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

第70部分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第70部分

小说: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就是吓唬吓唬,但是,根据细作报告,张昭这厮不仅没有悔改的意思,反而在里面也把门给档上了,土的面积和外面差不多,很明显的在告诉孙权——爷爷我就不出去了!

  这下子孙权的火窜上来了:你以为我不会动真格的吗?!弟兄们!放火!

  看看外面的主子要给自己提前举行火葬,不知道张昭有什么想法,不知道那些有可能做陪葬的仆人是什么表情,总之,张昭就是不出来。

  无奈,孙权被打败了,连忙叫人灭火,算了吧,历史上曾经有过放火把自己中意的人才给逼出来,结果闹出母子二人抱在一起在山上被活活烧死的惨剧,为了不续写这个神话,增加自己的耻辱记录,孙权只好认输,这更好的印证了那句古话: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张昭和孙权比,就是那光着脚丫子的。

  看看来硬的不行,孙权只好来软的了,一直站在门外不走,看样子大有不见张昭不回宫的势头。

  里面自然是观察的真真切切,张昭的子孙们看看孙权不来硬的了,估计是最后一招了,再逼急的话没有自己好日子过,于是强行把张昭给抬了出来。

  张昭的气消点了,知道再这样胡闹,自己死了都没有什么,别连累孩子,于是也就就坡下驴,出来拜见孙权,握手言和。

  不过张昭还是有点不高兴,“不得已,然后朝会”嘛。

  后来为此有人批判张昭不识趣,完全丧失了作为臣子的起码准则,在他看来,孙权前来求和的时候你就应该出来了,弄得如此骑虎难下,对自己,对孙权,乃至对国家都不是好事。

  一言以蔽之,在他看来,错误全在张昭那里。

  乍一看很有道理,其实全是屁话,这也是中国社会发展到后来,历史看到后来越来越让人感到悲哀的最大症结,遥想春秋战国时代,君君臣臣的最初含义就是君主要做到君主该做的,臣子要做到臣子该做的,大家各尽其职,平等的,演变到后来,就成了一切围着主子转,一个个以兼济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们都成了标准的奴才相,官场的潜规则,社会上的陈规陋习大概都是这样一点一滴的形成的吧。在主子或者说是权力面前,主人是不会错的,错得一定是臣子,使他们没有尽到臣子的本分,所以,即使有那么几个罪己诏也是不疼不痒的官样文章,说不定是哪位翰林院院士捉刀的呢,如果再把古今皇帝的及格率和罪己诏的卷宗数量对比一下,你就更加会为皇权思想的肆无忌惮感到无上的悲哀!

  而且,这厮的看事情有点过于追究某一件事上,他没有想想,孙权的脾气固然暴躁,尤其是晚年的时候,但是玩的最过的一次就是这个了,对象还是张昭,张昭并非不知道好歹的人,怎么就这么不给领导面子?

  说到底,这一切都是表象,触发二人大PK的根本原因还是张昭触动了孙权的底线,二人暗中的不满太多了——盖因为张昭犯了沈友的第二个错误,有关政治立场的问题。

16—14:孙权与张昭暗生龌龊
按理来说,张昭的忠诚度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啊,怎么会犯了和沈友一样的错误呢?

  遥想魏国黄初二年,派遣使臣刑贞前往东吴封赏孙权为吴王,许是觉得自己是天朝大国来的吧,刑贞很不遵守礼仪,入了宫门连车都不下,就在大家哑口无言的时候,张昭站了出来,训斥道:礼无不敬,法无不行,这么不懂礼貌,难道是欺负我们江东没有人了吗?

  结果弄得刑贞一阵羞愧,连忙纠正自己的错误。

  而这发生在孙权武昌醉酒的之前一段时间。

  乍一看,张昭维护的是孙权的利益,其实不然,他维护的是自己的理念,信仰和所谓的礼仪制度,不要忽略这样一个细节,当时负责主持东吴朝纲制度和礼仪*的就是张昭——昭与孙绍、滕胤,郑礼等,采周、汉,撰定朝仪。

  所以,他不怕得罪人,大国使臣不好使,孙权也不好使,受到重用的权臣鲁肃也是不好使。

  这就是张昭和周瑜还有鲁肃等人的区别了,周瑜和孙策是哥们,孙策是孙权的大哥,那么周瑜就把孙权当作自己的弟弟看待,说死了也要维护孙权的江东地位,那也是为了维护自己兄弟未竟的理想,所以,我们才可以看到在赤壁大战中力挽狂澜的周郎。

  鲁肃则是在三国论上和孙权不谋而合,在孙权看来,未必一定要统一中原,站稳江东的地盘是自己的全部理想,而鲁肃的三国论的抛出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土霸王的春秋大梦,不管是联合落魄的刘备,还是抗击强势的曹操,鲁肃和孙权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精心打造一个三国鼎立的局面,而后来,孙权*裸的撕破盟书,发动对关羽的突然袭击,也是为了让三国达到一个相对的均势上(吴蜀联合起来可以和魏国相持,但是二者不能独大,当然了,自己可以)。

  至于黄盖等一干武将,更是一介武夫了,他们是跟着孙坚出来打天下的,目的就是孙氏企业做大,自己荣华富贵,子孙荣耀。

  这些人目标一致,虽说手段各有不同,眼光各有高低,不过总归是栓在一棵绳上的蚂蚱。

  张昭则不然,虽说他自己承认,大家也看到他对孙氏政权很尽职尽责,但是,拿更多的是代表着一种职业态度——就像今天的职业球员一样,对得起自己的精神和薪水,就要好好踢球。

  所以,张昭给孙权的感觉是严厉,尊敬,有点怕他,更有点恨他。

  这个恨就是来自于他觉得张昭和自己不是一条心的,尤其是在三国论这个大是大非上,更是公然和自己唱反调,主张向曹操举白旗。

  这个和后来义正言辞的指斥曹魏使者的举动大相径庭嘛。

  不过细细想来,也是正常,曹操时代举着大汉王室的旗帜,*地方军阀,而曹丕,已经是叛逆者了,把汉献帝赶下台的“革命党”。

  自然没有什么客气可言了。

  和鲁肃的“三国论”相比,张昭的“投降论”根本就要不得,至少在孙权的眼中看来是这样的,虽然说这件事没有闹到小说中舌战群儒,吵个人仰马翻的地步,只不过是例行的朝堂表决,抒发一下不同意见而已。

  即便如此,孙权还是有点不高兴,毕竟这话是老臣子张昭说出来的,所以,一直记恨在心,过了很久,还是无法释怀,在一次会议上老调重弹:假如当年听了张公的话,也就不会有今天了啊。

  揶揄嘲讽的意思很明显。

  张昭错了吗?似乎没有,是害怕曹操吗?也不是,连孙权都敢顶撞,怎么会怕曹操呢?事实上这是忠心拥护一国统一理论的张昭看来最好的解决办法了,孙权不会失掉自己的荣耀,相反,在拥兵归降之后还会得到曹操的高度重视,而大汉重新一统的日子也是指日可待。

  鲁肃说孙权不可以投降以及对投降后果的分析有点危言耸听的成分,失去的只是在江东当土皇帝的资格而已,而对于长远的大汉来说则是有益无害——只是这样一来,三国的精彩程度将会大大降低,罗贯中们将会失业,而我,也不会绞尽脑汁的坐在电脑面前敲打键盘了。

  当然,损失最大的还是孙权和鲁肃们,前者丧失的是自由和权力,后者们则是猫到一个清水衙门了却残生,无论是鲁肃还是诸葛亮们,对这个无法容忍,否则当初直接去曹操那里应聘得了?费这个劲干吗?

  而孙权对张昭的不满不仅仅是体现在这次牢骚上,而是之后一系列的职务晋升上,让这个忠心耿耿的倔老头吃瘪不少——

  案例一:遴选丞相,大家都一致选举张昭,结果被孙权大笔一划,直接否决,理由是现在事很多,多事之秋,作为百官之长的丞相一职,任务繁重,张老师不适合干这个,于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孙邵走马上任;

  案例二:孙邵命短,没有多久就挂了,复选丞相的时候,大家还是推举张昭,都觉得这回该可以了吧,结果又是孙权大笔一挥,把名字划掉,理由是丞相一职琐事繁多,张老师为人耿直,不会拍肩膀,不利于团队的合作精神发扬,于是,顾雍走马上任,基本上,张昭这辈子就不用想当高官了,就算是顾雍再挂掉,张昭能不能那笔写字都有问题,为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建设,张昭自己都得给自己否决了,正所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嘛;

  案例三:事情还没有完,孙权称帝之后,张昭就必须告老了,把要职都一律上交,虽然是拜为辅吴将军,位列三司,又封为娄侯,但是实际上干的都是什么呢?“在里宅无事,乃著春秋左氏传解即论语注”,这就和退休高干在家里练书法,画上水,单位这个月油钱有富余的时候就去趟政协开会的日子差不多了,只不过是人家看书看点名堂出来而已。

  这还是那个孙权懵懂时候扶他上马,出去巡视诸郡,安定人心的张昭吗?不是了,对于和自己不是一条心的人,孙权从来都是很吝啬的,和张昭顶嘴,给他小鞋穿,都是在自己地位稳固,新人不断顶上来的前提下发生的。

  这就是孙权,一个很有权谋和手腕的人,虽然有点不齿,但是很符合一名政治家的本色,正是靠着这些手腕,孙权才在短期内完成了对江东的掌控,出色的完成了一个保送生该做的事情,而这些,却恰恰是孙坚,还有孙策没有做到或者说是做不到的。

  有关孙权的手腕,以后还会讲到,他的相关方面本事基本上都是用在自己人身上了,在无师自通了君臣之术以后,孙权也开始了对外战争,而对象无疑是自己的老冤家——刘表,准确的说,是黄祖。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16—15:攻伐,为父兄报仇了
黄祖不是一个人才,能做到一个县长的位置上,并且保证不被人抢去就不错了,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庸才而已(注意,是充其量),而刘表之所以重用他,根本原因还是黄祖是一个忠心的奴才,永远不会背叛自己。

  而且还是一员福将,孙坚,何等英雄啊,董卓的西凉主力都是他的手下败将,但是偏偏栽在了黄祖这里,被他手下的士兵射杀——真是阴沟里面翻船啊。

  不过不是有这句话嘛,无福消受,黄祖这一战逮着一支超标的死耗子,立的功劳太大了,被迷信的刘表奉为第一福将,“奉为第一先锋,即刻出师,立第一大功”(呵呵,调侃一下《见龙卸甲》)。

  于是,揭开了黄祖一部屡战屡败的军事史——也许可以称之为屡败屡战吧,总之,前面已经在介绍孙策的时候提到了。

  但是,黄祖的这一切并没有因为孙策的死亡而画上一个句号,当孙权稳定了自己的地盘上的生意之后,也开始打起了兼并黄祖产业的念头。

  这里面,既有着为父报仇的意思,也有扩充地盘,减轻上游刘表对江东的军事威胁的成分。

  于是乎,对黄祖的三大战役即将展开了。

  第一次战役在建安八年就展开了,孙权亲自带队和黄祖展开水战(说实话,孙权的指挥能力并不是很高明,和刘备旗鼓相当),按理来说,作为江夏太守的黄祖擅长的就是水战了,结果是大败而归,不过孙权后继乏力,再加上后方不是很稳定,所以没有占领城池,回师了——主要是不知道黄祖这汪水有多深,还是不要太冲动。

  而知道了黄祖就这两把刷子以后,孙权放心了,于是在建安十二年再次进攻黄祖(隔了这么长的时间是因为发生了内乱,孙权的弟弟丹阳太守孙诩被人杀害了),依旧是黄祖大败而归。

  按理来说,从孙策开始,就一直在黄祖身上占便宜,黄祖已经充分体现了自己软柿子的角色,就像一个根本就不会玩麻将的人,第一次玩就诈胡了一把(干掉孙坚),立马被刘表当成宝贝,之后好运气就再也没有降临过一样,该知道他是几流货色了。

  但是刘表依旧是重用黄祖,这不仅是害了自己,对于黄祖本人也是不公平,这不是人为制造杀身之祸嘛。

  终于,一年之后,也就是建安十三年,丧钟敲响了,孙权集中了主力,吕蒙出阵,凌统出阵,董袭出阵、

  结果是黄祖大败,城破,全军覆没,而落单逃跑的主帅也没有好结果,被追兵冯则赶上,枭首。

  其实刘表和黄祖手下并非没有人啊,猛将甘宁就是代表,先是带着800部曲投奔刘表,然后被刘表放在了黄祖那里(是书上说是甘宁觉得刘表没有志气,手下又是分崩离析,没有什么好的前景,不如另投他主,个人觉得是瞎掰,给自己脸上贴金,其实甘宁就是一猛将,没有什么政治头脑,怎么会看得出刘表的猫腻来,而且就算看出来又怎么样呢?你投奔到刘表的部下黄祖那里算是怎么一回事吧,岂不是在侮辱自己的智商?),黄祖呢?不仅不想着怎么利用他,反而总想把甘宁整走,吞并他的部下,即使是副将苏飞极力劝谏也是不好使,终于把甘宁给逼走了——不过现在来看,黄祖绝对是一个优秀的官场混子,他怕甘宁是刘表派来顶替自己的,于是就拼命排挤,但是又能怎么样呢?还不是身首异处?

  就在孙权志满意得的准备继续在刘表身上捞油水的时候,中国的形势已然发生巨变——那就是曹操平定了北方,准备对荆州刘表下手,而刘表也很给面子的撂挑子不干,和上帝(或者阎王)喝下午茶去了,留下一个小屁孩刘琮,郁闷的大哥刘琦,重兵在握的蔡瑁,心怀鬼胎不得志的刘备,包括自己,都是虎视眈眈的对着荆州。

  这下子热闹了,各种力量交错起来,形成了一种均势,一时间难分胜负,不是用单纯的军事手段就可以解决得了,而稍有不慎,孙权的三国论大计就会成为镜花水月,所以,大乱在即,孙权反而冷静下来,以旁观者的角度冷眼观察荆州大地的一举一动,火中取栗的事情还是交给别人来干吧,自己负责黄雀在后的工作就可以了。

  江东消停了,让我们把目光转向荆州吧,套用《见龙卸甲》里面民工版诸葛亮的一句话——此处消停了,还需去他出继续扯犊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