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

第55部分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第55部分

小说: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袁绍实际上还是默认了沮授的战略,想让曹操弹尽粮绝。

  曹操呢?真的是耗不起,于是寻求主动出击。

  不过袁绍的大军也不是吃素的啊,前几次失败完全是因为过于麻痹大意,被打个措手不及,这一回早有准备的袁绍军断然不会给他机会了。

  于是,出战不利的曹操只好退回去防守。

  据说这次失败损失比较大,史书上说: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

  不过这个数据却是大大的有问题,裴松之就是深表怀疑,在他看来,曹操兵力处于弱势不假,但是并没有弱到这种程度啊,按照之前的记载来看,这个时候应该是有伤兵4000人左右,而还具备作战能力的尚有15000人左右,不然的话后来怎么会兵分两路击杀袁绍的70000大军?

  说的这么少只不过是为了鼓吹曹操的神勇无敌和袁绍的无能昏庸而已。

  看看曹操的势头被遏制,袁绍大军也开始徐徐前进,基本上采用的是后来的蒋介石第五次围剿中的步步为营策略,一点点的蚕食,让曹军感到绝望。

  具体来说呢,一是垒起高山,居高临下进攻曹军大营,一是挖掘地道,这一招估计是当年剿杀公孙瓒的时候用的很顺手,所以照搬过来。

  曹操不是公孙瓒,所以挖地道这一招不好使,你袁绍在外面挖,那么我就在里面挖,结果,一群矿工忙活了半天的工作成果全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但是,下面解决了,上边还是很愁人的,这袁绍大军爬到高高的山岗上不停地放箭,“矢如雨下”啊,搞得曹军恨事狼狈,上个厕所都要顶个盾牌出去。

  长此以往不是个办法啊,曹操帐下有不少发明家和科学家的,针对袁绍军的居高临下,发明了投石机,你从上往下射箭,那我就从下往上发石,看谁的杀伤力大!

  这个技术含量就高了很多,弄得袁绍军狼狈不堪,以为是在和天兵作战,把这种发石车称为霹雳车。

  袁绍攻不进来,曹操也打不出去,乍一看是袁绍的攻势受阻,其实不然,吃亏的还是曹操,因为袁绍的持久战目的已经达到了。

  人家有粮食,心中不慌啊,曹操呢?渐渐的,粮食不够吃,禁不住的打退堂鼓了。

  于是,就给远在许都的荀彧写了一封信,告诉他不行了,再靠下去非得被拖死不可,想回家休养一下再出来和袁绍作战。

  估计是饿坏了,导致供血不足,影响智商了,呆在大本营吃好喝好的荀彧还有程昱和郭嘉们营养跟的上,自然是极力反对了,连忙回信一封,指出:袁绍集中了主力部队和您在官渡死磕,就是想一战胜之,打持久战也是因为承认速胜没有把握,许都无险可守,唯一的屏障就是官渡,您一旦放弃官渡的话,袁绍大军就会长驱直入,到时候刹不住车,就会一败涂地了,一定要顶住啊!

  怎么顶啊!曹操有些着急:他袁绍死活不出来,就算冲出去硬拼,咱们也是处于下风啊,人家人数占上风!

  智取。

  怎么智取?曹操犯嘀咕了,看了一眼旁边的荀攸。

  等待机会!荀攸轻松地说。

  我晕!曹操头疼了:这岂不是和袁绍的策略一样了?咱们可是耗不起啊!

  不一样,荀攸笑了:他们等的是咱们破产的一刻,咱们等的是他们内部出问题的一刻,他们是消极的,咱们是积极的,这就是区别。

  不懂,曹操“不耻下问”:这岂不是靠运气了?我对自己的实力有信心,但是单纯靠运气我还是心里没底啊!

  快了,荀攸解释:你以为只有咱们着急吗?袁绍也着急啊,咱们缺少粮食不假,您以为袁绍就不缺吗?他们底子的确是好一些,不过需求量太大,一旦咱们在这上面得手,那么先崩溃的一定是他们!

  那咱们就赶快行动吧!曹操明白了,这是要对袁绍的粮食辎重部队下手啊!

  现在不行,荀攸说:我们要等得就是袁绍麻痹的机会,现在他们一定是高度戒备,一旦有个风吹草动,丧失机会的就是我们了,所以,我们要一战而胜之!

  明白了,曹操心里有数了:这是让我学捕食的豹子啊,要学会忍耐!

  不久,机会等到了一次,袁绍的运粮大部队(大概有几千车吧)未曾运抵时,曹操的侦察兵查探到,随即报告了曹操,荀攸呢,也是觉得机会到了,迅速调动徐晃和史涣前往迎战——准确的说是偷袭。

  袁绍军猝不及防,全面溃退(没有办法,本来单兵作战就不是对手,而且还没有足够的警惕性),粮食全被俘获,不过考虑到袁绍大军很有可能追来,所以索性全部烧掉了事。

  这一下袁绍损失不小,但是还没有伤筋动骨,而曹操呢?伙食费并没有因此而增加,所以,还是处于劣势,随着冬季的到来,这种劣势越发明显了。

  怎么办?

  正在曹操一筹莫展,荀攸焦急捕捉战机的时候,好运气降临了——正如当初荀彧叔侄所说的那样,堡垒被内部攻破了。

  问题就出在许攸和淳于环身上了,袁绍真的是家教不严啊,光是怀疑猜忌,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严打手段,终于招致了杀身之祸!

13—07:血拼官渡定乾坤(7)
首先来看许攸,这个家伙和袁绍还有曹操小时候就认识,死党,后来呢,一直跟在袁绍身边厮混。

  那么为什么在这个节骨眼上背叛袁绍呢?前面说了他的计划被否决而心生怨恨。

  而后,《武帝纪》中又补上了一条: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

  许攸喜欢占小便宜是出了名的,但是他有才华也是不可否认的,袁绍都无法满足他的贪念,何况是曹操了?再说了,聪明人不会在金银财宝上表现出过度的欲望,王翦是为了生存和赢得嬴政的信任,许攸做的太过的话只会让袁绍讨厌他。

  所以,这些都不是许攸背叛的真正原因,把他推向曹军的其实是一种不平衡的心理,这一点在之前已经显露出来,那就是无论是召开军事会议,还是讨论国家大事,甚至是党派争风吃醋,我们都很难看到他的身影,这只有一个可能,就是他根本就不入袁绍的法眼。

  如果是一般人,也许就无所谓了,如果是沮授或者田丰这样的忠义之士,也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许攸不属于这两种人,自恃很有才华,又是袁绍的老乡和老朋友,居然得不到重用?!

  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埋下了叛乱的种子。

  但是,这不代表许攸就会不着四六的跑到曹操那里,他必须保证以下几个前提:

  一是得到曹操的重用,好钢用在刀刃上啊,如果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的话,那么跳槽到曹操那里和留在袁绍这里并没有什么区别;

  二是确定这一跳槽带去的情报足以把袁绍置于死地,否则岂不是给曹操做了陪葬品?

  所以,在袁绍和曹操的持久战打的都有点撑不住的时候,他做出了行动!

  事实上这个时机选择的是很好的,看看曹操的反应吧:光着脚丫子跑了出来欢迎许攸,嘴里念念有词——哈哈,你来了,我离成功不远了。

  小时候一起玩大的,太了解许攸了,没有天大的好处他是不会动的,不见兔子不撒鹰啊!

  那么许攸的好点子是什么呢?和荀攸不谋而合,就是在袁绍的粮草上打主意。

  所不同的是,荀攸对袁绍军的内部情况一无所知,而许攸则是掌握了几乎全部的军事机密!

  ——比如粮食的库存地点和兵力部署!

  这正是曹操需要的,知道这一切等于袁绍没有什么秘密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啊!

  几乎全部放在乌巢,把守的士兵大约有10000多人。

  听了这个情报,曹操有点泄气:完了,看来是没有办法了,几乎顶上我的全部兵力了,一旦偷袭失败的话袁绍的援军到达,死定了!

  未必,许攸笑了:稳输的话我还来干什么?那10000士兵根本就不足为惧!

  哦?曹操扬起了眉毛:难道那里也有你的线人,到时候来个里应外合?

  当然不是,许攸摇摇头:不过也差不多了,因为乌巢的守将是淳于环啊!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13—08:血拼官渡定乾坤(8)
千百年后,一说起官渡之战,淳于环都是一个无法绕过的悲剧性人物,袁绍大军的一败涂地,多米诺骨牌效应的产生,正是从他这里开始的。

  顺带着,袁绍的用人无方也被人写进了史书,低能、善恶不分,种种评价纷至沓来。

  为什么大战在即,派一个酒鬼,一个粗鲁大意的人看守身家性命之所在?

  两个原因。

  第一个,淳于环有点本事,并非纯粹的酒囊饭袋;

  第二个,是自己的老死党了,绝对的心腹,不信他信谁啊?

  政治上可靠,业绩也是不错,这就是袁绍派淳于环镇守乌巢的原因,事实上,派他远比许攸好一些,毕竟淳于环不会携款以及军事情报私逃。

  至于他和袁绍的渊源,也是可以追溯很早的,如果还有印象的话,一定会记得当初东汉政府设置的西园八大校尉,这个淳于环就是当时的佐军校尉,一个和袁绍、曹操地位并列的家伙。

  那么早的时候就可以做到这样的位置,淳于环的资历和能力应该是没有太多的水分了,而从那个时候起,他就是一个铁杆的袁绍追随者,你说,袁绍能不信任淳于环吗?至于毛病,谁没有啊,喝酒误事?谁喝多了都会误事,但是淳于环贪杯不假,还没有犯过什么大错,政治上可靠就可以了。

  只是,袁绍打死也不会想到,淳于环要么不犯错,一犯就是大的,相当于平日里考试不错,一到高考就跑肚拉稀,满脑浆糊的那一种。

  当然了,其中少不了许攸的算计。

  具体是怎么干的呢?

  许攸先把具体的军力部署情况泄露给曹操了:自从十月以来,袁绍的几乎全部军粮都囤积在乌巢、故市,由淳于环以及其他几位将领负责押运和看守,而这里距离袁绍的大本营足足四十里,平日里疏于防备,他们也断然想不到您有胆量主动出击劫营,如果我们选择一支数量较少的精锐突骑兵趁着夜色出击的话一定会打个袁绍措手不及!

  好主意!曹操大喜过望:自己的运气还真是好啊,正愁怎么摆平袁绍呢,老天爷就把许攸给派了过来!

  诸位将领还有狐疑之色,他们还不是很信任许攸,怕这是袁绍的反间计,勾引自己上当,一旦陷入重围那就是血本无归啊!

  但是,荀攸一干谋士坚决主张出击,他们和曹操的想法是一样的,拖着也是死,富贵险中求啊,还不如这回搏一把,把战役拖入自己的节奏当中,再说了,袁绍也没有这种智慧。

  拿定主意之后,曹操决定立即实行,而不是像某些组织那样,没完没了的开会研究,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一旦袁绍对于许攸的叛逃回过味来,改变已有的兵力部署,岂不是悔之晚矣?再说了,有什么好研究的?许攸是带着完美而又周密的计划过来的,再想就是画蛇添足了。

  所以,许攸的背叛+淳于环的疏漏以及曹操的大胆,催生了这一场改变官渡战场的夜袭战斗!而在这次PK当中,袁绍本来还有扭转战局的机会,只是可惜,又赌错了大小。 。。

13—09:血拼官渡定乾坤(9)
按照荀攸和许攸的计划,曹操决定由自己亲自率领5000名精锐步骑兵,前往偷袭由淳于环把守的乌巢。

  这次准备很是精细,曹操一律换上了袁绍军的服装,半夜出发的时候全都是“衔枚缚马口”,背上一捆干材,尽量不发出什么声响惊动敌人,一旦被发现的话就说是袁绍大人的亲信部队,前来协助淳于环大人,防止乌巢被曹操偷袭的,也就是机要特种部队。

  袁绍军队真的是有点放松警惕了,信以为真,就这样,曹操的大军轻松的度过了好几个关卡,一直摸到了乌巢。

  到了这里,曹操就不需要伪装什么了,猛地发动了袭击,淳于环虽然有些不知所措,但是还算有点大将之风,见曹操人马不多,于是就想主动出击,击溃来犯之敌,来个积极的防御。

  不过这未免有点瞧不起曹操了,人家可都是精锐啊,早有准备,所以,一阵反冲锋失败,袁绍军又被逼回营中,淳于环一看对方比较抗打,于是准备当缩头乌龟,死扛下去直到援兵的到来。

  这边打的火光冲天,闹出那么大的动静,袁绍不可能不知道,连忙派出援兵前去支援。

  援兵一到,曹操的部下有点惊慌失措,这边的淳于环死扛,久攻不下啊,万一被两面夹击腹背受敌怎么办?于是纷纷劝说曹操,赶快分兵击之。

  曹操一怒:分生么兵?!等他们的刀抵在咱们的后背上再说吧!

  很多时候,一场战役的胜负,决定因素并不在于武器、数量等技术性因素,气势也很重要,同样是背水一战,有的人就会大胜,有的人就会弄巧成拙,一败涂地。

  这回的运势站到了曹操这一边,他的这种壮士断腕的气魄感染给了下属,一场死拼下来,袁绍的援军全军覆没,而曹操的部队主力犹存,所以继续对淳于环形成合围之势。

  当这个信息回馈给袁绍之后,一向沉稳的他破例的做出了一个冒险的军事决定,同时,也是一个导致自己走向全军溃败的决定。

  从袁绍的第一批援军迅速的被曹操击溃来看,袁绍有点低估曹操的突击部队了,在他看来,为了保证速度和质量,人数应该不会很多,至多不会超过5000人。

  事实上,袁绍估计对了,但是,他没有想到自己的第一批援军居然会这么快的溃散。

  按照袁绍之前的思维模式,或者说是任何一个稳重的统帅,都会采取这样的一个慎重而又保险的决定:继续增派援军,和淳于环合作,里应外合。

  袁绍不是一个喜欢冒险的人,但是,偏偏在这个千钧一发的时刻,他冒然的改变了自己的战术打法,这相当于一个平日里用442的打法走到了冠军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