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声色之余 >

第22部分

声色之余-第22部分

小说: 声色之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车开动,镜头拉开,出租车车牌上标着〃滨××××〃。镜头再拉开,满街的其他车辆车牌均明晃晃地标着〃沪××××〃。由此联想,这部出租车必是外地来上海拉黑活儿的,女司机不是胆够大就是另有企图。看来这部戏悬念迭起!
  果不其然,接下来的一个镜头:出租车疾驶在路上,中年男子却赫然坐在副驾坐位上,慌张地对着女司机狂喊:〃停车!停车!让我下车!〃女司机一脸阴笑,置之不理。再下一个镜头,出租车靠路边停下,中年人此时竟又〃跑〃到后排坐位,他打开后车门逃将出来……这场戏可真蹊跷,中年男人和女司机在行驶的车上有过怎样的一番折腾?
  不看戏不但没有发言权,也失去了大开眼界的机会。这是怎样的一部电视剧呢?看了这场令人晕厥的戏,我打算洗洗脚早早睡了接茬琢磨,睡前当然没忘打听一下,原来这部电视剧名为《绝路》。太绝了!失眠、嗜睡一块治。2003…3…30
  

谁解“日剧迷”的苦恼
“一个好的编辑记者要文责自负,请问影视故事版是您编的吗?”刚一上班就有读者来电话点名找我。
  我惶恐地回答:“是,是我,是我编的版”。
  “靠——原来是你,你这不是公然抄袭木村拓哉和松隆子演的日本偶像剧《恋爱世纪》吗?还敢登出来?”
  这句诘问令我知晓读者怨气之来由,心里有底后,我不慌不忙地开始解答并安抚这位读者:“尊敬的小姐,可爱的同志,是这个样子的,我是这个版的编辑不假,但那个剧情决非我能编造出来的。剧情介绍是编导电视剧的艺术工作者请电视台的同仁转交给我们报纸刊登以飨读者观赏电视剧同前一读为快的。抄不抄袭我真的不晓得,编剧怎么编,电视剧怎么演,我们就怎么刊登剧情,绝无走样之可能。最后还要纠正一下您的阅读失误,那部连续剧名字应为《漂——缘来是你》,不是《靠——原来是你》。”
  我非常同情并理解这些“日剧迷”纯洁的苦恼和愤怒。咱们的这部电视剧像人家日本偶像剧《恋爱世纪》,非常有可能啊!如果接下来,还有人提出咱的某某剧跟人家日本偶像剧《悠长假期》、《沙滩小子》、《101次求婚》、《东京爱情故事》、《沉睡的森林》等等是同一锅汤药,我还是会点头默认的。毕竟有些实情是了解的,当初电视台播放国产电视剧《新闻小姐》时,可巧我眼睁睁地刚看过日剧《新闻女郎》,这“小姐”跟那“女郎”的故事完全没怎么走样,如果有人敢说是“女郎”整容更名后跑到咱这边来变成小姐我都信。这是眼见的实例,后来亲身了解的实情就更多了。与一些编剧、导演、制片人接触时总不难发现,欧美日韩的某部戏一旦火爆后,总有几拔人不约而同地在密谋抄袭、拷贝,而后堂堂皇皇地出炉上市,并美其名曰“新鲜”。其实很多编导也有苦衷:因为偶像剧火呀,很多投资拍片者指名点剧,进而手把手地授意弄一部某某剧的中国版。都怪这盗版肆虐的时代,有点新鲜玩意儿,大家都能先睹为快,做编剧当导演也苦恼哇!苦还不能明说,否则“黄瓜”无人问津。
  谁都有苦恼,编导的苦恼比“日剧迷”的苦恼更值得怜惜。回想一下,多年前我国沿海地区产销两旺的仿名牌假货,除了培养一代国人对国外名牌时尚的认知度及消费欲望外,有哪家企业能混到今天?除了捞点眼前小利,还能拿什么与国际接轨?最终还得恶补“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老调调。由此可见,我们的影视剧创作也快到那一天了。
  天下文章一大抄,但抄亦有道,别太离谱。一家老小,身着唐装欢天喜地去吃麦当劳不足为奇。如果是杨贵妃和唐明皇染了头发、穿着露脐装、登着松糕鞋、挎着手机,立在城门楼上焦急地等待空运的荔枝,这说什么也不是偶像剧,十足就是闹剧。也许这样的电视剧,也快有人拍了。2003…4…16
   。。

我为电视狂
“我为电视狂”,并非标榜我是“电视迷”,而是说看了电视后常常一头雾水,甚而疯癫、发狂。
  〃这是一个疯狂的年代〃,每每打开电视机,总有这样的感觉。电视是这个时代最先进、最主流的媒介,体现的无疑是标准的时代风尚及精确的人文心态。电视里几乎每个频道都晃动着男不男、女不女的身影,且人五人六、挤眉弄眼、耍泼扮酷地高呼“我为铃声狂”、“我为减肥狂”、“我为足球狂”、“我为狂狂狂”等等。
  人家在电视里狂,没招我没惹我,于我何干呢?举两个例子,列位就明白了。某时尚节目中,两位女士大谈减肥,女士甲给女士乙支招:“骑马特减肥。”女士乙一脸不屑:“歇菜吧,我骑了一个月马,马瘦了四十斤,我一两没减!”女士甲听后忙说:“那我有更好的办法,听说身处逆境就会瘦下来,你不妨通过失恋、离婚、跟人吵架试一试。”女士乙两眼放出贼光,进而欣欣然,但短暂欢愉后却又失望地答曰:“这个办法恐怕不行,因为我往往会疯狂购物、疯狂吃东西……”
  这样的电视节目,恐怕不只我一个人看过。摇滚歌手何勇曾在他的歌曲《垃圾场》中唱过“有人减肥,有人饿死没粮”。最近听说他的精神状况不佳题,不知是否与时下的电视节目有关。
  第二个例子是关于足球的:中国队与葡萄牙队举行世界杯前的热身赛。赛后,评论员张路总结说,中国队队员跑动能力不如葡萄牙队,黄健翔同志则突然意味深长地发表疑问:“葡萄牙队的大牌球星不敢跑动是怕受伤,咱们队员的几条腿没人家值钱,不积极跑动就太奇怪了。”
  听了黄同志的话,老感觉有点别扭,这跟我之前听到的另一件事很类似:一位张口闭口酷爱宠物的同事买了条狗,有好心人催促他尽快给狗上户口,否则会被城管抓走的。那位仁兄却悠哉答道:“抓走就抓走吧,反正这破狗也不值钱。”
  两个例子说完了,语无伦次、东拉西扯,但我疯狂的原因或许说明白了吧?电视里的人注定还要狂下去,想不看电视,只有两个办法:一是捂住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二是拉闸断电。砸电视机的举动绝不可取,容易暴露自己疯狂的病情。2003…4…30
  

马桶时间与广告尿频
“电视广告多得令人心烦!”《激情燃烧的岁月》热播时未看,趁近期各地方电视台争相重播进行恶补,不料却被电视中频繁穿插的广告耗尽了激情。
  几乎每到石光荣和褚琴刚要闹离婚就强行生硬地插播没完没了的广告,慢慢的我都形成条件反射(也怪了,这公母俩咋老闹离婚,还总离不成,给广告留下插下一杠子的机会)。广告一来,不但打断了剧情,还增加了我上厕所的频率,没办法,总得找点儿不用动脑的事来打发这点滴光阴,一来二次竟想起“马桶时间”这个词。
  “马桶时间”往通俗了说,即“出恭、入厕、大小便、吐痰、洗漱、补妆之时”,如果提升到高雅层次来讲,“马桶时间”在电视收视调查研究的学术领域;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专有名词,意指电视剧每集之间或精采节目段落后面的广告时间。据海外权威机构调查显示,每当广告播出时段,便是城市用水高峰期,原因这是“马桶时间”(尤以“便后冲水”观念贯彻较好的地区为甚)。部分电视观众不约而同入厕,这个当口收视率无疑是最低的。这一点在海外电视届是世人公认的,广告商更是心知肚明,大笔广告费决不敢投放到这个时段用来冲马桶。然而,“马桶时间”显然不适用于特具我国特色的电视传媒。越是“马桶时间”,广告越多,观众“无便可排”还猛吹口哨、递手纸,全然不顾大家的身心健康,不知电视台和广告商是何居心。令人心烦意乱的状况依然固我,身为观众,说到底也没办法。假如在影院遇断电、断片还可以嚷嚷退票,砸座椅、烧银幕。自家的彩电就不忍心摔了,到厕所对马桶撒气,也是无奈之举。
  难道电视台和广告商不知晓“马桶时间”吗?气愤之余,不免要替他们找找辙。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各饭馆出售啤酒要搭卖几盘菜,因为啤酒是紧俏消费品。由此联想,如今各大电视台热播节目猛塞广告也是同理,好在现在好节目少得可怜,否则荧屏上全天候“上菜”,观众不歇菜才怪。既然知道热播节目是紧俏商品,多搭广告倒也有情可原,这样电视台也借机增加收入,商机有限不可错过!然而,广告商可惨了,大笔的钱恭手献给“马桶时间”,却乐此不疲。想来,他们要么是不看电视,要么就是热播剧当中憋着不上厕所,或是备有尿不湿来专注看广告以维持收视率。
  对着马桶发完牢骚,再说点题外话。插播广告是电视创作成本回收的重要渠道,同时广告数量往往也是一个衡量电视节目质量的客观标准。但“马桶时间”过频或过度集中在某一个节目中,是否有利于电视及广告行业的发展?这个问题,不知电视编导和广告商入厕兼或偷着数钱时,可否有暇考虑一下。2002…2…13
  

脸谱内外
看过日前热播的电视剧《故事2001》后,除了演员马晓伟那张正义到底的脸及水汪汪的大眼睛之外,似乎其他什么印象都没留下。近些年,这样相似的剧情、雷同的人物形象在电视上看得太多了。如果不认真观摩、研究、记笔记、反复温习的话,关上电视,脑海里便混成一锅糨糊,分不清谁是谁。
  提到马晓伟,多年前的《喜盈门》、《开枪为他送行》等电影曾留下太深刻的烙印,所以看过《故事2001》,总不由自主地想起他当年的那些银幕形象。细想原因,不排除先入为主的成分,更主要的则是现在这部剧中的人物的形象太不突出所致。
  形象不突出不能全怪演员,编导的创作能力及观众的既定审美水平似乎责任更大。因为,长久以来从生活到艺术的这一转化过程始终摆脱不了脸谱化的纠缠,以致这种弊端都被编成口诀来发扬光大。最有名的便是京剧戏歌《唱脸谱》,其背后的哲学就是“嘛人就长嘛样”,俗理叫“挂相”。“*”时的样板戏体现“几个突出”,其后文艺作品中社会闲杂、边缘人吃香,成全了一批“丑星”;近几年现实题材热销屏幕,于是总总会看到某几位明星,今天在这儿当村长,明天在那儿做县长,后儿又摇身一变成了董事长。更有甚者,有的演员在连续播放的好几部剧中演公安局长。这种状况,久而久之,人们对艺术作品产生一锅糨糊的印象实属难免。
  出了问题,喜欢在别人身上找原因,提及自己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不济便大嘴一抹、小脸一红,犯浑装糊涂,这是国人的传统面具。例如影视剧中,人物角色脸谱化这个问题,有些演员们便常常开解说:没办法,俺也不想这样呀!演了一回这样的戏后便被定了型,再找上门来的几乎清一色是这样的角色。俺也想求变化,但观众心理上能接受吗?市场能认可吗?咱也得替人家投资商着想不是?
  其言表一副凿凿状,就差捶胸顿足、就地打滚,让人心生怜意,不得不信服他,甚至他千载不变又无能的演技都一并被漠视。当然,他的话语中传递的另一种信息值得注意,即观众欣赏习惯所迫是脸谱化的一个重要病因。由此看来,自责的应该是观众自己!这样的说法玩得真“高级”。
  哲学上说“事物总是以多面性存在”。艺术创作似乎也要遵循这一规律,才会令人印象深刻。多年前,陈佩斯、朱时茂的小品《主角与配角》中,老演配角的陈佩斯不无感慨:“没想到朱时茂这样浓眉大眼的家伙也会叛变!”多年前还看过一幅漫画,画中是一位刚出国学习考察归来的老兄,正不无感慨地对妻儿说:“人家国外的文化水平就是高,连小孩都会说外语!”
  这两个例子,不为博大家一笑,只期有所感悟。不是所有的“小资”全脖挎手机、满嘴散装舶来品。也不是所有的“土鳖”全目不识丁,貌似闷蛋。真的!2002…10…13
  

刘老根刺秦王

  电视剧《刘老根Ⅱ》是我所看过的最好的国产电视剧续集,这种好感出乎我的预料:按照以往我对国产电视剧狗尾续猫尾、猫尾接鼠尾的欣赏经验,外加以往赵本山及他的创作班底的表现,《刘老根Ⅱ》在前一部情境、人物的根基上节外生枝,狗尾上居然生出一头狼!
  这前后的意外反差,年初看张艺谋的电影《英雄》时曾领教过一回,不同的是那一次是先扬后抑。正应了那句俗语:期望值越高,失望就越大。 
  细想来,刘老根与电影《英雄》中的主人公无名还颇有些相似之外:都是被弄残的。
  无名在“刺杀秦王”这个工作岗位上最终着了“不杀”这个最高境界的道,下场是死于乱箭,插满利箭的城墙上空留的一个人形,使得无名的一生颇像一场行为艺术秀。刘老根则在疯狂的商战中,尝到最终的结果:不得不疯。
  当然,刘老根的命运比无名要强,因为他身边有会唱二人转的丁香,一曲《王二姐思夫》拯救了她的爱人刘老根。相对而言,无名则惨了,形单影直、孤苦伶仃,为自己操琴赋曲的糟老头子是花钱雇来的,一个张牙舞爪乱挥双刀的半疯女孩隔三贫五就找上门来拼命。 
  刘老根与无名是被谁弄残的呢?要说清这种事还得回过头来再看一下影视剧。无名本是一个悲剧人物,但《英雄》拍成了喜剧。刘老根按理说演的是喜剧,但看完《刘老根Ⅱ》后,觉得他砌头砌尾是个悲剧人物。《英雄》中的书法、古琴、黑头花脸哇呀呀,《刘老根Ⅱ》中大段大段的二人转,表面上看都有注水撑门面之嫌,但《英雄》的“功劳”应当归属编剧王斌及导演张艺谋,而《刘老根Ⅱ》的今天则要拜生养他的那片黑土地所赐。无名与刘老根皆是执著的性情中人,失败挫折的结果责任不在他们,怪只怪他们选错了职业。假设无名去当农民企业家,面对复杂的裙带关系及狭隘私利,定当会弃掉快剑,把玩乱麻。因为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