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战国就是一场游戏 >

第12部分

战国就是一场游戏-第12部分

小说: 战国就是一场游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手挽救这个犯错误的孩子。不幸的是,这个神是死神。
  魏武侯蹬腿翘辫子拍拍屁股走人了,留下一堆烂摊子没有人收拾,甚至连个继承人都没选出来。韩、赵两国决定管管这件事,赵国的意思是两个儿子杀一个留一个,留下的那个立为国君,他们要点土地作为报酬就行了。韩国不干了,说你杀人家儿子干什么,还贪图人家那点土地,丢不丢人?韩国可做不出来这些缺德事儿,既然没有遗嘱立谁,不如两个都立,把魏国的土地一分为二,这样大家都开心。
  赵氏坚决不同意这么做,韩氏也不肯做出让步,两家因为这点事闹得挺不愉快的,最后一拍两散,谁都不管了,你们爱怎么办怎么办吧!
  结果是,老魏家的两个儿子都要求进步,不甘落后,双方互不相让,兄弟之间打起来,公子罃打败了公子缓即位,就是后来的魏惠王。我相信在那个时候,魏惠王的心中就已经埋下了仇恨的种子,赵氏不是要杀我吗?总有你好看的。
  复仇的事情先搁下,再来关注一下早些时候从魏国离开的那个中年人。
  当魏国轰轰烈烈闹变法,各路英才齐聚,纷纷登场亮相、各显神通的时候,一个人默默地关注着一切。在他的心里还存在着一丝幻想,“假使有一天,我回到家乡,能够开起秦国这列老爷车,我有足够的信心将它开往光明的彼岸,我相信,我已经找到了春天的方向。”
  这个人是秦灵公的儿子,秦献公。
  秦灵公,光看这个谥号就明白这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的老祖先还是比较诚实的。把“灵”这个字作为谥号,一般情况下符合以下几个条件:首先有可能是少年即位,在位时间不长;其次,即位有可能不是遵从上一届国君的遗嘱,而是权臣拥立;再次,在位时无所作为,因为没有权力;最次,极有可能是非正常死亡。
  秦献公的父亲就是这样的一个不幸的国君,在位仅仅六年就去世了。去世之后,下一任国君不是当时的太子嬴师隰,而是灵公的叔叔接了班,成为秦国的新任国君,也就是后来的秦简公。
  简公在位十六年去世,简公的儿子惠公即位。惠公在位十三年去世,传位给了自己的儿子——比嬴师隰小了近四十岁的堂弟出公。看这个谥号吧,“出”大约就是被人赶跑的意思,他逃跑的方向一般只有一个,那就是死。
  就这样,嬴师隰在等待了三十年后,机会终于来了。
  出公二年,幸运女神光顾了一下在苦苦等待中的嬴师隰。这一年,嬴师隰在外漂泊了三十几年,已过不惑。面对着眼前的机会,他没有让命运失望,也没有让任何人失望。
  嬴师隰拍拍身上的灰尘,朝着家乡的方向走去。在阔别故乡很多年后,不知道故乡的人还记得当年的公子连吗?看着太阳回家的那个方向,那里因为一个人的回归,即将迎来春天。现在,这个人已经向春天走去,他叫嬴师隰。
  

春天的故事(1)
当时在位的秦君是秦出公,他即位的时候还只是个两岁大的孩子,除了吃奶估计什么事情都不会做,给出公提供奶源的那个女人把持了朝政。然而一个女人又能做些什么呢?出公的母亲本着有福同享的原则,把自己的娘家人都接进了秦国的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政府的机关部门,这些新进来的贵族在历史上有个统一的称呼——外戚,再加上太后娘娘大量任用宦官,同秦国的旧式贵族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说到底还是旧贵族比较厉害,这些势力在秦国发展几百年,盘根错节,他们把矛盾的焦点集中在了一个人的身上——嬴师隰——当年的公子连。公子连由于儿时的不幸遭遇很受人们的同情,在秦国内部有一定的号召力,更重要的是,也许让他成为国君,能够维护贵族的利益,总比让外戚大量涌入强得多。
  嬴师隰也没闲着,他一刻也没有放松对秦国政局变动的关注,正如每一个好猎手都有敏锐的嗅觉,嬴师隰敏锐地觉察到机会来了,就在身边。这时,嬴师隰决定做一件事。
  嬴师隰在回国之前,已经向秦国派出大量的间谍以及特工人员,主要工作是与出公母子不和的人们联络感情,在民间散布公子连要回国执行新政的消息,看看秦国人民的反应。秦国人对当年没能即位的公子连深表同情,对篡位的简公丢掉西河、甚至连年打败仗这些事情颇有怨言,对现在的乱政心存担忧,期待秦国出现一位明君,期待有人带领秦国走出困境,重现穆公霸业,就连秦国的许多大臣也不满出公母子重用外戚的局面。
  够了,这就够了,这么多矛盾够用一段时间了。下面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没有解决,军队。嬴师隰也有办法,他派人把大量的金银珠宝陆陆续续地送到各位将领家,什么事情都好办了。
  或许你有疑问,嬴师隰的钱是哪里来的?回答:不是偷的,不是抢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魏国那个反应比较迟钝的国君赞助的。真怀疑魏武侯的智商是不是有问题,还是比较擅长于逆向思维。秦国乱,你就叫他乱下去吧,他们乱的原因就是因为国君年纪小,说话不算数,替国君说话的太后说的话别人又不愿意听。多好的局面啊,照着这个进度进行下去,外戚和大臣以及旧贵族之间必定水火不能相容,这不是大家都高兴看到的事情吗?你竟然犯糊涂,把四十多岁的嬴师隰放回去,先别说嬴师隰这个人到底怎么样,就是这个年龄也算是政治黄金期,后面的麻烦都是你自找的了。
  魏武侯的想法是这样的,魏国有恩于公子连,扶立公子连成为国君能够改善两国间的关系,达到长期稳定互不侵犯的目的,这也算是个好的想法。但是你不想想,这个想法是不是有些天真了。公子连当时就委婉地拒绝了魏武侯出兵护送自己回国即位的想法,他认为秦魏之间的矛盾已经不能化解,如果这么公然接受魏国的帮助,会引起秦国民众的不满。嬴师隰离开魏国时表示:为了报答魏国对自己的帮助,魏武侯在世的时候,秦国不与魏国为敌。嬴师隰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公元前385年,嬴师隰在阔别了家乡三十一年后再一次踏上了故国的土地。少小离家老大回,尽管他说话时的陕西口音没怎么变,两鬓却有些沧桑。当年那个流亡的太子还是个不懂事的孩子,岁月倏忽,那个不懂事的孩子已经变成了一个满腹雄心壮志的中年人,命运就是这么难料。

春天的故事(2)
秦左庶长嬴改迎立公子连于西河,出公母亲听到这件事后,马上命令军队去消灭掉这一伙人。这支*军队半路上突然变换旗帜,变成了仪仗队去迎接公子连,原因是军队的将领很讲信用,收了钱不能不办事。半路上闻讯而来迎接公子连回国的百姓很多,这些人凑在一起,拥着公子连浩浩荡荡地进了秦都城雍,杀死了出公母子,公子连宣布即位为君。
  父老乡亲们,我公子连又回来了!
  嬴师隰不是两手空空地回来的,他一遍又一遍地给家乡的父老们讲述着魏国富强的故事。很多秦国人都不知道函谷关以东是什么样的世界,在他们看来,魏国就是天堂,那里就是春天。嬴师隰告诉人们不要着急,他已经把春天的秘密从魏国带回来了,算做是献给故土的第一份礼物。这个礼物不是李悝的《法经》,作为一个流亡贵族,嬴师隰没有加入到魏国的高层管理,也没有机会阅读作为机密文件的《法经》。但是他比任何人都聪明,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敏锐的洞察力,他已经从魏国变化的一点一滴中捕捉到了春天的影子。
  嬴师隰回到秦国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学习魏国的变法。虽然只是学到了一些表面的东西,这种精神却很可贵,谁也清楚要变革旧的制度阻力有多大,古往今来哪一次轰轰烈烈的变法不会变成一场流血的悲剧。
  公元前384年,献公元年,嬴师隰就搞了一次大动作,举国震惊。他下令废除了秦国自秦武公以来实行三百多年的人殉制度。嬴师隰清楚地记得,魏国是没有这个制度的,秦国的奴隶主贵族以殉葬人的数量和质量来显示自己的身份,逐渐形成互相攀比的陋习,秦国每年都要有多少青壮年奴隶白白地损失掉,这些人没了,谁去种地,谁去打仗?
  每一次改革都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有利益损失的一方肯定是不高兴的,尤其是像礼仪制度这类的习惯性问题。嬴师隰提出,以后以陶俑代替真人殉葬,奴隶主贵族也算是勉勉强强接受了,这种陶俑就是兵马俑的前身。
  连年征战,加上无谓地消耗奴隶生命,和土地面积比起来,秦国的人口不算多,嬴师隰鼓励多生,奖励多生儿子的人,看来在当时能够生出儿子也是一项特殊的劳动技能。同时吸引周边国家的人(主要是少数民族)来秦国垦荒种地,并且对这些外来户一视同仁。通过这两项措施,秦国的人口呈明显上升的趋势。
  公元前383年,嬴师隰即位的第二年,迁都栎阳,把秦国的都城从西部向东部推进,一方面是摆脱奴隶主贵族势力集中的雍城,另外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原因,他看上了东部的一块土地,秦国几代人都盯着的一块土地。
  看来嬴师隰同志真是个惜时如金的人,他一刻也等不了了,秦国以后能不能发展下去就看那块土地了,那个地方有一个美丽的名字——西河。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儿子,看你的了
嬴师隰自即位以来,对一件事情始终不能释怀,一个沉甸甸的名字总是压在心头。他想:“西河,从秦穆公以来就是老秦人的土地,你们姓魏的凭什么占着不放手。凭实力,还是凭你们长得好看?吴起跳槽了,李悝、翟璜、田文、魏成这些人物早已远去。魏国还有谁,魏武卒是么?我一定会用实际行动证明魏武卒不是天下无敌的,只可惜魏老大你看不到那一天了。”
  嬴师隰没有忘记自己离开魏国时说过的话,有魏武侯在,他不与魏国为敌。现在要做的只有等,然后继续改革。
  秦国在公元前408年才实行相当于鲁国“初税亩”性质的“初租禾”,就是在法律上承认了土地占有者对所占土地拥有所有权,使大批占有私垦田地的地主和自耕农成为土地的合法主人。这项制度集中在东部实行,在西部则受到奴隶主贵族的强烈抵制,嬴师隰也不强制奴隶主贵族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所以在很长时间,秦国大概实行的都是“一国两制”。
  新的生产方式需要时间的考验,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奴隶们渐渐发现,在东边给地主干活,明显要比在西边给奴隶主干活受到的剥削要轻很多,而且还拥有一定的自由,人身不会受到伤害,甚至还可以拥有自己的财产。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时间一长,大批的奴隶开始向东方靠拢。由于大批奴隶流失,奴隶主的利益受到损失,他们找到东边来,要求地主把奴隶放回去,地主当然不会同意,由此产生了大量纠纷。
  长期以来,奴隶主都掌握着一定的国家政权和军队,斗争的最开始,吃亏的总是新兴的地主阶级。还好国君是站在地主这一边的,秦献公从地主中提拔一些有才能的人担任国家大臣,给他们权力,允许地主和自耕农从军,他们荣立军功后可以获取爵位。这些改革措施被称为献公新政。
  由于贵族奴隶主的权力过于强大,秦献公的改革只能这样改一半,留一半,毕竟他自己也是凭借这些人的实力才当上国君的,要说变法,谈何容易。谭嗣同不肯逃跑时是怎么说的,古今中外,哪一次变法没有流血牺牲?
  秦献公六年,把边疆的一些地方改为县制,派出职业官吏管理。
  秦献公七年,秦国初行为市,开始对工商业进行规范管理,抽取营业税。
  秦献公十年,秦为户籍相伍,把五户人家编为一伍,农忙时互相帮助,农闲时进行军事训练。如果有人犯法,实行连坐。因而人人自危,互相监督,秦国的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秦献公像上了发条似的,一刻都闲不住,他把他在魏国看到的尽可能地照搬到秦国来。现在要做的只有一件事:等。
  魏老大没有让秦老大失望,在秦老大准备好了的时候,魏老大准备走了。
  公元前370年,魏武侯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之所以谥号“武”,证明他不是一点好事都没做的,至少他在位时,魏国拿下了楚国的大梁,为以后自己儿子的逃亡开辟了一条后路。
  公元前366年,秦国两次打败魏国,伤亡人数没有给出,应该是小规模的试探性进攻。
  公元前364年,秦国在石门大败魏师,斩首六万,夺取西河之地。
  公元前363年,少梁之战,秦大败魏军,占领庞城,俘虏魏丞相公叔痤。
  后来秦献公又把他放回去了,给出的理由是:当年流亡于魏国时,公叔痤待他不薄。
  事实上,公叔痤已经不具备俘虏的价值,留着他还会浪费粮食,不如让他回去继续当相国,一天三顿地吃,发挥愚公吃饭的精神,总有一天会把魏国吃穷的,这是对秦国有利的事。公叔痤果然不负众望,继续默默地为秦国作着贡献。临死前,公叔痤为秦国的发展建设添加了最后一块砖,他以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把一个年轻人无偿地推荐给了秦国,也正是这个年轻人,彻底地改变了秦国的历史,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这个人就是商鞅。所以说,秦献公放公叔痤回去,还是有一定先见之明的。
  公元前362年,六十几岁的嬴师隰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一生坎坎坷坷、磕磕绊绊,他已经很累了。儿子嬴渠梁接班,继续着老爹没有完成的事业。
  公元前361年,魏国似乎感受到了这个邻居身上所爆发出的锋芒,于是,把都城从山西迁到了河南,从夏县迁到了开封,当时叫大梁。
  少梁之战一仗打出了二十年的和平,嬴渠梁有充足的时间去完成父亲没有做完的事情,西部的秦国正在孕育着新的能量等待爆发,东边的另一个大国也没有闲着,搁下商鞅变法这件事情稍后再说,我们的视线转移到齐国去看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