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西北偏北 男人带刀 >

第17部分

西北偏北 男人带刀-第17部分

小说: 西北偏北 男人带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事儿渐渐成了笑谈,兰州不缺高楼也不缺牛人,缺的是些高楼林立精英怪人云集的气氛。就像颜峻说的,就是你有再奇怪的想法,在北京都能找出一堆人来臭味相投。想出名,你首先得有个人气儿啊。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羊皮筏子(1)
行为艺术
  西省人做事向来直接生猛,做行为艺术的人也制造了几件狠事。
  先是现在安家北京的刘新华,做了一件作品叫“新华制造”:就是拿一本《新华字典》用自己的男根蘸上红印泥往上盖戳儿。他名字里有个“新华”,以前又在一个叫“新华印刷厂”的地方上班,搞个“新华制造”出来也是顺理成章之事。有次在兰州大街上碰到他,然后伙在一大堆人里去吃火锅喝白酒,言谈中看着是个安静谦逊之人,咋就是个火辣辣的行为艺术家了呢?
  再下来的是兰州籍行为艺术家杨志超,他在上海双年展上的作品是“种草”——即在不打麻药的情况下割开背后一段皮肤,然后把一撮真正的青草种进去并且缝合。整个过程中,他都在龇牙咧嘴地忍着疼,听凭那撮青草粗暴地长在他的身体上。
  我对行为艺术向无偏见,人总要表达自己的内心,哪怕形式上极端一点也是好的。况且,行为艺术家一般来说都比较有趣。马奇志是我在兰州认识的一个搞行为艺术的家伙,也是个有趣的人。有年春天的一个早晨,他从睡梦中被丁香花的气味“惊醒”,爬起来就立马准备了一场叫“赠送花香”的行动。他从床头一本书里翻出几百块钱(一般的,每月工资他都是这样随手夹在某本书里,说是无意中翻书总能带来惊喜),从杂货铺里买来长短粗细不一的各式麻绳,然后结成大小不等的圈。在学校的丁香园里,他把那些绳圈挂在树上,等待那些将被赠送花香的人。遇有人过来,他就摘下一个绳圈送给他,小的挂手上,大的套脖子上,郑重地对那懵懂的人说:“请把花香带回去。”过往行人围成一圈看他,有的女孩子一脸羞红地戴着他的绳圈,兴奋地对同伴说:“这是行为艺术耶!”而另外一些路过的人,要么目不斜视,也不接受凭空赠送的花香,脚下加速,一笑而过;要么从牙缝里冷冷地哼出一声 “傻×”,不屑一顾地走开。再后来,他拿把牙刷刷篮球场上的砖,拍市公安局拆迁重建的全过程,找一堆“托儿”在作品拍卖会上抬高自己的身价,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真正做到了按照自己的内心去生活。
  羊皮筏子 生活在兰州这样一个两山夹一河的地方,总会遭遇狂想,很多事情到后来就近乎于一件行为艺术作品。背冰上山种树算一件,移走大青山也算一件,很多人携带着各种各样的想法来回奔走,只为让自己与众不同。
  醒酒屋
  套句现成的话——醒酒屋曾经是西宁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西北苦寒之地,大众文化生活不太丰富,娱乐基本靠酒。西宁是青海省省会,青海有个青海湖,水是咸的,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人开玩笑说,一年总得喝掉半个青海湖吧。这个说法或许会有些夸张,但西省酒风之盛,酒精耗量之大,多少也让人震惊。青海人嗜饮青稞酒,无酒不欢,若再佐以粗犷的烤羊排和冰抓(凉的手抓羊肉),则浑身顿生豪气,直顾得叫喊:“拿酒来!”
  就像海子诗里说的:“青稞酒在草原之夜流淌/这些热爱生活的年轻人/他们都不懂得我此刻的悲伤……”那些摇摇晃晃游走在西宁街头的醉汉想必也是如此,醉眼看人,定是觉得没人懂得他找不到酒喝的悲伤。有个段子这样讲,说是有个醉汉在街头横行被汽车撞进道沟里,在沟里头看着上面汽车的大灯还在嘟嘟囔囔:“你以为你的眼睛喝红了就喝过我了?”等把这头破血流的家伙送到医院里,他还坚持让医生给他挂一瓶酒,声称:“我头破了不要紧,就是胃缺酒!”还有另外一个醉汉,从酒馆里出来摇摇晃晃摸到自行车,发现车座子让人给拔了,气不打一处来,使出蛮劲儿也卸了一个车座子,出了一头汗被风吹得稍稍眼亮,才发现刚才卸掉的才是自己的车座子。车子没办法骑,只好步行回家,在自己家周围转了一晚上也没找到家门。解开皮带小便,握着皮带的一截半天没动静,吓出了一身冷汗:“我操,把家伙都喝扁了!”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羊皮筏子(2)
针对这些街头游魂般的醉汉,醒酒屋应运而生了。往往是一条街上就有数个这样的小屋,挂着招牌,里头放着若干张小床,备有浓茶、水果、热毛巾、输液器材等物。那些不堪酒力的家伙会被扛进小屋内,最通用的办法是让他好好睡一觉,醒来喝茶吃果子热毛巾擦脸,醉得太狠的就输上瓶液。天亮的时候再通知家属来领人,有点像成人托管所。此屋与那些街头常见的茶屋洗头屋不同,不是纯服务机构,带着那么点强制措施,收费也奇贵。一斤苹果可以收费三十元,一杯热茶十元,一条毛巾十元,一张床要五十元。
  那些酒后醒来的人,多半暗自正羞愧得紧,不知酒后都做了些什么,往往一声不吭迅速埋单,然后匆匆散去。
  有需求就会有供给,这就是生活中不可更改的铁律。
  录像机
  这是很多年前的事儿了,大概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吧,一个闭塞单调的年代。一台录像机出现在那个年代里是一件很突兀的事,就像是表面平滑的玻璃上凸起了一个毛刺,怎么摸怎么不舒服。这个故事与录像机有关,与黄色录像有关,也与一个谎言和一起盗窃事件有关。
  兰州城区西部是一个巨大的工业区,天永远灰蒙蒙的,电厂的烟囱顶端总是燃着不熄的火焰,空气里隐隐飘荡着化学的气味,人们走在街上看起来都心事重重。大厂的青工们都住在宿舍区里,就是那种老式的居民楼,几个青工住一套单元房,每人享有其中一个房间,类似于今天的合租房。那都是些刚刚长成的热血青年,对异性充满了渴望,对生命充满了好奇,工业区严重的男女比例失调使他们的情感备受压抑。八小时之外的业余生活,为了打发无聊的单身生活,也就是喝喝酒,打打牌,吹吹牛。
  有一天,小王拿回来一盒录像带,神色紧张而诡秘,把舍友小张和小李叫到一起,称手里拿的是一盘顶级黄色录像带。这之前,三人都听说过黄色录像这东西,心向往之久矣,却从来无缘看到。这盘带子是小王一个朋友从广州带回来的,据说非常刺激。
  三个人拿着这盘录像带束手无策,既无电视更无录像机,总不能在墙上挖个缝插进去看。思谋了几天,终于在楼上一对新婚夫妇那里借来了全新的电视机和录像机。为表示感谢,把那已婚男人也拉来一起看片。像所有初次看黄片的人一样,他们的整个世界观似乎都被颠覆了,四个人呆若木鸡,沉默地看了一个通宵。每个人都弯曲着身体,极力掩饰着自己的某种激烈反应。那盘录像带被反复播映,一直到了发烫的地步。此后的几天,四人见面谁都不说话,竟有些尴尬的境地。这是四个人共同的秘密,似乎比天还大,他们心里有隐秘的兴奋和羞愧。谁也不提那天晚上的事,一个字都不说。
  两台机器还给那新婚的小两口后,只剩下孤零零的一盘录像带像根楔子一样钉在三个单身青年的生活里。就像潘多拉的盒子,打开就会放出魔鬼,却又都想时时打开再看看会有什么事发生。这种情绪就这么郁积着,三个人还是喝酒、打牌、吹牛,但明显都有了各自的心事,都把别人的话当做谎言。有时说着说着就会莫名地争吵起来。
  就这么着过了三个月,出事了。
  楼上小两口的家有一天被盗了,房门被撬开,电视机和录像机不翼而飞,其他东西却一样不少,存折也好端端地锁在衣柜里。那盘录像带,突然从它藏身的厕所水管上面消失了,人间蒸发。三个人都闷着不敢声张,怕让厂里人知道这盘黄色录像带,把他们当流氓抓起来。楼上的盗窃事件却闹得沸沸扬扬,警察在第三天带来了警犬,没一会儿那狗就扑向了楼下一向少言寡语木木讷讷的小李。吓呆的小李带着警察去起赃:在一个早已废弃的菜窖里,好端端地安放着那两台机器,打开全是不堪入目的镜头。小李是有心人,拉了一条电线埋在土里,绵延几十米,一直通到这地下的幸福乐园。
  羊皮筏子
   。 想看书来

羊皮筏子(3)
有大河奔流的城市便有传奇,羊皮筏子就是兰州的传奇。此物与西北地域出产极有关系:羊多,树少,更不生南方潮暖之地的万竿修竹。想要渡河,除了强健肉身的“黄河膀子”外,便要与羊来谋皮。
  兰州羊皮筏以羊皮做成。人们在屠宰时,剥下大个羊只的皮毛,用盐水脱毛后以菜油涂抹四肢和脖项处,使之松软,再用细绳扎成袋状,留一小孔吹足气后封孔,以木板条将数个皮袋串绑起来,皮筏即告做成。因其制作简易,成本低廉,在河道上漂流时便于载运而在民间广为使用。兰州羊皮筏子,相传是从清光绪年间兴起的。羊皮筏子分大、小两种。最大的皮筏用600多个羊皮袋扎成,长12米,宽7米,6把桨,载重量在20吨至30吨之间。这种皮筏一般用于长途水运,从兰州至包头,每天顺流行进200多公里,12天可抵达包头。小皮筏用10多个羊皮袋扎成,适于短途运输,主要用于由郊区往市区送运瓜果蔬菜,渡送两岸行人等。皮筏只能顺流而下,不能逆流而上,有“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之说。
  时至今日,兰州黄河河面上羊皮筏子近乎绝迹。只在市区某段水流平缓处还有老筏子客放筏,当做一种旅游项目。看那筏贴着铜色水波耸动前行,外地游客有惊无险地抓着筏上木条大呼小叫,放筏老汉面色冷峻,只喝一声:“坐好些,不要乱动!”看起来,没人比得上他更熟悉这条河。他在这条河里散漫地放了一辈子羊皮筏子,如今河水浅了、桥多了、路通了,羊皮筏子早已退出大河,但往日的尊严却在。如今的人们只求迅速,只求日行千里,奔流的大河以及顺流而下的羊皮筏子都缓慢得跟不上这个时代了。
  腾格尔在歌里唱道:早知道黄河的水干了……而我的朋友摄影师吴平关却在一次兰州大学组织的羊皮筏子漂流黄河途中亲见了这条河如何变得细小可怜。这条大河在兰州过桑园子峡后改道北上,至内蒙临河境内朝东而去,皮房圪旦是它的最北端。他们乘坐的羊皮筏子在这儿的河道里再也轻盈不起来,浅滩极多,走着走着就搁浅,大家只好抬着筏子在河中间步行,待水深时再继续漂流。许多次,河中间的水只有脚脖子那么深,大家戏称“踏水”。身下的羊皮囊被河中的沙石蹭得喳喳作响,有几只险被磨破。
  老筏子客们说,在河的水皮子下面还有一条河,皮筏实际上是在跟着那条暗河走。只有真正有经验的筏客才找得到那条有力量的暗河。如今,水越来越浅,找得到暗河的人也越来越少,大家不过随波逐流或是蹚水而行。
  也罢,黄河中早已不再行船过筏,非要按老规矩行事的人也算是一种疯狂了。
  一个朋友在路上
  突然有一天,尹小星打来电话,说是他摇着三轮车到了广州,让我介绍几个朋友给他认识。这是惯例。他是个自来熟,总是通过一个人认识另一个人,天下就这样被他摇着三轮车给走遍了。有条定律说,通过五个人,你就能认识世界上所有的人。尹小星应该是一个最好的实践者。他总是用一种遥远的声音和你说话,出现在任何一个可能的地方。
  我永远想不起来我和尹小星是通过谁介绍认识的,好像猛然间就被人摁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喝酒,听他讲那些人在路上的故事。他的下半截身子瘫痪了,干什么事都用双手。他的手骨节很大,手臂很粗,肌肉发达,很有力量的样子。进门的时候,他用双手极快地走路,拒绝任何人的帮助,噌地一下就跳到了椅子上。他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大声说笑,旁若无人。看起来,他天生地适合这样从一个饭局到下一个饭局,从一群陌生人到下一群陌生人。他的生活是流动的,而我们,这些原地不动的人,就是他身边的水。
  他的破手摇三轮车就停在饭馆门口,上了两把锁,因为以前被偷过。看着这破车,想想他要摇着这破玩意儿重走丝绸之路,总是觉得不可思议。但尹小星本来也是个不可思议的人: 1991年,他就手摇着轮椅孤身上路,用手撑着身体爬上了华山、泰山、黄山等20多座名山,行程7万多公里,还翻越了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我在那个饭局上碰到他的时候,他正准备出发穿行丝绸之路。他似乎认识很多有名的人,饭桌上说起某个有头有脸的腕儿,他掏出手机就打电话,接通后往往用劈头盖脸的笑骂来开始:“那谁啊,你他妈的还忙着呢,有劲没劲啊?一天到晚光知道工作!”我们因此而对他肃然起敬,酒喝得更多,祝福的话也像暴风雨般猛烈。兰州有个大学生骑着自行车跟着他也要上丝路,走到张掖出了车祸,弄了点伤痕打道回府,倒也培养出些英雄气概。两个月后,尹小星走完丝路再到兰州,照例大声说笑,说起在风口宿营,在戈壁上翻车,有惊无险。他的三轮车还那么破烂着,看不出什么风尘。
   。 想看书来

羊皮筏子(4)
西北偏北,风景粗粝,总能迎来这样一些寻梦的怪客。电视台一哥们儿给尹小星拍了个片子,取名叫《跪拜人生》。他们的女主任非要改名为《我的奋斗》,我们都窃笑不已,程度之甚,近乎于笑断了肠子。
  移山记
  两山夹一河,是兰州的地理特征。这是一个狭长的河谷里的城市,从东到西,一条主干大道就可以贯通,城市的感觉来得如此硬气爽朗。兰州人也是这样,直脾气,做事不拐弯。
  大青山在兰州的东面,差点儿就被削平了。这里面的故事,说来话长。有恶意的闲人传播这样的段子说:日本飞机曾经想要轰炸兰州,硬是找不着兰州在哪儿,于是飞到旁边随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