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徘徊的鱼 >

第14部分

徘徊的鱼-第14部分

小说: 徘徊的鱼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长安街上
长安街的繁华,这印象无论如何也磨灭不去,就如长江的壮阔一样,只要见识过一次,那就会伴随终生。长安街也像一条长江,但流淌的是人流和车流,永远地浩浩荡荡,川流不息。我心中的长安街,也就是我心中的一条江,而我更是这条江的一滴水,在它的波澜里,在它不息的流淌中。
  永远地流淌的长安街,我却有一次独特的穿越体验。那是一个冬天,天下了好大的雪,街旁都是白的雪,自行车道上,结起一层坎坷而光滑的冰层,这是被车轮碾溶而又凝固起来的冰,它呈现出不洁的颜色。经由橙黄色的街灯照耀,闪烁着一种冰寒的光,在某些光滑的冰层上,这光芒却又如同一束束小小的火焰,在自行车的行进中,我看到它们不住地向前跳跃。业已是深夜了,深夜的长安街,人流已经消失,车流也大幅度地退潮,一些黑色的林肯、奥迪如夜行乌般悄然地前行。街两旁的商店,全部打烊了,只有稀落的霓虹灯仍在有气无力媚俗地闪烁,大街几近成为无声世界,只听得到我的自行车轮在冰面上行进时发出些微吱吱声响,打破这无声世界的清寂。没有风,冰天雪地的京城就没有让我感到特别的寒冷,或者也是才将喝过半斤二锅头酒的缘故,心里似有一团火在熊熊燃烧,自行车也略约有些扭秧歌的姿态。
  我是到东城的朋友那里送稿并喝了酒的,要回到城西南的丰台去,必须要骑上两个小时车,而这番醉状,想来没有三个小时是无论如何回不去的。好在我不急,我只要自行车在行进,它总能够载我回家。我悠悠地骑着自行车,哼着一支街头上流行的歌,鱼一样的在长安街上游着。然而,我没想到的是,自行车的胎要命地扑哧一声破了,行进的速度立即慢了下来,蹬一圈,它就往前走一圈,若不蹬,它也就立即停下。没有了气的缓冲,自行车在行进的时候,就如一匹瘸马乱蹦乱跳,颠得腹中的酒也一劲地往上涌。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令我万分沮丧,酒刹时醒了不少,我停下来检查一遍自行车,发现没有修理好的可能,而这个时候,无论如何也找不到补车胎的人。
  在有冰雪的长安街上推着自行车行走,夜的寂寞,夜的漫长,忽然一下子全部注入我的心中。我不知道这样推着一辆自行车行走二三十公里需要多长时间,这或许要走到天亮罢,在雪夜里走到天亮,真是没有想过的事情,而且我心里是多么想眼下就躺到床上去。在街上行走得久,身上的暖劲已过,越走越凉,脚和手就渐渐地麻木而失去了知觉,脸上也被卷土重来的北风用刀子精心地切割着,割得疼痛。那一刹,我是多么怀念白天的长安街,更怀念起八月的长安街,那川流不息人流车流浩浩荡荡的长安街,那热烈的景况是多么的美妙。现在,我独自在雪的清寂的长安街上前行,只有我的自行车发出哐当哐当的声响,只有橙黄的街灯把我的身影拖得长长,只有我一颗心在冷夜默默地跳动……我多么希望我是一只鸟,有一双翅膀刹那就能飞回去,进入那小小的不很温暖的巢……
  我忽然想起一次在大戈壁滩的夜里行走的体验。那一次我独自行走在夜的大戈壁滩上,有小小的风吹拂着我,有一勾残月悬在浩渺的天空上,我离世界非常之远,我在夜里没有旅伴,也没有方向,走哇走哇,我只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心跳声,以及非常遥远的地方传来的情况不明且十分虚渺的声音。我的心忽然凉下去,凉下去……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到底是谁?这样的行走,忽然让我发出这样的疑问,这种疑问没有人回答,我只有不停地走。
  我不知道我在雪的夜里行走在长安街上,竟然也产生这样的疑问了:我为什么要握别温暖的南方?我为什么要在这样的雪地里独自一人踽踽地行走?问罢,我的心头一刹那间充满失落和沮丧,以至想任性地扔掉自行车,坐在街旁的雪地上,我不要走了,我不想走了,我就躺在这里!然而,尚存的一点理智告诉我,必须走下去,必须回到自己的巢里去,而且在今后的人生中,还可能遇到一千次一万次这样的遭遇。我消解了些许心头的郁结,在东方渐白的时候,我把自行车往我住所的楼梯口一扔,万分疲惫地哈了一阵麻木的手,笨拙地掏出钥匙开门,使足力气甩掉脚上结满冰渣的皮鞋,狗熊般钻进床上的被子里面,所有的疲惫和所有的悲凉随我进入梦乡……
   。。

神农茶
神农架的茶山,我以为青天袍最美,青天袍是一条窄长而蜿蜒的峡谷中的一段,谷底有人家,人家的山上便是茶山,在苍苍莽莽的原始森林及砍伐后而成长起来的原始次森林之间,有那么一片巨大的茶山,葱葱翠翠,齐整有序,沉浸在飘袅的白雾间,最是美妙。
  神农架的茶主要产于木鱼坪海拔1400米的高山,此地空气清新,多雾多雨,晴天亦阳光灿烂,气候变化频繁,或者说是在地球最纯净的绿色山野上,神农茶在这里生长着,长成的风景如翠绿之屏。
  今夏,我从神农架背了一大盒神农茶回京,我知道此茶的珍贵,打开品过一罐之后,就不再喝,留着写我纯粹的散文时喝它,我相信神农茶的青葱与纯净,也会融入我的文字里,我不愿随意就将它喝掉。我带回的神农茶,商标上的茶名叫做“神农架有机茶”,此名缺少一定的诗意,茶没有诗不行,这略约让我觉得遗憾,如果由我来取茶名,我就给它取名为神农茶,然后细分青天袍、神农顶、玉叠屏几类,就像龙井茶分狮峰、梅家坞和西湖龙井一样,在一个统称之下细分神农系列。近些年来,人们追求绿色食品,也叫有机食品,我不怀疑神农架有机茶的品质,这与恩施富硒玉露倘且不是一样,我曾对恩施富硒玉露表达过遗憾,它将次要的东西掩盖了茶质本身,这像把一个美女叫成美丽的美女一样,真正让人感觉诧异,恩施玉露也是好茶,我喜欢它淡然回甘的口味。神农茶不用说了,其汤色浅黄清亮,清润而余香绵长,尤饮之神清气爽,每饮后精神里面的困顿渐消。然而,叫上了神农架有机茶,仍然有憾,现在好像是一个有机主义时代吧。
  神农架相传是炎帝神农尝百草的地方,且茶又是神农尝百草过程中所发现,《神农本草》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4000年以降,无人对此质疑,中国茶圣陆羽又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关于神农发现茶的过程,有多个版本,传播比较广泛的有:神农尝百草中毒晕倒在茶树下,恰好有水从茶树叶子上滴下,流入神农口中,神农饮后起死回生,又一说是神农煮水,有茶树叶子飘落锅中,神农饮后,这种味苦回甘的叶子可提人精气神,于此发现了茶叶的药用功能。神农,便是茶之始祖,神农架的茶当应以神农直接命名。至于有机,那是行业之分类称谓,只用在小处注明便罢。
  神农架是至今地球同纬度的惟一绿洲,世界植物园,亚热带、北温带及东西部的植物均在此聚集,最新的高等植物统计有2770种,不仅是茶在神农架生长的条件良好,其他植物亦然。
  

当苦难被反刍,小心毒素弥漫
饥饿是恐怖的,我与上了年龄的人交流时,都要寻问他,在1960年代的饥饿感觉和主要食物,因此,新近在衡水采秋时,获得民谣一则:低指标,瓜菜代,肿了大腿肿脑袋。那是真肿,未曾经历的人,肯定是体验不到那份饥饿的折磨。
  我曾经发现,中国人的一部近代民族史,实在是一部饥饿史。中国人的食物频谱如此广泛,直至无机物类的矿物质观音土,都进入过中国人的食单。我在王海村,专门要东道主给我做了一份“稠那狗”,关于稠那狗,也是有一则民谣的:人民公社是天楼,一天两顿薄粘粥,社员要吃差样地,萝卜丝子稠那狗。听过民谣,我对这个稠那狗发生兴趣,细问,原来是在饥饿时代,当一个社员饿得支撑不住时,公社会将濒危饿人集中一块,给他们提供“有差样地粮食”,就是通常的吃小灶罢。吃小灶的稠那狗如何制作呢?萝卜丝子稠那狗,就是用萝卜丝伴玉米面搅稀,搁在蒸笼里面蒸。稠那狗没有固定主料,可以是玉米面,也可以是大豆面,还可以是小麦面粉,然而,小麦面粉是得不到的,那时。配料一样,逮什么搁什么。
  我吃的是榆钱稠那狗,这便是华北平原上人们记忆中的美食。我吃的是榆树的嫩叶和新鲜的棒子面做的稠那狗,在有落锅鸡、炖排骨、新鲜土豆炖土猪肉的餐桌,稠那狗便成为一客骄人的素味美食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出现,即脱离了历史情境之后,那一份苦难的载体,它欣然成为美食,我的朋友是从那场饥荒里挣脱出来的,他乐嗬嗬给我讲解那历史的一幕。
  那么,我从真名网友杜进明的《黄米糁饭》里,仍然看到饥荒时代的一幕饥饿图,尽管杜进明的饥饿与之那些在地狱门口几度徘徊的人相比起来,实在微不足道,就说王海村,据说三年间只有两位炊事员生出了孩子,其他妇女多数绝经。那么,在杜进明不堪回首的饥饿史中,可以比其他人的饥饿来得轻松?这是不必讨论的,食或饥饿的感觉是人的个体体验的,每一个人都有他的饥饿临界点,在反刍苦难的时候,便直抵心境地呼出“我最饿”,公道地说,没有谁最饿,饿是一样的,它威胁生命也是同样的。以前我的上司,回忆饥饿时说他到卖肉店从砧板上抓过生肉渣吃。
  然而,在不同的苦难记忆的表述中,有些是我的朋友那样,一边品尝着苦难的肴馔,一边乐嗬嗬的饮酒,有些是杜进明这样对饥饿史充满了愤怒与仇恨,以及连带性地声讨起美食家的辛勤劳动,这说明了个体人在历史中,一方面是以集体意识透视历史,我的朋友说,那时候我们都那样,这是化解他的历史的积绪的直接方式。而杜进明式的不断强化“我的饥饿史”则是另外一个群体的表象,这是一种历史必然。然而,当这群人再也走不出苦难的阴影的时候,他们的精神挣脱不开“黄米糁饭”的记忆粘性,便导致诸多生命创造性的丧失,生命在整个的复述中失却光彩。
  苏格兰人,老福特的父亲可为一例,他在欧洲恐怖的黑死病弥漫时,借了一套工匠工具逃往北美,他在担任北美铁路工地的枕木加工小监工时,花一美元一英亩的价钱疯狂置地。此后,他坚定地做稳了农庄主,那场瘟疫的记忆导致没有什么再可以改变他。当年轻时的老福特试图进城学习机器制造以及后来试制汽车时,老福特的父亲都是千般阻绕。那沉重的饥饿记忆,它就令人无法爬出黑暗深沉的历史渊薮。但是,老福特仍然坚持追求他的机械制造的梦想,他在短暂地经营父亲给他的一片43英亩的土地以后,又投身梦想中的汽车制造,后来,他亲手谛造了他的福特汽车帝国,在底特律。
  杜进明的《黄米糁饭》失去了一次摆脱阴影,进向光明的表述机会,他的非职业表述事实可以认为,他在批判饥饿,并且希望一切杜进明饥饿的受众,都是在杜进明的饥饿边缘予以深刻同情。因为在杜进明的潜意识中,有着非常浓厚的苦难即话语权的情结,至少对食行为来说是这样。然而,在辽阔与历史悠久的整个民族的苦难中,即在他人的苦难中,如何取得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共振呢?最关键的是,那颗在苦难中结茧的心灵是如何的挣脱出来飞向阳光。是为砸!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学不来的生活 吃得出的味道
      ――读古清生美食系列图书
  拿到《大嘴吃八方》的日子是一个春天的下午,在外面闲逛的我接到古清生的电话说,正好到我的住所附近会见一位出版社的朋友,晚上可以一起吃饭,一听到这个我的胃口一下子被吊了起来。在吃饭这件事上,这位仁兄无疑是最佳拍挡,只不过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各地吃各色美食,或者一个人在家里蒸煮些平常人吃不到的古氏菜肴,然后敲敲电脑键盘,一篇篇色香味俱全的大作即出了炉,看得人心中着急,因为即便每天吃十顿却总也吃不出他写的那些味道来。
  回到家门口时,就见古清生也从对面胡同晃晃悠悠地踱出,后面还跟着一位帅哥一位美女,两位手里提着几十本书。我与古清生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每次都在饭桌上,头一回最值得纪念,那是在他通州的住所,因为几位朋友不太相信古清生真的会作菜,好奇地跑到他家里,结果单是一个古氏烧鱼头就令人叹为观止,绿尘MM与十年砍柴都写了文章记录那次经历发在关天,还引起“吃喝关天不关天”的一次纷争。此后的两次也都是网友聚会中,记得只要坐在古清生旁边绝少有人会厌食。
  那次我们进的是我家门口的昭阳湘菜馆,趁着上菜前的空当,拿过了还散发着油墨芳香的新书,绿尘与砍柴的大作赫然在目录之前被代了序,我不禁宛尔,说古清生目前长居北京并不确切,我总觉得他其实是住在网络上的,代序的是网聚的作品,文中也常提到这个网友那个网友的名字,无论他拔腿去了哪里,吃了什么好东西,总能在网络上找到踪迹,记得有次古清生曾问我,是否想过再过些年头网络会给人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并自问自答说,上网与不上网的人,泡论坛与不泡论坛的人今后要交流起来怕会是有障碍的了,因为差不多是不同的语言体系,再深远的变化他也未想出。事实上这次送书之后他出版的《坐在黄河岸边的小镇上品饮》、《鱼头的思想》、《美食最相思》等几本书就干脆是通过QQ发了网络版的地址给我,未见到纸张的了。
  此前我手里有一本《左烧烤右煨汤》,加上《大嘴吃八方》与《鱼头的思想》等几本书,一个美食系列已然成形,在书里,可以看到古清生东西南北中地游历着,品评着各地的美食,从关中的面条、羊肉泡馒到杭州的蒸功夫馆到岭南清新鲜活的美食路线再到深藏不露的美食中心北京,其行动范围之广,品尝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