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全然接受 >

第5部分

全然接受-第5部分

小说: 全然接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大怒地大加斥责?也许是因为我的电话留言触怒了他,让他以为我在质疑他的课程与开示的智慧。也许他已经知道我对他有所怀疑,并不全然信赖他。但是,为什么要这么恶毒又充满憎恨地指责我?我真有他讲的那么坏吗?
  我的心在恐惧和悲伤之中碎裂了,我觉得我和我的世界之间的联系完全切断了,也和自己的存在分离了。我选择的灵修之途正确吗?这个团体对老师如此虔诚爱戴,我怎么可能继续归属其中?如果再也无法遵循这条道路,会不会影响我的婚姻呢?如果选择离开,放弃灵修家庭和整个生活模式,我受得了吗?在这封闭的时刻,旧日熟悉的绝望感又占据了我。他的话不仅使我陷入自觉丑恶的深渊,自己内在的声音也附和着确认,我根本就是有问题。
  自从懂事以来,我就一直企图证明自己的价值;记得在青少年时期,有时我会跟当律师的爸爸在餐桌上辩论,他总是非常以我为傲,而当我举出具说服力的论点,令他印象深刻时,他更是宽慰。
  回想过去,我也不断用同样的模式面对所有的老师或其他权威人士,我的心直往下沉。脑海中接着又浮现了妈妈的影像——她躺在床上看推理小说,床头放着琴酒加汽水——她跟忧郁症和焦虑搏斗的情境,不禁排山倒海而来;也许,我不由自主地想表现得既坚强又沉稳,只是某种避免重蹈母亲覆辙的模式。
  我究竟是不是个充满爱心的人?或许,帮助客户或朋友,只是我寻求他人感激与肯定的模式罢了。我所有的努力——修读博士学位、做个优秀的瑜伽行者、做个好人……都表明我是一个缺乏安全感、有缺陷的人。我实在找不到自己有哪些值得认可的优点。
  在极度悲痛与绝望之中,我像以前一样,向我称之为“挚爱”的存在求援,长久以来,无私关爱且觉醒的觉性一直都是我的庇护者。当我轻声低语着“挚爱”,渴求归属于充满爱的觉性时,变化就发生了。起初,变化非常细微,只是一种不再那么迷惘或孤独的感觉,我不再觉得饱受痛苦煎熬,而是开始感觉自己内心和周遭变得开阔、仁慈而温柔,我的世界逐渐变得愈来愈宽广了。

第二章 从迷惘中觉醒(6)
漫漫长夜中,我在创伤的痛楚与愈来愈强的开阔性之间摇摆。我发现,每次内心谴责的声音企图控制我时,只要我忆起那关爱的存在,就可以听着这些批判,却不会再相信它们。当往事浮现心头,想到有时我很自私,有时还得伪装自己的真正意图时,我已经可以放下这些念头,单纯地感受那痛楚直指内心。随着敞开心胸接纳痛苦,不再抗拒,我的一切经历逐渐变得柔软而流畅。
  我心中生起了一个新的声音:即使我真的像老师所说的那么糟糕,我也要全然接纳自己。即使我的努力和缺乏安全感意味着我被“我执”擒缚,我也要温暖地对待自己、尊重自己、停止苛责自己;即使我以前很自私又吹毛求疵,我也要无条件地接纳自己这些层面。我要停止永无止息的监控和批判。
  然后我发现自己开始祈祷:“祈愿我爱自己、接纳自己原来的面貌。”我渐渐感觉正在温柔地呵护自己,生命的每一波浪潮穿过我心,全都有所归属,也都为我所接纳;甚至是内心恐惧的声音,那不断说着“我一定哪里有毛病”的声音,也被接纳了,并且无法染污这深刻、真正的关爱。
  苦难使我们敞开心胸彻底接纳
  我母亲与其他几位校友曾因杰出成就而受邀至柏纳学院(BernardCollege),为毕业班的学生发表演说。就在75岁生日之前的某天,她接到了一个来访问她的学生的电话。年轻的记者首先赞美她的成就,说她带领的大型非营利机构帮助了许多受酗酒所苦的人们,贡献非凡。“后来她问到,究竟是什么让我踏入这个吸引人的领域,”母亲后来告诉我这段话时,挖苦自己说,“我告诉这位认真的大学生,‘亲爱的芭芭拉,我一路喝酒喝进去的。’”
  在我小的时候,妈妈常常用酒精麻痹自己痛苦的情绪。逐渐高涨的焦虑和悲伤,使她只能从对家人的爱之中找到人生的意义和目的。然而,到我十六岁时,她已经无法逃避事实,也就是说,我们这些最亲近的人对她的酗酒感到十分忧伤。她过去惯用的否认、偷偷摸摸或试图取悦他人的方法,都已经不管用了。生活完全失控,她已完全跌落谷底。
  戒酒无名会(AlcoholicsAnonymous,简称AA)的十二阶段疗程中,把“跌落谷底”视为上瘾症状真正开始减轻的转折点。在戒酒无名会的帮助下,母亲承认了自己的病症,并开始采取对治行动。由于直面痛苦,对自己的不安全感及羞愧感予以接纳并保持开放态度,她又找回了生命的意义。
  经过多年的康复疗程,她逐渐超越了过去的身份,不再是那个不真实、不值得关注的小女孩;她明白了,寻获归属感并非依赖于努力取悦他人。如今,她的工作态度和对待他人的方式,都出自深刻而真诚的关爱。不过,若想从迷惘中觉醒,她就得停止逃避,并接纳自己的痛苦。
  诗人鲁米清楚地看出了我们所受的创伤与觉醒之间的关系。他劝告我们:“别逃避,看着伤口包扎之处,那也是光进入你之处。”当我们直观伤口包扎之处,毫不否认、毫不回避,我们就会更温柔地对待人性的脆弱面。而我们的观照使得智慧与慈悲之光得以进入。
  通过这样的模式,剧烈的痛苦就能转化为心灵的洞察力与开放性。几乎所有人都曾面临生命的一切崩溃瓦解的时候,在这样的时刻,我们建构生命的一切信念被迫离开停泊处;我们原以为自己很了解如何生活,然而如今却迷失在暴风雨肆虐的大海中。当暴风雨逐渐平息,我们就能够以一种清新的眼光、惊人的明觉来看待生命。

第二章 从迷惘中觉醒(7)
几年之后,我不再视那次沙漠闭关的经历为老师出卖我,而是视之为一扇窗,使我得以看到,其实是自己出卖了自己,在面对老师的抨击时,我的惯性防御策略完全崩毁,于是跌落谷底。
  我陷入难以忍受的痛苦中,而这揭露了相随多年的缺乏自我价值感的创痛;我迷惘的根源,就是害怕自己终究是个有缺陷的人,而多年来,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我已浪费好多时间了。就像老虎摩希妮,我住在自我建构的牢笼中,无法全然地生活。因此,彻底接纳认为自己不圆满的感觉和恐惧,是解脱自我的唯一途径。通过关注伤口包扎之处,拥抱总是在逃避的痛苦,我逐渐开始信任自己,并如实接纳自己的生命。
  对彻底接纳的普遍性误解
  由于彻底接纳跟我们“不接纳”的文化完全南辕北辙,因此我们很难理解它的真义。我所谈论的彻底接纳,表面上听起来可能像是放任不管、自我放纵,或者为自己恶劣的行为找借口:“我正在练习彻底接纳,所以,别怪我工作不负责任、别怪我对家人不好或不体恤。”由于彻底接纳是如此具有威力的修持,我想更仔细地检视关于它的认知误区。
  彻底接纳不是放任不管。对彻底接纳最大的误解就是,以为我们如果就这样接受了自己的原貌,就会丧失改变或成长的动机。“接纳”可能会被曲解为积习不改的借口:“我就是这副德行,你要么接受,要不拉倒。”又或许,我们本想正面积极地改进,但最后结论却是:“我就只能是这个样儿,永远也不可能改变了。”
  接纳也可能让人以为做原来的自己就行,但原来的自己常常意味着“不够好”。然而,正如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所言:“奇怪的矛盾是,当我如实接纳自己的本来面目时,我反倒能有所改变了。”我们最深刻的本质就是能够觉醒与成熟。我自己也曾一再发现,以彻底接纳的态度来面对自身经历的所有层面时,就会带来基本的转化,开启持久的改变之道。本书提供了许多案例,说明了当我们以彻底接纳的态度,去面对看起来似乎十分棘手的状况或顽固的积习时,改变就会自此开展。
  彻底接纳并不是要你以能力有限来自贬,并以此当作退缩的借口。比方说,我们虽然很想得到某份工作,却又告诉自己,我没有符合这份工作要求的文凭或经验,于是连应征机会都懒得争取了。又或者,根据过去的经验,我们就断定自己天生不适合发展亲密关系,于是干脆保持单身算了。我们的自我评估或许有部分是事实,然而,彻底接纳也意味着,清明宽容地关注我们的能力和局限性,而不是任由恐惧感所生的情节妄想封闭我们的生活。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生理状况。如果我们发生车祸以致半身瘫痪呢?如果我们被告知从此可能再也无法行走,那么接纳是否意味着我们应该绝望地听天由命?我们是否该就此放弃拥有幸福生活的机会?彻底接纳并非要压抑因失去行动自由而产生的莫大悲痛,而是全然尊重自己的感受和回应。
  彻底接纳也意味着不去忽略另一个重要的事实:生活中存在无限的创造力和可能性。由于接纳了我们无从预测未来生活境况的事实,我们得以敞开心胸,充满希望、充满活力与决心地继续向前迈进。因落马意外而全身瘫痪的美国著名演员克里斯托弗?利瓦伊①(ChristopherReeve)正是典范,他的奋斗过程告诉我们,我们也可以全心全意投入康复之道——我们可以“放手一搏”,做物理治疗,跟他人维持丰富多元的关系,并从所有的经验中成长学习;事实上,通过努力,利瓦伊先生竟然达到了先前被视为不可能的康复程度。以彻底接纳的清明与仁慈宽容去面对现实,我们就会发现,无论遭遇何种境遇,我们都可以自在地、充满创造力地活着,并全然去爱。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二章 从迷惘中觉醒(8)
彻底接纳并非自我放纵。彻底接纳并不是说:“我接纳自己就是有这样的爱欲或贪求,因此我就付诸行动。”尽管不去否认或压抑欲望是异常重要的,但是我们更要注意自己的动机和行为的后果。例如,假设我们对尼古丁上瘾,彻底接纳并非叫你每次瘾头来了,就不顾一切地点根烟来抽。而是说,当我们觉得“非得吸两口不行”的时候,就应该以明见与慈悲来对治瘾头;我们也将注意到自己正编织借口企图说服自己:现在压力很大,我得想办法纾解一下;我们还感觉到体内的烦躁感,回忆起口中有根烟的滋味。我们看着烟盒上的警示,不去否认抽烟的确有害健康;假使最后果真抽了一根烟,我们也不急于辩解,而是注视着罪恶感的生起,并以正念接纳之。以彻底接纳的觉醒和慈悲来经历抽烟的整个过程,终会让我们渐趋明智地做出抉择。
  ————————
  ①克里斯托弗?利瓦伊(1952~2004)以主演《超人》系列电影著称,1995年因落马意外而导致颈部以下瘫痪,但他积极寻求康复并为脊椎受损患者四处奔走寻找治疗良方,病逝时享年52岁。
  彻底接纳并不会让我们变得消极。一位身为环保人士的朋友最近告诉我,如果接受环境的恶化,她就不会是谋求改善之道的活跃人士了;一位接受我心理治疗的受虐妇女向我透露,如果她接受丈夫对待她的模式,她就会失去照顾自己的能力。很多学生也常常向我提出质疑:彻底接纳不就意味着,要接受希特勒的大屠杀,容许种族歧视、战争和饥荒的存在?彻底接纳是否表示我们漠视世界上的痛苦?
  当我们对人类的暴行感到深恶痛绝,或者对环境恶化感到灰心绝望时,我们强烈地感到自己必须有所行动,而这样的回应也是再正当不过的了。当我们看到自己或他人的行为造成苦痛的结果,这自然而然迫使我们去做某些改变。终其一生,这些剧烈的回应引领着我们去追求心灵修持及心理治疗,也决定了我们对政党的选择,要跟哪些人相处、要接哪些案子,以及教育儿女的方法。
  然而,出于彻底接纳所做的行为和决定,和基于攀执某些特定结果、恐惧某些特定后果的本能回应而引发的行为和决定,两者是截然不同的。
  所谓的彻底接纳,就是首先认清我们当下的经历,这才是明智行为的第一步。然后,在付诸行动或采取回应之前,我们先体验并接纳自己的感受,比如,对环境污染的哀恸、对野生动物遭杀戮的愤怒、自己被他人错待的羞辱、对他人看待我们的眼光的恐惧、由于自己不够敏锐不够体恤而引发的罪恶感等等。
  无论哪种情况,我们当下的个人经历即是彻底接纳的基础,而这就是我们培养真正的觉醒和仁慈之处,有了觉醒与仁慈,才会产生具影响力的行持。
  全世界最受推崇的社会运动家,都是以彻底接纳的态度作为行动基础。比方说印度的甘地、缅甸的昂山素季①(AungSanSuuKyi),以及非洲的曼德拉②(Nel…sonMandela),他们全都遭遇过囚禁之苦,都曾面对受压迫的无力感、寂寞等不适。但是凭着清晰的理解力,他们看出愤怒的回应背后所潜藏的痛苦,并且持续保持着利他的意愿;他们不试图否决自己的痛苦,不对之回应,反而全盘接纳,使自己得以解脱自在地为和平与公义奋斗,毫不自艾自怜,也不怨天尤人。他们以及其他许多榜样都示范了,以彻底接纳来解除痛苦的威力。

第二章 从迷惘中觉醒(9)
————————
  ①昂山素季(1945~),缅甸反对运动领袖,倡导*与*,曾数度遭缅甸军政府软禁。1991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②曼德拉(1918~),南非反种族隔离政策运动的领袖,曾遭政府监禁多年,于1994年至1999年间出任总统。
  彻底接纳并不表示接受“自我”的存在。有时当我跟学佛的学生谈到要接纳自己、爱自己时,他们就会问我,这怎么符合佛法有关“无我”的教示,自我接纳的理念不就肯定了自我的存在?事实上,当我们说“我如实接纳自己”,指的并非是去接纳一个善或恶的虚幻自我;而是去接纳我们对“自我”的看法、发生在当下的念想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