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低于海平面 >

第7部分

低于海平面-第7部分

小说: 低于海平面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样日子能过的充实些。人在异国的苦很难为外人道,只好用游四方来弥补心灵的失落,同时还可以增加回去以后显摆的资本。我大受启发,对!得出去体验去!我的转变得到了另一半的强烈支持,我们开始计划穷游欧洲。
  经过多方收集情报,我相中了一个叫欧来欧去的旅行团。顾名思义就是在欧洲转圈儿。路线嘛,自然先挑最大众的,欧洲五国。
  欧来欧去旅行团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在欧洲的华人。老板是香港人,据称这是一个唯一双语导游的华人旅行团,这里的双语指的是——普通话和粤语。它的形式有点像环线地铁,只不过这条线环的比较长,荷、法、德、比、卢,一周循环一圈儿,另一条线则往意大利、西班牙走,一天一人38块,按天收费,包车费、住宿和早餐。全年不停,随时都可以加入,随时也可以离开。具体点说:你在荷兰搭上了欧来欧去,到了法国,你贪恋美景想多呆几天,你可以随时下来,待到下一循环时在相同的时间相同的地点再接着欧来欧去,最大的好处是替你省了交通和住宿的麻烦。
  这次出行果然占据了我们不少时间,要提前收集资料,了解一些必备的知识,总不能跑到博物馆里瞪俩大眼儿不知道人家画的是啥吧。又得准备出行的行头和装备,兴致那个勃勃,意气那个风发,出行前先生对我说:咱们有点像荷兰人了,把生活希望寄托在度假上。
  我则一心盘算着在法国多呆几天,乡下妞儿也去香榭里舍大街上走走,再去名店逛逛,保证只看不买。得到的评价:带一个物质女人去旅行是天下第二悲哀的事情!第一悲哀的事情是这个物质女人是你老婆,还经常妄图利用各种方式控制你的精神。
  圣诞节放假,我们从阿姆斯特丹与欧来欧去接上头,“度假”开始了。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比利时
车行第一站是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我有比利时“情结”,因为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波洛是我的首席偶像,崇拜得一塌糊涂,波洛正是比利时人,这种感觉就像“见不到莉莉,见到莉莉家的狗也是幸福的”。所以我看比利时的一草一木都是含情脉脉地,只盼能看到一个真实的“蛋形的脑袋”让我一解相思。
  比利时从生活习惯上分成两半,离法国近的一半就是法国派,另一半是荷兰派,差别就像两个性格不同的女子,一个外向一个内敛。布鲁塞尔意为“沼泽上的住所”,是欧洲共同体市场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总部所在地,素有“欧洲首都”之称。
  第一站是参观在布鲁塞尔郊外的原子球,又称原子博物馆。,其设计构思是将金属铁分子的模型放大1650亿倍,是为纪念1958年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而兴建的。一共有9个球,每个球直径达18米,最高的球离地102米,球与球之间有管道相通。(这是从书上抄来的,用我自己的眼睛看就是“几个小棍支着几个小球”)。刚到原子球天空就飘起了雪花,雪中的原子球看起来特别虚幻,我越看越觉得这会儿应该有一个飞碟从天而降,出来几个外星人,否则没办法和这里的“科学氛围”相融合。家庭妇女最头疼啥?最头疼的就是科学,所以我就只拍了几张到此一游。
  回到市中心的市政广场,人称“大广场”,但实际上广场并不大,地面是用花岗石铺成的。环广场的建筑物多为中世纪所建的哥特式、文艺复兴式、路易十四式等建筑形式。其建筑风格各异,使人有宛如置身于中世纪之感。这些建筑据说是以前各种职业行会的所在地,哥特式建筑意为“野蛮式建筑”,原因是该建筑产生时,其高峭的外型上让民众无法接受,被视为野蛮。该类建筑的特点是:严格讲究对称,有造型挺拔的尖塔,轻盈剔透的扶壁柱以及彩色玻璃镶嵌的修长花窗。外观巍峨挺拔,内部空间高旷,造成一种向上的升华、飞向天堂的感觉,代表了基督徒们更接近天堂的愿意,意思大概是追求天人合一吧。其中一个要命的建筑,就是市政厅,因为它的确要了建筑师的命。它也算是哥特式建筑,造型宏伟,空灵高耸,引人注目。但是它又处处跟哥特风格作对,主要是不对称,要多不对称有多不对称,首先正门没开在正中间,而是偏了一些,以门为界,极尽不对称之能势,连窗户都是一边宽,一边窄,一边圆拱一边方型,完全是两种风格组合到一起。可怜中世纪的老顽固们刚刚被迫接受了“野蛮式建筑”,这里又冒出来一个不把野蛮进行到底的,积郁已久的怨气如排山倒海一样涌来,建筑师最终也没能自信微笑到最后,建了一半,就以死谢罪了。该建筑几经争议还是完工了,由于建筑师更换,它的风格就越发信马由缰,活像一个大杂烩,谁知道难伺候的民众这会儿又觉得它别具一格,魅力无穷,把它捧到不能再高的位置,越看越好看,简直夸得不像话,只可惜了勇于创新的建筑师白白搭了一条命,没能享受到最后的胜利。事实教育我:要是打定主意玩另类,就一定要死扛到底。厅里装修精美之极,也繁琐之极,尤其是栏杆花纹雕刻精细,雪白色的大理石楼梯,蜿蜒而上,走廊里布满壁画。在许多巨幅肖像画中有比利时的君主像,有曾经统治过布鲁塞尔的西班牙、荷兰、法国等国的国王画像,还有广场上搭起了庆祝圣诞节的马棚,展示了基督降生的场景,还有许多巨大的透明汽球(?),汽球里是整株雪白的圣诞树,把广场装点的像一个童话世界。
  接下来去参拜比利时人的“最爱”:于连小童像,一个光着屁屁露天嘘嘘的小朋友,一泡尿救了一座城,粉碎了西班牙人焚城的阴谋。该小童名声大的不得了,身材却小的不得了,我原以为他多少也该和同龄小朋友差不多高吧,谁知道他那么娇小,要不是大家全仰着头冲着一个方向看,我还真不知道那个只有50厘米高(后考证为61厘米)的小铜像就是布鲁塞尔的“第一公民”,你别说想跟他小人家合个影还真需要水平,因为他太小了,相片里不用红箭头标明,别人很难看出来你是站在名人身边。导游在旁边介绍完这个小朋友后,特别声明,他虽然光着小屁屁,但是人家衣服多的很,都是不同国家、不同团体和组织送的,全部收藏在广场旁的国王之家。我一听和衣服有关就来劲,兴致勃勃正想要去参观一下,导游接着说:你们想知道中国送的是什么衣服吗?大家七嘴八舌开始猜:肚兜儿?小马褂?居然还有人猜是旗袍,也不考虑一下一个小男生穿着旗袍站着嘘嘘有没有可行性。叽叽喳喳说的正高兴,导游苦笑了一下公布了答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装。众人默然散去。
  

法国
法国在我心中是一个梦幻的城市,当你真的身处其中时会一直有一种恍惚的感觉,觉得它应该就是这个样子却又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综合比喻一下,荷兰像一个贤惠勤劳的家庭主妇,比利时是天真浪漫的邻家少女,德国是一个仪态万方的大家闺秀,法国则十足一个风情万种的交际花,媚到了骨头里。
  当晚我们就住在距离巴黎市中心约20公里的一个三星级酒店,因为我们只付了38元每天。安顿下来以后,我开始仔细打量一下外国的酒店,设施只能说一般。国内在这点应该是和国际接上轨了,唯一不同的是外国的酒店没有拖鞋,也没有牙刷和牙膏。吃过晚饭想出去转转,不巧又下起了大雪,加之刚加入第一天和团员也不熟悉,呆在房间还真有点闷。先生突然说:这位娘子,我请你去楼下喝杯咖啡好吗?一听此言我惊讶得嘴巴都合不拢,先生又开始给我洗脑,又要我转变观念,我不解:观念要靠乱花钱来转变吗?思想上我接受,行动上我拒绝。先生又甩出欧洲人那套放松论,度假论。因为也确实有点无聊,我也就勉强答应了。
  到了酒店大厅的酒吧,有不少老外在里面,很是热闹,我们的导游和司机也在,却没有看到一个我们同团的人。我有点迟疑,觉得好像不是我们该来的地方,乡下妞儿的本质一下子全露出来了,上不了台面啊。司机方斯见到我们开心地冲我们挥挥手,可是导游却好像很惊讶的样子只是淡淡地点了个头。吧台服务生见到我们表情好像也有点怪怪的,说不上为什么,我就是觉得很不自然。我想问先生,可是他却改主意点了两支啤酒,替我叫了一杯咖啡,然后就沉默地喝起来,这都是怎么了?我实在忍不住就问先生:为什么感觉有点小怪怪?先生苦笑了一下:可能是他们觉得在这个地方出现中国人有点奇怪吧。我环顾四周,真的除了导游就是我们两个了。那么我们应该在哪里?应该呆在酒店房间里还是应该跑出去看西洋景?应该在景点排队照相还是在指定商场大肆购物?一时不小心我又开始联想了,必须尽快打住。
  法国三星酒店的早餐可真不好吃,可能为了迁就华人旅行团还专门提供了米饭,至少在水里煮了十个小时以上。一个桌上美国老哥俩儿正和台湾留学生讨论着两岸局势,另一桌上国内博士和德国饭店老板争论不休,有两个女子满口讲着德语边吃边聊,同团的一个小女孩儿问:她们是德国人?另一个小女孩儿小声说:和咱们一样出国没多久,你没见她们穿着拖鞋吗?同团的还有一对夫妇,妻子是中国人,丈夫则是荷兰人,欧洲几国早玩过了,他们参加这个团是因为丈夫想让妻子和本国的人在一起说说话解解思乡之情。所以兴奋的妻子格外开心,激动地和别人交流着异国生活的体会,丈夫则很绅士地坐在一边,好奇地打量着每一个娘家人,可娘家人表现的真是不够理想。那些来自台湾和香港的团员,凡开口必先强调他们是从哪里来的,以示区别。我留意看了一下,不知道是由于我们坐的过于集中还是我过于敏感,我觉得我们这一堆人说话声音好像特别大。这一留意不要紧,我才发现餐厅专门划分了一个区给我们,而导游和酒店其它外国人一起远远独自坐在另一边,不时抬头看这边一眼,表情十分不耐,我赶快低下头眼睛死盯着盘子里的食物,心里又开始念咒语:我没有看到分隔线,不要联想……不要发挥……同胞们,快快吃完吧……不要再说了。而事实上看到分隔线的不止我一个,所以没胃口的也不止我一个。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自恋的水仙花儿
这天上午的旅程是凡尔赛宫。一上车导游便开始介绍背景资料,先用粤语讲解。这时美国老哥自然又开始继续他的两岸局势论,结果引发了台湾博士和大陆博士两种不同观点,讨论越来越激烈,都也有点控制不住音量。听众们也有忍不住想插嘴的,果然没一会儿导游就受不了啦,沉默了两三分钟,车上的人这才意识到,声音也慢慢低了下去,除了特立独行的美国老哥。导游不客气地说:你先讲,你讲完了我再讲。导游一脸耐烦地说道:国内来的一上车就不停地讲这些倒罢了,你们这些呆在国外的怎么也讲个不停?你们是来旅行的还是来开会的?光讲有什么用?讲的再好又能怎么样?我的心一紧,先生轻轻叹了口气。来自外国人的轻视是隐蔽的,包容的,而来自同胞的轻视却是直接的,刻薄的。这就好比你可以大胆地和老外讲你的“中国式”英语,老外们很少会去纠正你的错误,在他们眼里,你能开口讲已经超出他们的想象了,而又能让对方大致听懂,这就算很不错了。但我保证你没胆量在英语很溜的同胞面前开口,挑剔你的语法、词汇的不是别人,正是和阁下一样的中国人。
  车行没多久,导游告诉我们,前方五分钟会驶入一个隧道,是英国戴安娜王妃发生车祸的地方。一条短短隧道却是英伦玫瑰生命的休止符,生命就是这么让人措手不及。又走了一小会儿,导游说前方左侧是我们中国大使馆,他真真切切地说的是“我们中国”,我在那一刻竟然有点感激导游。
  凡尔赛宫是什么样呢?请详见所有有关凡尔赛宫的资料介绍,我只说我看到的。我有多少文化艺术内涵决定就决定我能看到些什么,我也不想再去摘抄有关资料了,因为我的视线达不到那个高度。因为通过这次旅行我清楚看到了中国教育在文化艺术、人文历史上的巨大缺陷,我们在这方面和欧洲人比是艺盲,专业人员除外,我承认我是个艺盲。我看到一所宫殿,有一个大大的广场,广场全是砖石铺成,表面并不平整,呈现了一个小小的坡度,看过了海牙市政广场和布鲁塞尔市政广场后,再看凡尔赛宫广场,你会不由感叹,大国风范果然不同凡响,如果你先看了白金汉宫、冬宫、故宫的话,感觉就正好反过来。宫殿气势磅礴,布局严密、协调。宫顶建筑是平顶形式,端正雄浑。宫殿外壁上端,林立着大理石人物雕像,造型优美。凡尔赛宫的雄美引起很多国家君主的羡慕仿效。俄国郊外修建的夏宫、德国的无忧宫都是从这里取的经,学吃苦难,学享乐容易的很。广场上有一尊骑马的青铜像,是路易十四 的英姿。广场一侧有游人排着长长的队在买票。因阴天的缘故,阴沉的天空下一个落寞的宫廷。
  路易十四的宫殿在我心里的参照对象就是爱新觉罗氏,宫内果然处处金碧辉煌,豪华非凡。内壁装饰以雕刻、巨幅油画及挂毯为主,配有非常繁复的家具。宫内还陈放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艺术品,跟咱们故宫一样,收集了力所能及的奇珍异宝。按照指示进入第一间海格力斯厅,这是凡尔赛宫最大的宫殿,拱顶相当于四层楼的高度,上面绘制着海格力斯由凡人变为天神的故事,场面相当壮观。确切点不能说是天花板,这应该是建筑学上的特色,天花全是拱形的,学名叫穹顶,而我就直接用一个词来表现一下:置身其中,天圆地方。迎面一堵墙就是路易十四最最喜爱的一幅巨画,它本来的意图应该是让所有面对它的人都由心底而生一种肃穆、敬畏以及神圣之感,彰显国王至高无上的荣耀。但是换了日月,平民们一涌而进对它评头论足,指指点点,就全然变了味道,所以它只是一幅巨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