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虎将卫立煌 >

第52部分

虎将卫立煌-第52部分

小说: 虎将卫立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卫立煌对着电话说:“仿鲁兄不必着急,命令部队撤至城外休整,明日换3个生力军再战,另外用炮火轰击敌人的阵地,连夜不止!”

  “好,职下明白。”

  下午2时,卫立煌正在用餐,文副参谋长跑来说:“界马渡口告急,刘茂恩请你听电话。”

  卫立煌接了电话问“书霖兄。情况怎么样?”

  “卫长官,敌之第14师团集中兵力,突破界马渡口,情势危急,请求支援!”

  卫立煌听了,立即变了脸色,冷冷地说:“要援兵我这里没有,执法队倒有一个排,你若需要,我让他们去先杀你的头!”

  刘茂恩被吓破了胆,发誓夺回滩头阵地,他心惊胆战地说:“请长官放心,职下誓死收复界马渡口。”

  “这才像句话嘛,郑州战役正打得激烈,谁失了阵地,我就先杀谁的头!”

  郑州的敌人是日军的一支劲旅,战斗打得十分顽强,孙连仲采取铁桶战术,波浪式地攻击,把敌人压缩在城中一隅。10月14日中国军队突破郑州城垣与敌人展开巷战。经过半月的争夺,敌第35师团死伤惨重,10月30日深夜弃城逃窜。10月31日中国军队收复郑州,11月2日收复*。

(9)虎将离洛
郑州战役之后,第一战区相对安静了一段时间。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蒋介石做好了撤换卫立煌的准备工作。1942年2月4日卫立煌调任西安行营主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由蒋鼎文接任。

  蒋鼎文是蒋介石的亲信,调令一下,他便早早来到洛阳,四处寻找卫立煌通共的恶迹。卫立煌早有防备,他命人将档案室中的一些材料,付之一炬,使蒋鼎文一无所获。

  在洛阳长官部里,有一处窑洞。是卫立煌夏天乘凉的地方。卫立煌给这所院子起了个名字——惜阴院。落款是公元1940年。蒋鼎文四处造声势,说卫心里没有民国,只有公元,与共产党的说法一样。

  卫立煌听了,只是不屑地笑笑,并不答理这个拥蒋派。

  西安行营名义上辖管一、二、五、八四个战区,实际上是个转发公文的空架子。卫立煌也知道这是蒋介石削去他兵权的手段,但也没有办法。

  1942年2月6日,卫立煌离洛阳西行,自西关到东关,十里长街摆满了老百姓送行的香案。据历史记载,洛阳百姓用这样的形式为地方官送行的仅有两次,一次是为东汉的洛阳县令董宣送行,其二便是卫立煌了。卫立煌身为国民党要员,在洛阳也有抓丁拉夫、盘剥老百姓的一面,但在对抗异族侵略的战争中,尽心尽力,赢得了民心。

  卫立煌的车队到达东大街,被一群民间社火挡住了。这是一队民间的狮舞团,并且是东关的狮舞团。这个狮舞团是洛阳最有名的狮舞团。因为宋朝的第一个皇帝赵匡胤出生在洛阳东关,洛阳规定,只有东关的狮子是白胡子,其它地方的狮子只能是黑胡子。白胡子狮子在重大节日才上街演出,白胡子狮子上街时,其它狮子不许出现。这一天,是卫立煌离洛的日子,并非重大节日。卫立煌能享受这种规格的待遇,体现了卫将军在洛阳人民心中的地位。

  卫立煌带着随员自小北门出城,向火车站走去。站台上一溜摆着三幅香案,香案后面跪着一片回民。卫立煌走上去搀起一位年长的阿訇说:“老人家,送君千里,终有一别,让大家都回去吧!”

  阿訇说:“卫长官,今日一别,何时才能见面?你就给我们讲几句话吧!”

  一路上的见闻深深感动了卫立煌。阿訇的话更使他心绪难平,他看着眼前的场面,神色凝重地说:“乡亲们,在抗战的几年中,洛阳人和全国人民一样,为战争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这是对俊如工作的支持,我在这里深表谢意!”说着他向面前的人群鞠躬致礼。卫立煌接着说:“俊如是军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什么时候国家需要我回来,俊如将一如既往带领洛阳的队伍,多打胜仗,收复失地,以此报答洛阳人对俊如的厚爱。”

  卫立煌讲罢,在掌声中登上列车,列车上,卫立煌在窗口向送行的人群挥手告别。站台上的人都哭了,哭声和汽笛声混在一起。列车徐徐开动,人群随着列车跑了很远很远……

卫立煌纪略
卫立煌纪略

  卫立煌先生,安徽省合肥市东郊卫杨村人。公元1897年2月16日出生于一个小官吏家中。先生少年有志,志在报国,或学文,或习武,屡见长进。辛亥革命在武昌打响之后,江南各省纷纷宣告独立。辛亥革命的浪潮在卫立煌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1914年初,年仅17岁的卫立煌到武汉参加革命,几经周折,至1917年8月卫立煌来到广州,成为孙中山卫队中的一员,成为一名连长。孙中山先生十分钟爱这位年轻忠勇的小军官,在孙先生的教育下,他成为一名忠实的三*义信徒。由于他作战勇敢,指挥得当,能相机进退,职务屡屡升迁。在1918年的讨闽战争中升为营长,时年他22岁,是军中最年轻的营长。

  孙中山先生逝世之后,蒋介石成了国民党的正统代表,在蒋的驱使下,卫立煌参加过东征战役、北伐战役、“围剿”鄂豫皖苏区及攻打福建人民政府的福建战役……他历任团长、师长、军长、总指挥、集团军总司令、第一战区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陆军副司令等职。在蒋军嫡系部队中有五位上将,被称为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他们是:刘经扶(峙)、顾墨三(祝同)、蒋铭三(鼎文)、卫俊如(立煌)和陈辞修(诚)。也就是说,卫立煌在抗战之前,已成为中央军中的主要战将之一。

  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卫立煌将军组织指挥了历史上著名的忻口战役,歼灭日寇35000余人,月余之内使侵略者不能逾越雷池一步。娘子关失守后,卫将军不得不从忻口撤出;太原失守之后,卫部守退中条山,他们在山上构筑牢固的防线,使日寇的八次进攻连连败北。抗日战争也使卫先生的思想得到升华,他看到中国的希望在八路军身上,在共产党人周恩来、朱德的影响下,进一步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心。

  1943年秋,卫立煌将军出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中国远征军占腾冲、取松山、攻八莫、战芒市,1945年元月27日中国远征军与中国驻印军在南坎会师,收复国土24000平方公里,胜利地打通了中印公路,使盟国的援战物资源源不断地运进中国,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辽沈战役结束之后,由于卫立煌和蒋介石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卫立煌成了“替罪羊”,受到撤职查办的处分,被软禁在南京。淮海战役之后,蒋介石下野,趁着南京城里一片混乱之际,卫立煌密赴香港。卫立煌在驻港期间关心国家大事,他订阅了30多份报纸,潜心研究国际风云。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他听到北京开国大典的消息,欣喜之余给毛主席发去一封贺电:

  毛主席:

  先生英明领导,人民革命卒获辉煌胜利。从此中国人民得到伟大领袖,中国富强有望,举世欢腾鼓舞,竭诚拥护。煌向往衷心,尤为雀跃万丈。敬电驰贺。朱副主席、周总理请代致贺忱。

  煌十月江(三日)电

  1955年3月,卫立煌在香港收到周恩来总理的书信,在有关组织的周密安排下,于3月14日夜晚由香港九龙乘专轮到澳门,15日由澳门安全到达广州。毛泽东主席得到卫立煌归国之消息,当即发去一电:

  *中央华南分局即送

  卫俊如先生:

  三月十六日电报收到,先生返国,甚表欢迎,盼望早日来京,藉图良晤。如有兴趣,可沿途看看情况,于月底或下月初到京,也是好的。

  毛泽东3月27日

  卫立煌先生回归祖国,受到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人的接见和宴请。并参观了石景山钢铁厂、十三陵水库等重要工程。回国之后卫立煌先后曾担任全国政协常委、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二届人大代表、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职。毛泽东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讲到:“像卫立煌、翁文灏这样有爱国心的国民党军政人员,我们应该继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毛泽东主席对卫立煌先生以极高的评价。

  1960年元月17日卫立煌先生因患心肌梗塞并发肺炎。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63岁。元月20日,首都各界上千人在北京中山公园公祭卫立煌先生,由周恩来总理主祭,陪祭的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郭沫若、李维汉、陈叔通,国务院副总理陈毅、习仲勋,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张治中、傅作义,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包尔汉,民革中央常务委员刘文辉、蒋光鼐等。

  卫的灵堂前摆放着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宋庆龄、董必武、陈云、*等送的花圈。公祭之后,与会人员到八宝山革命公墓为卫立煌先生举行了安灵仪式。

  卫立煌先生,一生虽然几经波折,但是最终能回到人民的怀抱,是值得欣慰的。在有生之年,他为祖国统一大业奔走呼号,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因此,他的一生是光荣的。

后记
后记

  
  本人是洛阳人,是农民的儿子。1948年出生在洛阳北部郊区的一个贫寒之家。小学、初中、高中阶段,都是在农村度过的。在村里上小学时,常听大人们唱一首“中条山,高又高,卫长官,指挥好……”的歌曲。长大以后才知道,大人们唱的“卫长官”就是卫立煌将军。卫立煌将军曾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长官部就在我们洛阳,因此,便有了写卫将军在洛阳抗日小说的念头。

  1995年,我在北京参加一个报告文学的颁奖会时,打听到卫立煌的秘书赵荣声先生在《工人日报》工作,于是就采访了他。赵老听了我的想法十分高兴,还赠送我一些资料。鼓励我认真写下去。经过几年的努力,长篇小说《虎将卫立煌》终于草就。不料在出版此书时却做了大难,如今一些出版社利字当头,他们要我掏书号费、印刷费,还要自办发行。我是县里的文联主席,出过几本书,大小也算个文人。文人有两个特点:一是穷,二是爱面子。让我自己去卖书,不是有伤大雅吗?走投无路之时,有的朋友劝我上网,新浪网的编辑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和帮助,我从内心感谢新浪网。因为新浪网使我的小说有了与读者见面的机会。

  在本书写过程中,文友王好新、李凯彬、李根柱、周建召、谢光林、于永通、宁志亮等出主意,想办法,使文章增色不少,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谢忱。

  由于水平所限,作品中定有不少纰漏之处,请读者和方家不吝赐教。候教电话:0379…67912880

  
  作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