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莫砺锋·说唐诗 >

第3部分

莫砺锋·说唐诗-第3部分

小说: 莫砺锋·说唐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古人说:“诗言志。”用诗歌来表达志向,抒发情感,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悠久传统。而代表中国古典诗歌最高成就的唐诗,它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咏怀。不论是山水田园诗派,还是边塞诗派,虽然诗人们在诗歌中的描写对象各不相同,艺术风格多姿多彩,但它们都有一个同样的重要主题,就是咏怀。那么,唐代的咏怀诗和别的朝代的诗有什么相异之处?唐代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又是怎样的情志呢?
  今天我们谈的是唐诗主题的第一大类,我把它叫做“咏怀诗”。什么叫咏怀诗?概括地说,就是用诗歌抒写诗人的怀抱,写他心中的思想、情感,他的精神活动,他的内心世界。中国的诗歌跟西方诗歌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中国的诗歌从本质上讲都是抒情诗。我们读欧洲的诗,看到很多叙事诗,从《荷马史诗》开始,到拜伦的《唐璜》,诗歌中总要讲一个故事,有情节,有人物。中国的诗不一样,中国的古诗主要是抒情的,它主要的功能是写诗人内心的一些情感,一些思想。唐诗当然也不例外,所以顾名思义,咏怀也就是唐诗中最重要的主题。从现存的唐诗作品来看,情况也确实是这样子的。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唐人的咏怀诗有哪些特点。
  我觉得唐代最早的一首优秀的咏怀诗是魏徵写的,这首诗的题目叫《述怀》,“述”就是叙述,就是讲述,“述怀”就是叙述我的胸怀。这首诗写的时候,天下还没有太平,唐代还处于开国战争期间,那么魏徵写了些什么呢?他写了他归顺李世民以后,跟着他打天下,东征西战,还到远方去出使,过着很艰苦很紧张的生活。他在这个过程中间有一些感受,他就写出来了。这首诗比较长,我们不能一句一句地讲,我先向大家介绍最后两句,他说:“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意”和“气”,“意气”,这在古诗中间是一个词,我们现在不大说“意气”,要说就是“意气用事”,变成一个贬义词了。魏徵说的“意气”是什么意思?就是意志和气概,也就是内心的精神方面的一些活魏徵画像动,思想、情感,他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这些东西。至于说功名富贵,我跟着李世民打天下,将来能做什么大官,能得到多少俸禄,那都是次要的,可以不予考虑。那我们看魏徵这个人在诗中表达的这样一种胸怀,后来实现了没有呢?应该说实现了。魏徵这个人大家都不陌生,他是唐太宗时期的一个重要的大臣。魏徵病重了,唐太宗去看他,当时是什么样的情景呢?唐太宗把自己一个年幼的女儿带到病床前面,当场许配给魏徵的儿子,说你虽然病重了,但是我今天希望你看一看未来的儿媳妇,他们还没到结婚的年龄,我先答应下这门婚事。应该说这样的君臣关系在封建时代是非常难得的,也许这正是魏徵诗里所说的“深怀国士恩”的具体内容,唐太宗确实把他视为一位“国士”啊!魏徵的《述怀》这首诗,最中心的意思就是“人生感意气”,他认为人生一辈子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精神力量,要有一种胸怀,至于说你能得到什么官职,能得到什么荣华富贵,那些都是次要的。我想,魏徵在《述怀》诗中定下的这样一种思想倾向,基本上也是后来唐诗中咏怀主题的主要倾向。
  我们知道,唐诗在初唐时期还处在草创阶段,到了盛唐才发展到它的顶峰。而盛唐时期有两大诗派,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那么,这两派诗人,在他们的诗歌之中,又各自表现了什么样的志向呢?
  到了盛唐,诗坛上有两大流派,一派是边塞诗派,写战争题材的,写边疆生活的;另外一派是山水田园诗派,写山水风景的,写田园生活的。写边塞主题的诗,毫无疑问,那些诗里都充满着昂扬、积极、奋发向上的精神和气概。哪怕是在西域,在那种非常艰苦的自然环境里,在非常紧张的军营生活中,诗人依然如此。我们看岑参,岑参到了西域,那么艰苦的环境,八月天就下大雪了,但是岑参的诗中是怎么表现的呢?八月就下大雪,天气又是那么寒冷,对于中原人士来说,没见过这样的情景。但是他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如果没有高昂的气概,没有为了保家卫国不怕吃苦的那种精神的话,是不可能写出这样充满乐观精神的壮丽诗句来的。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讲 咏怀述志(2)
边塞诗我们就不多说了,它肯定是奋发昂扬的。下面我们看一看山水田园诗派的作品。对于那些主要是写田园生活、写乡村生活的诗歌,照理说应该体现一种比较淡泊、恬静的感情,好像应该跟积极有为、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距离比较远一点,但事实并不如此。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派,尤其是盛唐时期,他们的诗里所蕴涵的那种精神力量跟边塞诗人是差不多的。山水田园诗派中间真正称得上隐士,基本没有做过官的一个大诗人是孟浩然。但是我们看孟浩然的诗,它同样表达着这样的志向,这样的人生理想,孟浩然诗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有一年,孟浩然到长安去看他的好朋友王维。王维是朝廷的官员,要在宫里面值班,但是孟浩然是一个平民,他没有一官半职,是不能进宫的。相传王维晚上进宫值班,就偷偷把孟浩然带到宫里面去,想让他看看宫里的情形。没想到正巧碰到了唐玄宗,唐玄宗晚上到这里来转转,一看,怎么有一个外人在?唐玄宗看到了孟浩然,王维当然没法隐瞒,就说这是我的朋友孟浩然,他是一个布衣。唐玄宗一听,就说这个人我知道,是一个有名的诗人,然后就叫他朗诵自己的诗。孟浩然就朗诵起来了,诗里有两句说:“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说因为自己才能不好,所以圣明的君主把我抛弃了,不让我做官;我又经常生病,所以朋友也和我疏远了。这本来是两句普通的抒情诗,但是唐玄宗一听就不高兴了,唐玄宗说:“你说什么‘不才明主弃’,你又没有来考试,没有来找我要官做,我根本不知道,怎么能怪我呢?我没有抛弃你,是你自己没有来求官啊!”抛开这件事情的是非和虚实不讲,我们看一看这两句诗说明了什么?说明像孟浩然这样的人,他也并不是全心全意地要做隐士,就想住在农村安安稳稳地过一辈子,不是的,他也非常希望有机会为国家做事,希望人生能够处于奋发有为的积极状态。所以我们基本上可以说,在唐代很少有真正的隐士。
  有一个成语叫“终南捷径”,“终南”就是终南山,长安南边的一座大山,“捷径”是什么呢?是做官的捷径,进入官场的一条捷径。“终南捷径”这个成语产生在唐代,它的主人公叫卢藏用,他的名字也很有意思,“藏”就是藏起来,“用”就是要使用。作为一个人才,你又要藏起来,又要被使用,你到底是怎么回事啊?他的真正意思大概是先藏起来再使用,卢藏用的作为就是这样子的,他早年隐居在终南山。在古代,凡是有学问、有名声的人,隐居在一个什么地方,久而久之,你的名声更大了,大家都传说有一个很高尚的人,隐居在什么地方,不肯出来做官。好,等到名声一大,朝廷派人来请他,卢藏用马上就出山去了,马上就做官去了,后来官还做得不小。
  有一天,朝廷里来了一个道士叫司马承祯。司马承祯是一个真正的隐士,因为他是道士,他是出家人,出家人不能做官,他长期隐居在浙江的天台山,离长安很远,但是朝廷也把他召来了。司马承祯入朝见过皇帝以后,又要返回天台山去。卢藏用送他走到宫外,远远地看到终南山,卢藏用就指着终南山对司马承祯说,这座山里的景色也非常好,你何苦非要千里迢迢地回到天台山去呢?你住在这里就可以了。司马承祯就讽刺他说:“在我看来,终南山不过是做官的一条捷径罢了!”隐居在这座山里的人就是为了做官,因为离长安很近。“终南捷径”这个成语就传下来了,到了宋代,到了元、明、清,凡是读书人说到“终南捷径”,就是讽刺假隐士,你实际上不是真的要隐居,你隐居的最后目的还是要做官。但是在唐代,就在“终南捷径”这个词产生的那个时代,这个词并没有多少贬义。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唐朝的士人希望人生能够奋发有为,甚至不惜走终南捷径,这种在后世往往会受到讽刺的行为,也成了唐朝士人为了实现人生志向而可以选择的途径。唐朝有一个大诗人,就是通过走终南捷径进入了仕途。这个人是谁?他进入仕途后实现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吗?他的咏怀诗又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二讲 咏怀述志(3)
这个大诗人不是他人,就是李白。
  对于李白,“终南捷径”这句话完全可以用到他身上,李白真的在终南山隐居过。李白一生隐居的山相当多,陕西的终南山,河南的嵩山,山东的徂徕山,江西的庐山。大家看,这四座山东南西北离得很远,隐居本来是要安安静静地过一种跟外界隔绝的生活,你干嘛要从这座山跑到那座山,又从那座山跑到第三座山,不厌其烦地搬来搬去?而且李白隐居在这些山里,时间都很短,隐了一会儿,又跑开去了,换一个地方再隐。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原来他隐居在山里,就是等着朝廷来请他出山去,请他进朝去做官。他隐了一阵以后,看看怎么没有动静,就换个地方再隐。所以李白的隐居,并不是真的要避世,他隐居是为了求仕,为了要求得一个官职。所以一旦朝廷发现李白了,等到朝廷下诏书来请李白到长安去,李白马上就不隐了。李白写了一首诗,表示高兴,里面有两句,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我辈难道是住在草野里的人吗?山林清趣图(元?张观绘)蓬蒿就是野草,是隐士住处的环境。李白说我可不是隐居的人,我本来是应该出去做官的,所以朝廷一来请我,就“仰天大笑出门去”了。到哪里去?当然是到长安去。所以我们说“终南捷径”这个词,在唐代几乎没有多少贬义。
  现在我们要问一问,李白要做官,杜甫也要做官,唐代的诗人都想做官,那是为什么?唐代的社会跟我们今天的情形不一样。今天大家要报效国家,报效社会,有很多种的途径,即使你是知识分子,你读了很多书,你得了博士学位,你也可以做很多很多其他的工作,有益于社会的工作,不一定非做公务员。古代的知识分子除了做官以外,几乎没有报效国家的其他途径,他们只有这一条途径,千军万马都要过这座独木桥。在唐代,你要么隐居,做个平民,你就不能为国家作什么贡献。你要作贡献,要想报效国家,唯一的出路就是做官,所以李白、杜甫就是这样做的,唐代的诗人都这样做。那么做官又是为什么呢?李白在很多诗里面表达他的志向,表达他的理想,表达得很清楚,他真正希望的是什么呢?不是荣华富贵,而是占据高位以后为国家作贡献,等到国家治理得很好,天下太平以后,他就希望真的去隐居了。他希望学习战国时候的鲁仲连。鲁仲连是古代齐国的一个高士,当国家有危难的时候他挺身而出,帮国家解除危难。事后国君要奖赏他,他却逃走不见,他又去做隐士了。李白希望仿效的就是鲁仲连的这种人生理想。我们说,这样的一种胸怀,跟魏徵是一样的,不同的仅仅是魏徵后来确实做了大官,他是站在一个高官的身份上来做诗咏怀。而李白本质上是一个平民,他是作为一个老百姓,来表达类似的人生理想。
  李白具有济世安民的理想,但在现实中,他的人生理想并没有实现,他仅仅成了皇帝点缀太平的工具。李白想报效国家,却报国无门。他的人生理想在现实中遭遇到挫折,那么,在屡经挫折后,李白的诗歌还能表达他的远大志向吗?
  李白的作品中比较常见的是写他的失意状态的诗,他很失望,他的理想得不到实现。他是被召到长安去了,但是唐玄宗以及整个朝廷并没有像他想象的那样,请他出来做宰相,请他来治理国家,没有,仅仅是叫他来写诗。叫他写诗干什么?或者说叫他写什么诗?无非是写些诗来歌颂杨贵妃是如何的美貌,歌颂皇帝的功德,等等,并不是什么重要的诗。所以李白感到很失意。李白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虽然失意,他虽然在诗篇中间反复地表达他的失意,但是他失意而不失志,他的志向,他的胸怀,他的理想始终没有丧失。所以我们在李白的诗中经常看到这样的状态:他好像是比较悲观,但是马上又变得乐观了;他好像是有点绝望,但很快又充满希望了,各种心情混杂在一起。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上天生了我这样一个人才,肯定是要有用处的,否则生这个人才干什么?“千金散尽”,我的黄金就是全用完了,也不用愁,它还会再来的。唐代并没有股市,我们现代人炒股,也许会今天千金散尽,明天又来了,熊市变成牛市了。李白没有这种机会,他是出于对自己的人格,对自己的能力的高度自信,对于未来充满着希望,所以他才能说“千金散尽还复来”。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二讲 咏怀述志(4)
同样,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李白的那首最有名的《行路难》中,也是忽悲忽喜。这首诗的标题叫做《行路难》,就是道路难走,这个“路”字当然不是真的指地上的道路,“路”就是前途。李白觉得自己没有前途,前程在哪里?找不到。《行路难》里说得很清楚:“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古人都说,路是走不完的,歧路里又岔出歧路来,地上有很多路,但是现在路在哪里呢?哪里有路?没有路!刚说完这几句,照一般人想,他都悲观到这个程度了,连路都找不到了,还能怎么样啊?可是他接下来马上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总有一天,我会驾长风,破万里浪,一帆风顺地、意气风发地实现人生的远大理想。所以在李白的诗中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