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

第9部分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第9部分

小说: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袁绍才狗急跳墙的窜了出来。

  曹操在这次流氓事件中显得很机智,很敏捷,而袁绍就是被牵着鼻子走,虽然不能以此事件来分析二人的成败根源,不过确实是展现了他们不同的处事风格,后来的官渡之战等一系列事件中多少都带点影子。

  可见,袁绍曾经也有过青春期的叛逆,不过,同样的是阿飞,袁绍却和曹操有着一些不同。

  首先就是曹操长的很像孝义黑三郎宋江,有点黑,个子还矮,而袁绍却是一个大帅锅,以至于选拔继承人也要找个长的帅一点,像自己的。

  第二就是虽然曾经堕落过,不过马上就改邪归正了,当曹操还在招猫逗狗的时候,袁绍突然玩起了隐居。

  只不过人家是大隐隐于市,在京都洛阳当起了隐士。

  事实上,99%的隐士都不是真的冲着隐士的名号和闲逸的生活去的,否则怎么可能流传下来呢?应该臭死在家里啊,所以,这帮隐士的真正目的都是在于以一种另类的手段博取点击率,成为社会上评论的焦点,最差的隐士也是属于标题党级别,就算是空空如也,没有什么实际水平,也要一个噱头让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着——即使很快就销声匿迹,成为真正的隐士了。

  袁绍也是这种人,他隐士的目的也是为了出名,方法呢?不是说就在家中一坐谁都不见,而是抬高了客人的价码——“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这是什么意思?表面看没有说自己怎么样怎么样,其实就是在变相的夸奖自己,如果自己不是知名人士的话怎么有资格会见大腕呢?要不怎么只有大导演才能吸引来大腕呢?(友情客串的不算)袁绍就是这个意思,会见底层次人会让自己降价的。

  这一招还真是不错,很快的就引来大家的注意,各大评论专家和小报记者纷纷报道,进行人物专访,隐士是隐不了了,整日里忙的一塌糊涂,就连大宦官赵忠都有一些重视了,问手下人:这个袁绍不响应我们的号召出来效命反而四处拉帮结派,壮大自己的声势,到底要干什么呢?(“袁本初坐作声价,不应呼召而养死士,不知此儿欲何所为乎?”)

  但是光有政治资本的话,袁绍就不是袁绍,而是他那个不争气的弟弟袁术了,他后来的成功和失败都离不开荣耀光环下的尴尬身份。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01—12:少年阿飞之二袁(2)
袁绍是袁逢的儿子(还是老大)不假,但是,较真一下的话,这个所谓的长子,还真有点说不出口,因为他是妾生的孩子——庶出。

  这意味着袁绍并非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如果老爸死掉,要分遗产的话,肯定没有自己的弟弟,正室所生的袁术分得多,所以,他那倒霉弟弟袁术经常大言不惭的四处宣扬:“袁绍非袁氏子,吾家奴也”。

  虽说这个是事实,但是再怎么说那也是你大哥啊,既可以看出袁术的小人得志,也可以看出袁绍的身份确实是比较尴尬,所以,这俩兄弟的关系一直是处于尴尬的境地,我们综合一下资料,可以看到袁绍的少年死党一般是张邈和曹操这样的公子哥,绝对不包括袁术,他们小时候就是不对付,后来长大了,干脆的就成为两大敌对阵营的主力,剑拔弩张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

  难道一直没有和好吗?当然不是了,袁术被打的一败涂地,连喝咖啡的资本都没有的时候这才向大哥认错,寻求政治庇护,至于袁绍肯接纳他,完全是因为袁术献上了玉玺,这个马屁拍到了点子上而已。

  毕竟,儿时弟弟的这种极度伤自尊的谩骂让所谓的兄弟情根本就无法复合,因为袁绍本身就不是肚量很大的。

  而后来袁逢干脆把就袁绍过继给了大哥袁成,也可以证实当时他在家中的地位了。

  别看袁术一直不待见自己大哥的行为不咋地,而后来也干了不少龌龊的事情,可是,在年轻的时候,名声也是不错的,“以侠气闻”。

  也就是说他和刘备还有曹操的炒作方法都差不多,只不过他的金钱资本比刘备雄厚,政治资本比曹操拿得出手,所以,他的铁饭碗含金量也要比曹操高一些:举孝廉,除郎中,为折冲校尉,虎贲中郎将,相比之下,曹操的弯路就比他多一些,人家根本就不需要那种炒作。

  但是为什么最后划出的曲线却比那两位差出了十万八千里?我们只能说是性格决定命运了。

  家世太好,可供挥霍的金钱太多,都让袁术变得极度的自尊和狂妄,所谓的大哥的尴尬身份又让他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和不平衡,这都让小袁术的内心深处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后来不自量力的称帝以及鄙视群雄的做法都是这种阴暗心理在作祟,殊不知你在人家的心里就是“冢中枯骨”而已。

  袁术的自尊中夹杂着狂妄和嫉妒,所以,他疯狂的看不起自己的对手,袁绍的自尊中夹杂着自卑和谨慎,一方面很努力的拼搏,又很虚怀若谷的听从别人的建议,另一方面又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就显得表面是心胸宽阔,实际上却是极端不能容纳异己。这兄弟二人仿佛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向着各自的失败方向越走越远。

  也许袁绍乃正室所生,袁术是妾生的话会好一些,后者尽管有可能变得更堕落,可是至少袁绍会好一些,总比一起失败强。

  不过好在底子很厚,命中的克星崛起之路又很漫长,所以,这兄弟二人还可以在乱世大舞台上得瑟很长一段时间。

  这是袁绍和袁术,下面,再让我们来看看阿飞中的*(俗称畜生)董卓的少年时代。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01—13:少年阿飞之董卓(1)
好色?有一点,但是,作为一个正常的男人,又有谁谁不好色呢?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啊,在中国,风气和思维还算开放的年代,喜欢女人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关键是看看成什么大事没有,这个大事其实就是看你是否掌握了话语权和主流舆论工具,若没有的话,那么,所有的屎盆子都会扣在你的头上,曹操喜欢女人,他的儿子曹丕也喜欢女人,甚至让二手货甄氏当了皇后,这要是在以后的岁月都是无法想象的事情,但是人家社会成分是寒族,豪强,没有太多的道德枷锁,所以就干出来了,还博得一个*的名声,但是到了董卓这里呢?喜欢女人就变成了下流、无耻、*、好色了,全是因为自己的恶名所致,坏人就是全坏,不许*——这都是命啊。

  残忍?不错,但是乱世,就是杀人不犯法的年代,曹操不是也有过屠城的“壮举”吗?但是不妨碍对他来一个客观评价,在总体评价上被定性为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董卓“何德何能”可以捞上这个星级啊,但是都捞不上也就算了,乱世当中谁不残忍?刘璋啊,结果怎么样?还不是把地盘都献给了同宗刘备,所以说,文人嘴上的“仁义”只是功成名就的人锦上添花,标榜自己的东西,决不是走向成功的阳光大道,“仁者无敌”在战争岁月实在是一个很大的误导,是文人的种马意淫小说中的产物,战争是残酷的,要死人的,谁的武力强,谁的权谋诡诈,谁就是胜利者,至于“民心”?也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获得的。

  是了,“仁义”是有的,只不过那都是被人利用来沽名钓誉的东西,这种先进事迹在以后各位读者会接触到更多的。

  而当我们剥去好色、残暴以后呢,就会发现董卓其实也算是一个英雄级别的人物了,并且不是那种有勇无谋的家伙,尤其是在他刚刚走上仕途在政治舞台大展拳脚的时候。

  和刘备这样的纨绔子弟一样,许多后来成大事的人都有这样的一个共同嗜好:结交豪侠。由于董卓出生在陇西临洮,属于边地,所以结交的豪侠也大都是少数民族,基本上以羌胡为主。

  “刚猛有谋”是史书对董卓的评价,并不是小说中展现的那样是一介武夫,首先,在他的公关能力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对待这些骑在马背上的大老粗,董卓搞定他们的标准只有一条,就是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所以表现的很大气,经常拿自己的私财出来款待他们大吃大喝(当然了,是公款还是私款,是否报销了,鬼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由于请的次数太多,场面又太大,所以经常面临经济困窘的局面,以至于动不动就把自己家田地里埋头干活的耕牛杀掉,继续满不在乎的宴请他们,这些豪侠看在眼里,心里自然舒坦,难免要回请一下,报答一下,结果呢,就是“归相敛得杂畜千余头以遗之”。

  看看,不光交到了死党,而且还把本钱给收了回来,甚至小赚了一笔,所以谁说董卓是脑满肠肥的白痴?我跟他急!人家也是很会算计的,至少在年轻的时候,就把那些豪帅们(少数民族的小头头)玩弄于股掌之上。

  另外,董卓不仅有谋,而且武艺也是超高,也许吕布要比他强一些,但是强多少就不好说了,也许就是一招两招之间的差距吧,至少董卓本人不差,比刘备和公孙瓒们强出许多来,不仅臂力惊人,还精通射箭技巧,骑在马上左右开弓还可以保持相当高的精确度,类似于现在一名优秀的特种兵摘掉瞄准镜以后还可以枪枪命中靶心,辕门射戟?放在他状态最佳的时候也是十拿九稳啊。

  正是这样一个人物,拥有让羌人畏惧的硬件本领,在软件上又很会来事,关系处得很好,所以自然在当地拥有极高的威望了,这也为董卓日后的骄横埋下了伏笔——没有办法,乱世之下,少数民族多有不服之人,除了董卓也没有谁可以震得住了。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说什么三岁看到老了,不是那么准的,至少,在少年时代的董卓身上我们看不到后来的暴君、变态狂的身影——甚至在一开始入主洛阳的时候,也没有那么逊。

  所以,未来的一段时间,我们看到的还是一个奋发向上的董卓。 。。

01—14:少年阿飞之董卓(2)
“桓帝末,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从中郎将张奂为军司马”,由此可以看出,董卓的家世还算是不错的,底子干净,不是作奸犯科也不是什么商贾,估计长的也是英姿勃发那一类型的,远非影视作品中最后被糟蹋成的样子(也不排除中后期沉湎酒色,身子发福了),而东汉政府启用他的目的也是很明显的,就是利用他*那些叛乱的羌族,据《英雄记》所载,董卓没有辜负国家的信任和栽培,也是“数讨羌胡,前后百余战”,算的上是屡立功勋的人物。

  而且,董卓也是很会笼络下层士兵的民心,在一次跟随张奂击破汉阳叛乱羌匪之后,拜郎中,赐绢九千匹,董卓倒也不是爱惜钱财的人物,直接分赐给手下将士,并且说“为者则己,有者则士”,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虽然功劳算在了自己这样的将官头上,但是之所以有功劳还是靠着你们这些将士拼命换来的,所以,为了褒奖你们,还是把这些身外之物与大家一起分享吧。

  由此可见,董卓还是一个很有心思的人物,肚子里也是有点墨水的,结果就是一路升迁,最后做到了并州刺史、河东太守的地位,比我们的刘皇叔还有那位在衙门里面拿权贵玩行为艺术来增加自己博客点击率的曹爷强了不知多少去,一将功成万骨枯,看来还是在边疆立军功升官来的快啊。

  之后的董卓虽然在征讨黄巾的时候显得有些水土不服,但是一旦回到边地立刻展现了自己的英雄风采,当皇甫嵩等名将连遭败绩的时候,董卓的战绩是最为出色的,不管是武力征服还是手腕,耍阴谋诡计,总之是屡试不爽,很快的,董卓自己也成了当地数一数二的人物,不仅少数民族见了头疼,就是中央政府也有些担心了,怕他羽翼丰满,尾大不掉,于是试图征召他为少府,潜台词就是变相的解除他的兵权。

  但是,董卓不是傻子,自己离开这里的话,就成为无根之树,就是一个摆设了,虽然不至于丢了性命,但是再也无法风光,享受无边权力带来的*了,于是就借口说自己是这里的主心骨(事实上也是如此),一旦离开,军民都不愿意,以至调令刚刚传开,立刻出现了“牵挽臣车,使不得行”的场面,所以我即使是非常想进京为陛下效忠,但是不能忤逆下属的意思啊,还是算了吧。

  董卓这种言论,也算是公然的反叛中央了,不管借口是多么的华丽,都让政府有了一丝忧虑,但是又不能惹毛了他,毕竟当时四处的匪患天灾,已经是够乱套的了,所以只好来个怀柔政策,拜董卓为并州牧,归皇甫嵩调遣。

  按理说这已经是政府的最大让步,够给你董卓的面子了,不过也正是在政府的妥协退让之中,董卓的野心也进一步膨胀了,声称什么“天恩误加”(万岁,您太看得起我了,其实我没有什么本事享受这份荣耀啊),“乞将之北州,效力边陲”(就让我这个大老粗窝在边地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终老一生吧),接着也不管中央了,径直驻兵河东,“以观时变”——摆明了是不给中央面子,自己玩自己的一套了。

  结果,没有过多久,这个“时变”就发生了,何进的一时冲动给了这个蛰居西北的野心家旷世少有的机会跑到中原当混世魔王。

  这个导火索点燃了董卓体内隐藏很深的恶之花的迸发——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恶的一面,就看客观环境的优劣因素了。

  这个世上没有圣人。

01—15:教育体制的失败(1)
以上六位只是摘选出的大佬代表,还有吕布啊,公孙瓒啊,陶谦啊一些人,或是少年时代没有什么值得一说的地方,或者是和以上列举六位有着共同特性,因此,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而且,我个人觉得这六位显得很全面(无耻的赞自己一个),这里面有成功者,有失败者,有正面典型,道德典范,也有畜生王八蛋和亦正亦邪的,有家境贫寒的,有富得流油的。

  总之,这六位很有代表性。

  这些少年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体现了大汉教育体制的失败。

  自汉代,尤其是汉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