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古陶瓷鉴定口诀 >

第19部分

古陶瓷鉴定口诀-第19部分

小说: 古陶瓷鉴定口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9)、《古玩指南》                 79页

  (10)、《古瓷鉴赏指南》三编       121页

  (11)、《古瓷鉴赏指南》二编       167页

  (12)、《古瓷鉴赏指南》二编       110页

  (13)、《中国古代瓷器鉴赏词典》   106页

  确定苏料基准色对鉴别的意义

  色感是人类最敏感的,而瓷器的发展史对各种色釉的瓷器又是鉴赏瓷器的标准之一,并用不同色彩区分出种类,又从同一色彩中分出深浅及混合彩的色感,如:青花、青釉、三彩、五彩、红绿彩等,青色中又分出青中泛红、泛紫等。如此种种,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色感欣赏和记忆。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色彩来分类,来鉴定了解到当时的制造和加工情况,这为我们对器物断代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常常是色釉给了我们准确的信息,使我们对一件本来是模棱两可的古瓷器,通过色釉依据找到了无可非议的答案,使它能按真实年代对号入座。因此对色釉的描述自古以来就没停止过,这也给我们留下了最宝贵的财富ˇˇ。在这里我想说的是青花料有很多种,而青料的来源是钴料,钴料又有几十种,每种又都有它不同的成分组成。这就需要我们对青花料在烧成后的色感上有一个尽量统一标准的认识。因为青花料的应用确实是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它的用料特点,有它的用料规定,从这点上看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可以用它的主要原料(青花料)去鉴别它的年代,这好比是它的年历烙印。

  青花料有多种,但它的基本色各自有自己的特色因此要认识它的基准色,这也是通常所说的青花中的泛紫、泛红、泛蓝黑、浓艳等问题。如果不弄清基准色就很难确立起一个统一的色感标准。因此也就会在青花瓷器的认识上出现一时清楚,一时糊涂,权者霸气、弱者委屈的现象。那么什么是基准色呢?基准色就是认识统一,符合历史真实的标准。如:浓艳有铁斑是元朝典型的苏料。浓艳无大的铁斑是明朝的特征,可它们的蓝色是不是没有变化呢?是有的,不然为什么一看就知道呢?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常借前人的话说:“苏料的深浅再变也是‘靛蓝’的底子”。古玩指南一书赵汝珍指出,明器之蓝色、类靛蓝,而釉不甚透亮。(用蓼叶水调和石灰沉淀所得之蓝色染料为靛蓝)这就是我们要说的要找出的基准色。

  通过靛蓝色的基准色就可以在一件青花器上首先从基准色上定出是什么料,再从料上找出它的色因加工年代,那么通过青料确定这件瓷器是哪个年代生产的就较容易了,不但苏料如此,其他如:回青、石子青、浙料等也是如此。肯定青花瓷器钴料釉年代变化中的色感特征。就等于找到了青花料加工工艺上不断改进给我们留下的时代色。也就是色感年轮,如果把它找出来,就等于是一个色感年轮表找到了。这个色感年轮表找到,可以为我们在鉴赏瓷器中画出一个可应用的基准色感曲线。

  利用这个色感曲线对照出一件瓷器的年代。对今人和后人得到启发和借鉴比如:可以在看“吃胎”“铁斑”的基础上,再参看纹饰的薄釉部分。薄釉部分可分三种色感:

  元朝

  色浓艳、色呈靛蓝中的深色,如浅的藏青布色、显纯浅靛蓝色。  明早期

  色浓艳色现靛蓝中的深牛仔蓝色。

  明中期

  (宣中晚期)色深如浅牛仔蓝、现显纯浅靛蓝色。

  在看斑的基础上又能看出薄釉的青花色彩的基本色,达到用两种方法去鉴赏,鉴别能力显然是成功系数增大。科学依据性强。

  在鉴赏苏料青花瓷器时达到以基准色看铁斑,从铁斑看基准色的灵活性,我们会感到用基准色鉴赏瓷器即快捷又准确,当然单纯对苏料基准色的确立不难。但它将会对苏料青花瓷器的鉴别和考古方面产生深远的意义。若能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将会在鉴定方面创造更科学的方法。

  浅谈回青瓷器的色感演变

  在我国青花瓷器史上对青花用料—苏料(苏勃泥青)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它在元朝瓷器用二元烧法烧成功后,苏料起到了最及时、最完美的作用。给世界纹饰瓷器增添了最重要的历史内容,但在元朝不是只用了苏料,包括石子清、回青都用过,其中回青应用最多,如果从清晚期向前推到元的话,回青在青花瓷器史上应居第二位,而且回青的应用广度和应用历史时间的长度都超过苏料,因此,对回青的分析研究很有必要,弄清回青可摸清青花瓷器历史长河中元朝清朝,五六百年的历史足迹。同样给鉴赏青花瓷器带来非常奏效的结果。 

  回青在青花瓷器的历史中给人们留下历史时代烙印,这与回青的来源,加工工艺的演变有着密切关系,在这里首先以元朝、明朝两朝的主要特点和色感来描述,这个描述虽然是粗浅的,但又是最基本的,也应该是最重要,对青花瓷必须掌握的,这也是由古时就描述过的。《古瓷指南》二编中说:“画青ˇˇ验青法,回青浮,则色散而不收,石青多,色色沉,而不亮。”(1)又说:“中青用以设色,则笔路分明,上次用以混水,则色清亮ˇˇ。真青然石青多,则黑(灰蓝)真青澄底”。(2)

  可以说中青是没有细加工的,所以泛灰青色,元朝的回青泛灰红,是含杂质多造成的,而后来青料加工细腻,回青显出青淳、青亮的感观。   在青花瓷器史上,对回青应用最多,应用最好,最成功的是明朝嘉靖时期。《简明陶瓷词典》一书中提到:“嘉靖朝盛烧‘回青器’”。(3)这一时期的官窑、民窑几乎都以上等回青为最好原料加工瓷器,而官窑几乎以回青绘画所有瓷器。这不但表现在青花瓷器上,在五彩、青花、粉彩ˇˇ都有回青,可以说只要在瓷器上出现蓝色的釉几乎都有回青,这一特征也成为今天人们作为鉴赏瓷器的一个依据。这是不可抹掉的时代痕迹,但是嘉靖时期的回青有着他物特有的青花色感,显得蓝中泛紫而不红,紫中更蓝不灰黑,这与浙料的蓝中泛红紫不同,《中国古代瓷器鉴赏词典》一书:“正德后期,嘉靖官窑用进口回青,色泽浓艳,万历中期后用浙料”。(4)“嘉靖的回青釉色透彻,显得比浙料明快艳丽,非常特别”,(5)这就是区别浙料蓝中泛红紫的色感,只要用心、常看、对比,就可以区别,也就是说:在明嘉靖后青料加工细,回青蓝中泛紫不红,而是泛蓝紫,浙料泛紫而微红。分清浙料和回青后其他的料色就更容易区别了,这是鉴别中的关键。这种色感差是有的而且很明显。

  回青在元朝就用了,为什么嘉靖时的回青和元朝时的回青给人的色感区别非常大呢?这一点应该归属到青料加工的先进与落后,在明朝对回青有这样的记载“回青本外国贡也,回青行,石子青遂废,至于敲青,首用锤碎,内朱砂者为上青,有银星者为中青,每斤可得青三两ˇˇ。取其零硝碎,碾碎入注水中,用瓷石引杂石。又说物料细腻,烧炼精选ˇˇ”。(5)    这段话在元朝不见,这恰是元朝回青多泛灰红的结果,可以说这就是时代发展给我们留下的色感记忆,而元朝的回青蓝中泛红就是含铁和其他杂质造成的,同是回青给我们留下了看来根本不一样的色感,这就是真实的历史,我们无法强求也无法去要求一致,而我们恰恰是要利用历史的观点去掌握它、应用它。也就是说当评估一件回青青花瓷器时,用回青的发展史是非常必要的,不可少的,强取一致是不正确的。这一点也许是鉴别回青青花瓷的一个根本所在。用这个观点,有时可以一目了然的从历史长河中断出它是那个朝代的瓷器。这也证明学习瓷器的原料加工历史是鉴瓷赏瓷中不可少的。

  (1)《古瓷鉴定指南》二编        167页

  (2)《古瓷鉴定指南》二编        169页

  (3)《中国古代瓷器鉴赏词典》    111页

  (4)《简明陶瓷词典》            177页

  (5)《古瓷鉴定指南》            167页

  从元、明、清的制胎用料看圈足的表相

  ——对元、明清瓷器圈足的学习认识

  怎样看待元朝、明朝直到清朝时期瓷器的圈足都有滑润感?虽然有的瓷器并不滑润,但是在白瓷和青花的瓷器上大部分底足是滑润的,应该说元代到清代六七百年的时间里虽然瓷器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底足滑润现象上一直是存在的,这也是对后人鉴定瓷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

  应该说这个奇特又存在的特征是和当时制瓷工艺、用料有关,在漫长的历史中能保存下来圈足的滑润,这是一个即特殊又普遍存在于瓷器上的问题,从历史资料上看这个问题是和当时瓷器工艺及用料有关。 

  元代瓷器在圈足上的削刀并不正规,但是在瓷器中,不管是支订烧还是垫圈烧的瓷器都给以圈足的滑润感,即使是垫砂烧的也给人以滑润感,只是沾砂的凸起部分有砂粒挡手罢了。

  到清代滑润感是在元、明基础上,经过了工艺制作上的创新,使瓷器的圈足修整的更正规、更完美,出现了糯米汁感。

  瓷器底足胎部位滑润是鉴定古瓷器的标准条件这是都知道的,要问为什么?业内人士常常用一句话:和胎釉制瓷工艺有关,这句话说得轻松简单,也有道理,但是有点太简单又有点笼统和不具体。

  从元代、明代直到清代有大部分瓷器的底足是滑润的,只是滑润程度有所不同,但是这只是在官窑器上出现的多,民窑的瓷器就不那么滑润了,在这一点上它的根本原因是在制瓷的整个工艺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其主要原因应是胎料的应用,这就是说是用高岭土的质量问题,高岭土在元代从全国各窑的用土情况相比较,景德镇的麻仓土为最佳,其他窑地产的土就大不相同,差的多。所以烧制的瓷器也就不能和景德镇相比了。

  后来因麻仓土的减少,在景德镇人们又用了尚高山的高岭土,这样人们就常常称瓷器用土为高岭土,而高岭土也是以景德镇产的为全国之最好,因此在各窑中都以能不能用上景德镇产的高岭土为荣,而高岭土的采用在明清也受到了官方的保护和限制,因为它影响着制瓷的好坏。在高岭土的内部含有很多元素,在制瓷中能够起到重要作用的氧化铝,而氧化铝又是起到对制胎成形好坏和圈足滑润的主要成分。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第四届(1997)优秀科技成果评奖论文集中的获奖作品《论康、雍、乾瓷器造型艺术》一文中是这样阐述的:“元代采用了‘二元配方法’改变了过去的‘从单一的瓷石为原料’的制瓷方法,在元代‘二元配方法’可以大为减少烧制瓷器的变形弊病。二元配方是一种进步合理的方法,早在明(1364~1644)二元配方就得到了普遍应用,但元、明两代瓷器的制胎原料的配方中只采用及少量的高岭土。”

  历史进入17世纪70年代以后,清初对原料配方有了一定的要求,在清初瓷器已接近现代的硬瓷,这里的高岭土的用量已达到配方中的一半。“胎土中的成分,由于高岭土的提高,烧成温度也必然随之增高,变形也随之减少。”这使瓷器的烧制产生了飞跃,对烧造的瓷器形体变化非常复杂,线条转折极其多变的,在造型上如:转心瓶,镂空熏炉、寿字壶、大件、小巧娇贵的物器也可以保证完成了。

  这都是用高岭土的结果,不单高岭土在制胎中应用量上占50%,而且在清代对制胎的原料上也更加精细,淘洗的更好,使清代的瓷器白而致密,坚硬纯净,被称为“糯米汁”之称。

  这就等于告诉我们在什么朝代用景德镇的高岭土,它的瓷器圈足就滑润,因为元代和明代以前用的高岭土低于50%,在20%~30%之间。所以这时的瓷器即使是滑润,也不会像清朝老三代康、雍、乾的瓷器的圈足如“糯米汁”,这是因为清代用的高岭土50%,这个标准再加上淘洗和修足的先进。才出现清代底足润滑如“糯米汁”之说。

  其实我们可以从很多历史书籍和瓷器发展的书籍得到关于制瓷的资料,这些资料足以证明胎料对瓷器的影响是多么的重要,元代成功的创造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的方法,是瓷胎内氧化铝的含量增高,这有利于提高烧成的温度并减少变形,使成品率提高,也使器物的釉面达到硬度的标准。这是《元代瓷器》一书的说法。

  在《简明陶瓷词典》一书中关于麻仓土的解释是这样说的:“元代早期到明代万历之际用于制瓷的胎料是麻仓土,在万历以后用高岭山的粘土,称高岭土。”这两种土的基本成分是差不多,但又不是完全一样的,这证明从制胎原料上也是有它的时代差别的。制瓷工艺和制造出的瓷器也带来差别。实际在瓷器的露胎和接口处是有反映的,这两种土在制瓷上都是好土,但仔细看胎的露出部分就会发现高岭土(万历以后)的瓷器硬度高,细润。而万历以前的瓷器多滑润不细。在这一点不能用简单的一句话“和制胎的淘洗精度有关”来解释,因为在烧制中胎土的成分有微量变化时烧成的瓷器也会有微量变化,比如万历以后的火石红底和万历以前的比是不一样的,这就是说含铁成分不一样,在这一点上如果注意露胎处和接口处就会发现因胎土引起的不同、表现也不同、如万历之前的在接口处有火石红的很少。这说明在鉴别上我们要从根本入手,那就是用料制胎,用料工艺,只有这样在鉴别和判断年代和窑口上才更有说服力,也是科学的。

  综上所述瓷器的发展史告诉我们瓷器的露胎部分滑润是如下原因造成的:

  1.元代用麻仓土,明代万历以前也用麻仓土,但元代的制坯,修足不如明代的技术水平高,因此元代的瓷器底足是看起来粗糙,摸起来滑,到明代瓷器圈足和制坯都得到提高,就达到了看着好摸着也滑润。(但垫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