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三国以后有几国 >

第5部分

三国以后有几国-第5部分

小说: 三国以后有几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假若刘备确实在荆州生阿斗刘禅之前还有个儿子,而且还真如《魏略》所说那样生还了蜀汉,那么问题就变的相当复杂,相当严峻。 

  因为按《三国志。糜竺传》记载“建安元年,吕布乘先主之出拒袁术,袭下邳,虏先主妻子。先主转军广陵海西,竺于是进妹于先主为夫人”。

  这段很好理解,简单说就一句话“吕布袭击了刘备并抓走他老婆孩子,所以糜竺乘机把妹子嫁给刘备当老婆”。由于当时老糜家是支撑刘备势力苟延残喘的重要力量,所以糜夫人去到刘备那里就是“妻”,即大老婆这个等级,并没什么好奇怪的。

  但是,诡异的事情出现了!——我们大家可都知道,吕布后来曾与刘备暂时和好(刘备守小沛),他又将刘备妻子还回来了!

  这就悲剧了!明明有这么母子俩,却偏偏不见于《三国志》蜀汉妃子传中,谁敢说没有隐情?——坟头烧报纸,你糊弄鬼呢!

  按规矩,除非刘备大老婆死了,否则糜夫人是永远没有机会爬到大老婆头上的。因为大老婆先进刘家们,是“嫡室正妻”,即使平级都是“妻”,糜夫人也只能算次妻,老二而已。

  至于后来的甘夫人,则更新鲜。据《三国志。二主妃子传》“主甘皇后,沛人也。先主临豫州,住小沛,纳以为妾。先主数丧嫡室,常摄内事”,看看此处,备备哥不愧是“背背哥”,丧就丧(丧,失去,但并不一定指死,比如成语“丧家之犬”)还“数丧嫡室”(嫡室,即正妻,大老婆)。甘夫人所以能“常摄内事”,是由于备备“数丧嫡室”,她这个实际上已经不知道是几奶的妾氏才能兴风作浪。

  我们都知道,甘夫人后来母凭子贵,更被追封为昭烈帝皇后,有幸在死后过了把大老婆瘾。但若非刘备的正式妻儿一去不返,她终究也将只是个二奶,只是个妾。

  而汉室立嗣常规是立嫡以长(当然,非想不这样也成,比如汉武帝就不是长子,但通常意味着将以内乱为代价)。试想若刘备正妻长子皆在,那么甘夫人作为刘备的~小~小~小~老婆,首先就没有刘备正妻身份硬气;其次,作为儿子,‘刘禅’又比他那个哥哥至少小了十二岁,同样没得斗——也没机会斗。

  真动了手,凭她们娘俩那点地位,明摆着是二打六毋得争。

  也就是说,即便单单从礼数和惯例看,哪怕刘备这个儿子在外流浪多年,但万一他回到蜀汉,刘备身后的第一顺序继承人,也依然是他,而不是刘禅。

  陈寿评价蜀汉国不置史,因此史料缺乏,这个批评是很正确的。

  相对蜀汉短短几十年的历史来说,里边隐藏的谜团也实在太多太多,以至于连刘备自家的事情,都如入云雾般飘缈难定。    

  刘备的这个长子,似乎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消失掉了,湮没到历史里。如果不是局外人鱼豢在《魏略》中不经意间的只言片语,也许我们根本就不会记得还有这么个人存在过。 

  那么,这个人,他究竟会是谁?

第4节 这孩子是谁?
裴松之在对《魏略》关于刘禅童年那段记载的反驳中,只是证明了这个人不会是后来的‘刘禅’;但假若将此人视为刘备本来的长子,另外一个‘刘禅’呢?

  从蛛丝马迹中,我们或者还可反推出当时所发生事件的凤毛麟角。

  首先,《魏略》对于‘刘禅’失散那段的记载中,有这一句话非常关键,直接点出了将此‘刘禅’带回刘备身边的经手人,“比舍人有姓简者,及备得益州而简为将军,备遣简到汉中,舍都邸。禅乃诣简,简相检讯,事皆符验”。翻遍三国志中蜀国部分,刘备手下姓简的将军只有一个,那就是简雍。根据《三国志。简雍传》记载,“简雍字宪和,涿郡人也。少与先主有旧,随从周旋。先主至荆州,雍与麋竺、孙乾同为从事中郎,常为谈客,往来使命。先主入益州……拜雍为昭德将军”。此人和刘备老乡,是除关张二将之外,和刘备关系最近、最早跟随刘备的嫡系将领。

  虽然我们不能绝对肯定这个姓简的将军必然是简雍。但从姓名和经历来看,能去拜谒张鲁,还敢把刘备失散多年的儿子带回蜀汉的简姓人物,职位低是不可能的,和刘备不够亲近更是不可能的,而符合完全符合《魏略》中所说的那简姓人的特征,无疑只有简雍。

  而且对于简雍这个人物,还有一点非常诡异的地方,那就是《三国志。简雍传》有头无尾。而在陈寿《三国志》又被立传记载的人物中,没有交代其人物后事如何,几时“卒”——也就是没交代怎么完蛋的,总共只有三人,除了那可有可无,被拉出来充蜀汉门面的“名士”杜微杜聋子外,另外两人就是简雍和排在简雍下边的伊籍,这不得不引起后世喜欢窥探秘史者的注意。

  简雍这刘备的老乡,曾经拿女性生殖系统用一句“彼有其具,与欲酿者同”的黄色笑话进谏过刘备的“滑稽将军”(详见《三国志。简雍传》),在他身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为什么和他一起的伊籍传同样有始无终呢?

  记得后世北齐(北朝之一,汉人高欢所建,后文详论,此处不表)杜弼在《檄梁文》中有过一段关于“但恐楚国亡猿,祸延林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记载,我想可以说明些问题,故事内容如下:

  一个是说楚国的故事。传说楚王有一只心爱的宠物——白猿从宫里逃走,而据路人所言他是逃进树林里,回归大自然了。楚王便立即派人去追寻,但古代时人类活动范围有限,而原始树林又太大太深,根本无从找起。楚王一怒之下,竟下令放火把整个树林烧光——最后白猿与森林都被付之一炬。所以叫做“楚国亡猿,祸延林木”。

  而另一个是说宋国的故事。据说有一次宋国国都城门突然失火,附近的乡民与士兵赶紧找水灭火,而附近最近的水源——就是一个小鱼池。于是人们拼命的打水,拼命的扑火,奋战一天一夜总算是把火熄灭了。可再一看池塘,本就不多的池水竟然全被用完,而池里的鱼——全被晒成了鱼干。所以称为“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简雍与伊籍的关系,难道不会像“白猿与林木”,“城门与池鱼”那样吗?

  我并不是说陈寿会为已经灭亡的蜀汉而刻意隐瞒什么,但是由于蜀汉没有史官,历史资料更残缺不全,尤其这些又都是陈寿出生前的往事,所以在没有资料的情况下,陈寿迫不得已照搬因为某种原因而残缺的蜀汉官方资料,同样也是合情合理的。

  但为了补足这段被人或刻意,或非刻意模糊了的历史,我们需要假设其可能性的极至。即简雍不为人知的结局中,究竟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我们首先大胆假设,即假设简雍成功将此‘刘禅’带回,而彼‘刘禅’又好好活着,将会引发什么后果?!

  很简单,正如同当代历史上绝对不会容许有两个‘金日成’一样,既然后来其实一个‘刘禅’贵为皇帝,那么另一个,就必定不能再是‘刘禅’。

  若真如此,那简雍带回来的‘刘禅’命运,又将何去何从? 

  从“缺少了下半截”的《简雍传》中,我们充其量只能看出简雍具备《魏略》中所记载的简氏舍人的特征,更深入并看不出来什么。但即使只用脚趾头去想,以刘备的性格,及其存世亲戚比之魏、吴稀少得多的客观事实判断,他也不会轻易诛戮自己亲子。假若简雍带回另一个‘刘禅’,在刘备尚在世之时,他几乎不可能,也没有理由立刻将这个前途未明的‘长子’处理掉,毕竟在那种前途未卜的年代,多一个儿子就多一道保险。而此子假若有机会跟随刘备,以其身世,必不至湮没于碌碌之中。

  但是,这个人又不可能继续叫‘刘禅’。因为刘备不知道是怀念故子,还是按照家族中的什么规定给在荆州所生子又起名叫了刘禅,所以失踪多年的‘老刘禅’,肯定需要更换新名字。

  由此推论下去,在我们所熟知的刘备集团中,最可能符合这一身份的,就只有一个人——刘封,一个能归于“王道悠悠,封禅永理”中的名字。

第5节 刘封,被封印的秘密
根据《三国志。刘封传》记载“刘封者,本罗侯寇氏之子,长沙刘氏之甥也。先主至荆州,以未有继嗣,养封为子。及先主入蜀,自葭萌还攻刘璋,时封年二十余”。等等,各位看官说了,时间上不对啊!

  大家问了,《三国志》中记载刘备收刘封至少要在刘禅出生之前,不然前文提及的“至荆州”,“未有继嗣”的收子过程就无从谈起,但《魏略》所载的简氏将军认出刘备之子‘刘禅’是在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怎么可能差这么多?且听我慢慢道来。

  其实关于刘封的出身,史料上记载根本缺失不详。除了《三国志》外,就只有《三国演义》中遵循了《三国志》的说法,认为他是罗侯寇氏之子。

  如果单就《魏略》记载的“扶风人刘括避乱入汉中,买得禅”看,除了“罗侯寇氏”和“刘括”的谐音外,与‘刘封’再没有交集。

  可假若我们抛开刻板的史料记载,单从刘备攻葭萌时刘封“年二十余”的记载推断,就能看出眉目。若刘备自建安元年左右出生,到建安十九年认祖归宗,那不也是“年二十余”吗?不正好就与简雍带回的‘刘禅’年龄相仿吗?你能说这些只是单纯的巧合吗?

  但即便如此,他们之间的相似处似乎也仅此而已。假如我们认定《三国志。刘封传》中记载完全准确的话,那么刘封便决计不可能为刘备在《魏略》中那失散到汉中的儿子。

  可遗憾的是,我们是在从一段残缺的历史中探求真相,所以只能加入些‘臆测’来补足被尘封的历史。出于无奈,我们必然要先视《三国志》中某些记载为可以动摇的,然后才能去论述、印证、批驳它。

  关于刘封其人经历,《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描述出入也很大,愚以为恐怕罗贯中也从中觉察出些蹊跷才做了修改。比如《三国演义》里,刘封属于随刘备第一批入川的武将;但在《三国志》中,他却是和诸葛亮一起的第二批队一员。那么,我们假设一下,有没有可能他是第三批队?

  可能第三批队的说法瞧起来十分可笑,但对于同样可笑记载的疑问却出自《马超传》的裴松之注中“且备之入蜀,留关羽镇荆州,羽未尝在益土也。故羽闻马超归降,以书问诸葛亮“超人才可谁比类”,不得如书所云”,这段是裴松之对于关羽为何能那么快就得知马超归降,还要和他比武事件的质疑。

  试想当时社会消息封闭,信息不通,尤其是益州山路崎岖与荆州间来往不便。连后来吕蒙袭取荆州那么大的动静,蜀汉都后知后觉,乃至葬送了关羽小命,怎么收马超关羽就能突然知道,怎么关羽与诸葛亮间书信往来又那么神速?所以裴松之解释为“不得如书所云”,认为这一段是误传的。

  但事实上,有没有另一种可能?

  那就是刘备在攻取益州的漫长过程中,曾在马超投降,局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回到荆州调兵遣将,为准备一举拿下益州全境做最后的*部署呢?

  如果这样,那么马超归降这段消息就是刘备带回去的,而《三国志》中那段记载便解释得通了。

  而事实上,这也是绝对有可能的。

  其实刘备攻取刘璋,远没有演义中那么容易,而是相持了很长一段时间(公元211…公元214年,足足打了3年);他完全有可能,也有必要亲自回到荆州组织兵力,进行对刘璋势力的最后决战。假若我们在此稍微更改一下鱼豢在《魏略》中所记录的刘备父子相见地点,把简雍带回‘刘禅’的地点调到荆州,则此‘刘禅’的履历和刘封就又能有三四成的相似。当然,这也完全只是一种朦胧的甚至不分青红的臆测,毕竟时间上还有出入。但说到底,这是由于蜀国史料极度匮乏造成的。     而无论简雍带回的‘刘禅’究竟是不是刘封,他的回归对蜀国来说,都意味着一场暗地里酝酿的政治风暴即将到来。只要这个人回来了。无论他自己主观有意与否,夺嫡的争斗势必无法避免。 

  可是,这场争斗终究没有在任何史书中出现过。对于蜀汉官方来说,是因为皇长子‘刘禅’根本没有‘丢失过’,当然也无所谓‘夺嫡之争’。而对于刘封或另有其人的那个‘刘禅’来说,是由于他死掉了。

  单就刘封来说,此人某种程度上很不讲组织原则,甚至有点小心眼;他身上有一种跟刘备相同的狂傲,却没有刘备那股凝聚力。

  比如他不肯发兵营救已然必死的关羽,虽然客观上保存了上庸兵力,却无形中将刘备的嫡系旧将得罪了个痛快。按理说他应该笼络新进势力才行,但他又不理会孟达等支持他的将领意见(请注意,孟达也是扶风人,如果真如《魏略》所说,那就能解释为什么刘封与孟达在开始时那么亲近了),由此间接得罪了益州本地土著,把本来能归属到自己一方的将领也推了出去。试想此人若只如《三国演义》里那种‘义子’身份来参与夺嫡,势必没有任何一股势力会支持他,不只因为他得罪的人多,而是因为他根本不是刘备亲子,压根就没有当皇帝的资格。

  所以后来孟达叛逃时,以为能轻易引诱刘封反水,并非没有道理;因为当时的蜀汉实在没有刘封容身立命之处,而他又不是刘备的亲儿子,实在也没有理由再待在蜀汉——如果,他不是刘备亲生儿子的话。

  可谁想结局却出乎孟达预料,刘封宁死也不肯投降魏国,还是回去见了刘备。

  此时若按正常情况,刘备应该赦免已然戴罪立功的刘封才对,事实上刘备也确实有过此心。可是这时一个人站了出来,而且不是别人,是那一向宛若公正化身的诸葛亮。他给刘封加了一条罪状,只是一条罪,一条和他所犯‘罪过’无关,却能要了他命的原罪——“封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