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我读鬼谷子 >

第22部分

我读鬼谷子-第22部分

小说: 我读鬼谷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事,国家交给的使命也就完不成了。大家说该怎么办?”大家齐声答应:“我们服从您的命令!”班超猛击了一下桌子,果断他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现在我们只有下决心消灭匈奴,才能完成我们的使命!”当夜,班超就带人冲进匈奴所驻的营垒,趁他们没有防备,以少胜多,终于把100 多个匈奴人全部消灭了。

  第二天,班超提着匈奴使者的头去见鄯善国王,当面指责他的善变说:“您太不像话了,既答应和我们结盟,又背地里和匈奴接触。现在匈奴使者已全被我们杀死了,您自己看着办吧。”鄯善国王又吃惊又害怕,很快就和汉朝签订了同盟协议。

  班超的举动震动了西域,其他国家也纷纷和汉朝签订同盟,很多小国也表示和汉朝永久友好。班超终于圆满地完成了使命。

  班超可谓运用“变化”之术的高手,在危急的情境之下,当机立断引发无可挽回的“变化”,让对方没有任何退路,必须按照“变化”的方向发展。

班超的妙计
班超的妙计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团结西域诸国共同对抗匈奴。为了使西域诸国便于共同对抗匈奴,必须先打通南北通道。

  地处大漠西缘的莎车国,煽动周边小国,归附匈奴,反对汉朝。班超决定首先平定莎车。

  莎车国王北向龟兹求援,龟兹王亲率五万人马,援救莎车。班超联合于阗等国,兵力只有二万五千人,敌众我寡,难以力克,必须智取。

  班超遂定下声东击西之计,迷惑敌人。他派人在军中散布对班超的不满言论,制造打不赢龟兹,有撤退的迹象。并且特别让莎车俘虏听得一清二楚。

  这天黄昏,班超命于阗大军向东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显得慌乱,故意放俘虏趁机脱逃。俘虏逃回莎车营中,急忙报告汉军慌忙撤退的消息。

  龟兹王大喜,误认班超惧怕自己而慌忙逃窜,想趁此机会,追杀班超。他立刻下令兵分两路,追击逃敌。他亲自率一万精兵向西追杀班超。

  班超胸有成竹,趁夜幕笼罩大漠,撤退仅十里地,部队即就地隐蔽。龟兹王求胜心切,率领追兵从班超隐蔽处飞驰而过,班超立即集合部队,与事先约定的东路于阗人马,迅速回师杀向莎车。班超的部队如从天而降,莎车猝不及防,迅速瓦解。莎车王惊魂未定,逃走不及,只得请降。

  龟兹王气势汹汹,追走一夜,未见班超部队踪影,又听得莎车已被平定,人马伤亡稍重的报告,大势已去,只有收拾残部,悻悻然返回龟兹。

  班超在此战例中运用的“变化”之术,既是“声东击西”又是“骄兵之计”。班超主动发出示弱的变化信息,让敌骄傲疏于戒备,然后引导变化发展,诱敌主力分兵追击、扑空。班超则亲率主力攻击其弱点,大获全胜。

第五节:得情制术
第五节:得情制术

  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楗可开。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楗万物。 

  笔者字面理解

  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

  所以说:没有判断出对方的类别,就贸然行事的人就会得到相反的结果。

  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

  没有判断出对方的真情就开始说服别人的,就会被非议。

  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楗可开。

  真正得知了对方的真实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策略,如此这般,就可以做到游刃有余。

  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楗万物。 

  所以圣人干大事,就是用这种办法,胸怀万事万物。

  笔者感悟

  鬼谷子再次强调对症下药在外交事务中的重要性。

  在外交事务中。

  那些还没有判断出对方是什么类型的人,就贸然与别人拉关系的人,是一定会被别人拒绝的。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相同类型的人之间,才有共同语言。君子与君子之间有共同语言;小人与小人之间有共同语言;廉洁的人与廉洁的人之间有共同语言;贪婪之人与贪婪之人之间有共同语;洁身自好的人与洁身自好的人之间有共同语言;酒色之徒与酒色之徒之间有共同语言等等。如果没有弄明白人的类型,对小人用君子的语言来表述,必然会被拒绝;对贪婪之人用廉洁的人的语言来沟通,必然会遭到拒绝;对酒色之徒用洁身自好的人的语言来沟通,也必然会被拒绝。

  那些没有判断出对方的真实意图,就贸然开始说服别人的人,是一定会遭到别人反对的。所谓“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在没有弄明白别人的真实意图之前,千万要注意!没有哪一个人愿意凝听一个自己还不完全了解的人的建议的;没有哪一个人愿意接受一个自己还不完全了解的人的反面意见的;也没有哪一个人愿意听一个自己还不完全了解的人不着边际的奇谈怪论的。非但说服不了别人,反而还暴露了自己的意图,真是为祸不浅啊!

  真正得知了对方的真实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策略,如此这般,就可以做到游刃有余。所以圣人干大事,就是用的这种办法,因此,可以胸怀万事万物。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牛贩子“使者”
牛贩子“使者”

  公元前628 年12月,秦国的将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带领军队从都城出发,准备去进攻郑国。

  原来,这年冬,驻在郑国的秦国使者杞子偷着派人给秦穆公报信说:“郑文公已经死了,太子兰做了国君。郑国人让我掌管北门,如果大王速速派军队偷袭郑国的北门,我暗中把门打开,一定能很快灭了郑国的。听说晋文公也刚刚死去,晋国不会搁着国君的尸首来帮助郑国的。现在真是大好时机!”秦穆公不顾重臣百里奚和蹇叔的反对,真的向郑国发兵。

  秦军很快通过了晋国的崤山(在今河南省洛宁县北)。第二年三月,进入滑国(春秋时的小国,在今河南省偃师县南)境内。

  一天早晨,队伍刚刚启程,忽有前锋的士兵赶来报告孟明视:“将军,郑国的使者求见!”

  孟明视大惊:“郑国怎么很快知道我军到此,派使者远远来接?好吧,先看看他的来意如何?”于是传令接见郑国使者。

  前来的是个貌不惊人的矮个儿,是郑国的牛贩子,而并不是什么使者。

  不过他在滑国贩牛时听说秦军通过滑国是要去攻打郑国,就采取了一个大胆的行动:他一面派小伙计速去郑国报信,一面假充国使来设法阻止秦军的侵略。

  他向孟明视施礼后送上十二条牛和四张牛皮,说:“我叫弦高,我们国君听说三位将军要从我国经过,特地派我先把这小小的礼物献上。国君说:承蒙贵国派兵保护北门,我们非常感激。现在贵军就是在我们国土上停留一天,我们也要供应你们丰盛的饭菜;贵军在我们国土上行军,我们一定负责保护你们的安全。”

  孟明视听弦高这么一说,以为郑国真的早有防备,只得随机应变说:“我们不是到贵国的,而是来*滑国的,您回去吧!”

  弦高离开后,孟明视对西乞术和白乙丙说:“我们偷着过了晋国的地界,离开本国已有一千里了,如果此时突然袭击郑国,内外夹攻,胜仗是有把握的。可现在人家早有准备,那么内应也恐怕已被他们发现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去攻打他们,对我们肯定是不利的。倒不如趁着滑国没有防备,灭了它,带些财物回去作个交代算了。”

  再说郑国的新国君郑穆公得到弦高派人送来的情报后,立即去秦国使馆探望,发现秦国使者果然在整理兵器,收拾行李,就当即把他们驱逐出境,同时做好迎战准备。不过秦军没敢来,打下了滑国后,抢了一些财物回去了。

  可是秦军在回国的途中,又经过晋国的崤山时,遭到晋军的伏击,全军覆没,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也被活捉了去。

  牛贩子弄明白了秦军的真实意图,因此就感大胆的冒充使者,一番义正词严的陈述,真的使秦军主帅作出了错误判断,不动声色的解救了郑国。

晏子下棋
晏子下棋

  春秋时期,齐国有个政治家,名叫晏婴(?—前500 年),人们尊称他为晏子。

  一天,晏子听说齐庄公在花园里与妃子们下棋、就去求见庄公。庄公见来了一位棋坛高手,就撇下妃子请晏子与他对弈。两人你来我往地下得正欢。

  晏子身任齐国相国,这次来见庄公,是带着任务来的。国君急于要他下棋,他只得按下话头不提,在棋盘上猛打猛冲起来,不一会功夫,就吃了庄公不少棋子。庄公沉着应战,慢慢地转败为胜,赢了晏子一局。

  庄公一向知道晏子棋艺高超,今天为什么失败得如此之快呢?就问晏子道:“相国文韬武略,满腹才学,帮助寡人治理国家都驾轻就熟,为什么这局棋下得如此糟糕呢?”

  “臣有勇无谋,输给国君是情理中的事。”晏子用手指着棋盘说,“下棋是这样,管理国家大事也是这样,臣已经很难胜任相国的重任了。”

  庄公吃了一惊,晏子自担任相国以来,协助自己把齐国管理得井然有序,是一个很有名望的重臣,今天为什么说出这样泄气的话来呢?猛然间,庄公觉得这是晏子在委婉地批评自己偏爱勇力而不重视仁义的做法,脸上微微泛红。

  应该说这位国君还有一些自知之明。这些年来,由于庄公偏护那些勇武有力的人,使武夫们滋长骄傲情绪,做视百官,欺压百姓,闹得京城鸡飞狗叫,人仰马翻。一些有见识有作为的文臣得不到重用,官风民风越来越坏。不少大臣曾劝说过庄公,但他怎么也听不进去。今天晏子的一句话倒使庄公警觉起来,他很想听听晏子对重用武夫的看法,于是,坦率地问道:“请相国实话告诉我,古时候有没有哪一个国君单单依靠勇力能够安邦治国的呢?”

  晏子回答说:“夏朝末年有大力士推侈、大戏,殷朝末年有勇士弗仲、恶束,这些人都能日行千里、力擒虎豹,可他们却无力挽回夏桀、殷纣的灭亡。夏、商的覆灭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光靠勇力而不讲仁义,没有一个不失败的。”

  庄公仔细体会晏子说的话,认为他说得很对,就恭恭敬敬地站起来,感谢晏子的中肯批评,表示以后一定要重视仁义。

  两人又重新下起棋来。这次晏子不再是猛打硬冲,而是精心布局,进退有致,庄公很快就抵挡不住而节节后退。“同样一个晏子,为什么两局棋的下法完全不一样呢?”庄公心里思忖着,猛然间,他终于悟出了其中的道理:这是晏子用下棋来教育自己改正错误,今天在棋盘上的收获真多呀!。 最好的txt下载网

战袍
战袍

  古时候,在现今山东省邹县一带曾有一个国名为邾(zhu )的小国。这个国家的将士所穿的战袍,一直用帛为原料。

  因为用帛缝制的战袍不结实,所以邾国有个名叫公息忌的臣属向邪君建议说:“做战袍还是以丝绳作原料为好,战袍耐用的关键之一在于缝制必须严实。虽然用帛缝制的战袍从外观上看也很严实,但是由于帛本身不大结实,我们只需一半的力气就可以把它撕开。如果我们先把丝绳织成布,再用丝绳布制作战袍,即使你用尽全身的力气去撕它,也不能把它撕破。”

  邾君觉得公息忌的话很有道理,但是担心一时找不到这种原料,因此对公息忌说:“缝制战袍的人上哪儿去弄那么多的丝绳布呢?”公息忌回答说:“只要说是国君想用丝绳布,老百姓还有生产不出来的道理吗?”邾君看到改变却国多年沿用的以帛做战袍的传统并不困难,于是说了一声:“好,就按你的想法去办吧!”随后邾君下令全国各地的官府立即督促工匠改用丝绳布做战袍。

  公息忌知道邾君的政令很快就要在各地施行起来,所以叫自己家里的人动手去搓丝绳。那些因为公息忌在君王面前露了脸而妒忌他的人,看到公息忌家里的人又走在别人前面搓起丝绳来了,于是借故到处中伤他说:“公息忌之所以要大家用丝绳布制作战袍,原来是因为他家里的人都擅长制作丝绳的缘故!”

  邾君听了这种说法以后很不高兴。他马上又下了一道命令,要求各地立即停止丝绳布的生产,还是按老规矩用帛做战袍。

  公息忌很轻松的就说服了国君,却忽略了小人作祟,使得计划功亏一篑,根本原因还是没有制定完整的计划。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六节:内外
第六节:内外

  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论去就。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外内者,必明道数。揣策来事,见疑决之。策无失计,立功建德,治名入产业,曰楗而内合。    

  笔者字面理解

  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论去就。

  外交表述的顺序是:“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最好是引用前人的经典、诗书、名言,在阐述时要混杂一些成败得失的观点。

  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

  要想结交别人,就要用心计,献一些有深度内涵的语言表述。觉得没有结交价值的人,就说一些没有价值、枯燥乏味、平板单调的语言表述。

  外内者,必明道数。

  外表要诚实可信,内心要有谋略,内外的配合必须要有分寸。

  揣策来事,见疑决之。

  揣摩谋划对方的来意,要通过疑点来判断。

  策无失计,立功建德,治名入产业,曰楗而内合。    

  只要制定的策略恰当可行,就可以建功立业,治理国家就可以安居乐业,这就叫做“内外呼应”“表里如一”。

  笔者感悟

  鬼谷子阐述了“内外呼应”在外交事务中的应用。

  我们在处理外交事务中,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要让别人认为你是一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