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

第76部分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第76部分

小说: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颐趴诹司驼饷赐督盗似癫皇潜蝗诵埃克裕矗故且匆幌碌摹

  不过真正的困扰随之而来了,因为大敌当前之际,刘表忽然发现自己曾经的威信几乎是荡然无存了,本就存在的几股势力为了各自的利益已经开始了明争暗斗。

  其实,主要的就是两股,一个就是蔡瑁为首的本土集团拥戴的刘琮一党,其态度和立场很明确——投降曹操,理由有三:一是曹操打着大汉天子的中央政府旗帜,师出有名,二是曹操势大,刚刚剿灭袁绍,平定北方,荆州长期安于太平生活,战斗力肯定比不上曹军,反正都是死,最后搞得生灵涂炭多不好?蔡瑁等人代表的本土集团是既得利益者,不管是战胜与否,只要是打了,最后的荆州都是要面临重新洗牌的,有必要冒这个险吗?当然了,最后这句话是蔡瑁的心里话,说不得的。

  第三点,就更是不能说出口的了,一旦打仗,那么势必要选择一个强大的战斗团体,这就意味着很多人要被掺沙子的方式给渗透进来,如果只是第二点理由中一些光脚的人,倒也无所谓,怕就怕一些大人物混进来,首先就是刘表,万一趁着这个机会,扶持大批死士分化自己手中的权力,一改往日的颓废局面怎么办?虽说刘琮也是他的亲儿子,不会下狠手,但是自己的优势地位可就不好说了。

  而且这个担心还是好的,至少刘表不会弄死自己,万一那个死对头刘琦还有后面的幕后推手刘备掌握了荆州的前景呢?那闹不好就有自己的家族被连根拔起的危险了——刘备差点被自己和蒯越兄弟作为眼中钉给搞死,诸葛亮作为头号谋士,虽说和自己有点关系,但是一直没有直接来往,甚至没有提携过他,所以,刘备要是对自己下手的话,他一定不会起到什么缓冲作用。

  至于刘琦,虽说能量不如已经博得荆州中下层士族的热爱的刘备,但是毕竟是刘表的长子啊,身为江夏太守,手握重兵,不好对付。

  总之,这个刘表很是可恶,放下大权交给自己,又不是完全放心,明明是厌恶刘备,不希望刘琦威胁刘琮的地位,但是还是没有把他们彻底弄死,而是留着一口气,难道是为了对付自己吗?!

  所以,不管是出于公心还是私心,蔡瑁和蒯良们都是举双手赞成,于公保证荆州的一方平安(这和徐州利益派的陈登有着相似之处),于私,就是继续在荆州说一不二,或者换一个地方保证目前的优势地位。

  蔡瑁的立场和集团利益自然是牵扯出了他的敌对势力——刘琦+刘备,刘琦的原因前面已经说了,刘备呢?来到荆州的目的自然不是混口饭吃那么简单,诸葛亮的分析对了他的胃口,他就是想借助这块宝地抗衡曹操,蔡瑁之前和自己的矛盾放在一边,反正如果投降的话,那么自己的前途就全完蛋了,所以,必须抵抗,而自己名不正言不顺啊,好在有一个失势落魄的刘琦拿来当自己的挡箭牌,不至于立刻露出自己的马脚。

  您说,这么多人在动心眼,刘表能不闹心吗?他的存在只不过是暂时压制住,却不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问题的解决,因为对立的双方谁都不敢轻举妄动啊,曹操呢?也是很聪明,大兵压境,造成一种态势,不过给你们自己解决问题的空间,就像今天的俱乐部豪门买球员,看中了之后,碍于转会规则和降低成本,就开始造势,逼着球员和原俱乐部翻脸,最后以较小的代价拿下。

  这里的曹操相当于皇马,蔡瑁是小小罗,而刘表就是曼联了(打个比方,不代表小小罗今年肯定走哈)。

  几大势力正在较劲呢,关键人物刘表就直接挂掉了。

  怎么死的?病死的。

  陶谦是兵临城下危及解决之后及时死掉的,刘表是大兵压境,焦虑万分死掉的,从生理学角度来看,心力憔悴,死掉不稀奇,但是你怎么就知道一定是没有人背后搞鬼呢?

  人有非正常死亡和正常死亡,而非正常死亡和正常死亡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尤其是对于高光的政治人物来讲,一粒毒药,或者其它什么的都可以杀人于无形啊。

  于是,在刘表同志“正常死亡”后,荆州开始变天了,不管是刘琦、刘备还是蔡瑁,等这一刻都等了好久。

18—06:落败,荆州易帜(2)
刘表得病前后,率先动起来的就是蔡瑁,近水楼台先得月嘛,当时几大势力的分布是这样的:

  刘备,因为抢了刘表的的风头,所以,刘表一直看他不顺眼,“阴御之”,抗拒曹军的前锋主力,夏侯惇还有于禁的重任就交给他了,当然,没有太多的兵力和可靠的将领,主要是刘备自己的七八条枪,好在他老人家难得的打了一场胜仗,火烧博望,再以伏兵趁势掩杀,堂堂夏侯惇吃了败仗,大概是太低估刘备了吧——难得赢一次,还被算到了诸葛亮的头上真是倒霉。

  这些案例都曝光了刘备的尴尬处境,他是被刘表当作炮灰的,其部署驻扎在新野—樊城一线,一旦后方的刘表那里出了什么变故,根本就来不及回师,而且那边来个消息封锁的话也没有辙。

  至于刘琦就跟不用说了,老爸病重连见面的资格都没有,直接被挡驾了。

  蔡瑁还有刘琮的优势此时就展现出来了,人家和刘表都是居住在襄阳啊,有个风吹草动行动很方便,制造点风吹草动就更是不在话下了。

  不过《英雄记》中讲述了这样一件事:表病,上备领荆州刺史。

  也就是说刘表知道自己不行了,曹操又是大兵压境,于是不计前嫌,决定把荆州的未来托付给大汉皇叔。

  《魏书》(不是陈寿的,而是后来魏国人编纂的史书)也是极力配合这种说法,场面烘托的有模有样,刘表不行的时候拉着刘备的手说:老弟,我不行了,几个孩子也不成器,这样吧,荆州就交给你了,我也放心一些。

  刘备自然是极力反对了,旁人问起,回答是:刘表待我很好,这个时候打人家产业的主意,实在是愚蠢的行为,如果按照他的意思来,人家一定看不起我,我不忍心啊!

  这个不忍心是真的感觉对不起刘表还是怕损害自己的名誉就不得而知了,我只是怀疑这件事的真实度,虽然说刘表真的有可能良心发现,把远在樊城的刘备召回来嘱托后事,但是那个手握兵权的蔡瑁就是一个摆设吗?刘表健全的时候尚且要忌讳他三分,难道这个时候就会热心的为刘备搭桥?就算是刘表邀请了,刘备就敢来吗?要知道,刘表完全可以把他当作一个潜在的威胁,为自己的孩子安稳的继位铲除一个隐患啊。

  更何况,在那种情况下,刘琦都被阻挡回来探视,摆明了蔡瑁要全力辅佐自己的外甥刘琮上位。

  所以,在这个模糊叵测的襄阳托孤之后,不管是刘备还是刘琦只好望城兴叹了,

  刘琮成为刘表的继承者,可以说是最大可能的预测应验了,这不是冷门,而刘表的咽气也让前途莫测的荆州前景迅速明朗化——曹操明白,蔡瑁还有蒯氏一族是典型的温顺派地方保护主义者,只要不发生战争,只要不威胁到自己家族的利益,那么他们就会接受任何形式的和平演变,曹*们甚至有理由相信曹操和蔡瑁之间已经达成了某种默契,就是荆州的事情由荆州人自己解决。

  现在,最大的障碍之一刘表在一个恰当的时机去世了,亲曹派登基,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就很简单了,发动大军南下,既是为了收编荆州军团,也是为了给蔡瑁们造势,协助他们办掉荆州最后的两块鸡眼——刘备和刘琦。

  有一点要指出的是,三国演义又开始造谣了,什么尽起大军八十三万,我靠,打仗不是下棋,不是写小说,那是要吃饭的啊,而且兵贵神速,毕竟刘备是炮灰角色,声势那么大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吗?

  所以,事实就是,刘备虽然吞并樊城,不过襄阳的政局还是令他有点分心,再加上曹操用兵狡诈,所以,直到曹军进至宛城的时候才被察觉,这个时候在做抵抗都来不及了,没有办法,只有跑路了——而就在这个时候,刘备也明白了,远在襄阳只不过是表面上的平静,荆州易帜的大趋势已然无法扭转,曹军的行动就是最好的证明。 电子书 分享网站

18—07:落败,荆州易帜(3)
事态发展到这个严峻的地步,不代表已经是死路一条,首先,刘备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逃跑路线,目的地就是江陵,再加上羽翼有所丰满的刘琦,不见得就一定会落入曹操的魔爪。

  其次,就是诸葛亮的建议了,部队路过襄阳的时候,奋力一击,拿下刘琮,通过军事政变获得荆州的统治权,再组织军队和曹操对抗。

  这个议案立刻遭到了刘备的反对,理由是,刘表待自己不错,这样惩罚他的儿子实在是过意不去,总之一句话,我是仁义之师,不能干这种败坏自己名声的事情。

  刘备是不是真的这么伟大,这么无私,不得而知,至少,诸葛亮的这个计划就很值得斟酌,只要刘备不是傻子,就不会冒然的答应这个计划——这比后来魏延出击子午谷的险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甚至更加不具备可操作性。

  第一,就是诸葛亮低估了蔡瑁等人的军事才华和起码的警惕性,你刘备大部队徐徐路过襄阳城防区,人家就不会严阵以待?就会城门大开的让你有机可乘?小说中的蔡瑁治军很有一手,尤其是水军方面,才华卓越,而到了正史里面更加不是酒囊饭袋,何况,按照军事实力对比,守方的刘琮军更有优势,饶是诸葛亮神通广大(何况不是),也未必占得了先机,在这里耗费时间,万一被曹操赶上那就得不偿失了;

  第二,就算拿下了,又能怎么样呢?曹操的大军在后面紧追不舍,你刘备能在第一时间收整军心,再做好第一阶段的军事防御?要知道,这里不是蕞尔新野,军队可是有着蔡家军的烙印的,战斗力打折了的荆州军队能够抵挡精锐的曹军铁骑?

  所以,刘备很明智的选择了绕城而走,直奔目的地江陵——当然了,临走的时候不忘记收买人心,“驻马呼琮”,希望可以“唤醒他的良知”,结果,可怜的孩子刘琮为其气势所惧,连站起来都费劲,弄得很没有面子,结果就是人心尽失,除了蔡瑁和蒯良这样的铁杆拥护者,不少中立分子,同情刘备者纷纷选择了倒戈,“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

  这一战,可以说刘备败得很郁闷,很惨,但是,也是收复人心一战,再次证明了不管今人是如何看待他的仁义道德观的,至少在那个年代,被刘备俘获芳心的还是有很多人,相信这也是曹操最为忌惮和重视的地方吧。

  不过,后遗症也随之而产生了,这一路下来,大大小小的群众居然是达到了十余万之众——也就是传说中的携民渡江场面。

  不要以为这里面全都是老百姓,事实上,很多都是有点名望的地方大族,否则的话后来的荆州集团也是无从谈起啊,人多的同时,还有“辎重千余两”(如果全是老百姓的话,家底也不会这么厚实的)。自然就是行进速度极其低下,像牛一样前进。

  这个速度是打死也赶不上曹操的追兵效率的,因为只能是日行十余里,怎么比得过职业军人?

  所以,就有人奉劝刘备,不要再死抱着教条不放了,到时候玉石俱焚怎么办?手无寸铁的布衣十余万,军队数量却是少得可怜,与其都在这里等死,还不如先行一步。

  这个建议自然是被义正言辞的刘备给拒绝了,他信誓旦旦的承诺自己要将仁义进行到底,誓与百姓共存亡。

  但是,真的有这么简单吗?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18—08:落败,荆州易帜(4)
刘备是怎么想的,我们不得而知,人性有丑恶的一面,也有善良的一面,就算刘备平日里一直是假仁假义的伪君子岳不群,怎么就能保证在这生死存亡的一刻忽然爆发正义感?反之亦然,刘备英雄一世,在生死关头不想赔上自己的性命与未来也说不定,所以,历史这种东西,可以辩证的看,但是完全按照心理学,尤其是西方的近现代心理学去生搬硬套古人的内心世界那就是历史虚无主义了,怎么说都可以。

  所以,对于刘备的这件事,我们就是讲事实就可以了,看看这个关头,刘备都有哪些保护百姓的“义举”,就一目了然了,毕竟,这里不是在写小说,大放厥词也要有理有据啊。

  首先,十几万的百姓,步履维艰,想逃脱曹操那是不可能的,这一点任谁都是心知肚明,难道刘备就不知道吗?难道他就不知道这么走下去,这些百姓一定会作为异己分子而惨遭曹军的屠戮,也许,归顺是最好的结局,毕竟,战争是刘备和曹操之间的事情,谁是最后的胜利者,也许并不重要,刘备虽然仁慈一些,不过很多时候仁慈是不能当饭吃的,老百姓,不管是太平年代还是乱世,首要的追求目标就是填饱肚子,而在这一点上,恰恰是曹操做的很出色。

  不错,当年曹操确实有过屠城的壮举,不过,那却是由于徐州在陶谦的率领下和自己作对,再加上因为父亲的缘故有些迁怒的成分在里面,所以说,曹操的残暴只是一个特例,更多的情况下还是正常人类,和董卓之流还是有区别的,换句话说,这个时候的刘备放弃百姓,自己轻装上阵,对大家都有好处,不是有这句话嘛,或许放弃一下是好事,让手无寸铁的百姓暂时放弃自己的信仰(也许他们本就没有信仰,只不过是为了一口饭吃),接受曹操的整编,不让曹操有发飙的借口就可以了;

  其次,退一步讲,刘备就是不忍心看见这些善良的百姓被魔鬼曹操*统治,那样的日子只不过是生不如死,还不如舍生取义,那么也行,你大可以像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率领自己的军队誓死保卫百姓,哪怕明知道打不过曹操,那么也要拼个鱼死网破,证明自己对的起天地良心,也算没有白被人夸赞为仁义的化身也是不错的,做不成皇帝,当个有血有肉的乔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