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三国以后有几国 >

第1部分

三国以后有几国-第1部分

小说: 三国以后有几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一统
在解释“大一统”之前,我们先要明确一点,就是人类的本能欲望究竟有哪些。

  话说现代神棍……不,是现代心理学派创始人佛洛伊德老爷子曾经提出过关于“生本能”的精辟论点。据他老人家所说,每个地球人(火星人老爷子也不清楚)打出娘胎就是为两种最基本的目地而存在:第一就是为了活(不废话嘛),也就是所谓的“生本能”;但别小看这点,它又分为两个子项:一个是以“食欲”为代表的自我存在本能,说白了就是吃、喝、拉、撒哪些俗事,任你帝王将相抑或贩夫走卒,谁都免不了这条。这点很好理解,对此咱中国人可比他要清楚,不信你就问问,看有那个中国人不知道“民以食为天”的道理?

  而另一个就隐晦了,据说它代表着人类自我繁殖的本能,这玩意学名还挺洋,唤作“利比多”,有个中文小名,叫“性力”。您要是不知道指什么,我告诉您,就是骚人墨客常说的饱暖后思的那一欲。有了它,才有我们这群人繁衍至今。

  他老人家究竟说得对不对,这本人可不敢评价。要知道各行各派都有个祖师爷,比如儒尊孔孟、道尊老庄,连建筑师还知道拜个鲁班;这位佛老爷子可是现代神棍……不,现代心理学创派祖师爷,得罪了这位爷,可不是低头认错给红包摆几桌就能了事的。谁要是敢说他个'不'字,还用他老人家动手?就是他灰孙辈的随便开个这综合征,那病变的诊断,都能要了你这条小性命儿。

  但我要在此冒死提出的是,佛洛伊德老爷子讲的还不全面,至少对中国人来讲不全面。

  身为一个中国人,一名炎黄子孙,除了吃、喝、拉、撒、睡之外,还有温饱后那一欲之外,还有个打自娘胎时就有的愿望,那就是“大一统”,也就是——国家统一。

  你不信?我告诉你,最早提出这观点的可不是我,而是我那将近3000年没见的老乡,官方职称“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的孔丘仲尼大师(当然,我们老家习惯叫他孔老二或者直呼其小名——孔二楞子)的儒家学派核心思想。

  你不见这二楞子……不,孔大师的徒孙公羊高先生在其大作《公羊传》中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吗?这就“王正月”,就是要“大一统”。还不明白?再告诉你,唐代大儒徐彦疏是这么解释这句的“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说白很简单,即“当皇帝的奉天承命,制订正月节气等风俗以教化百姓,统治天下;让万物都信奉他,把这些当作最初的信条,所以才叫大一统”。

  明白没?“大一统”是“皇帝”要人们“皆奉之以为始”的思想,也就是官方指定的“本能欲望”。

  怎样?还没懂?你要是再不懂,你就收拾收拾行李,交待交待后事,然后走出大门,到马路上或其他人流密集场所连声高喊“不同情汶传地震受难者”的口号,你就彻底明白了。 。。

匈奴
在古代,除汉族之外,匈奴可说是欧亚大陆中影响最大的民族。

  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而《山海经。大荒北经》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 

  《史记索隐》引张晏注说“淳维以殷时奔北边”,归其所言,即说夏的后裔淳维,在商朝时逃到北边,子孙繁衍成了匈奴。另外还有一说认为移居北地的夏朝最后君主夏桀的儿子獯鬻。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带著父亲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即是中国所称的匈奴。佐证在于匈奴民族有“兄终弟及”(兄长死了弟弟继承财产权位)和“蒸母报子”(儿子继承父亲的女人)的传统,与獯鬻娶夏桀妻妾相吻合。

  另外也有部分学者根据《史记》记载的後半段文字,认为匈奴原来有如山戎、猃狁、荤粥等多中称呼。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称的演变作了系统的概括,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後世所谓的匈奴。

  此外还有一说,将鬼戎、义渠、燕京、余无、楼烦、大荔等史籍中所见之异民族,统称为匈奴。更有人认为匈奴与先秦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不可混为一谈,匈奴应是西方草原的一个游牧民族,战国末期之前,还未游牧至中国北部。

  遗憾的是,上述看法,在近现代学者中也并未取得统一。原因在于《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的匈奴部族没有文字,仅仅以语言相约束记忆,因而我们无从得知其具体演变过程,也没有确切的证据能够支持以上任何一方。既然匈奴的起源问题都不能解决,匈奴的族属与匈奴的语系至今也是一件悬案。

  从汉族史料记载来看,正式出现匈奴这个名字,是自战国时代才开始的。

  当时游牧民族匈奴开始崛起,众部落大量在中国北方出现,他们的金戈铁马更不断南下骚扰抢掠生产生活物资,令属于农耕文明的中原各诸侯王国无力阻挡,其时燕、赵、秦三国皆邻近匈奴,遭到匈奴抢掠也最严重,于是三国皆修筑长城,以为屏障。到后来赵国赵武灵王重用出身于匈奴的武将仇液,开始“胡服骑射”改革中国传*争装备,中原大国才勉强有与匈奴一战之力。

  秦始皇时,由于七国统一,国力得到集中利用,所以他先令大将蒙恬将匈奴逐出河套,继之修缀长城,采取以守为主的长期防御方略,暂时稳定住了局势。

  到西汉时期,匈奴发展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帝国,汉高祖刘邦曾移兵击匈奴,却遭冒顿单于围困于白登,几乎被杀,纳贡求饶才勉强脱困。至此汉初各帝皆未能排除匈奴侵扰,唯有权借和亲,嫁女纳币,以求粗安。到汉孝武帝时,凭借数世之蓄积,靠举国之人力、财力,对匈奴大张挞伐。匈奴被迫远徙,汉之兵马财货损耗亦至巨,致使“每内虚耗”、“宫民俱匮”。往后匈奴虽不足为汉大害,然侵掠边境之事,仍不时发生。

  至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匈奴贵族因争夺单于位,发生内江。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匈奴左地贵族共立稽侯为呼韩邪单于。宣帝五凤元年(公元前57年),酿成“五单于争立”的局面。五凤四年(公元前54年),呼韩邪单于与其兄郅支单于战斗失败,单于庭遂为郅支占有,于是呼韩邪决计降汉。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呼韩邪款五原塞。次年正月,朝见天子,汉隆重接待,居之北边,赈以谷食。郅支单于亦遣子入侍,图谋离间汉与呼韩邪的关系,未能得逞,乃西行经略右地,初尚得手。但由于郅支骄横,未能得到西域诸国拥戴,落得孤立困厄,在赴康居途中,“人众中寒道死,余才三千人”。

  汉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郅支被汉西域都护甘延寿、副校尉陈汤设计谋杀。早在汉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呼韩邪已归塞北单于庭。呼韩邪闻郅支死,且喜且惧,喜者劲敌已除,惧者畏汉袭之。乃于汉元帝竞宁元年(前33年)再次朝汉,并求婚以自亲。汉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之。白匈奴内乱,呼韩邪首次朝汉,至此已三十年,汉匈关系基本良好。昭君出塞之后,汉、匈更加亲善。王莽时,因莽一再轻侮匈奴单于,致使双方关系恶化,边隙又起。东汉之初,匈奴经过六十余年较为安定的生活,种人繁殖,势力增强。中土多年战乱,元气损伤,故刘秀对匈奴采取息事宁人措施,除赂遗匈奴财帛外,还将幽、并二州人民往常山(在代郡)、居庸关(在上谷郡)东南迁移,另外,增添边地屯兵,修筑亭候,设置烽燧。匈奴贵族仍不时侵犯,上党、扶风、天水、上谷、中山等郡并受其害。刘秀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上层贵族争夺单于位的斗争又趋激烈,并正式分裂为南北二部。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汉为南单于比立庭于去五原西部塞八十里处。继又听南单于入居云中。后南单于与北单于交战不利,汉又今南单于徒居西河美稷,并设护匈奴中郎将以佑护之。南单于亦自置诸部王,助汉戍守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皆领部众,为汉郡县侦探耳目。从此,南匈奴人众过着比较安定的生活,人口日益繁行。至汉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 年),南匈奴党众最盛,领户三万四千,口二十三万七千,胜兵五万。北匈奴则连年内乱,众叛亲离,南匈奴攻其前,丁零寇其后,鲜卑击其左,西域叛千右。加以天灾,人众向南匈奴及汉朝投降者前后相属,于是南单于一再给汉上言,宜及北虏分争,出兵讨之。汉两次遣军大举远征,出塞各三、五千里,较之前汉武帝时,费力少而战功多。北匈奴主力从此退出漠北,其故地尚有十余万户,皆为自北南下的鲜卑人领属,从而促成了鲜卑日后的强盛。 

  至西晋末,南匈奴首领刘渊率部南下,在中原建立了刘汉,族子刘曜改称为赵(史称前赵)。其后,复有匈奴首领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属于匈奴一支的卢水胡建立北凉。隋唐以后,匈奴逐渐融合于其他民族之中,不复见于记载,有传说现在的蒙古人就是匈奴后裔。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浅谈《三国演义》中的善恶忠奸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学术界普遍认为是明人罗贯中所著。全书自东汉末年党锢之乱、桃园结义开始,到孙皓受降、三国归晋结束,共一百二十回。书中描写了我国汉未至魏晋阶段,即俗称三国时代的重大历史变革以及这个变革时代的典型历史人物间激烈冲突及宏大战争场面。全书一气呵成扣人心弦,有史而不形式于记录,有文而能融会于史实,令人叹为观止。

  金圣叹曾言:“三国者;乃古今争天下之一大奇局;而演义三国者;又为古今小说之一大奇手也。异代之争天下;其事较平;取其事以为传;其手又较庸;故迥不得与三国并也” 作为“古今争天下之一大奇局”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就是这样一部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罕见的史诗性巨著。

  小说是以人物描写为中心的叙事性文学;人,首先是社会人,其次才是个自然人。作为社会中的人,其心灵世界必然受到外界影响,是无比丰富复杂的,是不可能单一色调的。高尔基曾指出:“人们是形形色色的”。因此一部小说是否成功,除了选材、结构等因素外,能否塑造出成功的典型形象、刻画出鲜明的人物性格,就成了衡量一部小说作品成就高低的重要标准。

  《三国演义》全书中刻画过的人物很多,可说成百上千,即使只论及重要人物,也有数十之众,通常这样的小说很难保证故事主线紧凑及人物描写都能生动到位。但在《三国演义中》,譬如人主有如曹操、刘备、孙坚、孙策、孙权、曹丕、刘禅、孙皓、袁绍、司马昭等为君主而形象迥异者;谋臣有如诸葛亮、司马懿、郭嘉、周瑜、庞统、荀彧、徐庶、陆逊、贾诩、程昱、陈宫、田丰、姜维等为谋臣而形象迥异者;武将者有如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吕布、典韦、许褚、张辽、于禁、甘宁、太史慈等为勇将而形象迥异者;林林种种,不胜枚举。而这许多的人物刻画上竟然感觉不到重复,每个人的名字都是那么鲜活,那么的富有生命。究竟《三国演义》有什么魔力,怎样才能做到这一步?

  只有凭借《三国演义》中“忠奸分明”的形象描写才能形成这样独特的艺术奇观,凭借着忠奸冲突的自然发展,才能塑造出《三国演义》鲜明的人物形象。鲁迅先生在谈到《三国演义》中人物塑造时曾说:“写的好人;简直一点坏处都没有;而写不好的人;又是一点好处都没有” 对此似乎颇为不齿。然而事实上,正是艺术的纯粹“忠奸观”产生了旗帜鲜明的正邪对抗,刺激了读者的神经,也造成了人物间鲜明特点的形成。也只有取舍的利用“忠奸分明”的大旗再进行艺术再加工,“有一忠必有一奸,有一贤必有一愚”,才能够成功塑造出如《三国演义》般独特的人物形象群体,而又能不违背“三分虚构、七分史实”的历史文学初衷。下面将结合三国演义中的典型人物来加以分析。

  一、奸雄与仁君——曹操与刘备

  蜀汉昭烈帝刘备在《三国演义》中无疑是个典型的明君形象,在历史上也被认为堪与刘邦、刘秀比肩而立。可至于魏王曹操,不只在演义中,戏剧里,乃至中国历史上他就是一直存在争议的人物,千年来不得安宁——几乎成为了“奸”的代名词。

  历来非难曹操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二:一是如京剧戏文中陈宫所唱的“吕伯奢与你父相交不假; 为什么起疑心杀他的全家; 一家人被你杀也就该罢; 出庄来杀老丈是何根芽?”,而后曹操说出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曹操好杀人,而且是滥杀无辜。二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花招。  

  “挟天子以令诸侯”属于政治行为,在历史上也说法不一,很难讲清楚对错。但《三国演义》中所记载的曹操好杀人却触及到做人的底线,不由得不引人唾弃。然而,历史上真的如此吗?首先,就文献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曹操“杀吕伯奢全家”描述的史料有三部。分别在《魏书》、《世说新语》和《杂记》中。 

  其中《世语新说》是这样记载的“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王沈《魏书》中言道:“太祖以卓终必*,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孙盛的《杂记》中则是说“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但奇怪的是,这三部文献的作者出身或多或少都和晋朝有关;而在蜀国降臣陈寿的《三国志。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