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香蒲草的记忆 >

第6部分

香蒲草的记忆-第6部分

小说: 香蒲草的记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上所提十二世祖厚,赵氏生五男就有四男迁移外村,其有关问题亦同前所述,在此不再重复。 。 想看书来

移民:与朱元璋有关的八个传说
据史书记载,明朝大移民的首创者和组织者是开国皇帝朱元璋,史称明太祖,因取国号为洪武,民间也称其为洪武皇帝。

  洪武皇帝出生于公元一三二八年农历八月初八清晨,出生地在河南省濠州(今安徽省凤阳)钟离县孤庄村,父亲名叫朱五四,母亲为陈氏,祖上几代均为租种别人土地的佃农,家境十分贫寒,都不识字,其父朱五四便以他出生日月为由,给洪武皇帝起名为朱重八。

  洪武皇帝从小给田主放牛。十六岁时,凤阳一代流行瘟疫,其父母兄长不能幸免于难,洪武皇帝成为孤儿。后经过邻居汪大娘介绍,在皇觉寺出家,当了一个小和尚。一三五二年,元末农民大起义的时候,洪武皇帝投奔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郭将其名更改为朱元璋,字国瑞,并逐渐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成为反抗元朝统治的主要领袖。一三六八年推翻元朝统治,建都南京,国号明,然后用了几年时间统一全国。     

  朱元璋登基后,因为长期战乱,人口减少,田地荒芜,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破坏,所以他把“修养生息”作为基本的政策,并制定迁民垦荒的方针,在朔州马邑县和洪洞县大槐树下进行了十次大的官方移民,并制定移民条律: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移,使北方中原广大地区的社会经济,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他所制定的移民政策,在他儿子(永乐皇帝)和孙子(建文皇帝)时期依然执行,这是明朝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为什么朱元璋要从山西移民呢?

  传说朱元璋在起兵之前,他曾是个和尚,跟随师傅来山西化缘,看见山西地方富庶,百姓安宁,非常羡慕。于是起兵以后,首先想到山西地方好,地势也险要,是个可靠的后方,就派兵来打。当时,这里为元将扩廓帖木耳(外号叫王保保)的天下,王保保父子人强马壮,兵力雄厚,再加上那里四周都是崇山峻岭,易守难攻。朱元璋多次发兵进攻,可就是攻不下来。于是,他对山西有了成见。当了皇帝也怕山西人不拥护他,产生什么变动。所以在移民的时候,把山西人迁移外省,以保他大明江山万年。这个传说,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山西在元末乱世时候,因为地理的原因,受到的影响比较小,依然比较富庶,人口众多。所以,明朝政府制定移民政策时,把山西作为首选之地,也在情理之中。

  在洪洞县,甚至其它地方,至今都流传着这么一个传说:明朝皇帝欺骗移民。

  人们都知道洪洞有棵大槐树,相传移民都是从这里走向四面八方的,官府在那儿设局驻员,集中移民,编排队伍,并发给凭照川资。原先那棵大槐树已死,现在人们看到的是它的孙子——第三代大槐树。明朝皇帝下达了迁民命令后,谁也不肯背井离乡外出生活。这时官府贴出布告,说:“不愿意迁移者,必须在三日之内赶到大槐树下,愿意迁移者,可在家等候。逾期不来者,视为愿意迁移。”布告一贴出,人们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晋北的,晋南的,晋东南的……大槐树下一下涌来十几万人。

  突然,一大队官兵包围了大槐树下的人。一位官员宣布:大明皇帝命令,凡来大槐树下的人,一律迁走。这道命令把人们惊呆了!人们这才醒悟过来:咱们被官府骗了。人们哭喊叫骂,但一切都无济于事。官兵强迫人们登记,把人们赶上了迁徙之路。穷家难舍,故土难离。对于明朝移民来说,背井离乡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这样的传说,表达了移民对明朝政府的愤恨。吴晗在《朱元璋传》中说,“迁令初颁,民怨即沸,至于率吁众蹙。惧之以戒,胁之以劓刑。”劓刑,就是将鼻子割掉的一种刑罚。

  “解手”和“背手”的来历。

  明朝政府是强迫移民的,官兵为防止移民逃跑,就把他们捆绑起来上路。捆绑两条胳膊叫大绑,捆绑一条胳膊叫小绑。不仅如此,还怕他们带绳逃走,就用绳子把捆绑起来的人连在一起,押解上路。许多人连在一起,要动都动,要停都停,一个人要动,牵连好多人,谁也逃不脱。对押解的官兵来说,自然省事,可就是苦了捆绑的移民,最麻烦的是大小便。为了表达清楚意思,话很长,比如一个人要大便或小便,首先的报告:报告大人,请让大家停住,把我的手解开,我要大便。人数多,路上解绳子的次数也多,官兵也觉得麻烦,但这个办法是不能改变的,到后来,简化的就剩下几个字了:我要解手。听者也明白这话的意思,直到后来定居下来,这个说法已经成为人们习惯用语了,解手也就成了人们大小便的代名词。至于背手,因为移民的双手被捆绑在身后,动弹不得,这种走路的姿势被固定下来,成为人们的个人习惯,至今在移民地域里保存着,尤其是上坡的时候,双手背在身后,反而觉得很舒服。这个传说应该有很大的可信性,移民们迁徙是强制的,官兵自然会采取措施,语言中有这样的词汇,正是这些历史曲折的反映。

  小脚趾复形的传说。

  洪洞县祭祖园中门有一副对联:

  举目鹳窝今何在,

  坐叙桑梓骈甲情。

  这副对联说的是,凡是大槐树迁民后裔,小脚趾都是复形的。也就是说:小脚趾分为大小两瓣。这里又有一个传说。传说明朝移民时,人们留恋故土,不想走,即使到了路上,也屡屡逃跑。官兵就想了一个办法,让迁民脱掉鞋袜,在每个人的小脚趾上砍了一刀,一方面是脚受伤,移民要逃也跑不快;另一方面就算逃跑了,官兵捉拿的时候,只要一看小脚趾,就知道是不是移民了。这个微小的生理特征,因为联系着移民的血泪和历史,竟然就这样遗传下来了。如今,你只要是小脚趾复形,人们就有把握说你是移民后裔。刀伤能够遗传,这自然是不科学的,但这个故事是大槐树移民,对明朝野蛮移民政策的民间记忆,也表明了他们不忘故乡、不忘根本的精神。

  打锅牛的来历。

  传说明初迁民的时候,有一家姓牛的人家,兄弟五人,临别时,兄弟依依不舍,就打破一口铁锅,分为五块,各执一块,作为后代认亲的标志,所以称为打锅牛。如今,姓牛的人们见了面,总要先问一句:打锅不打锅?如果说打锅,那毫无疑问就是一家人了。还有一个打锅牛的传说,是说姓牛的人家有七个儿子一个女儿,家穷无力娶亲,只好分家移民,另谋出路。临别时打了一口锅,分为八块,七个儿子一人一块,连嫁到张家的女儿也分了一块。牛家老爹说:只要破锅在,就是一家人。因为这个说法,张氏和牛氏攀亲也要对认破锅。打锅牛的传说,仅仅是众多用打破锅片认亲的一个传说而已,类似的还有铁锅申和铜锅申的传说,这个传说,反映了移民的亲情观念。

  思乡鸟的传说。

  这个传说产生的年代不长,那是一九九一年的事情。洪洞县委、县政府准备筹办第一次“寻根祭祖”节,三月末的洪洞县,依然是春暖花开、杨柳吐絮的一片美景。三十一日下午,祭祖园的工作人员正在忙碌第二天的开幕式,临近傍晚时份,祭祖园上空突然飞来数万只灰色无名小鸟,密密匝匝云集在大槐树周围,站满了几百株树枝与树梢。还有民居的房顶上,也落满了这种小鸟,啾啾欢叫。人们一下子惊呆了!无论普通百姓,还是学者专家,都不知道这些鸟从何而来,叫什么名字,是什么种类?但人们一致认为:是几百年前移民先祖之魂,化作小鸟回乡探亲。

  不管这个传说是真是假,反正是从那年以后,这种不知名的小鸟年年四月初就飞来,直到十日左右才飞走。更为奇怪的是,有一年当地不准备举行“寻根祭祖”节了,小鸟依然前来,不是飞到祭祖园,而是径直飞向洪洞县委大院,好像示威抗议一般。还有一年,当地开工修建占地三百亩的祭祖堂,小鸟全部飞到此处,当地人说:“连小鸟儿都来庆贺祭祖堂的开工。”

  这个传说有几分神奇色彩,说明移民先祖对故土眷恋之情,几百年也割不断,即使在世不能回来,灵魂也要化作小鸟回来探望,也反映了山西人故土难离的情结。

  四姓同宗的传说。

  河南省永城县,崔、谢、张、陈共为一个族谱。其原因是明朝移民的时候,洪洞县有家姓崔的,有四个儿子,按规定一家几个兄弟是不能迁往同一个村庄的。于是,他们就把自己的姓分别改成崔、谢、张、陈四姓,同时被安排到了一个村庄。这个传说,即使到了清朝光绪年间,还在这个村庄流传着,家谱上有记载,老祖宗的石碑上也是这么刻着。按理说,这种同宗不同姓的事情,在许多家谱上都能得到证实。民间的谚语也有许多,比如说:

  回、翟、常,一个娘。

  姚、梁、陈,一家人。

  崇、刘、顾,一大户。

  这些故事,既反映了封建政府对人民群众的戒备之心,也说明了亲情血脉是不可能割断的。

  大槐树荫庇群生的传说。

  在大槐树祭祖园牌坊的一面上,有四个题字:荫庇群生。说起这四个字,也有一个传说。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为了*山西义军,于一九一三年派了个军阀卢永祥,专门来山西剿灭革命力量,从太原一路南下,沿途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到了赵城县(一九五四年并入洪洞县)后,因赵城籍人张煌刺杀了山西巡抚陆钟琦,受命报复其乡,所以在赵城更是变本加厉,“城无市,邻无炊烟,鸡犬无声,家家无门户窗,箱笥无遗缕,盘盖无完缶,书籍图画无整幅墙壁倾圮,地深三尺……”(张玑《致普抚张锡銮书》)。大军扑向洪洞,卢永祥公开宣布“半天不点名”,任由士兵胡作非为。不料,卢军行至洪洞县大槐树后,纷纷驻足不前,面树而拜,叩头不止。因卢军都是河南、河北、山东人氏,认为自己回到了老家,都动了恻隐之心,没有人抢劫百姓,反而把抢劫来的东西,献祭于此,那铜钱在树上挂了一串又一串,卢永祥也无可奈何。

  人们都说,不是大槐树荫庇了群生,而是大槐树所代表的那种故土,和那种亲情,使四面八方的人,只要来到大槐树下,就有了一种回家的感觉。 。。

与移民有关的五个数字
我从有关史书中寻找到几个数字,由此说明民族的“认同”和“认属”之性。

  第一个数字是:十八。这是史书中明确记载从山西移民的次数。其中:明太祖洪武年间十次,明成祖永乐年间八次。

  第二个数字是:一三七三。公元一三七三年,也就是洪武六年,史书中有了移民的明确记载。《明史&;#8226;食货志》中有如下文字:(洪武)六年,徒山西真定名屯凤阳。

  第三个数字是:二亿。据保守估计,洪洞大槐树移民后裔至今已有二亿人,遍布全国各省市甚至海外,可以说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洪洞大槐树移民后裔。更有学者测算,全国有一半人为大槐树移民后裔。

  第四个数字是:一百八十万/八百五十六万七千六百二十三。据《明太祖实录》一书记载,洪武元年全国共有耕地面积不过一百八十万顷,到洪武二十六年,全国耕地面积增加为八百五十万公顷,二十多年增加了四倍。如果按照当时全国人口平均,每人可占耕地十七亩。这正是移民的历史功绩。

  第五个数字是:十八/五百/八百。据《明史》、《明实录》、《日知录》等正史笔记记载,以及研究洪洞移民专家所收集的家谱、石碑等资料统计,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共分布在全国十八个省(市)五百多个县(市),其中河南为一百零六个县,山东为九十二个县,北京、天津、河北共一百二十九个县(市),江苏、安徽、湖南、湖北共六十二个县,陕西、甘肃、宁夏共五十一个县,山西为三十四个县,内蒙古为八个县,辽宁为十一个县,吉林为三个县,黑龙江为三个县,广西为一县。另据不完全统计,洪洞大槐树移民姓氏共八百八十一个。

  二零零五年四月五日,正是清明节。由山西省洪洞县委、县政府主办的第十五届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在洪洞县明代迁民遗址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十一个省市的古槐迁民后裔,与当地群众共两万余人,参加了这次祭拜活动。迁民后裔在大槐树遗址前,敬献花篮,焚香叩拜,缅怀了迁民先祖筚路蓝缕、开疆拓土的历史功绩,并表达了回到故乡的喜悦与激动之情。

  洪洞县人民政府县长高洪元宣读祭文:

  杨候古国,华夏名城。天开尧舜,地属平阳。怀汾涧而挽黄河,枕霍山而接太行。物华天宝,佛光射飞虹之塔;人杰地灵,乐圣调五音之律。古迹星罗,名胜棋布。神话溯华夏之源,人文聚九州之萃。造人女娲之功德,炼石补天;始祖伏羲之太极,演绎八卦。轩辕造车,皋陶制狱。唐尧访贤,虞舜耕山。鸿儒藏书,张瑞玑之谁园;大师手笔,董寿平之画竹。燕赵侠气,尧舜遗风;世人难知,洪洞民性。

  岁逢已酉,时值清明。汾水吟而霍泉颂,淫雨细而香草青。后裔子孙络绎,寻根祖于洪洞。临迁民之遗址,祭先祖之英灵。虔诚伫立,情意殷切;清酤庶馐,遥寄忠魂。神鸟翔集,遮故国之愁天;老鹳闲步,忆当年之惨地。披红绸,俯苍生;古槐荫庇九州,四海享其恩泽。香烟扑地,迁民归来之兆;锣鼓震天,功业千秋之声。云开雨霁,彩旗鲜明。仙乐共祥云齐飞,汾水与春晖一色。颂歌唱罢,响彻海内之域;追念所及,声断异国之滨。

  遥思当年,元末明初。战乱频而兵燹盛,天灾繁而人烟稀。中原白地,天下唯三晋人稠;洪武三年,制定迁民之策。洪洞县,广济寺。大槐树下设局,遣移民于四方。天高地远,伤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