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柒零人三部曲 >

第32部分

柒零人三部曲-第32部分

小说: 柒零人三部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困境中彰显智慧,在紧迫中表现从容,在宁静中品味幽雅,在生活中享受幸福,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来承担社会的责任和对社会的回报。我想:这应该是人性的自我完善之道。通过创业,我炼就了一般人难以炼就的心态,悟出了为人处世的虔诚,在责任、利益、公德面前理性把握;现实中无论你身在何处,从事何等职业,你都有理由选择好心态去面对所有的一切,这也是我创业以来收获的最大的财富!
  

三十而立(2)
这些年,我要感恩于家人和朋友对我的理解和支持;感谢那些逆境中帮助我磨练意志的人;感谢我们的团队风雨中与我同行;也感谢出版界的好朋友给我这个述说的平台,和大家一起分享走过的心路历程,经历在实现自我道路上的种种坎坷和喜悦,演绎70年代人的创业梦想。
  创业的路艰难而漫长,每天都是新的开始,为着背后那多少期待的目光,多少由衷的祝福,让我们永葆激情,将创业进行到底!
  

病入膏肓(1)
入睡是件痛苦的事,特别到了夜凉如水的清秋。与失眠不同,侧靠窗前遥望月色,从玻璃的反光中映出来的脸堆满了遐想。那个被称作moon的天体是早前离“神六”更近的星球吗?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兴趣正浓,也许待到古稀之年,有望听到美女登月的新闻。为此,我不舍入睡,如果清醒和沉睡都将接受时光流逝的事实,我宁愿选择在思维活跃的状态下见证时间流动的痕迹,即使是死亡,我也愿意清醒的死去,哪怕死前那一刻痛苦异常。
  起床是件更难受的事,特别是躺在温暖的被窝里。在中国大部分城市里,早上的时间人们大概都没空感受自然的清新,至少我的时间是争分夺秒地全用来睡觉了。也许是今年坐了太久的办公室,脊椎尾骨一圈最近一直呈酸疼状,任何需要腰部以下运动才能完成的动作都进行得相当吃力,起床更是件麻烦事。好不容易费尽力气总算喘进办公室,一天的痛苦才刚刚开始。
  Branchmeeting每周一次,说实话,我觉得还不如早先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至少能使人个个精神抖擞,听觉敏感,思维活跃。而现在的会议带着顶对事不对人的帽子,其实更像一场无规则的足球赛,谁能把球漂亮地踢进别家球门就算胜出。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这是一个鼓励新人尽快上位的好平台,牛犊们的满腔热情对应我这种走马观花的老马真可谓浓淡两相宜。仔细看着一张张热血沸腾的脸,就像看到前方又一排漂亮的浪花在奋力前冲,有他们就足够吸引旁人的视线了,而我乐呵呵地在一边偷点小懒,晴天晒晒太阳,雨天感叹悲凉,适时指点一二,作为前辈使他们对我心存感激足已。
  报告还是要照做,属于份内的工作可不能含糊,痛苦仍在持续。每天堆在公文材料、调研报告、项目方案里,码字游戏已烂熟于心,曾经试过一个晚上赶三份报告,困到睁不开眼时索性只用手工作,闭眼慢思维,临到早上审稿时,发现出错率居然还在10%以下,才突然觉得原来人的确可以在极限状态下超水平发挥,从此以后我很心安理得地在自我评价栏填上“可塑性强”的字眼。有一阵子头晕得厉害,起床就犯恶心,身体掌握不了平衡,是不是写报告引起的还未经证实,但经常在写作状态中觉得眩晕是确实的,仿佛大脑变成盛满血浆的桶,这血就在里面荡呀荡的,不晕才怪。
  也经常会出门调研,近的可以步行就在市区里跑,远了就要出城,飞机来火车去的,可人的状态此时却异常的好。为了尽快完成商务工作,我宁愿吃平日里打死都不肯吃的食物,住或许看了就让人犯恶心的人住过的department,即使是风餐露宿也只为了一个原因,留下最后一天哪怕几小时时间给自己好好感受一下另一个城市的个性。所以我通常用businesstraveling注解我的公差,直译为商务旅程,也算是理直气壮地因公循私。只是每一趟businesstraveling回来身体都会出现短暂的异常,比如感冒(只发烧不流鼻涕那种),或者拉肚子,最严重的一次是持续3天的上吐下泄,那是从为期53天的云南之行回来以后。所有的症状只在见完医生,打完吊瓶以后停止,无一例外。妈妈说这是我在外面带回细菌受了感染,可为什么一定要回来才犯病呢?是不是异乡更需要我?每次回来以后我的心情都会一落千丈,因为魂好像丢到了别处,反正不在办公室里。
  为了调整心情,我不停地更换屏显、msn图片、手机铃声、mp3歌曲,挎包、项链、丝巾、腰带,衣服、裤子、鞋子、袜子,甚至内衣的款式和颜色,可新鲜感以每个更换周期三分之一的速度递减,最后由习惯导致的结果就是麻木,毫无悬念的改变就像漂亮杯子里盛满的白开水,没有任何味道。
  昨晚去见了一位医生朋友,向他诉说了我的种种状况,并就这些现象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最后得到一个结论,四个字,病入膏肓,我把它作为题目写在了前面。很多人说,生活在这个时代很难获得真正的健康,欲望太多,诱惑太大,人有时候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了。科技越进步,离健康似乎就越遥远,好在奇迹依然存在,只要还有动力,路始终会有人走下去。
  

病入膏肓(2)
所以,我对着镜子说:“你呀,爬,也要给我爬到终点。”
  

和莫奈一起赏花(1)
“小资”这个说法早在几年前就臭了大街,紧跟着的“BOBO”连同《格调》那本书也早被踹出了流行话题的圈子。不过这些并没有妨碍它们继续泛滥或腐烂下去,因为如果社会的发展不能像“神六”那样直冲云霄,一个群体或是一个阶层在时代的舞台上就消失不了;只要它们存在,就必定要发言;自己说自己,也被别人说。所以不管是香还是臭,这股味道暂时消散不了。
  和“小资”经常相提并论的,还有“中产阶级”这个说法。虽然目前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统计局还是各种媒体,都不能就中国的中产阶级给出一个明确并被大多数人认可的定义,但至少还是可以从不同来源得到不同的数据,以对中产阶级的标准有个大致的了解:比如说个人年收入3~5万美元,在北京、上海或广州拥有100平米以上的住宅,开“别克”以上级别的车。“小资”却很难定义,它的标准更加飘忽不定,难以捉摸。你可以说一个人很“小资”…因为她恨不能一天24小时泡在星巴克里,第一百次地阅读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却不能仅仅依据她的月工资来决定她是否“小资”。一个月挣两千的人可以大方地把收入全都花在打车和派对上,成为当仁不让的“小资”;而另一个挣六七千块月薪的人却可以小心翼翼地做着“城市平民”。有充足的数据说明,“中产阶级”暗示了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而缺乏数据参考的“小资”阶级,却更多地关乎于一种风格和情调。
  具体到我所处的70年代生人这个群体,诞生于70年代初期的那批人,因为他们社会“中流砥柱”这个身份的日渐巩固以及一定时间的积累,相当比例的人已经处于中产阶级或正向这个阶级稳步迈进;而70年代中后期的人则和80年代的后起之秀一道,构成了“小资”们的主体。
  “小资”们的职业构成丰富多彩,从自由撰稿人到SOHO族,从广告文案到摄影师,更少不了一大帮在外企安身立命的职员。虽然挣的钱有高有低,但做起“小资”,却是不分贵贱,只要是这个成分,吃穿住行,或深或浅都会打上这个群体的烙印。
  说到吃,“小资”们很少会出现在大排档周围,“麻辣烫”和“烤串”在定义食客市场时也绝不应当把他们包括在内。“小资”们钟情的场所包括吃日韩式料理的牛屋或萨拉伯尔,吃西班牙菜式的阿仙蒂以及吃泰国菜的金象苑,如果是吃法式大餐,也绝不能少了蜡烛和鲜花衬托场面。“小资”们很少喝可乐或雪碧,白酒尤其是“二锅头”那简直是没文化,“小资”们的首选是法国红葡萄酒,而且喝的时候一定要分清楚是顺时针旋转还是逆时针旋转。
  “小资”们爱穿休闲服装,即便是工作状态或不得不穿正装的正式场合,也务必带一些休闲风格。他们喜爱品牌货,但不会是充斥街巷的“鳄鱼”或“梦特娇”,他们会选择某个在国内不那么知名的英国或意大利的品牌,或是不那么贵、但绝对有质量保证的香港品牌。这不仅是他们的服饰标准,也是他们选择一切生活用品的通用标准。既要在自己的消费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又要凌驾于芸芸大众之上;既要体现出自己的品味,又要与暴发户严格划清界限。
  鉴于收入的局限,不是每个“小资”都有自己的房子和车,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住酒店式的公寓,出入打的士。大部分公寓楼都不会配备佣人房,“小资”们的收入也不允许他们聘用菲律宾保姆,因此“钟点工”成了权益之计,既能满足“小资”们当家作主的虚荣心,又不至于在“小资”们的收入中占去太大比例。
  “小资”们经常出没的地方,在北京是三里屯和后海;在上海是衡山路和“新天地”,广州则是珠江左岸。这些地方共同的特点是:有适合“小资”口味的酒水和茶点供应;有暧昧的灯光和隐私的区域可以进一步培养情调;有包括迈克尔·波顿、埃顿·乔或爵士乐在内的背景音乐;更重要的是,这些区域都离市区不远,收费也不算太离谱,消耗的时间和金钱成本都在“小资”们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说到再远点的地方…其实“小资”们很想去巴黎和夏威夷,但不是所有人运气都那么好,可以自由在欧美大陆穿梭,所以他们往往会选择广西的阳朔,走在那儿的西街就像走进欧洲的某个古镇;丽江也是“小资”们的旅游集散地,冬天的丽江常常会出现“‘小资’开会”的盛况。“小资”们的旅游宝典里还包括:稻城、亚丁、西藏、尼泊尔、柬埔寨,总之,风景要足够美,而且住宿条件不能太脏;不能是一般人旅游的热线,但路途也不能太艰险;最好还有什么浪漫的爱情典故在里面,比如说像梁朝伟在《花样年华》里,对着吴哥窟的石窟倾吐自己的秘密。
  

和莫奈一起赏花(2)
总的说来,“小资”们的衣食住行无不被他们的经济实力所限定,虽然他们大多数人都有稳定的收入和乐观的发展前途,但和殷实的中产阶级相比,尚存差距。幸好“小资”们都多多少少读过一些书,凭着不太深厚的文化素养也能把自己提升到高于一般工薪阶层和城市平民的高度。就这样,“小资”构成了一个非主要的流派,自以为很潇洒地行走在中产阶级和城市平民的边缘,并且要向前者雄心勃勃地挺进。
  几年前,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了包括《与雷诺阿共进下午茶》、《与莫奈赏花》和《与凡·高共品葡萄酒》在内的一套文艺丛书,最近几年一版再版。与其说这是为大众预备的一套艺术普及丛书,莫若说这是比照着“小资”的胃口而呈上来的一道西点。收入有限,“小资”们不能去参加莫奈作品的拍卖会;缺乏深厚的艺术修养,“小资”们又不甚了解法国印象派与写实派的来龙去脉。所以借着“小资”们强烈的、要在有限的物质条件下把自己和普罗大众区分开的意识之东风,这套艺术扫盲书足以保证在“小资”圈里畅销无阻了。
  

柒零派,我的精神家园(1)
世界总是如此奇妙,一个突如其来、或大或小的契机,就会轻易地决定或者改变人的一生。就此来说,我应该算是一个幸运儿,因为改变我的生活方式的契机,也同样对全世界的未来产生了,并且还在继续产生着巨大的影响,那就是网络。
  有了网络,才有了“柒零派”网站的诞生,才让我找到了生命中弥足珍贵的许多东西,比如真挚的爱情和友情,比如人性的光辉,比如最深的感动;我的生活再也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柒零派”,我的精神家园。
  说起来,网络在国内的逐步普及,应该是从我们这代人还在大学校园的时候开始。当时还没有视窗界面,慢吞吞的机器上运行着冷冰冰的DOS系统,除了学校的计算机课以外,上机的时间少得可怜。当我们刚从为数不多的游戏,如《仙剑奇侠传》、《三国英杰传》第N次通关的成就感中脱身出来,开始寻找更大的乐趣时,BBS出现了。BBS让我们的屏幕不再冰冷,面对的不再是计算机模拟出的声音和图像,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个个真实的,和自己同类的人的反应,这太奇妙了,几乎是一下子就征服了我。
  1998年,我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瀛海威”的第一批会员,花着每小时十几元的网费和电话费,痴迷于实际上相当匮乏的中文信息之中。逐渐地,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或是通过BBS和mud进行简单的交流已经满足不了我的需要,于是,随着Windows和免费空间的出现,我开始尝试建设自己的个人网站。
  一开始制作的个人网站,主要是以展示自己的诗歌、文章等个人的资料为主,先后做过几个,比较有特色的有“七精灵”,记得那个界面非常个性化,只有黑白灰三种颜色,并且像一本书的样子。从那个网站开始,我慢慢地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直到今天,他们还在给予“柒零派”很大的支持。
  2000年,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年头,最直接的契机出现了。我看到了当时引起很多争议的一篇文章,《不和七十年代的人交朋友》。作为七十年代人中的一员,我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百感交集,而最强烈的感受就是,作为正在逐步成为社会中坚力量的这样一个群体,社会上对我们竟还是如此的不了解,这太让人遗憾。我马上在网上搜索关于七十年代人的专题内容,当时只有西祠胡同有,而且内容并不很充实,于是我产生了做一个网站的想法。幸运的是,那一年,我结识了我生命中的另一半,也是另一位主创人,李薇。我们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慎重考虑,终于启动了网站的开发工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