反水郝萌已经是立了大功,没有必要画蛇添足了。

  最后一点,就是依照当时的国际关系状态,袁术真是有可能成为陈宫选择的新主人,曹操?没有脸回去了,袁绍?那是曹操的同盟,刘备?刚被撵走,你说不选择袁术选择谁?

  所以说,吕布对陈宫的怀疑绝对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是没有追究到底也算是难得的大发慈悲了,估计后来陈宫死心塌地的追随吕布而去,除了没有脸见曹操也有着一份感激在内吧。

  之后的陈宫依然还是吕布倚重的一员战将,属于统帅级人物,看看后来吕布末日之时,“其将侯成、宋宪、魏续缚陈宫,将其众降”,可以知道郝萌事件之后还是有点权力的,至少有统帅兵马的权力,但是,吕布已经不怎么听他的话来,就是因为有了这个隔阂,这是陈宫的损失,英雄无用武之地,更是吕布的损失,好材被放烂了。

  不管怎么样,陈宫的被冷落有点咎由自取,至于高顺,虽然在这次平叛事件中立下功绩,却也是倒了大霉,被吕布丢弃在角落里,除非打硬仗才拿出来用一用,才是更大的郁闷和可怜。

  那么为什么高顺也要跟着倒霉呢?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09—04:吕布的战略布局(4)
高顺有三件事做的令吕布很不爽。

  第一件事就是这次事件中高顺的冷静态度,吕布惊慌失措的问是谁造反的时候,高顺很冷静的说:是郝萌。

  按理来讲这体现了高顺的临危不乱和过硬的统帅素质,但是在那种环境之下,根本利益受到严重威胁的人是无法用理智来思考问题的,何况吕布本身就不是一个理智型主管,难免会想:你怎么知道的这么清楚,是不是早就知道不告诉我还是你也是一份子?

  第二件事则是加速了吕布对这一想法的印证,在郝萌已经被曹性砍伤的情况下,高顺还是没有留个活口,直接处于极刑。怎么,杀人灭口啊。

  而吕布之所以有可能产生这种想法,在于高顺平日里经常让吕布不爽,这是他的第三件错事,也是最为严重的一件。

  “凡破家亡国,非无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见用耳,将军举动不肯详思,辄喜言误,误不可数也”

  这是高顺平日里最喜欢跟吕布嘀咕的话:失败者之所以失败不是因为没有忠臣(比如你就有我这样的牛人),而是因为不用他(你应该提拔我,让我大展拳脚),你做事很欠深思熟虑,犯了很多错误(早晚有一天会挂掉的)。

  你想想,哪个老大听了这番话心里可以好受一些?可以不产生括号里面的种种潜台词想法?也许高顺真的是出自好心,但是太不讲究技巧来,如果你不会表达的话,那还不如张辽那样猫起来不吱声啊。把平日里的这番牢骚(忠言逆耳,通常会被解释为对待遇不满的牢骚满腹)和郝萌事件中的表现联系起来很容易得到下面的结论:

  平日里对无法施展才华感到郁闷,经常提意见不被采纳就心怀不满了,这次郝萌叛乱是响应袁术的命令,估计是有利可图,觉得在袁术手下更有发挥空间才跟着反叛的吧?事见不成就杀人灭口。

  当然了,这也就是一时之气,高顺的忠诚吕布还是明白的,但是坏就坏在平日里的印象分不高,结果连带着和陈宫一起在郝萌事件中倒霉了。

  总之,郝萌事件对于吕布集团的人事配置有着极其恶劣的影响,涉案的三个人员命运有了很大的变化,高顺的兵权被变相剥夺以及陈宫的计划不再列入日程都是由之引起的,即使他们被排除了参与叛乱的嫌疑,也不会得到重用,因为吕布从这一事件中得到的教训是:外人不足信。

  所以,“布从郝萌反后,更疏顺”,就是怕重兵在握的高顺有一天会走上郝萌的道路,而且这个人过于正直,和自己几乎没有共同语言,没有办法拉拢过来,所以,对高顺的处理办法就是用得着就用,用不着就扔在一边,因为魏续和自己“有外內之亲”,就把高顺的兵权都给拿过来给了魏续,等到打仗的时候在让高顺统领魏续的兵马“及当攻战,故令顺将续所领兵”,难得受着这份窝囊气,高顺也没有什么怨言。陈宫的处置和高顺差不多,都是不相信外人的缘故。

  这一事件中唯一走运的就是曹性了,吕布很欣赏他的忠诚和坦率(敢在大庭广众之下指证陈宫),而且还会说话,说吕布是什么神人,不可击败之类的马匹语言,所以不降反升,统领了郝萌的旧部(毕竟也是从这支部队里面出来的,这样做也有安抚人心的意思)。

  举亲避贤,不信任一切外人,成了郝萌事件之后吕布的用人方针,于情是情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