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法兰西印象 >

第1部分

法兰西印象-第1部分

小说: 法兰西印象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中国外交官眼中的法国(1)
文/徐波
  有人说,作家写书靠的是冲动。
  我说此话,丝毫没想与字斟句酌的作家先生们相提并论。我既没有写过什么书,也写不好书。毕竟外交官与作家是两种迥然不同的职业。但,冲动是有的,且十分剧烈,令人如鲠在喉、夜不能寐。
  本人是个职业外交官,服务于外交部18年,其中近12年在国外。由于大学念的是法语,与法国和法国人遂结下了不解之缘。2004年4月5日,我与工作生活4年多的法兰西惜别。这一天巴黎风和日丽,根据使馆离任的传统仪式,当我在使馆院子里与同事们一一握手告别时,天空突然漂起毛毛细雨。刘志明公使打趣说,法国舍不得我走。是的,从在斯特拉斯堡当领事到在大使馆负责中法双边关系,4年零196天,我办了数不清的案子,接待了数不清的领导、参与了上海申博、埃维昂南北领导人非正式对话会议,特别是有幸为胡主席三次担任礼宾官,参与或目睹了中法关系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如果说法国舍不得我走,我也舍不得离开法国,更舍不得离开那些热爱中国和对我本人情真意切的法国朋友。因此,将我在法国的所见所闻写下来似乎已成为一种责任。
  人们常说,无巧不成书。我在法国时,参与了中国在法文化年的组织工作,从开幕式到闭幕式,几乎所有的活动都历历在目。回国后,我又有幸目睹和参加了法国在我国的文化年活动,让我感受到中法文化年如同一台千古绝唱的经典歌剧,法国是上半场,中国是下半场,而我则是永远坐在头排贵宾席上的观众,特殊的职业和经历使我每次都能够零距离地参与和观摩这样的活动。其实,生活本身又何尝不是一本书呢?它让人亢奋,引人入胜,使人感到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有意义。对我来说,回国后来到阔别24年的家乡上海工作,就是我生活中新的一页。同样也是无巧不成书,因为我在使馆为上海申博做了大量外交工作,受上海市领导和外交部领导的信任,肩负着国际展览局吴建*席和诺塞泰斯秘书长的重托,我从外交战线来到了上海办博的国际联络第一线。从巴黎到上海,从中法双边关系到办博多边外交,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连出行工具也从外交牌照小汽车变成了地铁,但法兰西在我心中依然挥之不去,因为这是我的历史,这里有法国人民的情谊。
  这种难以忘却既是心理的,也是物质的。南京西路随处可见的法国精品店,衡山路的梧桐树,遍布街头巷尾的面包房,法国的影子在这座中国最具法国情调的城市随处可见。朋友们告诉我,法国佳酿、香水、时装是中国消费者的最爱,在上海、北京等中国大城市,还出现了对法兰西文化情有独钟的所谓“哈法族”,冷门的法语也开始热了起来。在上海,5000多人在学法语,法语口译人员更是日进斗金,成为以小时收费价格最高的行业之一。2004年10月开幕的法国文化年,无疑又为中国人的“法国热”加了一把火,让·米歇尔·雅尔的激光音乐会、印象派画展、抽象派大师毕加索画展等,拉近了中国人与法兰西的距离。但遗憾的是,国内对法国文化介绍的书籍还是偏少。从地铁里的书店到上海最大的书城,我大海捞针般地寻觅介绍法国的书籍,却少之又少,这真的出乎我意料!文汇出版社的张衍先生希望我将巴黎的生活写下来,好让读者朋友对法国文化和今天的中法关系多一点了解。我诚惶诚恐地接受任务,每天在灯下像演电影一样重温自己在法国工作和生活的日子。我想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在中法文化年中为两国人民的进一步了解尽一份绵薄之力。
  谈到中法关系,这既是一个大话题,也是一个熟悉的话题,许多读者朋友的心田还会像我一样泛起一阵感情的涟漪。从太阳王路易十四和康熙大帝算起,中法绵延300多年的文化大交流博大精深。不用说18世纪启蒙思想运动、大革命、巴黎公社几乎已成为代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麦加,巴尔扎克、雨果、萨特、布迪厄、德里达,法国大师哲人的思想曾点燃多少中国精英思辩的火花,拿破仑、戴高乐如雷贯耳的伟名使多少中国热血青年献身民族复兴事业,而笛卡儿、埃菲尔、凡尔纳、居里夫人则又使多少中国青年人献身科学。事实上,丰富的文化沉淀,五彩斑斓的社会,充满想像力的人民,已使我们大家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不同的“法兰西”: 浪漫、创新、宽容、讲权利、个人至上、*、香水、香槟酒、高级时装……,法国就像一个偌大的万花筒,谜一般精彩;它像鸿篇巨制,一气呵成,引人入胜,但有时又难免让人读不懂,看不清;它更像一瓶陈年佳醇,越品越有味,并让人陶醉又手不释杯。我想,如同外国人看中国一样,要在一本书里全面介绍一个国家是很难的,我再洋洋洒洒,也免不了挂一漏万。但作为外交官,我眼中的法兰西可能并不惟一,但却独特和真挚,在这个魔方般神奇的国家和社会里,有我每天的生活,有我亲身经历和观察,是我在用我的心在向读者讲述我所见到的一切。记得海明威曾说过:“如果你够幸运,在年轻的时候呆过巴黎,那么巴黎将永远跟着你,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筵席。”我想,我应该是幸运的,至少我也像海明威一样将一生拥有这一席流动的筵席。
  我谨将此书献给法国在华文化年,因为它让中国公众有了一个全面了解法国的好机会。我特别要把本书献给那些关心中法文化交流的读者朋友们,因为有了你们,中法关系才如此深入人心。在写此书的每个夜晚,我熟悉的法国朋友也都跃然纸上,与我彻夜长谈,共叙中法友谊。我也要把此书献给他们,是他们真正促进了中法两国人民更深的了解。
  

一个中国外交官眼中的法国(2)
衷心希望此书的出版有助于更多的读者朋友更好地了解法国和法兰西文化。
  2005年1月
  于上海三和花园家中
  

给“法国热”加一把火
文/吴建民
  徐波同志在法国任职四年半之后写了《法兰西印象》这本书。此书出版的时机很好,正如2003年6月1日*主席在法国的埃维昂市对希拉克总统所说: 中法关系进入最好时期。
  中法建交已经41年了,今天两国关系正在全面深入发展。中法双方都认为多极世界是一个更加和平、稳定、*、法治的世界,双方都愿意为此而努力,这是中法两国在国际政治领域的一大共同点。中法在经济、贸易领域的合作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法国经济领域的优势为两国经贸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法国经济领域的强项是能源、交通、高科技、农业、环保,而这些领域正好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重点。
  中法文化领域交流进入了黄金时期。中法互办文化年不仅推动两国的文化交流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向前发展,而且加深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2003年到2004年,中国在法国举办的文化年导致在法国出现了中国热;法国在中国举办文化年也导致在中国出现法国热。这个热的深度和广度在中国对外交流的历史上是罕见的。这股“热”的影响和成果可能需要若干年后才能充分表现出来。因为法国是西方文明的代表,中国是东方文明的代表,当这两大文明加强交流的时候,一定会发出璀璨夺目的火花。《法兰西印象》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问世了,我相信,这会对“法国热”加一把火。
  我在驻法期间和徐波共事两年多,他是一名优秀的外交官,对外交往能力强,在法国结交了不少朋友。我回到中国后见到一些法国朋友还时常提起他,可见他在与法国人交往时有他自己的风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在法期间,经历了不少大事,其中有一些徐波都参与了。2003年6月1日,*主席出席八国集团就南北问题对话会。我将驻法使馆负责礼宾工作这项任务交给了徐波。这件事不那么简单: 因为会见的地点不在巴黎,而在埃维昂;*主席一行住在瑞士洛桑,而会议又在法国;会议的参加者来自20来个国家,既有双边又有多边。徐波同志发挥了他的才华,任务完成得很好,我后来在使馆总结会上表扬了他。
  《法兰西印象》内容丰富,都是徐波自己所观察到的。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观察的角度,观察的结果也不完全一样。但徐波懂法文,他将自己在法国的亲身体验写出来,可能对中国读者了解法国会很有帮助。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也有助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
  书中有的地方提到我,我觉得是过誉了,我没那么大本事。中法1964年建交以来,我是中国驻法国第八任大使,前七任大使都非常杰出,我跟他们比差得很远。如果我在法国期间做了一点事的话,最主要是依靠国内的指示、前任打下的基础和使馆全体同志全身心的投入。
  2005年3月13日于北京
  (本文作者为中国前驻法国大使,现任国际展览局主席、中国外交学院院长、欧洲科学院院士)一个中国外交官眼中的法国一部概述法国社会和法国文化的好书(译文)
  

菲利普·高毅序
时值我们法中两国互办文化年之际,徐波先生发表了新作《法兰西印象——一个外交官眼中的法国》。这是一部概述法国的好书,书中还有作者本人对其在法国生活引人入胜的叙述。通过在法国4 年零196天日常繁忙的外交工作,作者用其充满激情的语言和慎思的目光为我们展现了法国多姿多彩的文化,并由此流露出作者本人对我们国家的历史、经济发展和对外部世界开放的浓郁兴趣。
  作为一名中国外交官,中法两国双边关系同样在徐波先生的著作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他又能通过其外交工作,对我们国家的多样性进行了认真观察。这种多样性不仅体现在传统方面,也体现在更为不寻常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这种不寻常的多样性源于法国人行为模式及社会力量对比关系的长期演化结果。
  因此,徐波先生对法国社会和法国文化的观察将有利于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一个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并拥有古老历史传统的法国。
  最后,我请本书的读者能以徐波先生为榜样,像他那样坚定地投身到不同文化的对话之中,投身于推动法中友好之中,特别是去发现对方的不同文化,并注意鉴别出什么是真的文化和什么是表面人为的现象。
  2005年4月于北京
  

人杰地灵的法兰西(1)
一、 像法国葡萄酒一样醇香的文化沉淀
  一个美丽的六边形
  说到法国,读者朋友就会联想到欧洲大陆最西端那个美丽的六边形国家。六边形的东部毗邻比利时、卢森堡、德国、瑞士,东南部与意大利、摩纳哥接壤,西南部则有西班牙、安道尔。六边形有一种几何学造型独特的美,其中人杰地灵,流传着种种美丽的故事。几千年来,法兰西的历史、语言和文化,如同一壶佳酿,散发着浓郁的芬芳。是的,法国人就是如此钟情于自己的国家,以至于六边形成为他们对法兰西的昵称……
  据史书记载,从公元前1200年到前800年,凯尔特人从西里西亚来到现在法国加龙河以北至塞纳河间的广大地区,成为最早的高卢人。他们发明了收割机、木桶、四轮马车和铁器。公元前58年,居住在今天瑞士境内的凯尔特人的一支赫尔维特人向加龙河口迁徙,高卢人遂向罗马人求援,恺撒大帝率军进入高卢击败赫尔维特人,但“请神容易送神难”,恺撒却借机留在高卢不走,引起了高卢人的不满。公元前52—51年冬,高卢阿浮尔尼邦的维钦及托列克斯(Vercingétorix)率领全体高卢人起义,重创恺撒军队,但终因寡不敌众,遭到恺撒严厉*。迄今,维钦及托列克斯领导的高卢人联合大起义还是法国人以弱抗强引以自豪的榜样。公元前50年,高卢境内反罗马武装斗争基本平息,高卢罗马两种文明并存,当时罗马人在高卢的首都就在里昂。今天,如你有机会开车到法国南方旅游,这种高卢罗马文化交融的遗址在通向地中海的A7高速公路沿线随处可见。
  从公元5世纪起,高卢罗马人为了抵御异族入侵而与法兰克部落联合起来,其联合的总部就是今天巴黎圣母院所在的塞纳河中的西岱岛,其所辖的势力范围就是以西岱岛为中心方圆100—150公里的广大地区,叫法兰西岛。从5世纪延续到10世纪,是法兰克王朝的墨罗温家族和卡洛林家族统治时期,高卢罗马文化和日耳曼文化逐渐融合,并形成了早期法语和法兰西最初的版图。公元842 年,神圣罗马帝国解体,查里曼大帝的3个孙子三分天下,形成了今天的法、德、意三国的雏形。当时用的法律文书,即《斯特拉斯堡誓词》就是用法语写的,这也是法兰西王国的第一份用法语书写的法律文献。
  法语基本成熟是在11世纪末。她作为文学语言享誉欧洲,人们公认法语最为优美和高雅。不少外国人也用法语写作,如我们熟知的马可·波罗的《中国游记》。这一时期的法语基本上都是韵文文学,是便于行吟诗人传诵的一种口头文学,但用法文表述的文学作品已屡见不鲜,主要代表作有英雄史诗《罗兰之歌》、骑士故事诗《亚瑟王故事诗》、市民文学《列那狐的故事》等。但此时六边形还未形成,法语也远非六边形内所有居民的语言,她只是法兰西岛的地区语言。由于经济落后、交通闭塞,全国各地形成了各自的语言,主要有两大系统,即南方的朗格多克语和北方的朗格多依语。朗格多克语中包括普罗旺斯语、多菲内语、奥弗涅语、里摩日语等。朗格多依语中主要有皮卡尔迪语,勃艮第语、诺曼底语、普瓦图语和法兰西岛语。此外,尚有非罗曼语系的巴斯克语、加斯孔语等。随着王权的增强和王室领地扩大,法兰西岛逐渐在14—15世纪成为整个法国的政治中心,法语也逐渐成为民族语言。各地的语言或被淘汰,或慢慢降至方言的地位。然而,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