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莫砺锋·说唐诗 >

第8部分

莫砺锋·说唐诗-第8部分

小说: 莫砺锋·说唐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里了(我们知道地壳的变化是很缓慢的),从古到今,像我们一样登到山上来看风景的人不知有多少,但是他们一个都没有留下姓名来,想起来真让人觉得悲伤。我们今天来此登山,后人也会很快把我们遗忘的。羊祜说了这番话后,他的部下有一个叫邹湛的人,就对羊祜说,你已经做了一番事业了,你官做得很大,又为地方上做了很多好事,老百姓会记住你的,你的英名必将与这座山一样传至永远。像我们这样的人,才真的会像你所说的那样呢!因为我们是无名小辈,什么事业也没做出来。果然,羊祜死了以后,当地百姓感激他,怀念他,就在岘山上为羊祜立了一座碑,是纪念羊祜的功德碑。后人来到岘山上,一看见这座碑,就想起羊祜,大家就伤心流泪,这块碑就被当地的百姓叫做“堕泪碑”,就是使人掉眼泪的碑。
  当孟浩然登上岘山的时候,他看到了纪念羊祜的碑,他就想起羊祜,他想起羊祜与邹湛的那番对话,想起当年羊祜他们登山时的伤感的情怀。应该说,羊祜的感慨其实也是一种怀古的情怀,所以孟浩然的伤感已是双重的怀古情怀,难怪这首诗是这么深沉动人。孟浩然当然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来到一个古迹,想到曾经有某个有名的历史人物在这里活动过,这里有他遗留的流风遗韵,他就会产生缅怀古人的心情,这是产生大部分怀古诗的一个背景。
  这样一来,我们已经比较清楚,怀古诗发生的背景一定是一个有古迹的地方,这个地方在古代曾经发生过重要的历史事件,留下了古代的宫殿或古战场的遗址,或者古代某些重要的历史人物曾在这里活动过,留下了他们的故居,或是他们的坟墓。凡是有这些古迹的地方就是产生怀古诗的环境,诗人走到这里,缅怀历史,他们就会写诗表达心中的感受。那么,产生怀古诗最集中的地方在哪里呢?在唐代,哪一座城市最能触发诗人的思古之幽情呢?
  中国大地,到处都是古迹,因为我们的历史悠久。我到美国去看过,才一百多年的房子就当做古迹,就要挂牌纪念。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啊,一百多年的古迹简直算不上是古迹,我国几百年、上千年的古迹比比皆是。但是我今天只想重点介绍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那就是南京。
  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古都之一,历史上有很多朝代在那里建都。南京这个城市有一个特点,可能是其他城市没有的,它有很多别名,就是这个城市在历史上并不叫南京,它叫金陵,它叫秣陵,它叫石头城,它叫建邺,它叫建康,它叫白下,等等,它有很多很多的古地名。在不同的时代,南京有不同的地名,其中有不少地名是因为改朝换代才叫出来的。所以南京留下了特别多的古迹,唐代的诗人在这座城市里也写了特别多的怀古诗。我这样说不是因为我住在南京,而是因为我们读唐诗的时候,会发现有许多的怀古诗是写南京的。那么诗人们在南京怀古的时候,他们心中的感慨是什么呢?我们先从南京的历史说起。
  南京最早的地名叫金陵,它为什么叫金陵?传说战国时候,楚国有一个国王叫楚威王,楚国的中心地区在现在的湖北、湖南一带,楚威王走到南京这个地方,看到这里有王气,王气就是帝王之气,就是预兆着这个地方要出帝王,楚威王当然不愿意了,楚国的中心在郢都啊,他当然不愿意金陵这个地方也出王,他想镇压住这里的王气,就派人在南京的山里面埋了黄金,传说是铸了金人埋在地下。埋在地下干什么?要把这里的王气压住,用黄金把它镇住,让这里出不了帝王。所以人们就称南京为“金陵”,就是埋着黄金的一个山陵。
  战国以后,秦始皇统一了天下,他派人在全国各地察看,让那种看风水的人,当时叫“望气者”,到全国各地观察动静。望气者一走到南京这个地方,就看到这里有帝王之气,就是南京这里要出帝王。秦始皇当然不愿意了,他的首都在咸阳啊,怎么能允许别的地方也出帝王,影响他的统治呢?所以他就下令在南京挖河,要把那里的地脉挖断。看风水的人讲究地脉,地脉被挖断了,王气当然也就不存在了。于是南京就有了今天的秦淮河。为什么叫秦淮河?是秦朝挖的淮河,人工开掘出来的一条河。当然,秦始皇就不许这里再叫金陵了,把它改名成“秣陵”,“秣”就是喂马的牧草。秣陵,意思是这些山陵上只长一些喂马的草,不是什么金陵了。

第四讲 沧海桑田(4)
楚威王到底有没有在南京埋金,秦淮河到底是不是秦朝挖掘的,现代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有不同的说法,但是唐朝人都是这样传说的,唐代的诗人都是相信如此的。我并不相信风水,我不想在“百家讲坛”宣扬风水的说法,但是说来也奇怪,虽然古人都说金陵有帝王之气,但自从楚威王在那里埋黄金镇住王气,秦始皇来开挖秦淮河把地脉挖断,后来历史上凡是在南京建都的王朝都是短命的。我们数一数,从东吴开始,三国时候东吴的孙权就建都在那里。然后是东晋,然后是南北朝的宋、齐、梁、陈,然后是唐末五代时候的南唐,就是李后主那个王朝,然后就是明代,然后是太平天国,除了东晋,东晋以南京为首都,大概勉强超过了一百年,其他的朝代都是只有几十年,甚至只有十几年,全是短命王朝。就是说南京这个地方有很多朝代建都,但是国运都不长。最有意思的是明朝,本来明朝有两百多年、接近三百年的历史,朱元璋是开国皇帝,他建都在南京,但是到了燕王朱棣,就把国都迁到北京去了,所以南京作为明朝的首都也是短命的。那么,这跟历史上的埋黄金、挖秦淮河有没有关系呢?我不敢说有关系,但是结果就是这样,南京始终是一个短命王朝的都城。
  这样一来,在南京这个地方就上演了太多的兴亡故事,一个朝代兴了,在这里建都,但是很快又亡了,南京一幕一幕地演出着朝代兴亡的故事。当唐代的诗人来到南京,在这个地方写怀古诗的时候,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个地方有王气,但是在这里建都的王朝都不长久,亡国的悲剧一幕又一幕地上演。中唐诗人刘禹锡有两句诗说“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他说的是什么呢?他说的是晋朝的军队来攻打东吴,浩浩荡荡的水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最后攻下了石头城。孙皓,东吴的最后一个皇帝,举着降旗出来投降,金陵王气就没有了,暗淡了,消失了。晚唐的许浑也写了咏金陵的诗,他说“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他说的又是什么呢?是隋朝的军队来消灭陈朝,陈叔宝,也就是荒淫无耻的陈后主,他的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再也唱不下去了,因为这里的王气又一次告终了。因此,当大诗人李白登上南京郊外的凤凰台的时候,他举目眺望南京城,他望到了什么呢?他的诗里说望到了两个景象,一个是“吴宫花草埋幽径”,另外一个是“晋代衣冠成古丘”。就是东吴遗留下来的皇宫,现在已经荒废了,宫里面长满了野花野草,连那些幽静的小路都被埋起来了。野草长得连路都看不见了,可见有多么荒凉。那么晋代留下了什么呢?是成片的“古丘”,也就是坟墓。晋代有那么多的衣冠,那么多的历史人物,现在只留下一片荒坟。可见唐代的南京在李白眼中是相当荒凉的,到处布满着荒凉的历史遗迹。难怪诗人们在南京写的怀古诗总有一股悲怆凄凉的意味呢!
  听众朋友如果到南京去旅游的话,大家就会发现,不管是大地名还是小地名,南京有很多地名都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而且每一个地名都包含着一个伤感的历史故事。南京城外有紫金山,也就是钟山,它的城墙是石头城,也叫鬼脸城。这个紫金山跟石头城,本来是形势险峻、非常雄伟的地方,诸葛亮说:“钟山龙盘,石城虎踞。”虎踞龙盘,形势既雄伟又险要,很适合建都。但是建都在南京的王朝都是短命的,所以钟山也好,石头城也好,当后代的诗人来此凭吊古人的时候,首先想起的是这里不断地上演亡国的故事,使人倍觉伤感。李商隐问得好:“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我们更不用说玄武湖啊,台城啊,秦淮河啊,乌衣巷啊,那些地名每一个都包含着一部兴亡史。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唐代的诗人在南京写的怀古诗中有哪些好作品,当然好诗实在太多了,我不可能一一的讲,我只举两个例子。
  第一首诗是刘禹锡写的。刘禹锡写过五首关于金陵的怀古诗,其中最有名的一首叫做《乌衣巷》。“乌衣巷”是南京的一个古地名,现在还在南京的城南。乌衣就是黑衣服。刘禹锡的这首诗很短,我先念一下:“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他咏的是秦淮河边上的一条巷子,巷子附近有一座桥叫“朱雀桥”。中国古人认为东有青龙,西有白虎,北有玄武,南有朱雀,所以凡是南边的城门都叫朱雀门,南京也是这样。朱雀门外面有一座桥,架在秦淮河上,就叫朱雀桥。在六朝时候,在东晋和宋、齐、梁、陈的时代,那里是非常繁华的地方。当时的朱雀桥上有一个城楼,上面有铜铸的两只大雀,就是谢安亲自建造的,是非常繁华的地方。在东晋、南朝的时候,乌衣巷是当时门第最高的王、谢两家人居住的地方,一家是王家,另一家是谢家,他们是南朝身份最高贵的贵族。王、谢两家的身份高到什么程度?我们只要看两个例子就知道了。王家在东晋最早出的一个宰相叫王导,西晋灭亡后,王导等人拥戴着司马睿南渡到江南,建立了东晋,当晋元帝司马睿坐在龙椅上举行开国典礼的时候,竟然叫王导一起坐在那把龙椅上。所以老百姓都说:“王与马,共天下。”就是这个东晋的天下是谁的?是王家跟司马家两家人家平分的,皇帝姓司马,皇家简称马家,另外一家就是王家,可见王家的地位有多高!

第四讲 沧海桑田(5)
当时的另外一个高门贵族就是谢家。大家肯定知道淝水之战的故事,淝水之战时,北方前秦的军队往南打过去,在安徽的淝水与东晋的军队相遇,在那里打了一仗。淝水之战是晋军取得了胜利,把前秦的军队打败了,从而保卫了东晋。淝水之战中,在后方运筹帷幄的宰相是谢安,是谢家的人;在前方冲锋陷阵的大将是谢玄,又是谢家的人,可见谢家是何等重要的人家,他们家里尽出功臣,保卫国家,建了大功。
  所以,王家跟谢家,在东晋,在东晋之后的宋、齐、梁、陈,都是门第最高贵的人家,地位非常之高。用我们今天的话说,他们是高级干部中的高级干部,最高级别的高干。这条乌衣巷就是当时的高干子弟聚居的地方,王家和谢家,一条巷子里只有他们两家住在那里。因为王、谢两家住在乌衣巷,所以他们的子弟叫做“乌衣子弟”,就是高干子弟的意思。大家不要误会,不要以为当时的贵族子弟都穿着乌衣,乌衣就是黑衣服。不是的,东晋、南朝的时候黑衣服是贫贱的人穿的,穷人穿的,地位低的人穿的,贵族不穿。那么为什么王、谢两家聚居的巷子叫乌衣巷呢?原来乌衣巷这个地名是古地名,它的得名是在东吴的时代。当时孙权修筑了石头城,派一支军队驻扎在那里,就在乌衣巷那一带,当时的兵士都穿黑衣服,所以那个地方就叫乌衣巷。到了东晋,王、谢住到这里来了,但这个地名一直没有变。地名虽然叫乌衣巷,但是住在这里的贵族并不穿乌衣,乌衣巷只是一个地名。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的这首诗。第一句是“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曾是非常繁华的地段的一座桥啊,怎么会桥边长满了野草花?显然这不是人工栽种的花草,而是野生的草花,可见这地方已经不那么繁华了。“乌衣巷口夕阳斜”,一缕斜阳的光照进巷口,这儿还有当年的繁华气氛吗?没有了,这儿已经很冷落了。三、四两句写得好:“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从前这个地方是王家、谢家居住的地方,是高门贵族聚居的豪华场所,但是时代变迁了,现在这里住的是普通百姓。燕子一年又一年地飞来,从前是飞到王、谢的家里去,现在却是飞到寻常百姓家里去了。燕子喜欢在人家的梁上做窝,古人认为燕子今年在这里做窝,明年还回到老地方来做窝,燕子是依恋故居的。晋朝有人写了一篇《燕子赋》,说有一个人为了要试验燕子是不是回到老地方,就在秋天燕子快要南飞时,把他们家梁上的燕子抓住一个,剪掉一点爪子做记号。我们现在给鸟做记号是用一个铝圈套在脚上面,古人没有铝圈,就剪掉一点爪子再放飞。到了来年春天,燕子飞回来了,主人一看,果然是那个剪掉爪子的燕子又回来了。刘禹锡的诗里说,乌衣巷原来是王、谢这样的高门贵族住的地方,但是现在已经变成普通老百姓的家,只有燕子不管你是富贵人家还是贫穷人家,它还是一年一度地飞到这里来。当然,从谢安建造朱雀桥到刘禹锡写这首《乌衣巷》,南京乌衣巷
  时间已经过去了四百八十年,不是说当年的那个燕子还活着,他的意思是说燕子始终都会飞来,自然是不变的,但是六代豪华的景象已经不存在了。人们感叹南京城的历史,往往会说“六代豪华”,这个词里包含着对世事沧桑的无限感慨,这是唐代诗人在南京怀古时的典型心态。
  在历史遗址前抒发心中的沧桑之感,是唐代怀古诗中最常见的写法。对于六朝故都的南京城,诗人的感慨当然离不开对六代豪华的追思。但是大家都这样写的话,显然会落入陈陈相因的俗套。那么,唐代诗人是如何用独特的艺术构思来推陈出新的呢?
  唐诗中还有一首在南京城写的怀古诗,其感情色彩跟刘禹锡的《乌衣巷》非常相似,但是写法却不一样。这首诗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也是选在《唐诗三百首》里的,就是晚唐韦庄写的那首《台城》。这首诗在《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