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

第74部分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第74部分

小说: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了,如果单单只是这些空洞的内容,没有任何实质性方针建设的话,那么大神的牛,一群托的牛可就白吹了,堂堂刘备就这么被忽悠的话也就白活了,所以,在证明自己并非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而且并非是拾人牙慧的文坛骗子,有着自己独到思想的大有为青年,大神随即抛出了自己的核心计划——也是刘备最为关心的,自己日后如何发展的问题。

17—11:组团忽悠的龙队(5)
就如同入市比较晚的小散户一样,由于本钱不是很大,所以一旦看走了眼就会赔个血本无归,再加上倒霉赶上大牛市的末班车,直接驶向熊市的话哭都没有地方哭去。

  现在的刘备就有这种苦恼,前半生的蹉跎岁月让他失了不少的先机,以至于直到现在还是寄人篱下,并且可以攫取的资源越来越少,这也就是诸葛亮为什么说曹操碰不得,孙权惹不起。

  不过,机会还是有的,这不,在下面关键性的对话中,诸葛亮就为未来的主公指出了一条明路。

  首先是占据荆州,在他看来,这里是战略要地,物产资源丰厚,人才济济,而且最重要的是没有孙权或者曹操这样一个强势的人物,拿到手中并非难事,当然了,关键是要看刘备有没有勇气反客为主——不管刘表对自己到底怎么样,至少人家是在自己无家可归的时候提供了栖身之地的。

  光有荆州还不行,诸葛亮还强烈推荐了益州,在他的整体战略中,益州是根基,荆州是进挺中原或者防御大四川的桥头堡,再加上后来幸运得到的汉中,构成了大神三分天下的宏伟蓝图——老巢四川,汉中和荆州互成掎角之势,一旦天下有变,就从荆州和益州出师,夺取中原。

  这可以说是诸葛亮隐居山野的憋出来的远大理想,虽有抄袭鲁肃的成分在内,不过也有一些自己的东西,算是“三国论”的加强版吧,更是为刘备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之前一直是走一步算一步,辛苦的活着。

  仔细分析一下,诸葛亮所推荐给刘备的两只股票有以下这种特点:有潜力,由于持有者操作不力或是说能力不够,还有很大的商业价值等待挖掘,眼下的利益虽然不是很明朗,但是绝对不是垃圾股;易收购,这两只股票身后持有者虽然小有名气,不过和曹操们比起来差得远,缺乏野心和手腕,依照刘备的资质,用较小的成本拿下并不是问题,而且像刘备这种资金匮乏的人只能先玩这种股票了,玩大的只会碰壁,之前的例子比比皆是。

  所以,买进这种物美价廉的股票,有利于刘备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

  这盘计划和盘托出,不能不说是诸葛大神煞费苦心,人家不光是忽悠,真本事还是有的,而刘备也是豁然开朗,俩人一个渴望被人开发,一个渴望夺取天下,正所谓干材烈火,能不好上吗?

  于是,刘备连声称赞妙,而后,在拿下绩优廉价股票荆州和益州之前,先把未来的皇叔集团首席CEO给免费挖了过来。

  不过,在我们为诸葛亮和刘备高兴之余也先来看看还有一些瑕疵的隆中三国论吧,或者是说看看诸葛亮的瑕疵吧。

  不错,三国论的确是勾勒的很精妙,不过仔细看看就会发现里面大多为长篇大论,宏观的治国方针,至于怎么拿下,用何种手段,诸葛亮却是只字未提。

  这就暴露了诸葛亮的一个短板——长于治国而不懂军事。这也是后来陈寿对他的定性。

  诸葛亮不懂军事?我靠!说这话,凉粉们能把我给做成凉粉喽。

  不过我不是黑诸葛亮,我只看事实和结论,事实就是在刘备死前,基本上大神就没有执掌过军权,结论就是当他亲自坐镇主导北伐大计的时候,压根就没有实现当年未出茅庐之时光复中原的梦想。

  别拿三国演义里面的精妙战例和我说事,前面已经讲过了,诸葛亮最大最忠实的粉丝就是罗贯中,老罗同志为了塑造一位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战神、政治家、文艺家、劳模、帅锅(这一点不用塑造,本来就是)、忠臣的楷模,不惜一次次的歪曲事实,张冠李戴,小说中大神第一次出场就玩出了火烧博望坡的壮举其实就是一次虚构,这次战斗是有的,不过指挥家却是刘备。

  诸位,想想,刘备这人,一辈子打过几次胜仗啊,不输光了就算牛比了,好不容易牛逼一把还被戴在别人头上,绿帽子也行啊。

  诸葛亮也是,连老大的饭碗都抢,老罗真是不够意思,人家地下有知岂不是影响主仆之间的安定团结?

  这种例子比比皆是,以后还会讲到。

  话说回来,刘备费劲千辛万苦把诸葛亮娶了回来,只是版本之一,还有一个并非空穴来风的说法,那就是诸葛亮是耐不住寂寞主动上门,投怀送抱的。。 最好的txt下载网

17—12:组团忽悠的龙队(6)
诸葛亮主动投诚,是《魏略》里面讲到的,说是在刘备出任新野县长期间,不少自感被埋没的青年才俊纷纷前来投靠,我们的大神也不能免俗夹在其中,不过由于太年轻了,而且没有什么派系,所以,刘备并没有给予太多的重视,只是当作一般的公务员而已。

  这可不是诸葛亮所希望看到的,于是,就在一次大宴宾客,其他人散去以后,自己留了下来,准备像毛遂那样自荐一把。

  怎么开这个话头呢?大神正琢磨的时候机会来了,还是刘备给的呢,这厮估计是当年卖草鞋卖出职业病来了,顺手拿出别人送给他的牦牛尾巴编东西,很有我们大学课堂闷头在下面织毛衣送给男朋友,或者编十字绣赚取生活费和奢侈费的纯情少女们的风采——从这个事例来看,吴宇森大导演并没有扯淡,刘备的确有给下属编织的爱好啊,顺便也说明了罗老先生并非天马行空的演绎,三国志也是看了的,连旮旯的一个例子都没有放过,只不过乾坤大挪移了一下。

  主公!您很闲吗?

  大神很不客气的指出。

  呵呵,不是啊,休息一下而已,刘备的脾气很好。

  您还有没有志向了?忘了您匡扶汉室的远大理想了吗?诸葛亮有点气急败坏,很像一个应试教育体制下让人有爱有恨的人民教师。

  没有忘记啊,刘备有点尴尬,刚才还挺高兴的,这么这就翻脸了?

  我问你!大神彻底进入角色了:荆州现在的国际环境是岌岌可危您知道吗?

  知道啊。

  刘表比曹操怎么样?

  不如,虽然吃人家嘴短,不过又不在场,所以实话实说了。

  那你比曹操怎么样?

  也是不如,刘备继续老实交代。

  这不得了?还不赶快努力?!

  此时的刘备完全进入了学生角色,还是一唬一愣的小学生那种,功课不好还不听讲,放学打游戏被抓个现行。

  其实我也愁啊,所以散散心,刘备开始为自己解释。

  织毛衣就可以解决问题吗?诸葛亮进一步逼问。

  不能,刘备更惭愧了。

  所以,要使用人才,发愤图强啊!诸葛大神痛心疾首。

  哦,明白了,拐了半天,刘备终于明白了,这厮原来是要推荐自己啊,直接说不就得了?不过看样子有点本事,不是混饭吃的。

  挨骂之后刘备还是挺高兴的,发现了人才嘛,于是,自此以后大神得到了重视,一步步爬到了平民丞相的位置上,没有成为毛遂那样的流星。

  这就是《魏略》中对刘备和诸葛亮初次相识的解释,另外一部《九州春秋》也是持相同看法,而陈寿对这种舆论却是不太感冒,所以在他的正史《三国志》根本就没有提到这一点。

  好在有裴松之这个金牌狗仔队,在几百种现今已经亡轶的书籍中把这条弥足珍贵的史料挖了出来。

  不过面对截然相反的两条史论,裴松之还是站在陈寿的立场上,认为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已经阐明了,自己是被刘备请出来的,只不过本着一名史学家的严谨态度才把这条历史资料列举出来。

  历史就是这样,有些盖棺论定的东西,但是那个过程究竟是怎么样的没有人知道,即使是这些饱读诗书的史学界巨子,也没有办法还原历史的真正面貌,一句话,我们可以无限接近历史却不能真正的解开历史的面纱——除非你坐着时间机器去看看。

  所以,这两个观点都有城立的可能,裴松之坚持陈寿的观点无可厚非,不过论述却是有些牵强,诸葛亮的出师表成了证明自己的最大证据,岂不是法官和证人一人兼得?

  《魏略》和《九州春秋》虽然有一个立场的问题,不过还不至于诋毁造谣诸葛亮,当年的三国国际关系还没有剑拔弩张到势如水火的地步,蜀国织锦的出口贸易进行的如火如荼,试想,那玩意不当饭吃,一旦来个经济制裁岂不是惨了?而诸葛亮和吴国魏国的高官之间也是保持着不错的往来,诸葛瑾不用说了,诸葛均在魏国也是混得有滋有味,而陈群这样的大人物和大神之间也是没有断了书信往来,都是文化人嘛。

  所以,以此断定给大神泼脏水有点武断。

  不过这件事记载的的确是有点蹊跷,依照刘备的智商断然不会忽视诸葛亮的存在的,即使是这人是个庸才,以他的人脉关系也不能无视啊,黄承严还有蔡瑁,那关系铁着呢。

  不过也有可能是人家想要夸赞一下诸葛亮也说不定,毕竟这件事的描述本身就是把诸葛亮弄得很急智很有心计嘛,不算诋毁,只不过是和三顾茅庐相比有点主动迎合的意思而已。

  一切只是推论,说不好谁真谁假,既然第一位记述大神,也是第一位客观记述大神的陈寿(你也可以说他是第一个黑诸葛亮的)都不计较这种事情,那么我们也就姑妄听之吧,再说了,有这么一个温情的政治神话也是不错的。

  总之,系统庞大的“龙”之队运作了很久,终于把自比管仲的诸葛大神推上了前台,过程曲折,构思精妙,揣摩够了刘备的心思,一击即中,也算是古今以来不可多得的妙笔,小小罗去不去成皇马另说,就看现在这个架势也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至少把自己的名声给搞臭了,人品不行,就是白扯,不要以为老外不讲仁义道德,人家也讲,只不过说法不一样——诚信和职业道德。

  诸葛亮的策划组捣鼓了半天并没有违法和违背人伦道德,这就是成功,后来的诸葛亮表现的很牛叉,这就是成功,没有欺骗消费者,所以说,包装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有内涵。

  话说回来,诸葛亮的策划成功有着他的必然,但是不要忘记,剃头挑子一头热,如果刘备不搭理他,也是热脸贴在冷屁股上,诸葛大神的幸运之处就是在于恰逢这个时期刘备的理念悄然的发生了转变,这才是他成功的内在因素。

  分析了半天诸葛亮,下面看看刘备的转变吧。

18—01:转型时期的刘备(1)
每个大牌的职业教练都有着自己的建队方针,不管是442,还是4312,都是先在自己脑海中形成了一种战术,然后按照这个战术来购买球员,有点唯心,不过球员犹如过江之鲤,找出十一个称心的和7、8个安心做替补的应该没有问题,至于拿着一副别人抓好的牌出来玩的都是小球会的教练,没有名气嘛,只能这样,给个机会就不错了,而在混出个名堂以后自然也会唯心下去的。

  刘备就是这样,或者说他是一个天生的大牌教练,梦想着带领自己的球队获得三国职业联赛的冠军。

  关羽、张飞是他的铁打的主力和心腹,这两个人的实力那是没话说的,程昱还有郭嘉这样的敌对阵营的都是毫不吝啬的赞扬——万人敌。

  而后来曹操恬着脸跟在关羽的屁股后面无休止的追逐,最后还来一个和平分手,不伤面子更是可见一斑,这两个人人品没话说,办事说话也是比较到位,绝对的难得一见的人才。

  但是,两大牛逼人才却没有给刘备带来成功,伴随他前半生的是逃亡、寄人篱下、屈辱,诸如占据徐州的这样短暂胜利也好比兔子的尾巴,没有多长,而且和关张无关。

  手中有着好牌,却没有换来一场胜利,刘备的郁闷可想而知,白驹过隙啊,一晃眼,半辈子过去了,建功立业还是没有影的事情。

  于是,他想做出改变。

  这种改变在徐州就已经开始了,而学习的对象也许就是曹操,这个有点嫉恨的敌人,在他看来,曹操手下并没有特别出色的武将,至少夏侯惇或者曹仁等人是比不上我的关张的,那么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呢?

  文人谋士。

  这是刘备自己给出的答案,其实他是一个大老粗,小时候就不喜欢文人墨客,学习成绩也不咋地,成天和一些小流氓鬼混,纵观三国大佬,刘备也算是一个另类,那就是既没有像曹操那样一路征讨一路吟诗作对(论起旅游,没有人比得上刘备了,基本上国民党的溃败路线就是跟他学的),也没有像孙权那样装模作样的学点儒家文化,从骨子里,他还是鄙视或者说看不起读书人的。

  这就是初期刘备最大的败笔了,虽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但是,那是指读书人当老大的情况下,其实最适合他们发挥才干的岗位就是参谋,运筹帷幄嘛,初期的刘备忽视的就是这个。

  于是,当“幸运”的拿下徐州之后,刘备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并非所有的事件都必须在战场上解决,尤其是目前这个时代,两汉四百年的文治已经沉淀出文人或者说士人的气质以及社会地位了,别看他们没有撸起袖子去打仗(那个时候的文人比较全面发展,还没到手无缚鸡之力的程度),但是在投票表决徐州的命运的关键问题上起到了关张们无法比拟的作用,关张二人在前面砍下再多的曹军脑袋,徐州里面没人一呼百应也是白搭,尤其是在糜竺站出来说话,陈登还有孔融等人纷纷表态之后,偌大的徐州曾经混乱的前景豁然一马平川,姓刘还是姓曹不是问题了。

  感叹了士人的领袖作用之后,刘备开始悄然的做出改变,糜竺等人话语权加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