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我读鬼谷子 >

第50部分

我读鬼谷子-第50部分

小说: 我读鬼谷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别人愿意听,还要引人入胜,还要动听。这就要求我们在表述语言时还要对语言进行装裱、修饰,还要有逻辑、有调理、言简意赅,让语言华丽动听如行云流水一般流畅。这样,一来吸引了别人的注意力,二来巧妙的隐蔽了自己的意图。

  要想隐蔽自己的意图混淆别人的视听,光说好听的不行,会让别人感觉到是在奉承他,是在“拍马屁”,是在顺着他说,是在“忽悠”他。在语言表述时,要寻找时机,当判断到别人已经接受自己了,不会遭到别人抵触时,要不失时机的说一些不好听的,不光要说“成”“得”还要告诉他“败”“失”,也就是说要夹杂着“成败得失”进行表述,让别人感觉到“你是有主见的”是为了他好,这样就不会被别人怀疑你的动机。

  良好的语言交流,要具备行云流水般流畅的语言表述能力。不能罗罗嗦嗦不择要领,让别人还没有听完就想打瞌睡了,或者耐着性子听完了,也不知所云。流畅的语言表述,抓住要点、简明扼要才是关键。提出论点时一定要果断,要简明扼要,要以最快的速度抓住别人的视听。阐述论据时一定要生动活泼,要引人入胜。

  要成就大义,自己首先要光明正大,要体现出磊落和豁达。要让别人知道,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经得起推敲的,都是经得起反复验证的,都是一心一意的为了“他好”。

  最难说出口的,是表述反面意见,但是,要达到目的,又必须把反面意见表述出来,只有把反面意见表述出来,才能迫使对方回应,才能在回应中悟出“变化”的可能性,只有不失时机的判断出变化征兆,才能不动声色的诱发“变化”,才能在无声无息中引导“变化”朝着对我们有利的方向发展,达到预期的目的。

  判断人的方法。

  奸佞小人。他们没有立场,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非常善于揣测别人的内心活动,所以他们会顺着别人的思路调整自己的语言表述,他们总会体现出自己是为了别人好而完全没有考虑自己,他们往往被不能识破他们“庐山真面目”的人认为他们是“忠”。剥开他们的画皮是有办法的,这种奸佞小人,他们往往没有主见,总是奉承来奉承去,只要我们多改变几次见解,就可以使他们现原形,你说东他就说东好,你说西他就说西好,你问他为什么?他就哑口了。

  阿谀奉承的人。这种人是没有尊严的,完全是为了讨好别人,靠别人的施舍而活着的。由于没有尊严,他们就什么昧着良心的话都敢说。在重伤忠臣的时候,他们可以极尽恶毒。在讨好主子的时候,他们可以放弃人格花样翻新。但是,这种人往往因为语言丰富而做到滴水不漏,一般人很难识破,还会认为他们“智”。剥开他们的画皮也是有办法的,就安排他去做他极力奉承的事,他就会马上现原形,因为这种人,只会花言巧语,没有真才实学,一旦要让他们亮出“绝活”的时候,他们就傻眼了。

  语言平静不露声色的人。往往深谋远虑、果断、刚毅的人就是这样,他们不能轻易让人看破他们的心思,所以他们面无表情、语言平和、不急不躁。而在他们作出决定,发布命令的时候,却会体现出异乎寻常的果断,他们才是大智大勇的人。

  面目严肃不苟言笑的人。往往位高权重的人就是面带威严,他们满脸严肃不苟言笑,不会轻易肯定或者否定别人的意见,不会在面目上流露出内心的想法,他们会把各种意见汇总在他们的脑海进行类比、筛选,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所以他们不轻易开口,一旦开口则“言必行,行必果。”

  沉稳持重的人。往往沉稳持重的人是善于反向思维的人。他们不会不听,也不会全听;他们不会不“随”,也不会全“随”,让人摸不到深浅,难以捉摸。其实在他们的脑海中各种信息都已经全部过滤了一遍,他们会把各种信息进行归类,然后把归类的信息进行类比,最终用反向思维来推敲出正确的结论。往往这种人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人,他们往往与胜利为伍。

  顺着别人欲望不断改变自己观点的人,必定是献媚之人。这种人是奴颜婢膝之人,他们要依靠别人而活着,没有自尊和尊严可言,所以他们善于察言观色、见风使舵,随时都在按照别人的意愿改变自己的观点,从他们嘴里说出的话,很顺耳,但是毒性极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可以牺牲别人,乃至国家的利益,这种人要及时发现,及时清除,他们的危害极大。只要反复改变几次观点,就可以识破他们,因为他们总是能够找到顺应别人心愿的理由,正说也有理,反说也有理,总是那么动听,就是没有主见、没有内涵。

  语言夸张、粉饰太平的人,必定是揽权的人。往往揽权的人是心虚的人,他们没有那么多的才干来维持他们的地位,怎么办?只有用弄虚作假、粉饰太平来弥补他们的能力不足。他们会毫不犹豫的压制有才干的人,他们会不顾后果的蒙蔽当权者。他们就像毒瘤一样危害着社会。识破他们的“庐山真面目”很简单,这种人往往会当众打断别人的陈述,极力阻挠别人的积极行动,他们会厚颜无耻的当众把别人的功劳往自己脑袋上扣,他们绝对不会承担责任,会不顾一切的推卸责任。

  纵横驰骋毫不犹豫的人,必定是果断之人。选择别人进谋的人,必定是有权的人;自己错误百出还要压制别人的正确主张的人,必定是反面人物。

天下奇才荀彧
天下奇才荀彧

  荀彧,永汉元年(189),举孝廉,任守宫令,掌管皇帝的笔、墨、纸张等东西。九月,董卓废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十一月,董卓自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荀彧弃官归家。对父老说:“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三国志&;#8226;魏书&;#8226;荀彧传》)。但乡人多怀恋故土,不愿离去。时冀州牧同郡韩馥派人接荀彧,却无人相随。荀彧只得独自将宗族迁至冀州避难。到冀州后,冀州已为袁绍所得,袁绍见荀彧来,待之为上宾。荀彧弟荀谌和同郡辛评、郭图都在袁绍手下。荀彧却见袁绍“终不能成大事”(《三国志&;#8226;魏书&;#8226;荀彧传》)。初平二年(191),荀彧离袁绍而投曹操。曹操见荀彧来投,大悦,说:“吾之子房也”(《三国志&;#8226; 魏书&;#8226;荀彧传》)。任荀彧为司马,荀彧时年二十九岁。

  当时董卓威陵天下,曹操问计于荀彧,荀彧说:“卓暴虐已甚,必以乱终,无能为也”(《三国志&;#8226;魏书&;#8226;荀彧传》)。后董卓派李傕等出关东,虏略各地,至颍川、陈留而归。荀彧乡人多数死于战乱。

  初平三年(192),曹操领兖州牧,后为镇东将军。荀彧则以司马身份随其征战。

  兴平元年(194),曹操东征陶谦,张邈、陈宫乘机在兖州反曹,暗中迎接吕布。时荀彧和寿张令程昱守鄄城(今山东鄄城北,兖州治所),吕布到后,派刘翊告诉荀彧:“吕将军来助曹使君击陶谦,宜亟供其军食”(《三国志&;#8226;魏书&;#8226;荀彧传》)。众人疑惑,唯荀彧知其计,立即命令军队加强防,并急召东郡太守夏侯惇。而兖州诸城皆为吕布所占。当时曹操率大军出征,留守的兵力很少,而且很多人都与张邈、陈宫勾结。夏侯惇到后,乘夜诛杀谋反者数十人,军心乃安。

  豫州刺史郭贡受吕布煽动,率众数万来攻,军中甚惧。郭贡要求见荀彧,荀彧准备前往,夏侯惇等人说:“君,一州镇也,往必危,不可。”荀彧说:“贡与邈等,分非素结也,今来速,计必未定;及其未定说之,纵不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将怒而成计”(《三国志&;#8226;魏书&;#8226;荀彧传》)。荀彧出城劝说,郭贡见荀彧毫无惧意,便说鄄城易守难攻,引兵而去。荀彧又与程昱定计,保全了范、东阿、卒全三城。不久,曹操挥师濮阳击败了吕布。

  兴平二年(195年)正月,曹操击败侵入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的吕布军。五月,曹操向驻军巨野(今山东巨野东北)的吕布部将蒋兰、李封发动攻击,吕布亲自援救,被曹操击败,撤退而走。曹操歼灭巨野守军,斩蒋兰、李封,乘胜进驻乘氏(今山东巨野西南)。

  此时,徐州牧陶谦已死,曹操获悉后,打算趁机夺取徐州,再回军消灭吕布。荀彧劝阻说:“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将军本以兖州首事,平山东之难,百姓无不归心悦服。且河、济,天下之要地也,今虽残坏,犹易以自保,是亦将军之关中、河内也,不可以不先定。今以破李封、薛兰,若分兵东击陈宫,宫必不敢西顾,以其闲勒兵收熟麦,约食畜谷,一举而布可破也。破布,然后南结扬州,共讨袁术,以临淮、泗。若舍布而东,多留兵则不足用,少留兵则民皆保城,不得樵采。布乘虚寇暴,民心益危,唯鄄城、范、卫可全,其余非己之有,是无兖州也。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且陶谦虽死,徐州未易亡也。彼惩往年之败,将惧而结亲,相为表里。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略之无获,不出十日,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耳。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无降心,就能破之,尚不可有也。夫事固有弃此取彼者,以大易小可也,以安易危可也,权一时之势,不患本之不固可也。今三者莫利,愿将军熟虑之”(《三国志&;#8226;魏书&;#8226;荀彧传》)。曹操采纳荀彧的意见,放弃进攻徐州的企图。抓紧战机,收割熟麦,储存粮秣,积蓄实力。

  不久,曹操少胜多,大败吕布,吕布连夜弃营撤往徐州。曹操乘胜攻取定陶城,并分别派出部队收复兖州各县,兖州遂平。此战的获胜,对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成就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荀彧功不可没。

  建安元年(196年),随曹操击败黄巾军。七月,汉献帝刘协在杨奉、董承等护卫下,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返回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在要不要奉迎天子建都许昌的问题上,曹军内部发生了争执。多数人不同意迎接献帝,理由是“山东未平,韩逼、杨奉新将天子到洛阳,北连张杨,未可卒制”(《三国志&;#8226;魏书&;#8226;荀彧传》)。

  荀彧则对曹操说:“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播越,将军首倡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医天下之素志也。今车驾旋轸?义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旧而增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韩暹、杨奉其敢为害!若不时定,四方生心,后虽虑之,无及”(《三国志&;#8226;魏书&;#8226;荀彧传》)。

  曹操认为荀彧之言有理,遂应安集将军董承的秘密召请,亲率大军进抵洛阳,被任命为司隶校尉,奉迎献帝迁都许昌(今河南许昌东)。曹操被封为大将军、武平侯,荀彧也升为汉侍中,守尚书令。从此造成曹操奉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优势,并为其此后统一战争(参见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荀彧很少随军出征,而是“居中持重”(《三国志&;#8226;魏书&;#8226;荀彧传》),曹操虽然在外征战,但军国之事都由荀彧调度筹划。曹操问荀彧:“谁能代卿为我谋者?”荀彧说“荀攸(荀彧侄)、钟繇”(《三国志&;#8226;魏书&;#8226;荀彧传》)。荀彧善于举荐人才,起初举荐了戏志才,戏志才死后又举荐了郭嘉。此外,还举荐了陈髃、杜畿、司马懿等人,都是当时名士,只有严象和韦康后来叛乱,先后败亡。 

  自曹操迎天子后,引起了袁绍的不满。时袁绍雄居北方。曹操则东忧吕布,南拒张绣。建安二年(197年)正月,曹操南征张绣,大败而归。袁绍则更加骄矜溢,写信给曹操,辞语骄慢。曹操阅后大怒,诸将都说是作战不利的原故。钟繇因此问荀彧,荀彧说:“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三国志&;#8226;魏书&;#8226;荀彧传》)。见到曹操后,曹操将袁绍书信让荀彧观看,说:“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荀彧说:“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土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三国志&;#8226;魏书&;#8226;荀彧传》)!

  荀彧这番话虽然对曹操赞扬得过分了些,但总约来说,还是比较符合实际的。他不受表面现象的迷惑,能抓住事物刘本质来作分析,这是很不容易的。

  曹操闻后大悦,荀彧还说:“不先取吕布,河北亦未易图也。”曹操说:“然。吾所惑者,又恐绍侵扰关中,乱羌、胡,南诱蜀汉,是我独以兖、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为将奈何?”荀彧说:“关中将帅以十数,莫能相一,唯韩遂、马超最强。彼见山东方争,必各拥众自保。今若抚以恩德,遣使连和,相持虽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东,足以不动。钟繇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